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戏和前几个月所做的“藏猫猫”游戏类似,主要区别就是过去父母藏起来之后,总要特意留下明显的破绽,不是让宝宝看到父母的脚,就是看到手。现在的这个游戏不给宝宝留任何破绽,而是藏起来之后不再探出脚或手来,父母一直躲着叫宝宝的名字,直到宝宝顺声寻找。当宝宝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父母时,一定会很兴奋。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宝宝开始理解,有时父母或某样东西的离开,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移动了位置。同时训练宝宝把父母的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父母,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
怎样做拆宝塔游戏
这个游戏和过去玩过的垒积木游戏也有区别,区别就是用积木块垒成宝塔后再让宝宝把它推倒。如果宝宝不愿意,父母就帮宝宝推倒,然后看宝宝是否会跟着做。最后鼓励宝宝自己把宝塔垒起来。大多数1岁的宝宝都能不靠别人帮助垒起3~5块积木块。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手眼的协调性,还能让宝宝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性。
怎样让宝宝将图片与实物联系起来
父母可以给宝宝选择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做游戏时,先给宝宝看图片,再给宝宝看实物。并告诉宝宝实物的名称。经过多次反复对比观看之后,宝宝就会将图片与对应实物联系起来。最后,父母可以把宝宝熟悉的图片与其他图片混在一起,或是把某一个实物拿给宝宝,或是不拿实物,只是告诉宝宝实物的名称,让宝宝把相应的图片找出来。如宝宝做到了,父母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识别能力。
怎样教宝宝认识数字
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宝宝有数量的概念,游戏可以结合吃东西进行。比如,游戏时妈妈在给宝宝拿饼干的时候,只给宝宝1片,并竖起食指告诉宝宝“这是1”。要让宝宝模仿着妈妈的动作,也竖起食指表示“1”后,再把食物给宝宝,使宝宝知道“1”的含意。
儿歌对宝宝有什么好处
在宝宝的早期教育中,儿歌是宝宝比较喜欢,而且容易接受的好体裁。
在用儿歌对宝宝进行智力教育的时候,如果能把儿歌与动作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更全面的效果。比如把儿歌与宝宝握拳、伸手、晃手和拍手等动作相结合。
如一只手,两只手,(先后伸出两个巴掌);握成两只小拳头(两手握拳)。只要能做的动作都可以结合起来。
什么样的玩具可以开发宝宝智力
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好奇心逐渐增强,很多事更愿意自己去做。宝宝还喜欢模仿父母的动作,能听懂很多话,还喜欢听父母的赞扬。为了开发宝宝的智力,父母应该多和宝宝一起游戏玩耍。下面的玩具可供参考:
组合玩具。早在宝宝学会说出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名称之前,宝宝就已能辨识不少形状,并会玩组合玩具。比如积木,宝宝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认识了图形,学会了正确分类。有的宝宝会按大小、长短把积木块分成组,按红、黄、蓝、绿颜色把积木块分成类,然后把积木块配成对。有的宝宝还可按大小、长短、颜色多个标准统一起来,进行更复杂的分类组合排序的游戏,用积木块组装正方体、长方体及“大楼”。积木游戏提高了宝宝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宝宝的智力发展。
灵巧性玩具。这类玩具鼓励宝宝使用双手来扭转、推压和抽拉等。玩这些玩具时,父母可能要花好些时间进行示范。宝宝一旦学会了,就可能会专注地玩上数小时。
容易动手的玩具。宝宝喜爱把东西放下再拿起来,可以买特别设计的玩具或利用家中现成的东西。如一些成套的各种小物件之类的玩具,让宝宝能将那些小物件放入小容器,如小筐、小盒等,然后再把它们取出来。或提供有盖子的小盒、小瓶等,让宝宝打开或盖上盖子。也可以选购一些套碗等套叠玩具,让宝宝将其拆开,再套上去,不一定要求按大小次序套好。
其他玩具。此外还有许多玩具,比如:简单的游戏拼图、简单的建筑模型;大的、底部较重但可推倒的充气玩具;可摇摆着发出声音的充气小丑;可拉着走同时发出音乐或模拟声响的玩具;一些互相撞击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大的洋娃娃、填充的动物玩具、适合搂抱的玩具动物或玩具娃娃;可推可拉的玩具,如小型汽车、小火车和小卡车;假想的劳动工具和厨房用品、耐久的塑料杯和塑料碗、漏斗和量勺等。
11~12个月健康、阳光性格的培养
为什么父母要多抱一抱宝宝
虽然1岁的宝宝独自活动的时间长了,但父母还应抽时间多抱一抱宝宝,因为宝宝除了营养上的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
宝宝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宝宝会凝视着父母的脸,看着父母的口形,听着父母那亲切的声音。让宝宝通过与父母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幼小的宝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宝宝和父母之间的肌肤亲情,不仅能够满足宝宝的精神需要,帮助宝宝稳定情绪、增加自信,同时也是帮助宝宝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
如何关注宝宝的哭声
哭是宝宝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虽然1岁的宝宝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但主要还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比如宝宝哭是因为饥饿、疼痛、不舒服,或是要大小便了和感到寂寞了等。如果父母不关心宝宝的哭,宝宝就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还可能会变得悲观消极。
由于这个时期是宝宝的一个“恐惧期”,这种恐惧是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这种伤害可能是怕跌倒,也可能是怕陌生人。遇到这种现象,父母要好好呵护宝宝。
宝宝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确实很好玩,宝宝对学习走路具有相当大的兴趣,但也很需要安全感。处于学步期的宝宝,不仅心思说变就变,而且记忆力也相当惊人。也许昨天学走时把小屁股跌疼了,或许是觉得累了,今天父母再叫宝宝走时,宝宝可能说什么也不肯下地走。
对学步期的宝宝来说,只要引起恐惧感的来源少了,宝宝就会很乐意尝试新的事物,这对宝宝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如何应对宝宝惶恐的神态
随着宝宝对周围事物的逐渐感知,以前不懂得恐惧为何物的宝宝,现在变得胆小了。在宝宝的生活中,似乎有太多让他惊恐的事,在父母看来也许完全不算什么。诸如吸尘器发出的声音、狗吠、警笛、冲水马桶与浴缸水流下去的漩声、小猫的叫声、某些机器玩具的震动、被高举在空中和被放在浴缸之中等。在父母看来,这也许不算什么。
所有的婴幼儿在某个阶段都会经历恐惧,虽然有些宝宝能迅速克服恐惧,连父母都感觉不出;而有些宝宝,却对这些恐惧比较敏感,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和鼓励宝宝,使宝宝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把恐惧尽快扔到脑后。具体有以下措施。
不要强迫宝宝。比如宝宝因为小猫咪咪的叫声而恐惧,爸爸就要给宝宝时间去适应,让宝宝逐渐感觉到,小猫是不会伤害他的。如果硬把小猫抱到宝宝跟前,只会加深宝宝的恐惧感。
适时地安抚宝宝。如果宝宝被吸尘器的声音所惊吓而哭叫的时候,妈妈要把宝宝抱起来,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吻,同时与宝宝说话,轻轻地安抚宝宝。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对吸尘器的声音从习惯到接受了。
鼓励宝宝。当宝宝有恐惧感时,父母虽然同情和体谅宝宝,但不能一味地任凭宝宝的恐惧发展下去,父母的职责和终极目标是帮助宝宝克服恐惧。要想让宝宝克服恐惧,唯有让宝宝了解他所恐惧的东西是不会伤害他时,他才能改变想法。比如宝宝害怕抽水马桶的声音,可以让宝宝自己丢卫生纸下去,再鼓励宝宝自己去按冲水器。但这些方法,都应是在宝宝准备好的情况下使用,切忌勉强。
你试着拒绝过宝宝吗
宝宝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动一动。如果妈妈忘了收笔砚,宝宝就会弄得到处都是墨汁。哪怕是看到了热水瓶,宝宝也敢摆弄摆弄。甚至看见一个塑料袋,也要拿起来往头上套。对于一个刚满1岁的宝宝来说,有些危险的东西不让他碰是很难的,因为宝宝并不知道这样做随时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看到宝宝做这些危险的事情,父母必须向宝宝说“不”。
无论是危险的事情,还是对宝宝的发育成长不利的事情,父母都必须禁止。比如,在宝宝开始做危险的事情时,父母就要立即说一声“不行”,而且当宝宝有类似行为时,必须用简单、明了的口气来制止宝宝,从而造成一种能中止宝宝不良行动的条件反射。只有等到宝宝从经验中懂得父母说话算数的时候,才可以真正执行父母的命令,懂得什么可以动,什么不可以动。如果父母说了“不行”之后,宝宝停止了危险动作,父母就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表扬,这一点比仅说“不行”更有必要。
对于另一些宝宝来说,可能只说“不行”就不够了。有些好动的宝宝,或者探索性较强的宝宝,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没有完成的探索。这时父母应该在宝宝朝危险物体走去的时候,就迅速地走过去,并把宝宝拉到危险物体跟前,指着危险物体同时告诉宝宝这个东西“不许动”,这样宝宝就能领会“不许动”的含义。之后,父母可以陪他坐几分钟,并教他如何玩一样新东西。
向宝宝说“不”的时候,不能有一点通融的余地,要避免给宝宝留下选择的机会,但也不要表情愤怒,也不要一个劲儿地责备,这些都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只能导致宝宝的反感。
你用“电话”跟宝宝交谈吗
电话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宝宝在家里常常看到父母打电话,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产生模仿父母打电话的愿望。父母应该满足宝宝的这一愿望,为宝宝准备一个便于玩耍的玩具电话,宝宝拿起电话机,学着父母的样子,对着电话听筒自言自语,这也是宝宝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开始。为了鼓励和培养宝宝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父母可以和宝宝做打电话的游戏,用玩具电话和宝宝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宝宝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兴趣,而且也会使宝宝的社会性得到培养。
你和宝宝玩过给予和索取的游戏吗
游戏有多种功能,父母可以和宝宝玩给予和索取的游戏。游戏时,父母可以让宝宝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拿给你,如果宝宝按照父母的话,顺利地交到父母的手里,父母就再把玩具还给宝宝。父母也可以拿给宝宝一个新的玩具,要宝宝看完以后再还给父母。如果宝宝照着父母说的做了,父母也要表扬宝宝的“慷慨”和“无私”;如果宝宝不愿照着父母所说的做,父母也不要灰心,还要继续这样的训练,直到宝宝照着做为止。
父母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像玩具熊、布娃娃和小丑之类的玩具,鼓励宝宝照顾心爱的玩具,并利用这些玩具学习社交礼仪。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和玩具说晚安,或者在妈妈带宝宝外出时,教宝宝和玩具说再见等。当然,一定要保证这些玩具的清洁卫生,以免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这个时期宝宝的心理是充满矛盾的,特别是在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关系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时候妈妈一走出房间,1岁的宝宝就会哭叫,好像一刻也离不开妈妈。这种依赖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妈妈造成不便,但却有益于宝宝的成长。同时,这个年龄的宝宝又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并且独立的欲望越来越强,想自己去发现新的地方,并且愿意和不熟悉的人交朋友。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常会把宝宝长时间地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任凭宝宝哭叫而不去管,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其实,宝宝的独立性来自于安全感和自由感,如果采取上述方法,运用强迫性的手段处理这个问题,只能使宝宝把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讨厌的地方,最终造成宝宝的依赖性更强。
由于1岁左右的宝宝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只要父母给宝宝适当的机会,宝宝就会逐渐培养出较强的独立性,就会更加自立、更加善于交际。所以,在宝宝学会走路以后,父母就应该在外出时,最好领宝宝去一个用不着父母随时跟着的地方,或者去一个有其他孩子玩耍的地方。经过这种频繁与生人的接触,逐渐使宝宝对外界事物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宝宝独立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