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华
我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站在四年级教室门口,是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可是,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教室内混乱不堪,课桌歪歪扭扭地排成两组,学生有的躺在桌上“午休”;有的为同学在黑板上“写生”;还有几个坐在窗台上嗑瓜子。我阴下脸“咳”了一声,他们好像没听见。我又大声“咳”了几声,等他们明白走进来的是平日没少找他们谈话的校长时,才稍稍收敛。为尽早走进学生心里,我首先进行了一番幽默风趣的开场白,跟着又来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自以为时机成熟了,我才信心百倍地让学生谈理想。谁料,第一位被叫起的女生竟说没理想。我旁敲侧击,问她长大准备干什么?她的回答是不知道。问第二个学生,答案还是理直气壮的“没理想,不知道”。再问一个男生,他倒直言不讳:“我长大要当猎人!”哗,全班哄堂大笑。意外的答案弄得我手足无措。我竭立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节课接近尾声,我讲得口干舌燥时才发现,学生个个有气无力,有两个学生竟睡着了……
为了做好全校的表率,多次想发脾气的我终于没有发脾气,上每一节课都耐着性子,按亲自设计的自认为是经典的方式授课。学生却丝毫不加理会,“霸气”也未减:值日生不擦黑板,男生命女生代抄作业。有一天,学校老师种的一盆花也叫一个叫小海的学生拔走了,气得我青筋暴露。很快,第一单元的测试成绩出来了,仅有两个学生刚到及格线,平均51分!面对“朽木”学生,没少花力气的我首先是吃惊,吃惊过后,倒也想通了,这班原本就是差班!
一个晴朗的周末下午,从外地背着相机采风回来的我,看到在学校操场上有一群小孩子在踢塑料可乐罐。一看:嘿,全穿着解放鞋,守门员、前锋、后卫,全然是训练有素的足球队员在踢球!再一数,四年级14个学生一个不少,我感觉有意思,就偷拍了一组镜头。又主动当起他们的“足球”裁判。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太阳快要落山,“球”赛结束时,几个学生对我甜甜地说:谢谢李老师。
不久,一幅叫《山村“球”娃》的摄影作品在市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作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读书看报吗?胆大的说不喜欢,胆小的摇头。我继续问,你们喜欢读老师写的文章吗?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竟愣愣地盯着我。我又问,你们喜欢看到自己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吗?这时,同学们再也抑制不住那份心的躁动,异口同声地答:喜欢!我第一次从这些孩子的齐声回答中感受到师生间的那份相互的默契。我让同学坐好,在他们好奇的目光中,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样报,每人一份发了下去。趁机我又讲了很多: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很团结,经常聚在一起打球、喝茶。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同样拿出踢“球”的劲头,团结一心上好每一堂课……我情思涌动,话语滔滔,班上静静的。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班的孩子们听课也会如此着迷。
又一次作文课上,我分给每位学生一份我发表在《福建牵手》杂志上的一篇名为《残疾人的名字不叫脆弱》的文章的复印件。当学生发现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时,都不由自主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几位同学竟流下了眼泪。这一节课,我满怀激情地为孩子们讲述了本乡一位叫江华的盲人青年硬是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学初、高中课程,考上河南针灸推拿学院的故事。
课后,几位男生悄悄地找到我,低声地问:老师,像我们这样不听话的学生行不?我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这群孩子的希望,于是掷地有声地说:行,你们能行,老师从始至终都对你们充满信心!
此后,趁热打铁,和孩子们“套近乎”,领孩子们上阅览室读作文,陪孩子们补课,教孩子们踢足球。终于,孩子们和我融在一起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班语文平均成绩提高了近30分,班级面貌有了极大改观,班上刘枫同学成为学校第一个被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的学生;王莉的作文在《三明日报》刊登;还有多位同学在学区组织的赛事中获奖。
对于这个班,我原先下了许多工夫,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借着和学生踢塑料可乐罐,我走进了这个群体。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对学生要有耐心,肯花时间,要能够坚持,在坚持中寻找时机。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接近学生,善于诱导,循序渐进,才能以最佳的教育方式指引学生,我得向那个塑料可乐罐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