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尽全力将一枚包着铁壳的子弹投向某人,也许根本无法在那人的衣服上留下痕迹。但你如果把“火药”放在一根蜡烛后面,然后把它发射出去,它将会穿透一块松木板。所以,蜡烛似的演说,在火药的推动下,要比没有力量去推动的钢铁般的演说更能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因此,要好好地注意你的演讲态度,就是自然、亲切。
惟一能够学得自然技巧的办法是练习。练习时如果发现自己说起来矜持扭捏,请停下来,在心里严厉地对自己说:“哎呀!哪里不对?清醒起来!要有人性,要自然一点。”然后假想从听众里挑出一个人——也许是坐在后排的人,也许是最不专心的人——就和这个人闲谈起来,想象他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现在正在回答他,并且你是惟一能回答他的人。他如果是站起来同你说话,而你也回答他的话,这个过程必然能马上使你的讲演像平日的交谈,更为自然、更为直接。因此就假想那正是确实所发生的事吧。
3.全心投入讲演中
真诚和热情也可以协助你一臂之力。当一个人受到自己感觉的影响时,他真正的自我就会浮出表面。他的热烈情绪,能够将一切障碍烧毁,他的行为举止将出于自然,他的谈话也将出乎自然,他的表现也将更自然。
因此,归根结底,即使是表达的技巧,也又回到我们曾一再强调的事:全心投入讲演中。
4.练习使声音有力,且富有弹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幼时的纯真和自然,我们不知不觉地落入固定的身体和声音沟通的模式中。我们说话越来越无生气,也越来越不肯用手势;我们更不作抑扬顿挫地提高或放低声音。简而言之,我们已失去真正交谈里的活泼和自然。也许我们养成了说话太快或太慢的习惯,同时我们的用词,如果不小心注意,便会凌乱疏忽。本书一再告诉你要表现自然,也许你会误认为我可以宽恕拙劣的遣词造句,或单调无聊的表达方式,只要欢呼自然即行。完全相反,我说要自然,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意念完整地用全副精神表达出来。就另一方面而言,好演说家绝不认为自己再无法增广词汇,再无法丰富意想和措辞,或再无法变化表达方式,或再增强表达的效力。这些都是有志于精益求精的人寻求自我的磨炼。
5.练习使演说自然
接下来,我们将要讨论使演说自然的某些要点,让它们更为清楚、更为生动。
昨天,当你和人交谈时,已经使用过这些原则中的绝大部分,而且你一点也不会感觉到你使用过它们,就像你消化昨晚的晚餐那样自然。这就是使用这些原则的方法,并且是惟一的方法。而在演说方面,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正如我们先前已经讲过的,只有练习这一个途径。
(1)强调重点,不重要的跳过去。
(2)改变你的声调。
(3)变换说话的速度。
(4)在要点前后停顿一下。
改善你的词藻
卡耐基金言
在这个世界上,全新的事物实在太少了。
即使是伟大的演说者,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及得自书本的资料。
要想增加和扩大文字储存量的人,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
我们的言谈,随时都会被别人作为判断我们的根据。我们说的话,显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似乎能让听者明白我们究竟是何出身;它们是教育与文化的证明。
在这个世界上,全新事物实在太少了,即使是伟大的演说者,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及得自书本的资料。
书本!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要想增加及扩大文字储存量的人,必须时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约翰·布莱特说:“我到图书馆去时,只会感到一阵悲哀;生命太短暂了,我根本不可能充分享受呈现在我面前的丰盛美餐。”
林肯在写给一位希望成为名律师的年轻人的信上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拿起书本,仔细阅读及研究。工作,工作,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成功的作家非常重视正确使用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我们同时也希望,这样做,能够鼓励学习演说的学员们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更有兴趣。当然,一个演说者不应该在演说途中停顿下来,支支吾吾的,希望找出他渴望表达意思的正确语言;不过,他应该每天练习做最正确的表达,一直到这些语言能够自然地出现为止。
说明情况的讲演
卡耐基金言
“讲清楚”使人明了,是说明讲演的目的。
许多演说者,从来没有把意念讲明白过。
当讲话时,多提它几次,这样会引发好奇心——不过别说它是什么。
这里有些建议,可以使你清晰而精确地使用语言,令听众能毫无困难地了解你。维特根斯坦曾说:“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说出口的事,也都可以清楚地诉说。
1.限制题材以适合讲演的时间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师们发表演说时指出,一个人在一次演说中只能提出一项要点。而他所谓的演说,一次是以一小时为限。然而,我最近曾经听过一位演说者的演说,按照规定,他只能演说3分钟,但是他一开头却说,他想要提出11项要点请我们注意。平均每一个要点只有16秒半的时间做说明。一个聪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明显的荒谬之事,不可思议吧?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然而那种方式的错误倾向,就算到不了那种地步,也是可以妨碍到任何一个新手。他如同一个导游,带着观光客一天之内便将巴黎参观完。这样做不是办不到,就像你也可以30分钟就走完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但是清楚和享受就免谈了。许多讲演所以无法清楚,是由于讲演者要在所分配的一定时限内、就所涵盖的题材创一项世界纪录。他如同一只敏捷的山羊,飞快地从这点又跃至那点。
举例说,假如要就劳工联盟的题目讲话,切莫想在3或6分钟内告诉我们它们为何要成立,它们采用的方法,它们的建树,它们的缺失,以及怎样解决工业争端等。不行,倘使你拼了老命这样做,没有人会对你所说的产生非常清晰的概念。它将只是一次混乱、含糊,而目太过简单的大纲罢了。
如果你只谈工联的一面,并且详加解说,是否较为明智?那当然。这样你将留给听众一个单一的印象,它透彻易懂,而且容易记忆。
不过,假如你一定谈论你的题目的好几部分,我建议你在结束部分作一简要的总结。
即使一些经验丰富的演说者,也会犯一样的错误。也许他们身具多方面的才华,以致见不着精力分散的危险。你不必像他们一样。你应该紧守着自己的主题。
2.依次安排意念
所有的题材,几乎都可依合理的时间、空间或特别的话题顺序而发挥。例如在时间的顺序上,也许可依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来考虑自己的题材,也许可以从某一天开始,然后由那一天往回溯或向前推。
在空间的顺序上,可就某个中央点来安排你的意念,然后由中心向外发展;或者你也可依方向来处理题材,如北方、南方、东方和西方。
3.列举重点
想使讲演给听众留下井然有序、条理分明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讲演过程中明白地揭示:现在自己先讲这一点,接着再讲另一点。
4.将陌生与熟悉相比较
有时你也许辛辛苦苦忙碌了半天,结果仍旧无法将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听众也一样对它明了,就要做进一步地解说。怎么做?试试把它与听众确实了解的事情相比较,试试说这一件事像另一件,说这件陌生的事像听众所熟悉的事情。
亚里斯多德曾有忠言:“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假如必须使用专业术语,等到已向听众解释过以后再用,这样便能使人人都懂得讲演主旨,而你一用再用的关键词尤其要如此。
5.使用视觉辅助
中国有一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你想要清楚地表达,你应该生动地描述你所说的重点,并把它具体化。你可以展示图片或展示实物。在利用展示物时,请按以下建议,保证能获得听众的注意。
(1)展示物应不使听众见到,直至准备要用时再出示。
(2)使用的展示物应该足够大,在最后一排都看得见。当然听众若看不见展示物,就无法从由展示物学到东西了。
(3)仍在讲话的当儿,绝不让展示物在听众间生疑,为什么要找对手竞争?
(4)展示一样东西时,把它放在听众看得见的地方。
(5)不要忘记,一项能打动听众的展示物,胜过十样打不动听众的东西,若是技术上可行,示范一下。
(6)讲话时不要瞪着展示物,你是要与听众沟通,不是要和展示物沟通。
(7)展示物使用完毕,应尽可能收起,不要让听众再看见。
(8)如果展示物适于做“神秘处理”,则将它放在一张桌上,你讲演时就把它置于身边,把它盖住。当讲话时,多提它几次,这样会引发好奇心——不过别说它是什么。然后,当你揭开盖布之时,你早已引发了好奇、悬疑和真正的兴趣。
用视觉材料来增进演说明晰策略,已显得越来越重要。除了有备而来,在听众面前把自己脑子里所想的,讲给他们听,又展示给他们看,除此之外没有良好的法子可以保证听众听得懂。
作简短讲演以获取行动
卡耐基金言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魔术公式”,保证使你在两三分钟内打动听众,使他们接受你的建议,采取行动。
在讲演中,描述曾经给予你启示的一个经验,应占去讲演大部分的时间。
因为在“获致行动的简短讲演”中,这套公式是迄目前为止最有趣、最戏剧性,并且最具说服力的方法。
讲演的目的是:任何讲演,无论自己知道与否,一定都有着四种主要目标中的一个。这些目标是哪些呢?
1.说服或获取行动。
2.讲明情况。
3.增强印象,令人信服。
4.欢娱人们。
我们分别在芝加哥、洛杉矶和纽约举行会议,向我们所有的老师请教。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在名牌大学演说系任教的。还有一些人,在事业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有一些人,则来自正在快速扩展的广告促销界。我们希望结合这些背景和智慧,想出演说结构的新方法——一个合理的、能反映出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合乎心理学的方法,以影响听众,让他们采取行动。
老天不负有心人。从这些讨论当中,终于产生了讲演建构的“魔术公式”。
这个“魔术公式”就是:第一,开始讲时就把你的实例的细节告诉人们,生动地说明你希望传达给听众了解的意念;第二,以详细清晰的言辞说出你的论点;第三,陈述缘由,也就是向听众强调,他们如依你所说的去做,会有什么好处。
这个公式,很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讲演人不能再讲冗长、闲散的绪论什么的。听众都由忙碌的人们组成,他们希望讲演者以率直的语言,一针见血地说出要说的话。他们习惯于消化的、浓缩了的新闻报道,令他们不必拐弯抹角便能直接获得事实。他们都暴露于麦逊街节节进逼的广告环境里。这些广告,使用来自招牌、电视、杂志和报纸的一些有力、鲜明的词语,把自身的讯息一古脑儿地全部倾出。它们字斟句酌,没有半点的浪费。利用这个“魔术公式”,可以确保定能获得听众注意,并可将焦点对准自己言语中的重点。它能避免哕嗦无趣的开场白。
这套“魔术公式”也可利用于写商业书信和对员工作指示。母亲可以利用它来激发孩子,而孩子们也会发现藉由它向父母提出要求很灵。你会发现它是一把心理利器,在每日生活当中,你可以用它把自己的意念传达给别人。即使在广告界里,“魔术公式”也是每天都用到的。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魔术公式”:
1.举出事例——来自自己生活里的一件事
在讲演中,描述曾经给予你启示的一个经验,应占去讲演大部分的时间。心理学家说,我们学习的方式有二:一是练习律,依此律,一连串的类似事件会导致行为模式的改变;二是效应律,依此律,单一的事件便可能有强烈的震撼力,并造成我们行为的改变。我们肯定都有过这种不寻常的经验,无需费时去苦苦搜寻,它们就在我们的记忆的表面。我们的行为大部分受到这些经验的引导。把这些事件逼真地重新架构起来,就可把它们变成影响别人行为的肇基。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人们对字句的反应方式与对起初事件的反应方式极为相同。因此,在讲演里举例的部分,务必将自己经验里的某部分重新再造,务使其对听众产生和自己原先感受相同的作用。这样,你便有责任澄清、加强你的经验并使之戏剧化。使它们让听众觉得有趣、有力。以下是些建议,可使你举例的步骤清晰有力,具有意义。
(1)根据单一的个人经验举例。
一件曾经教导你永久不忘的教训的个人经验,是说服性演说必备的第一要素。利用这种事件,就可以打动听众去行动——听众会这样推理,如果你会遇到,他们便也可能遇到,那么最好是听你的劝告,做你要他们做的事。
(2)一开口便举出事例中的一个细节
所以要把举例作为讲演的第一步,原因之一就是要马上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些演说者没能一张口便获得注意,多是由于开讲的字句只是些陈词滥调,或支离破碎的道歉语,那是不会为听众感兴趣的。
如果开口讲话,使用折字句便回答了以下各问题之一:何人?何时?何事?如何?或何故?你就是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获取注意力的沟通方式之一。“从前”是个魔术字眼,它打开了孩童式幻想的闸门。采用这相同的人情趣味方式,你也能一开口就捕捉住听众的思想。
(3)使事例充满切题的细节
假如你谈的是如何观赏风景,或抵达目的地后在何处过夜,就只会掩蔽了重点,分散了注意。
可是,将切题的细节隐藏于具体、精彩的言语中,却是最佳的方法,可按其发生情况,重造当时情景,使其历历如画般展现于听众面前。
(4)叙述时务必使经验重现
重叙事件时,在其中放入愈多的动作和激奋的情感,就越能给听众留下印象。讲演无论多富于细节,讲演者若不能以再现当时情景的讲述,演说最终也是软弱无力。
2.说出重点,要听众做什么
说细节的需要已经结束,做直截了当的宣讲的时候已到。这与报纸正相反,你不是先说标题,而是先说故事,再以自己的重点或对行动的请求作为标题。这一步藉三条法则而进行:
(1)使重点简短明确
要清楚地告诉听众,确实要他们做什么。人们只会去做他们所清楚了解的事情。因此,你必须自问,现在听众是否已经准备依你了解的事情去做。究竟你确实要他们做什么。把重点像写电报文般写下来,倒是个不坏的主意,设法减少字数,使自己的言辞尽可能清晰、明白。
(2)使重点明确易做
无论问题是什么,无论是否为人所争论不解的,讲演者都有责任使自己对重点和对行动请求的措辞容易让听众了解和行动。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要明确。
(3)有力而满怀信心地陈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