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不断扩充楚国的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进行一次大的决战,以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头一句话便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是当初大禹所铸,象征着天子的权力,楚庄王询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便是对周定王地位的一种威胁。
经过这一回的耀武扬威,楚国的势力和声威在诸侯国中大大振作起来。又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楚庄王觉得时机成熟,就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展开争霸的斗争。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却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于是,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这次大战就是历史上的邲城大战。经过这次战争,拥有600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23年,使楚国强盛一时。
评点
古往今来,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退避三舍”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在古代,一“舍”即合30里,三舍是90里,“退避三舍”大约是退了近百华里。形容对人避让、不与之相争。
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十分偏爱宠妃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因此她便设下了一个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
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只得先后逃奔出国。重耳流亡外国时跟随他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赵国国君的先人)、颠颉等人。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鲦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
十二年以后,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下臣所杀。此时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后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无奈,重耳又逃往齐国。
在临行的时候,重耳便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25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垂泪答道:“我如今已25岁了,再过25年,已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重耳也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的妻子。
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曹国国君曹公对重耳他们的接待显得十分轻慢,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依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能够胜任相国的人才,那么所来于此的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为何不趁早向他表示你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便派人给重耳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并且还在饭里面暗藏了一块玉璧。
重耳对于这件事情十分的感激,“受飧而返璧”,就是接受了饭食,而退还了玉璧。由于这个故事,此后人们把别人赠送的礼物,恭敬地退还,就叫“返璧”、“璧还”或“璧谢”、“敬璧”。重耳离开曹国,经过宋国、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的融洽,忽然间楚王问重耳道:“公子如能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你总得该对我有一点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如果您到那个时候还不肯谅解我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拿起弓箭,以‘与君周旋’。”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又重新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5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儿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且还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国君,在当时称之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以后,便开始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的目标是能够像先者齐桓公那样,做一个中原的霸主。
正当这个时候,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马。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也就带着几十个随从逃离此地而到了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同时还有送去食物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进攻狄人。
有一些人便对周襄王说道:“在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立刻发兵往东攻打狄人,把狄人打败,同时还杀了太叔带与他的那一帮人,护送着天子回到了京城。
又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已经看出来,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必须要打败强大的楚国。后来他便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就在公元前632年,晋军攻下了归附于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与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其实对于楚成王来说根本也不想同晋文公进行交战,可是却听到晋国已经出了兵,因此他自己也就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但也一定要拼个死活。”
楚成王无奈,只得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首先派人通知晋军,要求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原本的意思是想救这两个国家,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如此一来,把他气得双脚直跳。
他还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因此他便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所驻扎的那个地方去。
楚军如此一进军,晋文公便立刻命令往后撤退。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这个时候狐偃解释道:“打仗首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在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因此对于今天的后撤,其实质上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任,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紧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跟他们交战一点也不迟。”
晋军听完之后便舒了一口气后撤了90多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紧紧地把晋军的人马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在这时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一直以来都念念不敢忘记,所以才退让到这等份上。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就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论个输赢。”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景象。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从来就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着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之后。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后,才得以凯旋。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评点
晋文公早年落难的时候,曾经许下诺言,而他也遵守了自己的诺言。显然,有人不这么认为,因此,楚军最后吃了败仗。晋文公的退却不仅是守信用,也是为了换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在佩服晋文公的足智多谋的同时,也要学会在当今的社会里运用这一计策。在与他人相处或者做事的过程中,遇事不与人争,适时退让,利用自身的智慧从容地获得成功。
能屈能伸,应对磨难
屈伸之道,也是一种忍让和保全自己的方法。面对自己遇到的不利形势,选择屈伸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暂时的屈让,是为了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以便于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找到机会,伸展自我。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奇才孙膑,遭到曾为同学的庞涓的暗算之后,身陷绝境,面临性命之危。然而,倔强的孙膑并不向恶势力妥协,但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他决定装狂诈疯,以消除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其实是监视孙膑的,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是个十分狡猾的人,他并没有轻易地相信这一切,为了考察孙膑狂疯到底是真是假,他命令左右将孙膑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在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对孙膑的怀疑虽然没有完全解除,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时候,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孙膑才有机会在别人的帮助之下逃出了魏国。
孙膑以“屈”换来了性命,从而才有了后来与庞涓的交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场又一场著名的经典战役,也成就了一代军事人才。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达磨单于逝世,因为他没有儿子,宠妃琳氏就立自己3岁的内侄为赞普,而没有立赞普达磨的宗族。首相不服,被她杀了。洛川门(今甘肃武山县东)讨击使论恐热早有篡国之心,闻得此事,自封国相,和青海节度使勾结,举兵造反。论恐热很快就杀败官军,占领了渭州。
不过,论恐热有块心病,他很担心尚婢婢袭击他的后方。尚婢婢是鄯州(今青海乐都县一带)节度使,文武双全,为人宽厚,治军有方。于是,论恐热决定先消灭尚婢婢,以绝自己的心腹之患,然后再图篡权之事。
公元843年,论恐热率大军去攻打鄯,没想到,大军走到中途的时候,遇到了少有的坏天气。行到镇西(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以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突然间,一个霹雷,草原上烈火熊熊,被雷劈死被火烧死十几名裨将,一百多头牲口,论恐热以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行为发怒了,吓得不敢再往前行了。
尚婢婢听说此事以后,马上命人给论恐热送去了大批的物品,去犒赏论恐热的将士。尚婢婢的部将对于他的这一举动非常生气,都说:“论恐热来打我们,我们却去给他送礼。这不太胆怯了吗?”尚婢婢说:“我哪里是真给他送礼啊,我只不过是假装臣服,助长他的傲气。论恐热率大军前来,简直把我们看得像蝼蚁一样不堪一击,现在遇上天灾,正犹豫不决,我们此时去送礼,他肯定信以为真,不再防备我们,而我们正好养精蓄锐,等待良机。”那些部将听了,都对尚婢婢的计谋十分佩服。尚婢婢派去的使臣来到论恐热的军中之后,呈上了厚礼和尚婢婢的亲笔信。论恐热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国相举义师匡国难,只要派人送个信来,谁敢不听,何必亲劳大驾。我仅嗜读书,更兼资质愚钝,如能退回乡里,才是我平生之愿望……”
看到这一切,论恐热很高兴,就对部下说:“尚婢婢是个书呆子,就知道啃书本,哪会打仗!等我当了赞普,给他个宰相职位,叫他在家待着算了。”于是,就放心地撤兵回去了。
“吐蕃如果没有国主的话,我们就归顺大唐,怎么能够屈从这类犬鼠之人!”尚婢婢见论恐热衷了自己的计,抚摩着大腿笑着对众将说。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三个月就过去了,尚婢婢一切准备就绪。他派庞结心、莽罗薛两员大将领兵5万,突然进攻论恐热的驻地大夏川(今甘肃政和县附近)。
莽罗薛领兵4万埋伏于山谷险地,庞结心领兵l万藏在柳林之中。又派1000轻骑登上山头,用箭把信射入城中,羞辱论恐热。论恐热见信,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他率兵数万怒气冲冲地出城追杀。大兵刚至柳林,就遭到了庞结心的拦击,猝不及防的论恐热因此而折了许多的人马。但一会儿工夫,庞结心的人马却渐呈败相,拨马而逃。论恐热兵追出几十里,眼见庞结心的人马逃入山谷,也随即跟着追了进去,却没想到这是一个设好的计。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突然间就听到杀声震天,谷内外伏兵四起,庞结心领兵返身掩杀,论恐热的几万人马被切成数段,恰在此时,谷内又刮起了狂风,走石飞沙,溪水漫溢,论恐热的士兵被杀死、溺死者不可数计,几十里内到处都是士兵的尸体。
最后,论恐热在几十名将士的保卫之下逃出了谷口,但又遇到伏击,论恐热单骑侥幸逃脱,余者全部战死。尚婢婢大胜而回。
评点
人生有时会处于被动和困境,要摆脱这种境况,就难免要求人,就难免要低头,但着眼于未来的成功,就应该放下架子,该屈就屈,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方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