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说:“曹操现在正在河北与袁熙、袁尚等人交战,根本顾不了徐州。徐州境内的守兵不足挂齿,很容易就能攻下来。但是,那里是个平原,地形四通八达,易攻难守。一旦我们占领徐州,就要用七八万人马守卫它,还不如乘机夺取荆州。”
孙权最终听取了吕蒙的建议,他首先派使者去向关羽提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娶关羽的女儿为妻,但是关羽一口回绝,他觉得自己兵多将勇,足以抵抗孙权,北伐曹操。很快,关羽就带领部队去攻打曹操的樊城,但他又怕东吴乘虚而入,夺取荆州,于是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沿江两岸30里或50里的高地之上设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以便联络。
吕蒙看到关羽的警惕性很高,采取突袭的办法已经无法达到目的。正当他束手无策之际,吴国的谋士陆逊来找吕蒙,他说:“将军的武艺虽然不如关羽的高,但是在当今的将领中,也可以说是关羽惧怕的对手了。如果将军您假装生病,辞去职务,让其他的将领代替您,并且故意让接替您的人公开称赞关羽武功盖世,无人可敌,使他骄傲轻敌,关羽很可能想借机吞并您,那么,他有可能会贸然出击。此时,您只要派主力部队突袭荆州,那么,荆州很容易就可以拿下了。”
吕蒙接受了陆逊的主意,上书孙权说:“关羽的部队现在正在樊城和曹操作战,留下重兵把守荆州要塞,是为了防止我夺取他的地盘。我想以生病为借口,带领一部分士兵回建业休养。关羽担心的是我,一旦他听说我不在,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增援在樊城作战的部队。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攻其不备,突然进袭,那么就可以攻下南郡,并且可以活捉关羽。”
孙权十分赞赏这个主意,问他:“那谁代替你的职务呢?”
吕蒙说:“陆逊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他可以接替我。他并不出名,关羽一定会轻敌,这样,我们就有可乘之机了。”
孙权便让陆逊接替了吕蒙职务,实际上的军权还是由吕蒙把持着。陆逊上任后,立即写了一封措辞谦卑的信给关羽,一方面称赞关羽有晋文公的神勇和韩信的谋略,另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年轻无能,只是一介书生,请关羽以后多多关照自己。
关羽收到信后更加骄傲了,他完全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还觉得陆逊没什么能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因而把原来用于防范东吴的兵力逐渐调去增援樊城了。陆逊立刻将这个情况及时报告了孙权,恰巧这时,曹操派使臣来到东吴,与孙权密谋两面夹击关羽,孙权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孙权就让吕蒙即刻出兵,攻击荆州。
虽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但是还有烽火台可以相互联络,所以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隐秘,以防关羽得到消息将军队回撤,那样的话,就前功尽弃了。他又想了一个方法,让士兵们穿上白色的衣服,扮成老百姓摇橹,将精兵扮作商人的样子全部安排在大船中,日夜不停地向烽火台靠近。
关羽还在樊城与曹操大战,一点也不知道荆州的情况。而吕蒙的白衣战士突然出现在关羽的要塞,守卫的士兵连抵抗都没来得及,吕蒙的军队就一举攻取了烽火台,并且将驻军和探子都给抓了起来。
占领烽火台后,吕蒙的大军直奔南郡,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都投降了。吕蒙在占领了荆州以后,并没有伤害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而是对他们加以抚慰,他还禁止自己的士兵在城中抢劫财物。这样一来,吕蒙收买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关羽部队的军心。直到此时,关羽才意识到自己的大意,他不得不带兵马南撤,途中有不少士兵纷纷逃了回去。
吕蒙与陆逊两面夹击关羽,使得关羽的部队节节败退,关羽深感自己孤立无援,一路向麦城逃去。途中,许多士兵投降了。关羽只有十余骑兵跟随,最后被围困在麦城,他从小路突围时,又中了吕蒙的埋伏,关羽父子都被生擒活捉,最后被杀。
评点
关羽一生驰骋沙场,他最后之所以不得善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在以往的战争中他从没有失败过,这就助长了他的气焰,使他逐渐变得狂妄,最终中了吕蒙的计。
一个有才能的人是值得人敬佩的,但是做人不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谨慎永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谦虚谨慎,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不断地前进,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地进取和增加自己的才干。
正确分析,认识自我
据说,在古希腊巴那斯山入口处的巨石上,刻着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中国也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事实证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总比那些盲目自信、或者妄自菲薄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春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却束手无策。
有一天,一个自称邹忌的人毛遂自荐地要为齐王弹琴。但是邹忌见到齐王后却并不弹琴,齐威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是说要弹琴给我听么?为什么不弹呢?”邹忌说:“其实我并不会弹琴,但是我知道弹琴的道理。”齐威王一愣,问他:“弹琴的道理?什么道理?”邹忌说:“弹琴是为了让人走上歪路。大王请看,琴身前宽后窄,象征着尊贵和卑贱。琴声轻重缓和,象征的是君臣和睦,天下太平。现在,大王您只听琴声享乐,却顾不上治理国家,恐怕天下太平不了多久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沉思了一会儿,面容严肃地说:“先生您说得很有道理啊!”于是,邹忌就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
邹忌通达军政事务,明理务实,治国有方。在他的辅佐下,齐威王能够虚心听取各种批评和建议,积极发展生产。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被楚、魏、燕、赵、韩五国推为霸王,齐威王十分信任邹忌。
邹忌个子很高,长得很威武,而且他潇洒俊逸,气度不凡。一天早晨,他起床后,穿上朝服,戴上冕冠,站在铜镜前照镜子,禁不住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较起来,哪个更美?”他的妻子说:“当然是您美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妻子的话,于是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城北徐公比起来谁更美一些?”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您比他好看多了!”
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想求邹忌办事,来拜访邹忌。闲谈中,邹忌又问客人:“我听说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我没有见过。人家都说我比徐公还美,您平心而论,我与徐公比起来,谁美?”客人回答道:“徐公我见过,他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恰巧城北的徐公来拜访邹忌。他上上下下仔细打量徐公,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再偷偷地照照镜子,再看看徐公,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心里想:我明明不如徐公美,这么明显的事,为什么自己的妻子、侍妾和客人都说我比徐公美呢?想来想去,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她偏爱我;侍妾说我比徐公美,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他们都是在讨好我呀!邹忌想来想去,觉得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很深刻的道理。
第二天,邹忌上朝后拜见了齐威王,将这件事对齐威王说了。齐威王问他:“为什么他们都认为你比徐公美呢?”邹忌说:“我觉得我自己确实不如城北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侍妾惧畏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他们的话都不是实话。如今咱们齐国有上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王宫里的嫔妃和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们没有不惧怕大王的;齐国境内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他们为了讨好你,就不会跟你说实话,所以大王平时受的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恍然大悟。他对邹忌说:“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啊!”于是,齐威王立即下令:“朝廷上下所有的大臣、各级官吏、全国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失和错误的,可以得到上等的赏赐;能上书劝谏寡人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寡人过失的,如果让寡人听到,可以得到下等的赏赐。”
命令刚刚下达,群臣纷纷前来进谏,争先恐后,排队等候,皇宫的门前和院子里都是等待进谏的人,一时热闹非凡。几个月以后,前来进谏的人逐渐地减少了,偶尔才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虽然人们很想进谏,但是已经很难找得出齐威王的过错了。
评点
向帝王进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要想说服他们,必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得到对方的认可,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采用了婉转的方法。
邹忌在听到自己的妻子、侍妾和客人对自己的评价后,还可以保持冷静的头脑,在看到城北徐公后,能够正确地将自己和徐公做比较,从中看出普遍存在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委婉地说服了齐威王,使齐威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使其他五国畏服。古希腊巴那斯山入口处的巨石上,刻着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成功的首要条件。
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因此聪明的人总是那些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并最终提高自己。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应该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赵武灵王,即是这个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君主,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约出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曾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战争接连不断,并且愈演愈烈。为了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诸侯国竞相采取了不同政策,壮大国力。
赵武灵王即位前,赵国国势衰微,甚至无力抗击小国中山国的侵扰。在他即位前两年,赵国将领赵疵与秦交战,兵败被杀,赵国失去在今山西的蔺、离石等地;即位前一年,赵国将领韩举兵败于齐、魏,死于桑丘;即位当年,秦、齐、楚、燕、魏各率精兵万人参加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的丧礼,示以兵威;即位后第九年,赵、魏、韩三国联合击秦,最后兵败,赵国士兵被斩首8万人,元气大伤。北方游牧部落林胡、楼烦也趁机犯赵,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