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争,古已有之。《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总是将义气放在首位,而小人则汲汲于利益,最终能够成就大事者必然是君子,而非小人。对于生意人来说也是一样,做生意的时候不能将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如果一个生意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以牺牲“义”为代价去获取利益的话,长久下去,他必然会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
1德行是一切的开始
立业先立德,一个人想要在生意场上作出成绩,就必须先树立好德行,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在生意场上立足,才能赢得众人的尊重和拥护。德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标准,有德行的人具有人格魅力,这样的人能够在生意场上获得支持。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谓“得道者”就是有德行的人。当年周武王广施恩德于天下,结果万民皆臣服于他,最终战胜商纣王,取得天下。在生意场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必然会被同行业的人排挤,就会逐渐地失去人心,最终会被从生意场中挤出。
胡雪岩是著名的商人,在他的身上既体现商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又不缺乏为人处世应该有的德行。其实仅仅有利益至上观念,还不足以让胡雪岩在众多的商人中脱颖而出,他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才是助推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胡雪岩从小接受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胡雪岩虽然出身贫寒,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家庭教育使得他拥有高尚的品德。胡雪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依靠良好的德行获得的。
当年,年幼的胡雪岩有一次出门的时候捡到了一个包袱,胡雪岩打开包袱,发现里面有不少的银子。这些银子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诱惑,如果有了这些银子,就可以一下解决家里的很多问题。但是父母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胡雪岩的脑子里,他没有贪图这些银子,而是将包袱重新包好,等待失主来找。
到了傍晚的时候,胡雪岩终于等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神色慌张,看到胡雪岩蹲在路旁,就问他:“小兄弟,你看到了一个包袱没有啊?”
胡雪岩说:“我是捡到了一个包袱,不知道是不是您的。您能告诉我您的包袱是什么颜色吗?”那人急忙说:“是蓝色的。”胡雪岩当然不能就此肯定包袱就是这个人的,于是继续问道:“那您的包袱里都有些什么呀?”
那个人细细地将自己包袱里的东西告诉了胡雪岩。胡雪岩一一比对,最后确定包袱就是那个人的,于是就把包袱交给了那个人。那人拿到包袱之后连声道谢说:“小兄弟,真是谢谢你!我姓蒋,在大阜开一家米行,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着我去做学徒,这样总比你放牛要好得多。”
那个时候胡雪岩的父亲刚刚过世,母亲一个人养活胡雪岩兄弟三人很困难,胡雪岩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于是胡雪岩就成了米行的一个伙计。
那时候,年纪轻轻的胡雪岩已经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品德。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看到那么多钱,恐怕也会据为己有,但是年纪轻轻的胡雪岩却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是自己的坚决不拿。正是因为这样,米行的老板才愿意给胡雪岩一个工作的机会。
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再好的也不拿,胡雪岩的这种品德一直延续到他以后做生意。胡雪岩依靠自己的苦心经营,成立了阜康钱庄,他的老东家信和钱庄就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胡雪岩没有仗着自己和王有龄的关系而打压信和钱庄,抢对方的生意,而是主动地和对方搞好关系,使信和钱庄成为阜康钱庄的合作伙伴。在胡雪岩后来的经商活动中,信和钱庄给予了胡雪岩大力的支持。
经商虽然以赚钱为第一要义,但是赚钱要凭良心来赚,要赚自己该赚的钱。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虽然赚钱的机会很多,但是并非每个机会都应该利用起来,因为弄不好的话,很有可能会引火烧身。胡雪岩在经营生意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同行的利益,这使他能够顺利地进入各个行业,并且在所在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凭胡雪岩后期的实力,再加上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完全可以横扫商场,即使是在那个时候,胡雪岩依然坚持有原则地经商。他的高尚的品德,不仅征服了自己的合作伙伴,也征服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商人的德行在经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商德。商人虽然要赚钱,但是不能唯利是图,只有秉持德行,商业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展开。胡雪岩在那个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商场里依然能够坚守商德实在是不容易,正是他高尚的商德使得他能够超越其他人,取得生意上的辉煌成就。
2“烫手的钱”坚决不能沾
“钱”这个字眼虽然有点儿俗,但是很多时候它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即使它不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但是钱也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手段。所以,想要赚钱无可厚非,尤其是对于生意人来说,赚钱就是做生意的目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要通过正当的渠道,用正确的方法,合理合法地赚钱,通俗地讲就是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有些不该拿的钱,坚决不能拿。
金钱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它会让很多人利令智昏,最终毁掉自己的一生。“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所积攒的财富无数,他的每一笔钱都是合法经营所得,都是可以见光的。他曾经这样说:“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从正路上去走,不做名利两失的傻事。”这是他做生意的信条。胡雪岩是一个生意人,他和天下所有的生意人一样,想获得更多的财富,而当赚钱与正义相冲突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放弃赚钱的机会,以成全正义。
胡雪岩是一个黑白两道都能吃得开的人,他的触手遍及各个方面,以他的精明强干,想要赚钱是轻而易举的。胡雪岩并没有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他做生意总是有底线的,很多生意虽然能够牟取暴利,但是因为这种钱不干净,所以胡雪岩坚决不做这种生意。在胡雪岩看来,以下三种生意是做不得的。
第一类是触犯法律去挣钱。晚清时期,官场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在官商勾结愈演愈烈的年代,想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赚钱并不是一件难事,特别是像胡雪岩这样一个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胡雪岩没有做这样的生意,他所做的每一项生意都是正当合法的,都是可以公开的,虽然他也进行官商勾结,但是起码的商人的道德底线他没有抛弃,没有像当时的很多商人一样去贩卖鸦片。
第二类是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的生意。做生意要正当经营,靠坑蒙拐骗赚钱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能长久的。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是正当光明、诚信经营,比如他做药品生意,创办胡庆余堂,就一直坚持“戒欺”,正是因为这样,胡庆余堂成为中国药店中的一块金字招牌。胡雪岩光明正大地做生意,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这为他赢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意,这正是他致富的重要原因。
第三类是做得罪人的生意。在生意场上最怕的就是得罪人,即使是得罪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在关键时候也可能成为致命伤。因此胡雪岩做生意的时候从来不做得罪人的生意,即使这宗生意合法又合理,只要会得罪人,胡雪岩就不会去做。胡雪岩在生意场上的这种做法减少了树敌的可能,得到了许多生意上的朋友,这使他的生意越做越顺利。
人们常说“马无夜草不肥”,而胡雪岩的成功正好批驳了这一句话。胡雪岩虽然是一个想赚钱的生意人,但他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生意人,他不仅完成了生意上的目标,也完成了品格上的塑造。很多时候,“夜草”的确能够带来一时的利益,但是这种利益不能保证长久,昧着良心赚的钱毕竟是不牢靠的。
胡雪岩是生意人的楷模,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说明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胡雪岩爱财是不用说的,否则他也不用拼命地做生意了。在爱财的同时,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做生意的方法,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最终成功了。胡雪岩在生意上的“道”是做人的智慧、做事的智慧,这两者造就了他的成功。
在经商的过程中,商人图利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为图利而不择手段,那就危险了。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虽然赚钱的机会很多,但是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是需要放弃的,如果利令智昏,拿了那些烫手的钱,将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到头来所有的一切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生意人在利益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主动地放弃一些赚钱的机会,虽然会让财富积累的速度降低,但是其持久性却增强了,在细水长流中,财富的累积依然是稳步增长的。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拿烫手的钱虽然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但是很有可能会是昙花一现。
3见利忘义,遭人唾弃
生意人虽然是以利益为先,但是也不能忘记“义”字。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利益当然是最重要的,而从做人的角度来说,义大于利。一个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生意。所以生意人决不可见利忘义,否则就会被人唾弃。生意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是否该取,如果伤害了义气,还是不取为妙。
做生意不仅需要高额的利润,更需要人气的支持。胡雪岩认为做生意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如果不能为他人着想,取不义之财,是不可能做好生意的。
王有龄在海运局的时候,因为筹解漕米有功,被提升为署理湖州府,也就是湖州的知府。在那个时候,官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地方的乡绅都要在过节的时候给地方官员准备一份“节敬”。王有龄升为湖州知府正好在端午节之前,如果王有龄能够在端午节之前赴任,那么他就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节敬”。
胡雪岩不赞成王有龄在端午节之前赴任。胡雪岩认为,眼看就是端午节,上一任的湖州知府即将卸任,他在知府的位置上坐了那么久,理当得到这份“节敬”。而王有龄什么都没有做,刚刚上任就拿“节敬”,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如果王有龄赶在端午节之前去赴任,那就是摆明着要抢上一任知府的好处,这必然会得罪对方。“节敬”虽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如果为了这些钱而去得罪人,那就太划不来了。
胡雪岩做生意的时候总是以“义”为先,他总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避免因与别人争抢利益而得罪人,避免因贪不义之财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做生意也是一样,尤其是“人和”对于生意人更是重要。因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的强大,他都不可能占领整个市场,想要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就必须联合他人。想要联合他人,就必须让利于人,以利来维系义。如果一个生意人见利忘义,那么他必然会被抛弃。
为了浙江的防务,胡雪岩建议向洋人购买洋枪。胡雪岩经过努力,与洋人达成了协议,以每支枪25两银子的价格购买,其中的5两银子就是胡雪岩的所得。而浙江炮局的龚振麟父子走了浙江巡抚黄宗汉三姨太的路子,横插一杠子,以每支枪32两银子的价格与洋人签订了购枪合同。
按照龚振麟父子的购买价格,他们每支枪可以获得12两银子的好处费。这生意本来就应该是胡雪岩的,胡雪岩当然不会让他们这么顺心。于是胡雪岩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联合,对龚振麟父子展开了反攻。最终龚振麟父子不得不就范,他们同意拿出5000支枪由裘丰言经手,他们父子每支枪只拿2两银子的好处费。这样算下来,胡雪岩他们就可以从这批枪里获得25万两银子的好处费。
胡雪岩经过认真思考,认为不能要这笔银子,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拿这笔银子就等于从龚振麟父子身上剜掉一块肉,这肯定会让龚振麟父子记恨,为了这些钱而结下一个仇家是不值的。
最终,胡雪岩对这笔生意赚来的25万两银子的好处费进行了这样的分配:巡抚衙门1万两,裘丰言1万两,剩余的5000两就给了龚振麟父子,而他自己和嵇鹤龄分文不取。
胡雪岩联合朋友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就是为了从对方手里将被抢走的生意抢回来,然而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胡雪岩却主动地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利益,这样的做法让人费解。其实胡雪岩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这笔生意本来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已经被龚振麟父子抢走,他们正指望这笔生意大赚一笔钱,这时生意被胡雪岩用非常手段给抢了回来,已经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怨恨,如果此时自己将这笔钱收入囊中,对方必然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因此,这笔钱自己绝对不能拿。
龚振麟父子得到了胡雪岩的5000两银子,虽然没能像预期的一样赚到那么多,但是他们的怨气也不那么强烈了,他们已经领教过胡雪岩的手段,不会对胡雪岩暗下黑手。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就算是得到了一个最圆满的解决。
当义与利冲突的时候,生意人选择的应该是义而不是利。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只要能够在人们面前保持人气,生意自然会越做越多,财源也会滚滚而来。如果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了义,就会遭到他人唾弃,以后就很难有容身之地。
4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胡雪岩曾经说:“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吃肉来我喝汤。”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好处不能让你一个人全占了,不能一点儿后路都不给别人留。若真是那样,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这就是胡雪岩做生意时的一条准则。
做生意的时候,同行之间存在竞争,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这种竞争,最终将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胡雪岩对于这种事情就处理得非常好,他常常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维持和同行之间的良好关系。就因为这样,胡雪岩才能够和同行之间和平共处,避免了恶性竞争。
胡雪岩在阜康钱庄刚刚开业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阜康钱庄是在浙江海运局的坐办王有龄的支持下成立的,信和钱庄一直担心自己在海运局的生意会被阜康钱庄抢走。胡雪岩发表公开的声明,保证自己的钱庄不会抢信和钱庄的生意,而是另辟蹊径,自谋生路,消除了信和钱庄的疑虑。这样一来,信和钱庄的生意没有因为阜康钱庄的建立而减少,自然也就不会对胡雪岩产生敌意,反而全力支持阜康钱庄。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事业中,信和钱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每个行业的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缺乏的是能开拓市场的人。当我们准备投资某一行业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扩大这个行业的市场,而不应该是抢同行的生意。只要我们不抢同行的生意,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自己的,那么整个行业会因为我们的加入而更加繁荣,这样同行业的人不但不会反对我们,还会欢迎我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