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圣诞节,蒋介石在重庆邀请周恩来吃饭,“委员长……感谢他的客人曾在西安挽救了他的性命。”(17)尽管杨虎城同意了放蒋,但中共却不能为了蒋而牺牲杨虎城及其两军的利益。在周恩来的斡旋下,蒋介石和杨虎城同意,以12月23日谈判取得的成果为基础,达成了一项默契。这个默契即由周恩来安排,使蒋夫人和宋子文在这样一份文件上签了字,端纳作为见证人。这份文件包括下列条件:
蒋介石同意:
(一)宣布并开始武装抗击日本的侵略。
(二)停止进攻中国共产党。
(三)容纳共产党共同抗日。
(四)把亲日派官员从国民政府中清除出去。(18)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7—271—278)日文资料,也记载了释放蒋介石的条件:
(一)撤退西安周围的政府军队。
(二)停止内战和“剿共”。
(三)发起全国规模的抗日运动。
(四)发给共产党军队军饷。
(五)释放上海救国协会的7位领袖。
(六)改组中央政府;撤换下列地方官员:上海市长;上海警察局长;江苏、安徽、江西和福建省的主席。(19)以上两份资料所显示的文件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张、杨的八项政策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从蒋介石随后的行动来看,这份文件无疑是存在的。但在蒋介石和蒋夫人日后“加工”成的《西安半月记》和《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却极力否认这一点,无非要挽回面子而已。
张学良早已定下释蒋决心,但过于仓促的“无条件释蒋”,使张、杨失去了制约蒋介石的“底牌”
释蒋,是张学良发动事变之初就有的考虑,但那时的“释蒋”考虑是有条件“释蒋”。宋氏兄妹来到西安后,随着宋美龄的和平攻势,张学良在放蒋的条件上逐步后退,22日,宋来西安的当天,谈判还未开始,张即表示他本人同意放蒋,并奉宋美龄旨意,连夜找杨虎城等人商议放蒋,因大家均表反对而无果。
初步达成协议后,张学良更坚定了放蒋决心。但是,达成的协议蒋介石虽表同意但拒不签字,这就使协议的效力受到质疑。于是,协议达成后还需要有其他保证才能放蒋成为多数人的意见,而张学良不同意增加保证条款,他认为,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就应放蒋,要给蒋介石留足面子。
24日上午达成协议后,下午张学良就召集部下开会,开始做放蒋的准备。
晚上,张学良、杨虎城在绥靖公署大楼举行(送行)宴会。出席这次宴会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及其师级以上将军;蒋介石、宋子文及其随行人员;周恩来、叶剑英及其随行的中共人员。
宴会开始,神情严肃的张学良高举酒杯,激昂致辞:
委员长、周副主席、诸位兄长:
你们受惊了。我采取的这个行动,是不得已的,是请委员长共同抗日。我是有国仇家仇的人。希望在座的,为促进抗日运动献策出力,干杯!(20)张学良讲完后,一饮而尽,眼里饱含泪花,然后把高脚杯摔碎在地。
周恩来接着站起来敬酒。他说:
委员长,汉卿和虎城两将军,百里先生和各位老朋友:
张、杨两将军的行动,在促进团结方面贡献最大,通过这件事,希望各方面联合起来,团结起来。我提议,为诸位的健康,为张、杨两将军的贡献,干杯!(21)这时,张学良站起来,第二次向大家敬酒,他说:
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有了志向就要努力去实现。我有我的志向。
现在国难当头,东北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说过“中国不亡有我”,我们军人更应当有“中国不亡有我”的气魄!(22)说到这里,张学良又是一饮而尽,第二次把酒杯摔碎在地。
当宴会进入尾声的时候,张学良走到蒋介石面前,恭敬地说:
委员长:
我这次行动的唯一目的,是拥护委员长抗日,我的国仇、家仇都没有报,我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您如果与我有共同心愿,也许不会有此事件发生。希望委员长回到南京,说到做到。东北不收复,我死不瞑目!为委员长的健康干杯!(23)张学良说完,第三次一饮而尽,第三次将酒杯摔碎。
蒋介石见张学良如此激愤之情,非常尴尬,沮丧地推托说,身体不好,酒也不能喝。宋子文急忙接过酒杯代蒋而饮。
这次宴会,等于宣布:蒋介石即将获释。
宴会结束,张学良即召集东北军主要将领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将领来到公馆,向他们宣布了释蒋的决定。
25日上午,张学良一面做杨虎城的工作,一面秘密告诉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整理行装,并把自己的简单行李交于端纳,关照端纳不要声张。(24)此时,他对自己卫队二营也不放心,令谭海亲率自己的卫士队担任警戒。
是何种因素促使张学良急于放蒋,又是何种因素使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安全越发担忧呢?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尽管受到来自多方面责难,但他始终没有对自己正义举动产生过动摇和怀疑。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到西安后,在对扣蒋行动进行充分肯定和赞扬的同时,曾对这种做法提出过温和的批评,周毫无保留地指出:
这次事变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趁着蒋介石住在这里,出其不意,乘其不备,用惊险的手段把他提起来。这种做法,在方式上多少带有军事阴谋的性质,将西安与南京置于敌对地位,有引起新的内战的危险。
周恩来的话,使张学良感到有些不安。
宋美龄来到西安后,从另一个立场上更是多次对张的此次行动进行“批评”,还说什么张“性子太急切,且易冲动”,如事变处理不好,将酿成新的内战,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借口等,殊不知,没有西安事变,日本也会制造各种各样的侵华事变的。由于宋美龄与张良好的私人关系,张学良开始对这次行动的不足之处进行一些反思,自此以后,他多次讲道“劫持蒋介石自知不大合适”,认识扣蒋“此举的不当”等。
张学良最怕的是宋美龄所讲的引发内战、给日本侵略以口实。他没有料到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立即形成主战和主和两派,且意见尖锐对立。此刻,中央各路“讨伐”大军已经包围西安,何应钦的停战只有最后3天时间。单凭西安方面的军事力量是难以抗击南京方面的进攻的。一旦战事一开,不说保证蒋介石不被打死、炸死如何艰难,就是在东北军和17路内部也不敢保证不会出现激进行为。东北军主力放在了前线与国民党中央军对峙,西安完全在17路军的控制之下,而他对17路军的状况没有底数。二旦出了乱子,后果则不堪设想。实际上,事变中已经有了伤亡事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跳窗逃跑时被打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被击伤右肩,蒋本人在翻墙逃往骊山时跌入深沟,断了几根肋骨和扭伤了髁骨。
如果蒋介石出现意外,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地位,政治领袖则非汪精卫莫属,军事领袖则只能是何应钦,只有他才能叫得动蒋介石的那些黄埔嫡系将领。由亲日派汪、何主政南京,将肯定听命于日本,即便他们没有蒋介石那样的绝对权威。那样,将会出现另一种局面:群雄争斗,内战再起。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都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危害,可能出现一场较之国共之间十年内战更为惨烈的厮杀。
正当张学良苦思冥想如何说服杨虎城之时,他的东北军部下又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打击。一是东北军、17路军的高级将领和幕僚鲍文樾、马占山、米春霖、杜斌丞等人,坚决反对张学良“无条件释蒋”的意见;二是24日个别东北军军官探听到张准备无条件放蒋的信息后,甚至产生了把张和蒋一同杀掉的念头。
这两件事,使张学良甚为震惊,促使他决定,不仅要马上放蒋,而且要秘密放蒋,他认为,即使杨虎城同意蒋介石走,也难保杨和他自己的部下不会做出什么激进的事来。
(1)《西安事变史实》,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2页。
(2)《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3)《杨虎城传》,第121—122页。或参见《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4)《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5)《周恩来、博古致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12月24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第34页。
(6)《挽危救亡的史诗——西安事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7—308页。
(7)《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8—849页。
(8)转引自《挽危救亡的史诗——西安事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
(9)《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7页。
(10)《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4—865页。
(11)《挽危救亡的史诗一西安事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12)高崇民:《西安事变杂录》,裁《西安事变史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13)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载《张学良文集》(下卷),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页。
(14)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载《张学良文集》(下卷),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546页。
(15)(日)西村成雄:《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16)《纽约时报》,1945年2月28日,第4版。
(17)约翰·鲁兹:《中国传奇般人物周恩来的非正式传奇》,纽约,1978年版,第89页。
(18)约翰森致胡尔的电报,1937年1月27日,美国国家档案馆893·00/13964。
(19)《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6页。
(20)《张学良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21)《张学良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22)《张学良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23)《张学良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24)《西安事变史实》,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