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祐平安回到唐州,李愬高兴极了,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能安全回来,真是国家的大幸。”说着,立刻派他担任军职,让他携带兵器进出大营。李祐知道李愬千方百计保护他,感动至极,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恩公。
没多久,李祐就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李愬想了想,又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支持他,说:“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着办吧。”
于是,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带领精兵3000充当先锋,自己亲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愬、李祐几个人之外,谁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只说:“只管朝东前进!”就这样,一连赶了60里地,到了张柴村。守在那儿的淮西兵毫无防备,被李祐带的先锋部队全部消灭。
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此时,将领们又忍不住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这些将领有不少在吴元济手里吃过败仗,一听到这个命令,吓得脸色都变了。监军的宦官特别胆小,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们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了。”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军队继续前进。
此时,天色漆黑,北风越刮越紧,鹅毛般的大雪越下越密。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趁着夜色,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又赶了70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鹅鸭的叫声,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了。李祐、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轻易就把他们解决了,只留着一个打更的,叫他照样敲梆子打更。接着,李祐打开城门,让李愬大军进城。
李愬率领大军到了内城,依样画葫芦,也照这个办法顺利地打进了城,内城里的淮西军一点也没有发觉。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
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吴元济懒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话音未落,又有兵士气急败坏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
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啰......”(常侍是李愬的官衔)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是什么常侍?怎么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祐对李愬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1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了。
李愬放下心来,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占领了军械库。而此时的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负隅顽抗,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夜。
第二天,李愬下令,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猬毛一样。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取得了全胜,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战果。李愬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到河北,使河北藩镇大为震动,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总算暂时安定了下来。
评点
要想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式,打破不可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不但是战争的取胜之道,也是人生舞台上的竞争法则。李愬在征讨吴元济的战争中,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方法,从而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敌人。在对手最想不到,最没有防备的时候采取进攻,这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谋略,更是人生智慧。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孙武《三十六计?第八计》中说:“示之以动,乘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意思是说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牵制敌人,让敌人在该地集结固守,然后我方趁机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动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在背地里积蓄力量的同时,公开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便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趁敌人被假象蒙蔽的时候,给它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那么,自己就可以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了。
项羽灭了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先前与众王约定——先攻入秦都咸阳者为王——也背弃了。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满,但慑于项羽的威势,不得不隐忍不发,领兵入川,烧了出入巴、蜀的栈道,将自己封闭在其中,称为汉王。之后,刘邦得大将韩信,因其相助,才终有出头之日。
韩信自拜为大将后,即升帐阅兵,且定出军律数条,号令帐外。大小将士,因他兵权在握,也只好勉强听他的了。韩信亲自监督操练,口讲指画,如何排列阵势,如何整齐步伐,如何奇正相生,如何首尾相应,如何可合可分,如何可常可变。种种兵法规制,就是刘邦手下将士如樊哙、周勃、灌婴等也都不知道的。众人见识了韩信练兵,才知道他确有才学,不是寻常人可比的。于是众人都生出敬畏之心,遵守韩信号令。自他操练兵起,没有几日,已是军容严整,壁垒一新了。刘邦这时已有与项羽相抗的心思,又见韩信将军容整治得如此齐整,于是召韩信前来商议。两人心意相通,于是定于汉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行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汉王刘邦早已同张良定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这次又问韩信该怎样进兵。韩信说的与张良不谋而合。刘邦高兴地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于是他们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同韩信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只留了丞相萧何守住川地,征税收粮,接济军饷。
此时正值仲秋,可谓是天高气爽,将士们也都想要东归,于是日夜兼程,从小径直奔陈仓。
在这里防守的是雍王章邯,原本奉了项羽的密嘱,堵住汉中,作为第一道门户,防止刘邦出川。章邯时常派兵巡察,就怕刘邦出击。不过他算差了一着,总以为刘邦要想东出,必须经过栈道,而栈道被烧毁还没重修,不能通行,所以章邯安下心来,一点儿也不加防备。这天有探马来报,说汉兵已有数百人,在修理栈道。章邯笑着说:“栈道那么长,烧毁的时候容易,再修筑却是万难啊!就这么几百人,又当什么事?刘邦想要东进,当时又何必烧掉栈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又有人报说,刘邦已拜韩信为大将。章邯不知道韩信是什么人,就又派人探听消息,派出去的人回来报说了。章邯听说韩信曾经钻入胯下,就又大笑说:“胯下匹夫,也配做大将吗?刘邦这么糊涂,怪不得看他做事可笑。以前烧栈道,已是失策;现今修栈道,又只派了几百人,我倒要看他到何年何月才能修完。”从他的言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刘邦是极轻视的,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到了八月中旬,忽然有急报传到,说是汉军已到了陈仓。章邯怀疑情报不准,跟左右人说:“栈道还没修好,汉军又从哪里出来,难道能插翅高飞么?”话虽这样说,但也不得不再派人去探听明白。没过多久,就有陈仓的守兵逃到废邱,报称刘邦亲率大军打下了陈仓,杀死守将。章邯这才惊慌起来,自己想:“汉军没经过栈道,是怎么走的?难道另外有小径可到陈仓?还是我亲自领兵,前去截击。”于是领兵数万,直奔陈仓。两军相遇,便即交战。汉军是积愤已深,各自奋不顾身,勇猛冲杀。章邯的兵士,却大多是秦的降军,勉强归附的,怎肯为章邯拼死力,送了性命?因此战斗开始没多久,章邯的军队就溃败,四散奔逃。章邯只好收拾残军败走,奔往好畴,汉军从后追杀,不肯罢休。后来章邯因为吃了败仗,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接着,刘邦继续率大军一路进击。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都相继投降。至此,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被刘邦全部占领,这也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例中,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自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评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实际上则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如过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暗度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其实,这也是一种障眼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做一件事,暗地里却在做另一件事,因为转移了对手的注意力,最后很巧妙地把事情做成功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隐忍之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往往按兵不动,隐而不发,一旦时机成熟,就势如破竹,瞬间爆发,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齐国人,此人身高仅有4尺多,个子矮小,但他却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说起话来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当时的君主齐威王,君王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很乐意接受,齐威王还曾多次派他代表齐国出使其他的诸侯国。
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每日只知道饮酒作乐,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士很为国家的安危担心,很多人想去劝谏齐威王,但又怕说不好触怒了君主,轻则会被削职罢官,重则有可能脑袋会搬家,所以也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挺聪明的,他经常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振作起来。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一只大鸟,栖在王宫的庭院里已经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飞又不叫,大王您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聪明的齐威王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贪图享乐,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当然,他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并没有因为淳于髡的讽刺而加罪于他,而是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淳于髡听了,明白了齐威王的意思,便笑着说:“多谢大王英明的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着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从此,齐威王一反常态,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大力整顿治理国家。首先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了齐国。
后来,人们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地运用,一旦发挥出来,便会有一番惊人的作为。
同齐威王一样,楚庄王在历史上也演了一出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做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庄王。
当时,晋国见楚国正忙于办丧事,无暇他顾,就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无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以为楚庄王这下该奋力有为了。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和原来一样,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好好的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了苏从的话果然大怒,斥责苏从道:“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没想到,楚庄王忽然站了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遣散了舞女,决心要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楚庄王首先从整顿内政开始,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趁机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