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向左
马云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任何一个创业者都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每天要思考自己未来的10年、20年要面对什么。要记住,你碰到的倒霉的事情,在这几十年遇到的困难中,只会是小小的一部分。”
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
而是钱太多
多数人总是觉得,在创业初期拥有的资金越多,才会越有底气,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马云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在《和马云一起创业》一书中提到,马云说:“阿里巴巴能够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没有钱,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前没钱时,每花一分钱我们都认认真真考虑,现在我们有钱了还是像没钱时一样花钱,因为我今天花的钱是风险资本的钱,我们必须为他们负责任。”
当然,资金对创业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钱什么也干不成,更别说创业了。就如马云所说:创业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没有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就会成为泡影。但是,马云也不断强调“钱不能太多”的理论,他甚至把自己的成功,都归功于曾经经历过的困窘日子。
1996年,马云刚开始做中国黄页的时候,有一次离发工资的时间只有3天,而马云的账号上只剩2000多块钱。工资要发8000多块钱,虽然马云手下的员工表示没关系,即使两个月不拿工资也跟马云干下去。但马云认为:人家说两个月不拿工资可以,但是你即使出去借,也不能够拖欠员工工资。在《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中,马云说:“毕竟你身边你的部下你的兄弟都在看着你,以你的马首是瞻,你自己爬不好摔死了是你活该,但是砸死一堆兄弟就是你的不对了。”
从此以后,马云就把资金当成命脉一样“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到了他开始做阿里巴巴的时候,之所以从北京回到杭州,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杭州的开支要比北京低得多,包括员工工资、房屋租金等,杭州的标准都要比北京低得多。马云回到杭州后,就在自己家里办公,尽量将开支压缩到最低,而且明确地告诉伙伴们:月薪只有500元,出门不能够打出租,住的地方只能距离马云家5分钟之内的路程。
因为缺少资金而带来的窘迫还远不止这些,美国的《商业周刊》开始对阿里巴巴感兴趣,于是在阿里巴巴诞生5个月的时候,《商业周刊》的记者通过多方联系,要采访马云。但出人意料的是,马云第一反应就是“坚决拒绝”。美国的记者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通过外交途径“逼迫”马云接受采访。最终马云勉强接受了采访,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条件”:采访可以,但是文章不能够公开发表。
相信马云是这位美国记者碰到的最奇怪的采访对象了。按照常人的想法,不要说是国际顶尖的、权威的财经杂志,就是普通的新闻媒体采访都是求之不得的,马云还摆什么架子呀?
事实上,马云不是傲慢而是有“难言之隐”。而这个谜底,直到《商业周刊》的记者走进阿里巴巴的办公场所才被揭晓。
当马云同意接受采访之后,就给了记者一个地址——马云在湖畔花园的家,但是因为位置复杂,记者像走迷宫一样,绕了好久才终于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住宅区中找到了让他们“魂牵梦绕”的阿里巴巴:一个四居室的房间里,“黑压压坐着20多个人”,干什么的都有,地上还扔着凌乱的床单……记者看得是目瞪口呆:这就是拥有全球2万多名商业会员的阿里巴巴!于是不知是被感动还是被震惊,记者果然遵照了自己和马云立下的“君子协定”,没有把这次采访到的内容发表。直到马云融到第一笔天使基金,搬到一个崭新的办公场所之后,记者才把当初看到的一幕透露给全世界。
后来,每当马云回忆起当初的那一幕,都会深深感慨资金对于企业是多么重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企业都是需要成本的,就算是最少的启动资金,也要包含一些最基本的开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资金就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但是,另一方面,资金对于创业者来说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在企业融资的时候,马云强调的是,在融资的时候并不是拿的钱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钱”。因为钱多了,一方面会使刚创业的人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另一方面虽会使创业者免吃一些苦头,但不曾经历苦难和挫折的人,何以具备抗击未来风险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在创业之初,一方面要做好筹备资金的计划,另一方面还要懂得“节省”,懂得在钱少的时候合理地发挥每一分钱的效力的道理,否则哪个投资人愿意把钱交给你呢?
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
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意味着赚钱的途径。做生意的人当然是赚钱的途径越多越好,所以很多刚刚涉足商海的人,都难免会盲目效仿各种成功的案例,以为是“技多不压身”,实则是“庸人自扰之”。
马云在一次参加《赢在中国》节目的点评中说:“怎么赚钱,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其实最好的模式是最简单的。”这就是马云在经营阿里巴巴时的模式观点论。他认为,一个网络公司要赚钱,就一定要有不同于其他、独特而新颖的模式。马云说:“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是很难吸引别人的。”
所以,当大部分的网站模式都和新浪、搜狐的模式差不多的时候,马云选择了走不一样的路。马云认为,众多的中小企业主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如果用门户网站,会影响他们的使用。那么马云到底为阿里巴巴选择了什么样的模式呢?
当谜底揭开的时候,众人恍然大悟:马云采取的是BBS的模式。一直以来,马云都想把阿里巴巴办成一个“网上集贸市场”,BBS的模式虽然不美观但是很实用,所以被马云看中。这个想法是在偶然之间想到的,很有戏剧性。有一次,马云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去游览长城。在长城上,马云看到了许多“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语。这些“留言”马上给了马云一个灵感,他认为,这种留言虽然很丑陋,还会遭到人们的谴责,但是却很有价值、很实用,能够收到“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的效果。所以,马云坚持选用涂鸦式的BBS模式来设计阿里巴巴。
模式确定之后,马云还为网站制定了一个设计标准:网站不能做得太花哨,只要能够实现发布供求信息和行业分类就行。按照这个标准,阿里巴巴的网站上线以后,看起来就像一个“网上的集贸市场”,与那些经过豪华装饰的门户网站相比,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再也找不出这么丑陋的网站了”。但是,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雏形。
并且很快,这种“丑陋至极”的模式的网站,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其实,这正是马云的初衷。马云的设想就是把阿里巴巴做得像大字报一样,谁有商品都可以“贴”在上面卖。马云抓住了商人最为关注的焦点:买与卖。商人只要把自己最需要的求购信息“贴”在网站上就可以了。所以丑陋的阿里巴巴的网站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阿里巴巴粘贴他们的“大字报”,会员数量直线上升,从4万到8万,从8万到10万,直至100万!网站上的信息以每天1000条的速度增加,覆盖范围达到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阿里巴巴与其他网站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这样,阿里巴巴才取得了后来的成绩。
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成功,靠的就是马云独具慧眼的创意,这也正是其他创业者应该学习的。
社会需要创新,需要新的事物,旧的事物一定会被新的事物所代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创业者要不断地刷新自己现有的想法,发现更好的创意,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抛弃。不断刷新自己的创意,实际上就是一种主动出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迅速出击才能赢得胜利。
创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灵活的、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过程。创意靠的是新颖的想法,需要另辟蹊径,但是绝对不是另类,而是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有市场意识,要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时刻紧跟市场需求来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获得更多的机会、占领更大的市场、达到最显著的效果、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
为什么很多创业者,既有高水平的人才、新颖的创意,自己同时又具有搏击商海的果敢和胆识,却偏偏不能成功呢?问题就出在他的团队上,他们的企业团队中往往有创意的人很多,但能执行创意的人却很少。
事实上,决策需要得到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一个好的执行人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差劲的执行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这一点,也是马云最关注的。
有一次,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和马云坐在一起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一致认同了后者。马云的理由是,工业时代的发展是人工的,而网络经济时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难以预测。只有一流的执行水平,才能解决三流的点子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缺陷。因此在阿里巴巴,没有什么决策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现在、立刻、马上”干出来的。
为此,马云曾将阿里巴巴称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马云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成功,依赖的就是高效率的执行力。马云也曾经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过“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的重要价值。在《和马云一起创业》一书中,马云说:“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总比优柔寡断或者没有决定要好得多,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马云都以“强劲的执行力”来要求自己的所有员工。在阿里巴巴刚创办的时候,因为阿里巴巴的模式“独特”,几乎没有人能认同它的价值,所以公司内部对网站的未来充满疑惑。在这种局面下,当要求技术人员将BBS上的每一个帖子检测并分类的时候,有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这样做将违背互联网精神,但是马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方便、快捷地从阿里巴巴的网站上获得需要的信息。争吵之中,马云发怒了,他尖声大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由于马云的强硬要求,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下来,并获得了有效执行。这也使得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实现了盈利。
此后,同样的问题在阿里巴巴不断出现,但都在马云对执行力的“严格要求”下被解决了。比如,2003年的时候,马云提出了阿里巴巴全年赢利1亿元人民币的目标;2004年的时候,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赢利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虽然很多人对这样“艰巨”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但凭借“一流的执行力”,阿里巴巴最终落实了每一个目标。
凭借马云团队为人所称道的超强执行力,阿里巴巴已经远远甩开了竞争对手,成为业内公认的技术水平高超、认真、执著、有责任心的完美团队。
企业发展孰优孰劣,执行力是人们一直讨论的焦点所在。许多事实充分证明,企业要加快发展,要走在行业的前端,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制外,更重要的是团队要有执行力。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即企业、组织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如果能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那么企业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
而是你该做什么
一个满怀壮志的创业者如果空有激情,就很容易变得刚愎自用、不明方向,空洞地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理想。马云没有让自己变成这样,他知道,要想创业成功,首先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
马云说,一个企业家经常要问自己的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到底想做什么”。在参加《赢在中国》节目时,马云对一位出生在70年代的选手说:“我的建议是在40岁以前能够学会专注,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和资金都放到你刚才的办公家具项目的话,我相信会做得很好。”
马云能领导阿里巴巴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上电子商务网站的排头兵,归功于他对电子商务前景的准确判断。但是,马云当初选择做电子商务,决不是出于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的决定。马云知道这是他该做的事。
马云对“电子商务的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的准确分析来自他创办中国黄页的经历。那是1997年,当时的马云曾经在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使马云认识到:当今的亚洲,尤其是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是制造业的中心。但是,虽然中国中小企业云集,数量犹如过江之鲫,但是他们在商业舞台上一直是一种“弱势群体”,由于规模、资金、渠道等限制,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自身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因此,在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亚洲,小出口商很难打开渠道,拓展海外市场十分费力,从而被一些大的贸易公司扼住了咽喉要道。
马云不甘心让中国的中小企业饱受被“施舍”、“盘剥”之苦,他要为中小企业找出路。通过苦苦思索,马云想到了互联网。他觉得,这些中小企业是最需要互联网的。如果用互联网为他们服务,他们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寻找客户;只要通过互联网,这些小公司就可以把它们的产品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马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所以下决心舍弃了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带领部下回到了杭州,开始了阿里巴巴的创建之路。
在一次参加《赢在中国》节目的时候,马云说:“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这也是在告诫创业者,创业虽然需要激情,甚至需要一时冲动,但是如果在选择项目时,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只凭自己的臆想,或者一味跟风、随波逐流,其结果非但不能够成功,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选择创业项目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对项目所属行业、所处阶段、发展前景以及项目本身的优势、存在的风险、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做出一个科学的分析,还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上马,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创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