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这个词出自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非常高大的树木。乔迁:鸟儿离开深谷,飞到又高又大的树木上去住,意思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的底部,突然迁到大树的顶部,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是很欢欣喜悦的快事。
随后人们就引用这一词语,以“乔迁”祝贺人迁居,或者官职升迁,都叫做“乔迁之喜”。唐朝张籍《赠殷山人》里曾说:“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如何理解“结发夫妻”
在我国古时候,犯了罪的人,全要被刮去头发跟胡须。像秦汉时期,有两种常用的刑法,一种叫做髡刑,即刮去头发;另外一种叫耐刑,即刺去胡须。通常说来荣刑要比耐刑重些。反之,遵纪守法的人,无论男女都要蓄着长发。当时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会,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
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由此可见,“结发”一词原先指男女成年的时候。汉代苏武有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那以后,依照这首诗,结发又被视为“结婚”的意思,同指夫妻。男女结发之后就变成了能结婚的成年人,此时结婚也称做结发夫妻。
郑板桥有哪“三绝”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是个“风流雅谑”,愤世嫉俗,怪吝成癖的人。他一生所走过的是一条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曾有诗这样写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碟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蒋心余)。对板桥书画特征作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我们先说说他的一绝——板桥的画。郑板桥一辈子作画,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画兰、竹。他留给了我们一幅幅“兰图”:《幽兰图》、《从兰荆图》……他笔下的兰花,或遒劲傲立,就像不屑权贵、不同流合污;或雅迪飘幽,好像在远避世尘而悠然自得。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他曾在《墨竹图》中题款曰:“昔日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失色矣。余作竹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板桥作画不受传统、古法的约束而是敢于创新,注重创造。因此,他的墨竹画常常是“出于格外”。大竹、小竹、老竹、晴竹、雨竹、凤尾竹、佛珠竹……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神韵和风姿。看了他的墨竹,你好像就置身于一个竹子的王国,令你眼花缭乱,享尽美景。
说完画,再来说说板桥的书法。“板桥作字如写兰”,他的字像他的画一样“怪”,称“板桥体”。古人写字,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或楷书,一种字体用到底,绝不半途换体;可板桥就不同了,一幅字虽以行为主,但中间却掺杂一些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这是他的一怪。另外,板桥写字,字体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浓一会儿淡,一会儿长一会儿扁,一会儿正一会儿歪,这是他的另一怪。你说怪可又不怪,它看着乱,但又有序;看着歪,但又是正,它字字相关,字势相融,统览全篇,便让人觉得协调有致,形俊意远。
再来说说他的最后一绝——诗。板桥作诗,多是画面题诗,他不刻意雕琢,却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及自我的体现,常借诗抒情,愤世嫉俗。他曾有这样一首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谁知己,打破鸟盆更人山。”读完此诗,我们不难了解作者为世上知音少而发出的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超脱世俗、孤傲自信的特点。
郑板桥真可谓一代宗师。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应仅能客观地从艺术角度去评价板桥的“怪”,而要与当时社会背景相结合地去赏析,才能知道怪中之“绝”。
岳飞《满江红》为什么被称为孤篇压两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前辈世代务农,从小勤读兵书,很有韬略,23岁便参加了抗金部队,多次建战功,成了政治上、军事上抗战派的重要人物。绍兴十一年时期(1141),奉召回到临安后(今杭州),当任枢密副使,不久被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而谋害。孝宗时其冤被昭雪,追谥为“武穆”。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他所创作的充满爱国激情的篇章,都流芳百世。特别是《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杰作。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不仅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而且深刻地表达了岳飞为国雪耻的坚定信念与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年代,曾经起到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因此被称做“孤篇压两宋”。
“颜筋柳骨”指的是什么
唐代开明的社会政治与繁荣的社会经济,不仅仅孕育了伟大的诗歌、绘画与舞蹈,并且也孕育了伟大的书法艺术——唐楷。唐楷是在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真书的基础之上,又吸取了秦篆汉隶的生动神韵之后,渐渐规范而形成的。唐楷初步形成于“初唐四杰”,后来经过中唐的颜真卿所作的大胆革新,最后奠定于晚唐大师柳公权的手中。从初唐到晚唐,笔画从瘦硬到粗肥再到了瘦硬,字体从欹侧到平正再到了欹侧,趣味从雅到俗再到了雅。王氏父子的真书经过了唐代书法家的创新发展之后,最终成为完美且定型的唐书正楷,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颜筋柳骨”也就是指唐楷的两个主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凭筋骨见长的书法特点。这一个特点代表了唐代的书法艺术的典范,由于不管是“颜体”,还是“柳书”,全都以它独特的“骨法用笔”,把唐代书法推向了完美的境界。
颜真卿生在盛唐,他的字体正大光明,粗壮肥美,最能够体现出恢宏大度的盛唐气象。颜体的特点就是沉稳结实,一般笔画似铁铸钢打,有力且富于弹性;捺脚则一波三折,起伏且有致,如绵里裹着铁,貌似柔软且不失雄强的刚劲。它讲究于精到中藏古拙,齐整中杂错落,严谨中含随意,威严中显亲切。它对二王真书的革新最为彻底,顺应了豪放雄壮的盛唐气势。因此人们将其和杜甫的诗歌、韩愈的散文并称为“杜诗、颜字、韩文”,看做盛唐时审美的最高典范。
柳公权出生于晚唐,由于时代走向了衰落,趣味也随之变雅。笔画从颜体的平正变成了欹侧,且富有细腻妩媚的特点,结体也由颜体的肥美变回为初唐的方刚瘦硬。比较颜体,柳书是骨强筋健中又不失肌丰肉润,姿态多变却又不矫揉造作。它去了颜体的随意粗放变为精致细腻,但是又不缺少颜体的劲健舒达,最终在二王的底子之上,融合了欧颜,自成了一家。
“颜筋柳骨”作为唐代书法的一个典范,后来就发展成为中国书法用笔技巧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规范与法则。“骨”也就是要求笔墨落纸要有力,要力透纸背;“筋”也就是要求笔画的运转富有韧性和弹力,要做到有紧有松、有收有放。“筋”“骨”配合起来都指书法的用笔要讲究用力,也就是颜真卿说的“点画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当其用笔,常使之透过了纸背,此功成之极力”。颜体柳书也正是以严谨、遒劲、刚健与雄媚的“骨法用笔”,代表着唐代正体楷书的一种风格,成为历代书法入门者学习和临摹的书体。
王维是田园诗人,还是边塞诗人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不但诗文写得好,还擅长音乐,会弹琵琶、会作曲,画也很出色。他二十一岁考中了进士,后来就一直做官,安史之乱后,他被贬到大西北的凉州去当一个文官。边塞的壮丽风光,使他耳目一新,这时期他写的诗气势雄壮,格调雄浑。请看这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数年之后,王维又回到长安。面对官场里的残酷倾轧,王维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他在终南山里买了一所山庄,叫做“辋川别墅”,开始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就是其中的一首。
事实上,唐代的许多诗人,由于时代的风气和个人的阅历,都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和田园诗。李白、杜甫也是如此。所以不能简单地划为一个派别。
李贺和韩愈都是唐代人,他们俩认识吗
公元807年的一天,韩愈门下有一青年求见。看门人把青年的诗呈送韩愈,当韩愈读毕其中一首。立即吩咐“马上会客”。
这位年青人就是李贺。打动韩愈的那首诗就是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
李贺从小性格孤僻,不合群,喜欢独自看书,独自思索。他常常一个人跑到野外,骑上一条毛驴,背着一个破“锦囊”,一边观赏山水景致,一边心里构思新的诗句,想好一句,就写下一句,塞进“锦囊”。
这样呕心沥血苦吟的结果,使李贺写诗的水平迅速提高。无怪乎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见了他的作品,也要惊奇不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从李贺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当年的抱负。可惜,去长安考进士,嫉妒的人宣称李贺犯了父亲李晋的名“讳”(这是封建社会一种莫名其妙的规定),结果他被排斥到仕途之外。也许人生的路太坎坷了,本来体质就差的李贺,加上心情抑郁,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了。
人去诗留。千年来,李贺的诗为历代读者所称道。人们欣赏他那些构思奇特、想象力丰富、富有浓厚浪漫色彩的诗篇时,常常赞叹不已。有的诗人把李贺的诗句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诗中。如毛泽东就在自己写的一首七律中运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使人感到古诗新用,既帖切自然,又意味无穷。
你知道唐朝的小“李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