某君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知恩不报的事件:“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位高了,人就会变吧,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遇到困难时会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可事后,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每次帮她之后,我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仍然对她多次帮忙。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中国是礼仪之邦,最重礼尚往来,别人对你有恩有情,就一定要记着,否则,就是“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小人。这种人情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优良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我们也引以为傲。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知恩报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也无法交到真正的朋友。
报纸上曾有这样的消息:一位企业家曾捐助过一百名贫困生,可过年时他收到了客户们许多贺卡,却不曾收到过一位他曾捐助的大学生的贺卡。这件事情让人看后感到非常震惊,这些受人之恩的大学生竟连一点回报之心都没有。如此处世,恐怕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们了。
钱钟书先生早年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真正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排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对于黄佐临的帮助,钱钟书夫妇一直记在心里。40年后,黄佐临导演的女儿黄蜀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面见钱钟书。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于是亲自允许黄蜀芹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老少皆知。知恩报恩,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千古绝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恩惠报答不尽的感情;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栽培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才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有了报恩之心,就会把成就归功于大家,失误归过于自己;就会把组织的优点告诉大家,把组织的不足告诉领导;当需要舍弃个人英雄主义时,我们坦然面对;在团体困难的时候,甘愿做出自我利益的牺牲;在他人困难的时候,甘愿不计利益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