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过去的心态意识、目标计划、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调整,则必然会落后、停止不前,甚至被淘汰出局。
善识时务,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
所谓“时务”,是指世事的发展状态、发展趋势,而根据这种趋势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时务学理论认为,任何世事的构成或运动变化都是由系统内外条件和多种因素决定的。当某些条件和因素达到一定的结构状态时,只要从系统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质,整个世事就会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而身处局内之人可能就会因此而被卷入这一变化之中。
即将发生变化的这一转折点可以称为“事机”,而世事的事机对应着的时间数轴上的某一点,就被称为“时机”。事机和时机统归于时务的涵盖之下,时务在事机和时机之上更具有选择、决策和行动的意味。
抓住时机和事机,选择、决策和行动,就能出现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仅时效高,效能大,运动的势能强,而且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也最大。
任何世事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时机和事机,尤其对人生选择、经营决策、计划实施等更是至关重要。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时机和事机的到来,并据此做出人生抉择,即为识时务的俊杰。时务中最重要的是时机的问题。所谓“大丈夫相机而动,趋吉避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都是对时机宝贵的精确注解。时机就像一个精灵,疏忽之间,便会消逝。准确地把握时机,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良机,便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甚至可能走向失败和毁灭的境地。
时机总是偏爱和光顾有准备、有预见的人,当时机到来之际,准确把握,为我所用,便能“好风借我力,送我上青云”。而那些无计划无目的、得过且过之人,即使时机到来也是“无缘对面不相识”,与其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人这一生中,到处都会遇到时机。接受教育有时机:过早徒劳无益,过迟则“勤苦而难成”;经营决策有时机:裁断适时,则财利亨通四海;文艺创作有时机: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战役进击有时机:赢得战机,则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垂钓湖畔有时机: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棋盘厮杀有时机:一步不当,身陷囹圄……
时机可以说是无事不有,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去认识它,如何去把握它。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机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所以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掌握驾驭时机的主动权并非一件易事。良机不能坐等,为了捕捉时机,转移视角或重新选择都贵在积极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时机是具有开放性的,它对每个人都公正无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和驾驭好。
“情景一失永难摹”,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坐失良机而留下了千古悔恨和终生遗憾。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磨炼自己强烈的时机意识和驾驭时机的能力,正如有首诗所说:“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时机是动态的,一般是悄悄而至、转瞬即逝。而且,幸运之光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射在某个人的身上。时务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一时看来可行的事,未必永远可行;在某一时看来不可行的事,并非永远不可行。所以,识时务就是要求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行动。
时机不会随人们的愿望停留或随意变化,决策时的辨时审势至关重要,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时机,也不能用变化的眼光去看未变化的时机,即时动我动,时变我变之。
时机主要隐藏于世事的发展势态和趋势之中,而世势总是在不平衡的矛盾中运行,呈现此起彼伏的各种复杂局面。在这种复杂局面中,矛盾各方势力的对比并不是均衡的,而是总有势力较大的一方。正确地认识、把握这一势力,就会在为人处世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善识时务者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立身处世中,总是表现在一方对另一方的信服和依赖。哪一方能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决定于真理在谁的手里,一方面决定于某一方的主观能动性——即识时务的应变性如何。在所处的任何一种势态中,分析判断出势态的发展趋势,并能够采取果断的措施和行动,避开不利趋势,争取立于有利势态之中。
识时务的高超之处,不在于在劣势中看出发展中的优势所在,而在优势中看出发展中的劣势,并能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的行动,避开优势中的劣势,朝着优势努力。在为人处世中,如能不留恋即将出现劣势时的优势,采取果断的措施,争取新的优势,实属不易。
对势态的发展需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并随时根据势态的发展调整自己的行为,是识时务的又一要旨。当你确定了奋斗目标,开始执行行动计划之后,外部环境与条件有了新的改变,这时必须根据新情况做出各种调整,如目标、计划、心态,乃至生活习惯等等,都可能要进行调整。
一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过去的心态意识、目标计划、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调整,则必然会落后、停止不前,甚至被淘汰出局。
不要被五欲尘劳所束缚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色、香、味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谁,也不能离开这个范围。所以,我们的意识总是停留在五欲尘劳中。
我们感知世界的器官耳、眼、鼻、舌、身以及心意识,终日在外界的声、色、香、味、触等事物上盘桓。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眼睛喜欢看到美丽的颜色,鼻子喜欢闻香的味道,舌头喜欢尝美味佳肴……我们的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就是始于对五欲尘劳的追逐。
尽管心、耳、眼、舌、鼻五种官能都可能招致祸患,但内心的谋虑却是祸害之首。所谓内心谋虑,是指看到外界的事物后,就产生了喜欢的心理而且还想占为己有,然后就开始谋划如何得到。从此,心中便多了一种心事,会因此而费尽心思,甚至处心积虑,忘乎所以了,这时人的状态,就像那个掩耳盗铃的人,最后得不偿失。
这就是心对外物的执著,而执著则是痛苦的根源。报纸上的财杀、情杀、仇杀,无一不是祸起对欲爱的极端执著。就是平常的日子,人们分分秒秒总在各种执著中翻滚,“我偏要……你老是……”我们执著的心,像污染的空气,不自觉地将白墙染成灰黑,不自觉地把人际间的成见固筑为怨憎壁垒。所以,我们要“把心找回来”,重视心灵的净化。
可是,人们为了短暂的欢乐,终日作五欲的奴隶,而且还整天自得其乐。这就好比一个人看到别人抽烟,就想学抽烟,心里很喜欢抽烟的感觉,觉得这个滋味很好。然后就是因为品尝时的喜悦,回想这种滋味,接着打算还要再去品尝,不知不觉就养成跟着感觉跑的习性,内心逐渐被束缚了,然后贪念每天都在加深,终于形成强烈的习惯,有空就抽烟,不抽就觉得不对劲,抽时就忘我地抽,而且每天要抽几包,结果导致生病。
如果说得到什么反而被所得束缚住是有所得的话,那么,被关在笼子里的斑鸠、猫头鹰,也算是有所得了,因为它们都是吃喝不发愁的。
更何况,这些把声色的欲念像柴草一样填满内心,用皮帽、羽冠、金饰和长裙捆束于外身的人们,又这算是什么得呢?内心里充满柴草,外表被绳索捆了一层又一层,却瞪着大眼在绳索束缚中自以为有所得。如果被华丽的衣服束缚着,把这种束缚认为是有所得而高兴的话,以此类推,那么罪犯被反绑着双手,以及虎豹被关在牢笼中,也应该高兴了。
所以,我们应该时常清理自己思想意识上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自身的八种毛病,做事的四种祸患,必须清醒明察。八种毛病包括: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顺引话意,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害;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美丑,好坏兼容而脸色随应相适,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外能迷乱他人,内则伤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也不以他们为臣。
所谓四种祸患是指,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称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称作利欲熏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自负矜夸。这就是四种祸患。
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再推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成功处世。这四个方面各八种情况,如果不让它们在自己身上和心中作怪,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并最终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所以说在人生中,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审视自己的心,觉察它的每个想法,做自己身心的主人,别让它跟着欲望带着我们陷入泥沼。
不要让病态的恐惧打乱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