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运作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也是决定企业资金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利润必须是在资金的运动中获得,因此,高效的资金运作是企业经营者必备的能力。盈利的企业一定是由谙熟现代资金运作奥妙的企业家所经营的。
著名企业家的经营智语
每个企业家,应当成为真正的“资本家”,而不应当是把钱放在瓦罐里,埋在地下的守财奴。
——[中国香港]霍英东
不会盘活资金和运用资金的企业将寸步难行。
——[日]松下幸之助
资金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是筹资,一个企业先期的筹资能力和水平如何,决定着企业有一个什么样的开端,在后续经营中,筹资活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
——[美]桑迪·韦尔
投资是企业融资的目的所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经营者的投资管理水平。所以在决定你的企业投资方向、规模和期限以及投资组合时,一定要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作认真的分析和测评。
——[英]托马斯·帕特森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对力量单薄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是它的生命。如果缺乏资金,企业在经营上就会遇到重重困难。运筹好有限的资金,是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
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
1.资金筹集的必要性
资金筹集简称筹资,是指企业向企业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和从企业内部筹措集中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资金运动和财务管理的起点和基本环节。企业在下列几种情况下,都需要筹集资金:
[1]新建企业必须首先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商品、设备、工具等,支付工资和费用,从事购销经营活动。
[2]企业销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后,需要继续补充资金,以维持继续经营。
[3]企业在原有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和流通,需要购建厂房、设备,增加原材料和商品库存等,需要筹集资金,增加资金供应。
[4]企业经营不善,发生亏损,使原垫支资金减少,不能维持原有的资金周转规模,需筹集资金,补充资金的不足部分。
[5]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以致被其他企业超结算期占用,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的继续投入,需筹集资金,补充被其他企业所占用的资金。
2.资金筹集的原则
(1)资金投向合理原则
筹资与资金投放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筹资是投资的前提,投资是筹资的目的。筹资的效益与投资方向和投放时间有密切关系。若资金投向错误,投放时间不当,则难以取得好的筹资效果。
(2)企业获利和安全性原则
企业筹资的获利能力和安全性,也是一项重要筹资原则。现代企业的获利能力,应该具体化为三种赢利能力,即管理赢利能力、产销盈利能力和财务盈利能力。企业筹资不是为筹资而筹资,而是要实现企业的财务获利能力,即通过财务功能而实现的赢利能力。同时,又要注意筹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性,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企业筹资的基本要求
企业筹资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各种因素,讲求资金筹集的综合经济效益。具体要求包括:
(1)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力求提高筹资效果
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方式筹集资金,都应首先确定资金的需要量。这就是要求筹资有一个“度”的问题。资金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资金过剩,不仅是一种浪费,也会影响资金使用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预测与确定未来资金的需要量,以便选择合适的渠道与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这样,可以防止筹资不足或筹资过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2)认真选择资金来源,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筹集资金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渠道和方式筹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风险各不一样。但任何渠道和方式的筹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资金占用费(借款利息、债券利息、股利等)和资金筹集费(股票、债券发行费)。因此,在筹资中,必须选择最经济方便的渠道和方式,以使综合的资金成本最低。
(3)适时取得资金,保证资金投放需要
筹集资金也有时间上的安排,这取决于投资的时间。合理安排筹资与投资,使其在时间上互相衔接,避免取得资金过早而造成投放前的闲置或取得资金滞后而耽误投资的有利时机。
(4)适当维持自有资金比例,正确安排举债经营
举债经营即企业通过借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举债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因为借款利息可在所得税前列入成本费用,对企业净利润影响较小,能够提高自有资金使用效果。但负债的多少必须与自有资金和偿债能力的要求相适应,如负债过多,会发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由于丧失偿债能力而面临破产。因此,企业既要利用举债经营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可能产生的债务风险。
4.企业筹资的类型
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性质要求也就不同。企业从不同筹资渠道和用不同筹资方式筹集的资金,由于具体的来源、方式、期限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资金的结合,构成企业具体的筹资组合。
(1)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
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可以按资金权益性质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合理安排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是筹资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
借入资金,即负债,是指企业依法筹措并使用、应按期归还的资金。包括各种长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等。借入资金具有如下性质:
[1]借入资金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属于企业的债务;
[2]企业的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承担责任,但有权按期索取本息;
[3]企业对借入资金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使用权,并有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
[4]借入资金有的可按规定转化为自有资金,如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等。
自有资金,即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依法筹集并长期拥有、自主支配运用的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即借入资金)后的余额。自有资金具有如下性质:
a.自有资金体现的是一种所有权关系,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b.自有资金的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承担责任;
c.企业对自有资金依法享有经营权,在企业存续期内,所有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抽回资本。
(2)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
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按期限的不同区分为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两者构成企业全部资金的期限结构。
短期资金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一般可以通过短期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主要满足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周转的暂时短缺。
长期资金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主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进行长期投资,通常采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长期借款等方式筹集。
(3)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
企业全部资金来源,可以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取得。
内部资金是指在企业内部通过计提折旧或留用利润而形成的资金。内部资金是在企业内部自然地形成的,一般无需花费筹资费用。但是,计提折旧并不增加企业的资金规模,只是资金的形态转化,增加了企业现金来源;留用利润则增加企业的资金总量,其数量取决于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和利润分配政策。
外部资金是指企业向外部筹集而形成的资金。外部资金的筹集通常都需花费筹资费用,而且资金还有成本。
(4)直接资金与间接资金
企业的资金按其是否以金融机构为媒介来筹集可分为直接资金和间接资金。
直接资金是指企业不经过金融机构,而直接与资金供应者协商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等办法筹集的资金。这种资金不用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媒介,资金供求双方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或手段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
间接资金是指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而筹集的资金。这种资金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媒介。银行借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租赁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均属于间接资金。
正确认识企业资金的不同分类,把握各种不同资金的属性,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基础,也是进行筹资决策、搞好筹资管理的前提。
企业的资金运用:投资
投资是指企业投入财力,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一种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把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投资的意义
(1)企业投资是取得利润的基本前提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企业价值,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利润,降低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并把资金投放到各种资产上,才能进行生产经营,取得利润。
(2)企业投资是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必须不断更新、增加所需人力和物力;必须对所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更新;必须对产品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必须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等。企业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投资活动,才能建立这些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企业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
企业为不断提高其价值,增强其竞争能力,必须适当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为此,企业要扩建厂房,增添机器设备,运用更先进的设备来更新已有设备,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资金。
(4)企业投资还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方法
企业把资金投向生产经营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可以使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能力配套、平衡,形成更大的综合能力。企业把资金投向多个行业,实行多角化经营,能增加企业销售和盈利的稳定性。这些都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方法。
2.投资的分类
为加强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分清投资的性质,提高投资效率,必须对投资进行科学的分类。
(1)按投资期限可将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又称流动资产投资,是指一年以内能收回的投资,主要指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等的投资。长期投资则是指一年以上才能收回的投资,主要指对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也包括对无形资产和长期有价证券的投资。由于长期投资的回收期长,耗资多,因而变现能力差。长期投资的投向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到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而且对以后各期损益及经营状况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按投资的方向可将投资分为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
内部投资又称为对内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在企业内部,购置各种生产经营用资产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内部投资是其主要内容,它不仅数额大,投资面广,而且对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未来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都有着重大影响。企业的内部投资按其与未来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又可分为维持性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投资。前者主要为维持企业正常经营,保持现有生产能力而投入的财力,如固定资产的更新与大修等。这类投资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前途,不改变企业现有方向。后种投资是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或改变企业经营方向,对企业今后的经营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各种投资。这种投资与前者相比,一般说来,它的投资数额大,投资次数少,周期较长,能在企业多个经营周期内发挥作用。
外部投资又称对外投资,是指企业将所拥有的资产投放于其他企业或购买各种证券形成的投资。外部投资按其形式可分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种。股票投资即企业用购买股票方式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后就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作为股东,企业所关心的是能否取得优厚的股利和股票升值情况。企业股票投资与其他对外投资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企业所购入的股票除可依法转让外,在股份公司的存续期内不能抽回,此外它的投资收益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投资,如果发行股票的公司破产,企业不仅不能收到投资收益,而且可能失去入股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