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89700000037

第37章 讨伐?和解?南京内部争斗激烈(2)

陈公博建议何应钦有三个办法可取:一是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二是立即明令讨伐,免得张学良拿蒋介石向中央要挟,三是在上述条件实施后,再致电西安要求释放蒋介石。如果仅从惩治张学良的角度说,此三法中规中矩,也未尝不可。但它却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营救蒋介石。而蒋介石的性命之忧,既不是中国之福,也不是老百姓之福,更违了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初衷。

李烈钧的态度是抓住事件本质的。他认为,当务之急是以保蒋安全为要,不赞成武力解决。

何应钦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如果讨伐把蒋救了出来,那他是“第一功臣”;如果因讨伐使蒋死在西安古城,他又是“继蒋第一人”。总之,“讨伐西安”是桩好买卖,只赚不赔。因而,他力主讨伐张、杨,理由是非此不能以维护党纪国法。

冯玉祥与李烈钧一样,反对讨伐。他说道:轰炸可能伤害西安城内的无辜居民,况且蒋介石可能受到伤害。从个人角度讲,冯与蒋向来不和,能够扳倒蒋是他平生夙愿。但他看到了更深一层的问题:何应钦的亲13派如此积极地鼓动讨伐,难道就没想到可能会加害于蒋吗?!讨伐,名义上是救蒋,实际上是欲置蒋于死地,或借张、杨之手杀蒋,或在轰炸西安时把蒋炸死,他何应钦好取而代之。

冯玉祥正是看清了此举所包藏的祸心,并由此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和内争的前景。所以,他不仅不支持讨伐,反而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冯玉祥的坚持,使得何应钦立刻轰炸西安的计划未能通过。最后形成的折中意见是:决定派出飞机轰炸西安附近地区,而不是轰炸西安城。这就为宋氏兄妹后来的和平营救行动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冯玉祥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有这次讨论的情况。他写道:李烈钧、陈璧君、陈公博和冯玉祥主张保蒋“安全”;而朱培德、何应钦、叶楚伧、戴季陶则“主打”(5)何应钦也看清了他的讨伐计划不可能一帆风顺,宋氏兄妹及孔祥熙返京后更不会顺着他的路子走的。为争取主动,在戴季陶和居正等人的支持下,未经国民党中央正式研究议决,何应钦就把讨伐西安的司令部与部队组织起来了。并撇开冯玉祥和军事委员会其他常委,先在他家设下临时办公处,以林蔚为参谋长,徐培根为参谋处长,钱贻士管后勤。随后,又内定黄绍竑任讨伐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为他拉拢华北和桂系等地方实力派。

12日午夜11时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政治委员会召开了紧急联席会议。除了两会成员出席外,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院长和各部会负责人也列席会议,与会者共约四五十人,由中央常务委员会的丁惟汾和政治委员会的于右任主持。

此时,距西安事变的发生刚刚十几个小时,传到南京的公开信息,只有张、杨的八项救国主张通电,而西安方面的其他情况,都是茫然无知。鉴于这种情况,一部分与会者主张不要匆忙作出惩罚张、杨的决定;一部分与会者主张立即惩治张、杨,派兵讨伐西安。两种意见争辩到午夜2点也无结论。这时,戴季陶忽然站起来,情绪激动地说:现在委员长吉凶未卜,若是不幸而为凶,则我们还去和叛逆妥洽,岂不是白白地上了他的当,乃至将来无法申大义而讨国贼,若是委员长还是安全的话,则我们用向绑票赎票的方式救出来,则委员长又将何以统帅三军,领导全国?现在我们只有剑及履及的讨逆,才能挽救主帅的生命。他还对与会者说:“我要警告大家,若是今晚我们中央不能决定讨逆的大计,明天全国立刻大乱!政府也垮了!大局无法收拾!我们何面目以对总理!何面目以对蒋先生!”(6)戴季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弃蒋!用他的话说,就是救出来也不能再当领袖。这是典型的取蒋而代之的论调,而对于蒋介石集团而言是不会同意他的主张的,因而,双方激烈争论,会议一直开到13日凌晨3点才结束。孔祥熙后来撰写的《西安事变回忆录》对两派的分歧和争论做了如下概述:

甲说:谓张、杨此举必有背景,且必有助力。其背景与助力,在内为不尽悦服蒋公之疆吏与将领,如山东之韩复榘,广西之李济深,甚至如河北之宋哲元,四川之刘湘,皆可引为同路;在外为垂竭待尽之共产党徒,甚至如第三国际之苏联,皆可暗中联络。张杨既藉此背景助手,出以劫持统帅,则必以蒋公之生死为政治上之要挟。中央既不能曲从其狂悖,陷国家于沦胥;尤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昔项羽囚太公,汉高不屈,而太公卒还;清廷囚郑父,成功不屈,而郑公竞死。此中关键,固须审慎,然千秋后世,终必赞果断而贬屈从。故中央对策宜持以坚定。况蒋公安全尚不可知,示张杨以力,蒋公尚在,或可安全;示张杨以弱,蒋公虽在,或竞不能安返。此说,辞旨严正,考试院长戴季陶实主之。

乙说:对于甲说之揣测虽不否认,但不准不信学良之通电将发生若何之效力。且谓蒋公抗日,早具决心,凡在帷幄,均所熟知。张杨此举,如真只以抗日为范围。则在国策上,只有时间上之出入,而非性质上之枘凿,此中已饶有说服余地。况张氏既有保证蒋公安全之电报,自须先探蒋公之虚实,再定万全之决策。如即张挞伐,无论内战蔓延,舆情先背,而坐失国力,益以外患,国将不国,遑论纲纪?(7)上面的“甲说”,代表的是以何应钦为首的部分军事要员的意见。他们确信,西安兵变是在得到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支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和第三国际,二是华北和西南的地方军事实力派。而张杨要实现个人的政治主张,必然要以蒋介石为人质,逼使“中央”让步。何应钦和戴季陶由此得出结论:政府决不允许只考虑一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损害国家的利益与尊严。换句话说,持此论者认为进行谈判毫无意义,只能延长这场危机,并且可能被各地实力派视为软弱可欺。况且,南京国民政府不能对共产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作任何让步,因为采取这样的政策,就会立即遭到日本的反对。

“乙说”,代表的是以冯玉祥为首、得到孙科、于右任和大多数立法院成员支持的主和派的意见。陈立夫和陈果夫领导的“CC”派也逐渐与冯派组成联盟。他们主张与西安的“反叛者”进行合作,和平、善意地解决此事。

但是,蒋介石集团的主要骨干都没有出席会议,在第一个回合的交锋中,讨伐派占了上风。于是,会议作出决定:

一、张学良应先褫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

二、张学良背党叛国,送中央监察委员会议处。

三、行政院由副院长孔祥熙负责。

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改为5至7人,并加推何应钦、程潜、李烈钧、朱培德、唐生智、陈绍宽为该会常务委员。

五、军事委员会由副委员长及常务委员会负责。

六、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8)这六项决定所透出的信息是:一、要把张、杨逼人绝境;二、何应钦掌握了最重要的军权。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蒋介石不能安全脱险,何将有可能继承大统。因为,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历史中,“一把手”始终牢牢掌握着军权。当年蒋介石就是先掌军事,而后全面接班的。蒋的亲信、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的刘健群坦率地说:“当年朱培德奉委员长命,主持军委会事务。他的办法是大事请示委员长,小事去问林主任(林蔚系办公厅主任,保有委员长的私章),他本人是中道而行,百事无涉。当然像冯玉祥这个副委员长,更是等于有名无职,自然应该是空空如也,安安如也。他本人也不是不知道。”(9)在军委会委员长不能视事的情况下,按理应有副委员长或办公厅主任接任,在他们之下才是军政部长。在这次会上,戴季陶提出“军事归何应钦管”的动议后,冯玉祥即表示反对,他认为“参谋总长(当时何应钦是参谋总长)是军令机关主官,军事委员会尚有办公厅主任”,但冯的意见不起任何作用。结果何应钦受委任全权负责,计划“讨伐”军事。

此一决定的作出,终使何应钦此前早已内定组成的讨伐班子合法化。此后两三天内,他带着参谋人员昼夜加班,拟订了从东西两面进攻西安的军事计划。

部署如下:

一、东路军,豫皖绥靖主任刘峙坐镇开封,潼关前线由徐庭瑶任总指挥。

甲、正面沿陇海路两侧进攻。部队计有:樊崧甫的79师,董钊的28师,阮肇昌的57师,宋希濂的36师,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炮兵第一、五两团主力,工兵一个团。

乙、右翼由60军军长周奸指挥,部队有周的第6师,陈沛的60师,陈杰安的79师,黄杰的税警总团(后来又加上驻大荔的冯钦哉的42师)。

丙、左翼由李默庵指挥,由商雒向蓝田前进。部队有李默庵的第10师和刘戡的83师。

丁、郑洞国的第2师和李必蕃的23师为东路总预备队,集结潼关附近。

此外,何应钦令分驻于江苏、河南等地的各部队迅速向潼关集结。

二、西路军由胡宗南带头。部队是原驻在甘、宁、陕各地的胡宗南的第1军,曾万钟的第3军,毛炳文的37军,关麟征的25师,李及兰的49师,王耀武的51师等共约11个师。

何应钦令胡宗南、王均等部停止进攻红军,由甘宁边南下,向天水、宝鸡前进;驻宁夏的关麟征部及驻兰州以东的毛炳文部等向甘肃平凉、固原跟进;王耀武、李及兰两师由汉中出子午谷,进击西安以南。

三、空军集中洛阳,轰炸西安,协助东路正面部队作战。

何应钦在部署军事的同时,对取代蒋介石的政治格局亦作出安排。他瞒着国民党中央,与王伯群秘密商拟所谓“统一党国,革新政治”的方针,列出了新的党、政、军人事布局名单。何应钦计划:

由汪精卫领导党务工作,并任行政院长;

张群任行政院副院长,孙科任立法院长,于右仁任监察院长,宋子文任财政部长,王伯群任交通部长,白崇禧任军政部长,林森留任国府主席;何应钦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任副委员长。

何应钦同时兼任委员长川、滇、黔行营主任,委刘湘、龙云为副主任,并推举刘、龙二人为中央政治委员和国府委员。(10)为实现这一计划,在事变后的第3天,何应钦派他的兄弟何辑武飞到西南找刘湘和龙云通气。

在南京,支持何应钦的还有以力行社、复兴社为核心的黄埔系。这些毕业于黄埔军校、以蒋介石为靠山的少壮军人,听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后如丧考妣。复兴社书记长邓文仪,听说蒋介石被扣于西安,十分担心张、杨把蒋介石送往新疆或苏联。他觉得“事不宜迟,非要立即动员军队不可”,“不仅地面要包围西安,就是空中也要空军去监视封锁”。于是,“冒昧做主,以团体负责人名义,发了两封急电,其一是打给驻陕西汉中的王耀武师长”,告诉他西安发生事变,“领袖蒙难,希望他率部立即开往西安西南的咸阳,与第13师万耀煌师长联系,围攻西安;第二个电报是打给驻潼关与洛阳之间的28师师长董钊,说明原因,要他的部队迅速进占潼关应付变乱,准备围攻西安”。董、王都毕业于黄埔军校,董与邓是黄埔一期同学,王耀武是黄埔三期学生,那时邓任黄埔三期学生区队长。

当晚8时,邓文仪在南京明瓦廊召集力行社、复兴社全体干部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戴笠、郑介民报告事变的经过及前因后果,桂永清、潘佑强提出“军事应变部署意见”。会议做出了5项决定:

(一)总方针:营救领袖,安定后方。

(二)建议政府请军政部何部长应钦统一应变军事行动,迅调(南京)附近陆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与空军前往西安营救领袖。

(三)通告各级组织及全体同志对领袖在西安蒙难应全体动员,集中一切力量,为“营救领袖,安定后方”而奋斗牺牲;各地方秩序尤应协调军政宪警切实维护……(四)以黄埔陆军军校毕业同学名义发表通电。

(五)用各种方法团结国民党及三军,为营救领袖,安定后方而奋斗。(11)会后3天内,力行社派数十名骨干分子赴各省市和各军区“督导工作,指导行动”。

13日清晨7点多钟,孔祥熙、宋美龄偕端纳由上海回到南京。

宋美龄得知乃夫被困于西安的消息,是12日下午4时左右。闻此,宋美龄当场就昏厥过去。清醒之后,她立刻在其姐夫,也是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陪同下返回南京。孔祥熙在大变面前表现颇为冷静。他分析了事态,认为张学良除了向全国发出通电,亦向他个人发来“震”电,又给宋美龄发了专电,这说明事变尚有转圜的余地,并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宋、孔返回南京后,何应钦带了几名主战的官员来见孔祥熙,汇报了12日夜间会议情况,说明主战的是大多数。宋美龄告诉何应钦,端纳将去西安。何盯着端纳说:“任何人都不许去西安。我们要攻打西安,委员长已经遇难了。”端纳也盯着何应钦说:“真相没弄明白之前,你不能进攻。”何厉声回答:“他死了,我们要命令进攻。”(12)宋美龄当即表示,她不赞成联席会议对张学良的处置和武力讨伐西安的决定。她认为,“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余殊觉其措置太骤,而军事方面,复以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余更不能不臆断其为非健全之行动”。于是,她“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宋美龄向何应钦等讨伐派反复申述,在委员长脱险之前,不能推进讨伐军事。她强调说,倘如此,战争开始之后,委员长不为其亲自统帅之陆空军轰炸所误中而丧生,亦将被张、杨军队杀害。

然而,宋美龄的苦求没有使何应钦动心,这一点她是有思想准备的。在回到南京的几个小时里,宋美龄、孔祥熙已经得悉英、美两国的态度。因为日本对中国得寸进尺的侵略,已经直接触犯了英、美在华的利益。如果西安事变导致蒋介石政权垮台,南京国民政府为对日妥协派所把持,英、美在华利益将受到更大威胁。因此,英、美等国都力主和平解决事变,并支持蒋介石继续掌权。英国甚至表示,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就不妨与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即便为此要抗日,也是可以支持的。英、美等国的态度,使宋美龄鼓足了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勇气。

这天上午,何应钦没有闲着。他召集一干军事人员开会,准备下达对西安的总攻击令。这时,宋美龄突然闯了进来,又哭又闹,与何应钦唇枪舌战,迫使其缓下总攻令。《宋美龄全传》对这一斗争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宋美龄哭了一阵,她想用眼泪先换取大家的同情。继而她便止住泪水。

“何总司令,”她铁板着面孔问道,“一切我都知道了!现在我是来问你,你这样做是何用意?你假使发动战争,你能善其后么?你能救出委员长的生命么?我现在老实告诉你,你这样做简直是想谋杀他!”

何应钦一听,脸色大变。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最终梦想

    三国之最终梦想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意外到来的人,怀揣着对这个时代的向往,许下最终梦想!
  • 1896之最强帝国

    1896之最强帝国

    1896年台湾这是一个拥有金手指的男人横空出世,抢遍世界的故事。
  • 重生之晦明

    重生之晦明

    大明盛世,仁宣之治,兵民久不识干戈。土木堡一战,大明从此由盛转衰。大战前夕,一个叫唐骁的人悄悄来到这个时代,吹皱了一池春水。他的到来好像并没有使原有的历史轨迹,或许,也改变了一些。
  •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大唐军魂传

    大唐军魂传

    一位指挥学院毕业的现代特种军人,穿越来到大唐贞观年间,成了李靖的孙儿...**********一支用现代军事思想调教出来的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征吐谷浑、伐吐蕃、取高昌、平西突厥、灭薛延陀,高丽、百济、倭国、靺鞨尽臣服,新罗女王更是举国内附,荡平天竺及整个南亚,剑指西亚,阿拉伯人举手投降...信念与忠诚,铸造出大唐王师的铁血军魂一个无比强盛的大唐帝国,天下间谁能匹敌?
热门推荐
  • 宁我三生不遇君:凤阙

    宁我三生不遇君:凤阙

    前半生,她征战沙场,是人惧鬼憎的东夏将女。喜欢上一个颜若舜华的少年,引为侍君……对方却是敌国皇子:委身相求,只为杀掉她入主东夏,逐鹿中原。被他一剑穿心后,她以为这辈子缘尽,却不想命不该绝。被人救活后,她心念俱灰,一夜白头。阴差阳错被他八抬大轿娶为正妃,然而,他喜欢的根本不是她,只是透过她去寻觅另外一个女子的痕迹……
  •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皇破穹

    圣皇破穹

    一个华夏的顶级特种兵,一个玄天大陆的遗留之子,当他们两个因为一枚奇特的玉佩而碰撞在一起,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谭天,誓要斩杀杀我所爱之人,踏遍天下苍穹,若天要阻我,那我便破灭苍穹!
  • 全民英雄之黎明之前

    全民英雄之黎明之前

    在2050年,地球上的科技飞速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都开始研究基因技术。其中以亚洲最大国家米兰共和国对该项技术研究应用的最广泛和纯熟,他们掌握遗传基因技术并用其解决一切困扰着人类的难题。几十年来,米兰共和国的科学家做了各种遗传试验来完善他们已有的技术。随着他们实力的发展,他们开始相信自己有无与伦比的能力,基因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与医学、生物等各种领域。这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智方面疯狂而奇异地变异,政府对此也表示支持。并有高层将其发展到军事方面,然而正是在历史上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他们丧失了对基因技术的控制,并引发了灾难性的结果、、、、、、
  •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亲情故事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亲情故事

    本书用平淡的语言、感人的真情展现了至纯至真的亲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如一把灵动的钥匙,带你的心灵去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
  • 凰鸣天娇

    凰鸣天娇

    因为一场意外,米曦穿越到古代婴孩的身上,十四年后,国破家亡沦为敌国的奴隶,一次逃跑巧遇敌国的丞相,从此恩怨不休,深府宅斗,她背负血海深仇,却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始终不得所愿,三年后,她浴血归来,假扮丞相夫人暗地参与朝政勾结朝中大臣势要灭国,阴谋与争斗之间,举国相向生灵涂炭,几个风华绝代的天之骄子,究竟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奶奶的傻瓜相机

    奶奶的傻瓜相机

    林海音所著的《奶奶的傻瓜相机》讲述历史在镜头里,岁月在镜头里,欢乐的人生,也在镜头里。林海音奶奶以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才情给我们带来了她镜头里的世界。《奶奶的傻瓜相机》用平平实实、朴朴素素的散文,配以其亲自挑选的各类照片,不说教,没有戏剧性的铺排,温馨而亲切。
  • 猫之女

    猫之女

    主角是一个被猫收养带大的孩子,后来被教授收养,其目的是作为试验品。
  • 2210

    2210

    2210年世博前夕,一群易拉罐在一辆车子的后备箱里苏醒,带着迷茫,不停追问:“我是谁?”他们遇到了酒瓶先生,发起了对身世的探询,并且在酒瓶的带领下得知了汽车上的秘密。他们流离失所,一个叫做“探索”的易拉罐,获得机会观察2210年的人类世界,知道人类世界面临极大危机,并产生对人类道德的担忧。在垃圾处理厂,他带领易拉罐们逃离流水线,并搭乘卡车回到城市。这个原本四季分明的城市迎来了“桑拿季”,他们遇到了热心的麻雀,得知这个城市已深深处在全球暖化后果中。在麻雀们的帮助下,易拉罐们转移一个又一个地方,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一个又一个惊险时刻,终于......
  • 恶魔校草的宠爱:

    恶魔校草的宠爱:

    他们俩认识不久。“洛葵,过来让我吻一吻。”苏瑞轩霸道的开口。“呵。。。想的美,我的初吻不会给”你的开没说出口嘴已经被堵上。“唔唔,苏瑞轩你个混蛋。”夏洛葵挣扎着说道。额。。。初吻就这样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