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掌握了刷牙的基本要领之后,妈妈最好教会宝宝“三三三”刷牙法,即饭后3分钟、每次刷3分钟、每天刷3次。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产生酸来腐蚀牙齿的整个过程是在饭后3分钟开始的;要刷清每个牙牙面,大致需要3分钟的时间;仅早晨刷1次牙是不够的,有条件的最好每次餐后都刷牙。为了提高宝宝的刷牙水平,父母应该每天督促宝宝,使宝宝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东西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此外,父母还应注意宝宝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基础,给宝宝吃些粗糙、含纤维多的食物,以增加咀嚼运动和唾液分泌,提高牙面的自洁能力。
什么样的牙刷适合宝宝
刷牙不仅可以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促进牙周组织健康,同时又锻炼了宝宝手部的灵活性。宝宝使用的牙刷应根据宝宝的年龄、用途及口腔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牙刷柄要直、粗细适中,便于宝宝满把握持,牙刷头和柄之间的颈部,应稍细略带弹性。
牙刷的全长以12~13厘米为宜,牙刷头长度为1.6~1.8厘米,宽度不超过0.8厘米,高度不超过0.9厘米。
牙刷毛太软,不能起到清洁作用,太硬容易伤及牙龈及牙齿。因此牙刷毛要硬软适中,毛面平齐,富有韧性。
使用牙刷时,不要用热水烫或挤压牙刷,以防止刷毛起球、倾倒弯曲。刷完牙后应清洗掉牙刷上残留的牙膏及异物,甩掉刷毛上的水分,并放到通风干燥处,毛束向上。通常每季度应更换一把牙刷或刷毛变形后及时更换。
什么样的牙膏适合宝宝
牙膏是刷牙的辅助卫生用品,主要是由摩擦剂、洁净剂、润湿剂、胶粘剂、防腐剂、芳香剂和水组成的。牙膏不是清洁口腔的决定因素,只是能够起到洁白、美观牙齿、爽口除口臭等作用。所以,从宝宝自身的特殊性出发,在宝宝还没有掌握漱口动作以前,暂时不要使用牙膏。待宝宝已经熟练掌握刷牙技巧之后,可以按照以下要求选择适合宝宝使用的牙膏。
选择含粗细适中摩擦剂的牙膏,产生泡沫不要太多。
选择宝宝喜爱的芳香型、刺激性小的牙膏。合理使用含氟和药物牙膏。
不要长期固定使用一种牙膏。更不要使用过期、失效的牙膏。
2~3岁新手妈妈合理应对宝宝不适
宝宝为什么要自言自语
有时父母发现,宝宝近来特别喜欢自己跟自己讲话。总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或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边,一个人安静地、津津有味地、小声地对自己说着什么,脸上的表情还不断地变化着,让父母忍不住想凑过去听听。可是每当爸爸或者妈妈一到身边,宝宝就停止了说话,变得不高兴起来。
其实,父母根本不用着急,应该高兴才是。这是因为,这种自言自语标志着宝宝的语言能力正在迅猛增长,快要达到质的飞跃的阶段。宝宝到3岁左右,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这时候,宝宝的语言能力将要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形成内部语言。对于成人来说,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在心里思考完成的,而不用把事情的整个过程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而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这一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但这些内容都是内心的想法,所以只告诉自己就行。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之间比较常见,3岁左右的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了。到六七岁时,大部分宝宝都能像成人那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了。
自言自语现象,是宝宝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一般来说,没上幼儿园的宝宝,自言自语的现象来得相对比较晚和少;而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宝宝,自言自语的现象会更多一些。国外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宝宝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宝宝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宝宝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宝宝口吃有哪些原因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说一些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也有的宝宝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往往一个字有时要重复好几遍才能说得出来,而且越着急,越说不出来,脸也憋得通红。这是一种语言障碍,称为“口吃”(俗称“结巴”)。宝宝在幼儿时期,口吃的发生率大约为1%,大多数发生在2~4岁,男宝宝较女宝宝多见。
造成口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由于宝宝大脑皮层和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语言能力的发展慢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宝宝掌握的词汇极其有限,有时想到了,却说不出来,或是没有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因此,说话时遇到困难便重复刚刚说过的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口吃。
宝宝接触过口吃者,在与口吃者接触的过程中,宝宝觉得好玩而去模仿,以致形成不良的口吃习惯。
宝宝心理有压力,情绪过度紧张,致使发音器官的活动受阻而发生口吃,而且越怕口吃,口吃现象越重。
与遗传有关。极少数宝宝的口吃与遗传有关,这些宝宝讲话时喉部肌肉高度紧张,造成声带闭合而一时发不出声来,为了要竭力摆脱喉部肌肉的紧张,便出现了口吃。
怎样纠正宝宝口吃
口吃不仅让别人听起来感到吃力,就是自己说起来也费劲,而且口吃对宝宝的精神发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宝宝就因为口吃,而拒绝与人交往,不愿意说话,导致自闭症的发生。也有的宝宝因为口吃,产生了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出现,造成性格孤僻怪异。因此,对宝宝的口吃现象,父母要及早加以纠正。
首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家里的人要多关心和帮助宝宝,使宝宝生活得很愉快。同时有意识地多给宝宝说话的机会,慢慢引导宝宝正确发音。告诉宝宝,说话速度要慢些,一字一字说清楚,一句一句把话说完。平时可以让宝宝多练习数数、唱歌、背儿歌、讲故事等,这对纠正口吃很有帮助。
其次,要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有口吃的父母或孩子,以免相互影响而加重口吃。在纠正宝宝口吃的过程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不要过于批评指责宝宝,不要老是提“讲话怎么又结巴了”,更不要讥笑和模仿,否则,将会使宝宝的口吃因增加精神负担而更加严重。发现宝宝学别人口吃时,要立即制止。
一般来说,通过及时纠正,以及随着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大多数口吃的宝宝都能恢复正常。
为什么宝宝夜里会惊醒大哭
这可能是宝宝做噩梦了。
首先了解宝宝白天看见了哪些可怕的东西。向宝宝讲清不要害怕的道理,消除恐惧心理,免得再做噩梦。
有的宝宝怕黑也做噩梦。宝宝在睡觉前见到窗外一些树或其他东西的黑影,就会想象是可怕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恐惧入睡,自然要做噩梦。你可以在白天带宝宝在窗外转一转,让他知道,那些只不过是些树和其他东西的影子,没什么可怕的。
宝宝初次离开家长,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因害怕孤独也会做噩梦。可先鼓励他独自入睡,在宝宝入睡前打开房门,让他能听到父母的说话声,让他感到父母就在身边,有了安全感,也就能安心睡了。
如果宝宝做噩梦,要及时走到宝宝身边,因为做梦时人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你只需轻轻拍拍他,宝宝就会很快入睡。
宝宝坐姿不好会有哪些害处
2~3岁的宝宝骨骼较软、弹性大、可塑性强,受压迫后容易弯曲变形。如果坐的体位不正,比如身体长时间侧向一侧坐,或者坐的时候不直起腰来,就很容易引起脊柱变形。另外,这个阶段的宝宝肌肉力量和耐力仍很弱,如果坐的体位不正,不但容易引起肌肉疲劳,而且还会造成筋骨损伤。
鉴于上述原因,父母就不要让宝宝坐的时间太长,这个时期的宝宝,连续坐的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正确的坐姿是:身体端正、腰部挺直、两腿并拢、两眼平视前方和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当然,对宝宝来说,不可能也不会做得这么规范,但父母要尽量让宝宝坐的时候身体要端正。可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宝宝坐一会儿,玩一会儿,这样可消除或减轻肌肉疲劳,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防止胸部和脊柱畸形。
怎样训练宝宝走路的正确姿势
走路的姿势对于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走路姿势正确,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尤为重要。正确的走路姿势有利于宝宝肺活量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减少因走路而带来的疲劳感。那么,怎样的走路才算是正确的呢?
上身自然挺直、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手指并拢并自然弯曲、两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前后自然摆动、上下肢协调动作和两腿脚尖向前交替前进。
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虽然已经会走路,但走路时仍常常出现头重脚轻、动作不协调、速度不均匀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脚部力量仍较差,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常以身体重心前移来带动位置的移动,宝宝往往以类似跑的动作代替走。因此,在这个阶段,宝宝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并提供练习的机会。父母可以采用音乐伴奏、拍手等,有节奏地让宝宝做快走、慢走的练习。如果父母的走姿正确而且好看,就可以让宝宝和父母一块走,这样既可提高宝宝练习走路的兴趣,也不致使宝宝感到疲劳和乏味,同时也训练了宝宝走路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要定期检查宝宝的牙齿吗
2~3岁的宝宝,乳牙已经基本长出来了,宝宝终于能自己吃上好多有营养的食品了。父母在高兴的同时,还应当密切注意宝宝的牙齿及口腔卫生。宝宝的牙齿及牙床还很稚嫩,加上吃甜食的机会比较多,刷牙、漱口又不到位,乳牙最容易发生龋齿,而且发生龋齿的速度又比较快。所以,父母应每半年定期带宝宝到口腔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或采取防龋措施。
如果父母本身牙齿不好,宝宝已有多个牙齿发生龋齿的,最好每3个月就带宝宝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检查的内容有:
口腔内填充修复物有无断裂、脱落。
牙病预防措施是否到位。
口腔卫生习惯如何。
有无新产生的龋齿,已补好牙齿的充填物边缘是否又发生龋坏。
口腔矫正装置有无破损、变形、移位、不适应。
根据龋齿活动性的高低,预测牙齿的排列和咬合上的变化。
乳牙与恒牙交替后的健康护理等。
宝宝夜里流鼻血怎么办
有的宝宝在夜里突然流出了鼻血,有时是一个鼻孔,有时是两个鼻孔凝着血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宝宝鼻黏膜的某个地方的血管网过于发达,碰上某种原因就会流鼻血。
当宝宝夜里突然流出鼻血时,父母首先要用棉花把宝宝的鼻孔堵住,同时要柔声安慰宝宝,稳定宝宝的情绪,让宝宝垫高枕头躺着,并用凉一点的毛巾放在宝宝的额头,这样,鼻血很快就会止住。对那些好流鼻血的宝宝,应多吃一些新鲜水果。通常情况下,夜里流鼻血大都是男孩。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父母就必须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流鼻血的宝宝早晨起来不精神,可怀疑为白喉。虽然由于注射白喉疫苗,白喉很少发生,但还是应该检查一下为好。
宝宝不仅流鼻血,还伴随着贫血、皮下出血、牙床出血等,就要怀疑白血病,应及早确诊。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宝宝总是从一个鼻孔里流淡色血时。可能是鼻孔里有什么异物,应请耳鼻喉科医生诊治。
早晨发现宝宝流鼻血后,要脱去宝宝的衣服,检查一下宝宝的全身。如果发现皮下出现紫色的,像是被打以后留下的斑痕(皮下出血),就要警惕,应赶快去医院检查。这是因为有一种叫做紫癜的疾病与这种症状相类似,必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为什么要少带宝宝去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是各类传染病广泛传播的地方,比如汽车站、人群密集的商场或剧场等地方。那里的环境嘈杂,噪声大,空气又不新鲜。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都可能沾到手上,或吸入气管里。如带宝宝到这些公共场所,宝宝又喜欢到处看,到处摸,有时嘴里还不停地吃点什么。加之宝宝的免疫力又低,因此极易患上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且宝宝的呼吸系统也不可能幸免。
呼吸道传染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和麻疹等都是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染的。越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含有病毒、细菌的浓度就越大,宝宝就越容易感染。如果宝宝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里,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对宝宝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为了宝宝身体的健康,父母应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去。
2~3岁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
宝宝跑的能力意味着什么
有时父母发现,宝宝近来跑的能力较2岁之前有了新的发展。宝宝2岁之前的“跑”没有腾空的过程,两脚总有一只脚在地上。严格讲,这只能说是“快步走”,而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跑”。而2岁以后,宝宝的跑有腾空的过程,尽管短暂,但已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跑”。但由于此时宝宝身体形态还是头大、躯干长、四肢短,另外,宝宝双腿的力量还比较弱,平衡能力还不是掌握得很好,所以,跑起来仍显得头重脚轻,摇摇晃晃,步幅小,步频较快,而且容易摔倒。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两脚之间的距离也较宽。但不管怎样,宝宝的运动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跑对宝宝运动技能的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