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草书简介
草书是中国文字中最为简约的一种书体。草书的起源至今还无法确定。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说,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一、章草
章草的出现源于隶书,是隶书速写而成。相传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宋代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于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
“章草”字体,虽比“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等,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典型的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的张芝书、皇象的《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是供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二、今草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瓘《书断》说:“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唯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是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致者,最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语,可说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趋于简捷的所在。
后汉张芝创立了“今草”书体,至东晋而达完善的境界,尤以王羲之父子,最擅此体,其姿态之美、变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已达到登峰造极之绝妙佳境。
“今草”传世的法帖,自后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及历代的大书法家,兼擅草书,故法帖书迹,流传极多,数不胜数。
“今草”虽然是出自二王,但唐代的张旭和怀素却摆脱了魏晋传统草书书法形势的束缚,创出了新的面目,其书体更加豪放、狂肆,将今草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张旭和怀素也以狂草著称于世。
三、狂草
之所以称为“狂草”,据说与张旭有关。相传,张旭每次作书前,多通过饮酒引发情绪,或借助自然界的现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世人以张癫呼之。而怀素在他所书的《自叙帖》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癫,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癫,谁曰不可。”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于所书时的疾速与诡奇,一方面是张旭、怀素所表现出来的癫狂态度而得。
本来草书是足以表现个人的性灵、气度、学养与创造新的意境,但狂草的诡奇疾速、恣意纵横、用笔之活、变化之能,于意境更多所启发,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曾这样形容张旭的草书:“喜怒、困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欲草书焉发之。于物,见于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草书到此境界,已经心物一如、神而化之,完全脱离了实用意义,是一种纯粹的高度的艺术形式。历代狂草大家还有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清代的王铎、傅山等。
草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辨认的,但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以点线组合的。各种形态的点线结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形,以不同速度书写的点线,犹如一串音符,高低转折,抑扬顿挫。欣赏书法,就如聆听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草书比起其他字体,书写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更能自由地发挥,这也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的精神。
总之,汉代草书,尤其是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虽然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章草仅见于摹本与刻帖,见不到汉代章草的原貌,但是近代简牍的大量出土,向我们展现了它的本来面目,为我们研究、学习古代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节)草书的特点
章草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相传,西汉元帝时史游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与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又似隶书收笔。
章草书法特点:章草省掉隶书的蚕头却保留了雁尾,这雁尾的重笔挑出,对快速写字是不方便的,因此章草的地位被今草所取代。但在今草中,体现了对章草的继承关系多且明显。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既成宜今。”又说:“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未见其可也。”《书学概论》也说:“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由此可见学今草必先学章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节)草圣——张芝
一、张芝小传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张芝出生名门,其父为汉代名臣张焕。张芝自幼操行高尚、勤学好问,擅长章草,后来将当时的章草进行改进,省减章草点画、波磔,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被誉为“草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张芝获得“草圣”的殊荣绝非偶然,这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无关系。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三国韦诞对其有“草圣”之誉,南朝宋羊欣评价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宣和书谱》载有张芝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贴》。
二、书家故事——张芝学书
东汉时,敦煌郡东部有个渊泉县,这里泉水潺潺,绿草茵茵。粟麦菽麻,碧绿葱茏。草原无际,牛羊成群。县城里有一家姓张的豪门显族,主人就是有名的战将、学者——张焕。他生有三子,长子张芝,字伯英,号张有道;次子张昶,字文舒;三子张猛,字叔威。兄弟三人从小受到诗书礼教的熏陶。虽然张家生活十分优裕,但张芝并未养尊处优,毫无纨绔习气。自孩提时起,就操守高节,有志向,决心做一番留名于世的功业。张芝从小看到父亲仕途坎坷,虽战功显赫,但屡遭奸佞阉宦的诬陷,几乎丧命。因此,他对官场尔虞我诈深恶痛绝,立志不入官场,走学业立身的道路。
张芝7岁时,父亲请了一位德高望重、很有才学的老师,不仅教他识字,还教他描红练字,不仅启发他刻苦用功,还教他如何做人。三年之后,又送张芝到繁华热闹的敦煌郡学馆读书。郡学馆坐落在敦煌城北,学馆院外有个大水池,水清见底,波光粼粼。四周绿树环抱,浓阴蔽日,池旁长满花草,十分清静。从小县城来到大郡府,张芝虽觉得新鲜有趣,但知道学业要紧,住在学馆从来不到大街上去逛马路,看热闹,更不去游山玩水,只是专心致志地埋头读书练字。
每天下午,张芝都要在清静的水池边练习毛笔字,这已是常规。池边没有桌凳,就搬来方正的石块当书桌,小石条当凳子。当时的造纸术刚发明不久,生产数量有限且很昂贵。张芝主要用竹简来练习书法。搬来一捆捆竹简练字,过上几天,写过的竹简堆得像座小山,他就放进池中浸泡,然后刷洗干净,晾干了再写。在竹简上练写行书、楷书还流畅,但练习草书就不顺手了。为此,他心中不快。
正在他苦闷之际,启蒙老师带着女儿来看他了,并带给父亲写的一封信和一个包袱。张芝拆信一看,父亲告诉他:启蒙老师愿把女儿许配于他,只要见过面后双方同意,便可定亲。双方父母都不强求成婚。并托老师给他带来白绸子三匹,供练草书用。原来老师的女儿自小也爱练字,其功底深厚,隶书技艺尤为精湛,张芝对她早有所闻。今日相见,姑娘貌似天仙,又喜爱书法,正和他心心相印。数日后,两人情投意合,结为连理。
从此,张芝就用白绸子练习草书,比竹简好多了,技艺长进很快。用竹简练习楷书。在夫人的指教下,也常练习隶书。每天坚持练习三种字体,从不间断。竹简、白绸用光了,但书写兴趣正浓,来不及去洗,就把替换的衣服也用来写字练笔了。无处再写了,把竹简、绸子、衣服放在池水中洗净,晾干后再写。这样过了五年,清清的池水变成浓浓的墨池,用笔蘸水就可以写出墨黑的字来。因此,人们就把这池塘叫做“张芝洗墨池”。
张芝的书法遒劲,技巧娴熟,能行书、隶书,尤其擅长草书,精心研讨崔(崔瑗,东汉学者,草书大家,著有《草书势》)、杜(杜操,以擅章草出名)笔法,摆脱旧俗,独创一体。他写的草书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贯通,好比惊蛇出草,飞鸟出林,后世人称“一字飞白书”。张芝的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的有五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佚。历代书法家对张芝都很尊重,称他为“草圣”。
(第四节)草书作品欣赏
一、公羊传砖
【释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曰王者孰胃(谓),胃(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砖》是东汉民间流传的草隶书体,行笔驰骤与舒婉结合紧密,风格朴素。
二、出师颂
【释文】出师颂史孝山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赞。五曜宵映,素灵夜叹,皇运未(来)授,万宝增焕。历纪十二,天命中易,西戎不顺,东夷搆逆。乃命上将,授以雄戟,桓桓上将,实天所启。允文允武,明诗阅礼,宪章百揆,为世作楷。昔在孟津,唯师尚父,素旄一麾,浑一区寓。苍生更始,移风变楚,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人歌之,犹叹其艰,况(原缺一字,为“我”)将军,穷域极边。鼓无停响,旌不蹔褰,泽沾遐荒,功铭鼎鈜。我出我师,于彼西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介圭既削,裂壤酬勋。今我将军,启土上郡,传子传孙,显显令闻。
《出师颂》是东汉人史孝山作,是一篇著名的颂文,曾被南朝梁太子萧统收入《昭明文选》。内容描写的是东汉派人讨伐羌人变乱的事件。
三、终年帖
【释文】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故数往虎丘,不此甚萧索。……药欲数处。看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四、冠军帖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五、秋凉平善帖
【释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日秋凉,平善。广阔弥迈,相思无违。前比得书,不遂西行,望远悬想,何日不勤。捐弃漂没,不当行李。又去春送举丧到美阳,须待伴比,故遂间绝。有缘复相闻,飡食自爱,张芝幸甚幸甚。
《秋凉平善帖》是东汉张芝所书。书体为章草,6行,80字。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
今欲归帖
【释文】今欲归,复何适,报之遣不知。总散往并侍郎耶?言别事有及,过谢忧勤。
二月八日帖
【释文】二月八日复得鄱阳等。多时不耳,为慰如何!平安等人当与行不?足不?过彼与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