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赵武灵王招来他的臣子楼缓,对他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如果我们再不发奋图强,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消灭。我想在我国实行改革。你看,咱们穿的长袍大褂,无论是干活还是打仗,都十分不方便。而胡人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他们行动起来十分灵活。我打算将宽袖长袍改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你觉得怎么样?”
楼缓十分赞成赵武灵王的改革,说:“咱们穿上胡人的衣服以后,也应该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
赵武灵王说:“你说的一点都没错,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步兵和兵车不但速度慢,而且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根本无法施展。笨重的战车只适合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些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我们必须学习胡人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我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
赵武灵王要穿胡服的议论一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因为胡服骑射不仅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对一个国家风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赵武灵王又找来另一个大臣肥义,问他对人们反对胡服骑射有什么看法。
肥义说:“犹豫是无法办成大事的。如果大王认为改革对国家有利,又何必在乎大家的讥笑呢?”
赵武灵王听后很高兴,说:“我看那些讥笑我的人都十分愚蠢,明智的人是不会嘲笑我的,他们一定都会赞成我这么做。”
第二天,到了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就穿上了胡人的服装。大臣们看了以后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他要实施胡服骑射的事告诉了大臣们,但是许多大臣都不赞成改革,一时之间,朝野上下,怨言四起。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叫公子成,是赵国的老臣,他在赵国十分有影响力,而且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的决定,就在家装病不肯上朝。
面对阻力,赵武灵王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要实行改革,首先要说服公子成。于是,他亲自到公子成家找他,反复耐心地对他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最终赵武灵王以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成功地说服了公子成,并赏给他一套胡服。
大臣们看到连顽固的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也都跟着换上了胡服。
赵武灵王看到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就正式下了一道命令。没多久,赵国自上而下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有些人觉得不甚习惯,但时间一长人们都感觉到了身着胡服的好处来。赵武灵王又趁热打铁,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赵国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率军北征,攻占了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而且这里的人民向来有骑射的习惯,在此地实行改革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赵国训练骑射的基地。
接着,赵武灵王西进占领包头以西的九原(今包头市以西),以原阳为“骑邑”,在此编组训练骑兵。组建骑兵时,改原来的重甲为轻甲,变履为靴,穿骑装,戴胡人“爪牙小帽”,军官则戴武冠。兵源不仅有中原赵人,还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他还打破原来步兵按区编伍旧制,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
此后,赵武灵王三次胡服北征。每次,林胡王都被迫献马,楼烦王一部骑兵被收编,由此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此东胡不敢入“无穷之门”(今张北县北)。
为了巩固边防,赵武灵王还在新开辟的疆土修筑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九原三郡,并将吏大夫奴隶迁到此地,屯垦戍边。至此,从张北县南向西沿大青山、乌拉山以西高阙塞,黄河以南之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广阔土地成为赵国的疆域,诸胡被挡在赵长城以外。
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之患,它是由鲜虞白狄所建,地处赵国的腹地,仗着有齐国的撑腰,多次侵扰赵国,并曾水困赵国的高阝城(今河北高邑)。公元前305年,赵国第一次进攻中山,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期间赵国四次用兵,都得益于新建的骑兵之力。去掉了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赵国疆土南北连成一片,拥有了五百里方圆的膏腴之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土大大扩充,国力大大增强,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函谷关以东与秦抗衡的强国。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赵惠文王时期,削弱了齐国的势力,齐国再未对赵国构成威胁。赵国名将廉颇、赵奢两次大破秦军,使得“四十余年秦不能得其所欲”,显示了胡服骑射改革的长期效应。
评点
赵国之所以能够增强国力,扩大疆土,与赵武灵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是分不开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孤芳自赏,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使自己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碰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面对人生之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有些人总是容易气馁和绝望;面对个人的得与失,有些人总是不能拥有一个平衡的心态。
人可以缺少金钱、名誉、地位……但不能缺少气度与豁达。因为气度与豁达可以使你获得一个平静的心态,而平静的心态有助你构筑更加完美的人生。
李泌是唐朝一位颇有名气的大臣,他曾经辅佐过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皇帝,官至宰相,并被封为邺侯,在朝野上下很有影响力。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辉煌的时期。但是,从唐玄宗后期开始,唐朝逐渐走向衰败,官吏腐败,战争连年不断,内忧外患,使得民不聊生,整个唐王朝风雨飘摇,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唐德宗时,李泌担任宰相,开始的时候,李泌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希望可以像魏征辅佐唐太宗一样,重整大唐江山,使唐朝再次出现当初的繁盛景象。
唐德宗早年的时候曾经被回纥人羞辱过,因此一直对回纥怀恨在心。李泌做宰相时,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想要与唐朝结为姻亲。李泌当然希望可以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但是,他心里十分清楚想要说服唐德宗并不容易。
正当李泌愁眉不展之际,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发来告急文书,要求朝廷给边防军队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空有一支皮囊,根本没有多余的军饷了,唐德宗心中十分着急,却也无计可施。李泌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对唐德宗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使几年以后的马价比现在低十倍。”
唐德宗一听,十分欢喜,问他有什么办法。李泌并没有直接回答唐德宗的问题,而是对他说:“如果皇上您可以委屈自己,为江山社稷着想,微臣才敢说。”唐德宗说:“我当然要为江山社稷着想了,你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李泌说:“微臣希望皇上您可以和回纥联姻。”
唐德宗一听,马上变了脸色,对李泌说:“别的我都可以答应你,唯独这件事不行,以后你也不要再提这件事了,除非我死了,否则我绝不会和他们讲和的。”
李泌心里十分清楚,唐德宗是个爱记仇的人,如果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灾难。于是,他改变了策略,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要有机会,他就向德宗提起这件事,并且不断的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经过十五次的反复陈述,终于说服了唐德宗。
李泌与回纥族的首领谈判,唐德宗嫁咸安公主,使他们对唐朝称臣,并答应了唐朝的五条要求。这样,边防的军马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唐朝也与回纥恢复了友好关系。
李泌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由于朝中奸臣当道,仅凭少数贤臣的力量,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在官场长时间摸爬滚打的李泌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而且他也感觉唐王朝大势已去,走向灭亡已成必然,因此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李泌走后,朝中再也找不到能够担当宰相一职的人,于是,唐德宗又派人来请李泌。但是,李泌决定不再入朝为官,就拒绝了皇帝派来的人。唐德宗又派了几次说客,都被李泌回绝了。唐德宗十分生气,于是,就下旨吓唬李泌,说他如果还是不肯入朝,就把他流放到蕲春,一个十分偏远的地方。李泌依然不为所动。唐德宗一生气,就真把李泌发配到了蕲春。
负责蕲春防务的官员韦斌,十分景仰李泌。虽然李泌是以罪人被流放到这里的,但韦斌还是很尊敬李泌,处处照顾他,不但为他安排了住处,还专门派了几个仆人供李泌差遣。闲暇时,经常邀请李泌到自己府上喝酒谈天。
韦斌才学不高,不过他为人仗义,个性直率,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有本事、有才华的朋友,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喝酒聊天。
一天,韦斌邀了一些朋友来家里吃晚饭,当然也邀请了李泌。晚宴设在凉亭,侍女提着灯笼站在两旁为他们照明,主客互相嘘寒问暖,把酒言欢。
正当人们兴致正浓的时候,忽然传来几声猫头鹰的鸣叫,声音凄惨,令人毛骨悚然。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恰巧韦斌是个很迷信的人,他乍闻到猫头鹰的叫声,不禁愁眉苦脸起来,一副十分沮丧的模样。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问他:“您这是怎么了?什么事让您这么伤心呢?”韦斌说:“刚才猫头鹰的叫声实在是太凄厉了!人们都说猫头鹰进宅,没有什么好事。看来我要倒霉了,只是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有个万一,他们可怎么办啊!”他越说越伤心,最后竟失声大哭。客人们听完韦斌的话,都没了兴致,联想到当时的局势,都担心以后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一时间,晚宴的气氛就变得十分沉重了。
这时,只听李泌大笑了一声,说:“大家没有必要这么伤心,听到夜猫子的叫声未必就是厄运来临的前兆,大家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不如我们将它当作吉祥的声音,听起来就没什么值得伤心的了。让我们大家痛痛快快的喝酒聊天吧!”客人们听了李泌的说法,都觉非常在理。他们依照李泌的说法,将猫头鹰的叫声当作吉祥的声音,也就不再哀叹感伤。晚宴的气氛又开始热烈起来。
评点
其实,猫头鹰是一种益鸟,它昼伏夜出,吃鼠、麻雀等小动物,能帮助农民除害。猫头鹰的叫声与不祥的征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在面对生活中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现象时,就会首先向坏的方面想,甚至会牵强附会一些不好的后果,将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扰。
故事中的李泌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自己做宰相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骄傲自大,而是全心全意地想重振自己的国家。当他认清国家的局势后,毅然做出了决定,并且相信自己对未来的把握,虽然自己被贬到边远的地区,他也能够自得其乐,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也没有与自己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他这份潇洒与淡定,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像韦斌一样,遇到事情就往坏处想,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