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40

第40章 “连山易”文献辑要辨证(2)

按照张行成此说,《连山》、《归藏》“二易”唯有“图象”和“法数”“而未有书”,“未有书”就是没有文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张行成此说“未有书”的范畴内也与理解《易传·系辞》有着深层的关联。

这是早期“易”学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也是《连山易》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第二,以图象为起点形成了早期的象数特征

考察这个问题,自然涉及到原始“易”学的“图象”和“数码”,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三坟》书应该是最早成为形体的“图象”和“数码”系统——可以称之为“象数”我们于此强调,这里所说的“象数”与汉末的“象数学”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但也有别于汉末形成的“象数学”的“象数”。汉孔安国就图象与书契形成与演进的历史概况有过论说。《尚书序》云: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

这就是所谓的《三坟》、《五典》。这里,直接涉及到的问题是《三坟》中《山坟》与《连山》的关系以至于与早期“象数”的关系。所谓《三坟》书是指《山坟》、《气坟》、《形坟》。春秋时期仍有《三坟》存续,孔安国此说定有所据,《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载曰:

(楚灵)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氏传注疏》卷四十五。

春秋时期,楚国史官倚相能读《三坟》等古书,《三坟》在春秋时期依然存续,《左传》此记可谓信史。《三坟》真伪之争历史上不绝于书,笔者所谓“信史”者,盖指实于《左传》中所及,它则不论也。《三坟》书悉为“象数”之体,虽无直接证据,但根据相关的记载大致可以肯定,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曰:

《三皇太古书》亦谓之《三坟》:一曰《山坟》,二曰《气坟》,三曰《形坟》。天皇伏牺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连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蔵》之大象有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之为六十四。其书,汉魏不传,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此所记载,可未必尽信为实,但其大体不乖,宋、元间马端临虽就郑樵论传世《三坟》有所讥驳,但对《三坟》之“象数”属为古“易”学正体亦得为颔首,《文献通考·经籍考·经书》曰:

……今所谓《三坟》者曰《山坟》、《气坟》、《形坟》,而以为《连山》、《归蔵》、《坤乾》之所由作,而又各有所谓“大象六十四卦”则亦是“易”书……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百七十七。

马端临沿用传统的大多数前代学者所认为的《三坟》书是“三易”所作的参照,肯定了“大象六十四卦”是“易”书的主体。按照郑樵的记载,《连山易》的大象为“八”——是“象”与“数”的组合,因此,“象数”在《连山易》形成之端就已经产生了,传世《山坟》或《连山》的文字是后人的附益。

《连山易》初始所具有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是“图象”,也可以称为“象数”,因为它的刻画一定是有符合当时规则的要素,所以,称之为“象数”应该准确——这一结论是根据文献和出土原始文化遗址相关内容的认识。《子华子》《子华子》自宋以后盖有伪书之嫌,但上所引述是正确的。说:

……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大易》以之而立数也。《四库全书》本,卷下。

所谓“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其实就是“太极”、“两仪”和“三才”的关系,《子华子》要说明的是“易”形成的原理,这个“易”学也是原始哲学中最古老的原理就是“象数学”——《周易》是这样形成的,《归藏》是这样形成的,《连山》也是这样形成的;所谓“《连山》以之而呈形”,《连山易》以物质世界的“山”为取象的参照和依据,它是有具象形体可见的,因此,谓之曰“呈形”——“山”是物质本体,是有形的,以“山”为参照而创造的《易》卦象是喻体,这是对《连山易》表层文化特征做出的概括。《子华子》对《连山易》等“三易”这段文字的概括,其实,是就《连山易》初始阶段文化形态的概括。

又,关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形成,必定有一个发展历程,前引《帝王世纪》说:“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淳于俊也说“神农演之为六十四”,“易”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是经历了一个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这里,主要指涉《连山易》,皇甫谧和淳于俊的认识是否有历史记载作为依据?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基于对中国“易”学的认识,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连山易》从产生到发展,至少经历了“八卦”的始创和“六十四卦”的发展。这里,有必要就历史上“文王重卦”之说做辨证。历史上所谓的“文王重卦”,可以视为文王对《周易》“六十四卦”的修正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引“李嘉会曰:文王所重,盖繇辞也,”(卷四十二)又案,宋李过《西溪易说·原序》也认为“盖文王所重,重《易》六爻也。”是相对《周易》而言,与《连山》、《归藏》无关,因为在文王出世之前的千百年即有了演绎的“六十四卦”,不待文王出世以后为之。宋代以来,对“文王重卦”之说即有置疑。宋李过《西溪易说·原序》说:“盖伏羲、神农、黄帝各有《易》,其卦已重为六十四,夏、商、周《易》名特循三皇之旧耳。”据《四库全书》本。李过认为在“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其卦已重为六十四”,“重卦”者非文王所为。又宋易袚《周官总义》说《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云:

宓戏氏始画八卦,历代传之以为《易》。夏得人统,其《易》以“艮”为首,谓之《连山》,言艮为山,如山之相连而不絶也;殷得地统,其《易》以“坤”为首,谓之《归藏》,言地势坤万物,归而藏乎其中也;周得天统,其《易》以“乾”为首,谓之《周易》,言乾为天,天道变易而不可穷也。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然传记所载文王重易为六十四卦,今此“三易”之别皆六十有四,则是六十四卦非文王重之也。《四库全书》本卷十五。

易袚《周官总义》在“礼”学史上是有影响的着作,上引文字概说“三易”文化特征之后,直接结论为“六十四卦非文王重之”。可证,《连山易》产生、形成之后是经历了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文化发展。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是上古“易”学从简易的“图象”到有规则、法式的“象数”的文化发展历程,因此可以认为,到《连山易》做就的时代,它已经完成了“象数”的文化建构。

“象数”是《连山易》重要的文化特征。

第三,《连山易》的占筮与巫卜属性

《连山易》是占筮之书,也可以称之为筮卜文化,称之为筮卜文化似更合适,《周礼》中所记内容虽不可谓完备,但据相关的记载,大抵可知其巫卜中的文化特征。上引《周礼·春官·簭人》“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其下记载“九簭之名”曰:

……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周礼注疏》卷二十四。

“九簭之名”是从“三易”中派生出来,即“三易”中的每“易”皆以“三”为基准之数,三三相得是为九,而且每一“簭”亦有名义。郑玄注云:

此“九巫”,读皆当为“筮”字之误也。更,谓筮迁都邑也;咸,犹佥也,谓筮众心欢不也;式,谓筮制作法式也;目,谓事众筮,其要所当也;易,谓民众不说,筮所改易也;比,谓筮与民和比也;祠,谓筮牲与日也;参,谓筮御与右也;环,谓筮可致师不也。同上。

这里记载的是西周用“三易”占筮,其中《连山易》自然有“九簭”中之“三簭”。西周用《连山易》为筮卜,至少可以证明:一,西周依然有《连山易》存在,直到春秋时期,依然传承;二,《连山易》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筮卜——这在“易”学史上有诸多研究论着传世。宋王与之《周礼订义》释《周礼·大卜》“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引郑锷曰:

正卦皆八,自八相生,别而重之,八八所以皆六十四卦也。然三代之《易》,名异而卦不异,盖卦虽同,而所占者异也。《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卷四十二)

郑锷此说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强调三代之“易名异而卦不异,盖卦虽同,而所占者异”的客观存在因素等等,比较具体地说明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筮卜文化属性。郑锷此说的历史依据除了《周礼》中所载之外,《春秋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也是很重要的史证来源,《左传》襄公九年载曰:

穆姜薨于东宫[杜预注:太子宫也,穆姜淫侨如,欲废成公,故徙居东宫,事在成十六年],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艮下艮上。《周礼》大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

据此所记可以肯定,春秋时期“三易”并行于世,所记“遇艮之八”,虽未明示《连山易》抑或《归藏》之卦象,但春秋之际仍有《连山易》、《归藏易》而且仍用于筮占,此记可为力证。按照杜预的解释,《连山》与《归藏》是以“七八”为占。此说是相对《周易》筮占而言,《周易》是以“九六”为占。“九六”别为“阳(九)”、“阴(六)”,属可变之爻,《连山》以“七八”为占,也别为爻数,但属于不可变,即如前引郑锷之说。《左传》所记“遇艮之八”是占筮所得卦象,以理推之,应是《连山易》卦之象——《连山》盖以“艮”居首,大抵可证。《连山易》尚未见出土文献资证,但《归藏易》已有出土的秦简证明并不是汉代人作伪,在春秋时期仍有《连山》、《归藏》并行于世,也可以说《连山易》见诸《左传》不伪。但历史上还是有置疑之辞,唐孔颖达疏解上引文字曰:

……其《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否。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假令“二易”俱占七八,亦不知此筮为用《连山》,为用《归藏》。所云“遇艮之八”,不知意何所道,以为先代之“易”,其言亦无所据。同上。

孔颖达所说的“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是否定当时流行的《归藏易》。《归藏易》不伪一如前说。孔颖达虽未指伪《连山易》,但所谓“不知此筮为用《连山》,为用《归藏》”者,仍是未定之意。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孔颖达对《左传》此爻辞的真实性是肯定的。春秋时期的《连山易》不伪固然可信,但它是经过了西周卜筮之官的整理和修订。南宋郑樵就《连山易》以及《归藏易》、《周易》的占筮形态有所论说,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

……“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蔵》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连山》与《归藏》的占筮用蓍策是不是如郑樵之说,固不可遽为然否,但郑樵此说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动态规则中的认识观念应予首肯,他提出的“《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蔵》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结论是西周整理过的“三易”。我们要强调的是:《连山》的占筮文化属性,在诸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可信的。

占筮与巫卜是《连山易》重要的文化特征。

余论

《连山易》产生于史前——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但它产生于史前哪个部族?或哪个部族之长所为?这是至少现在尚无法结论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历史文献中提供了无法考实的记载(已见上文);第二,尚无考古文物或文献证明。所以,现在就结论《连山易》是某部族或某部族“首长”所创制,等等,显得很无知!

根据以上的考述,作为华夏人类的早期文化,《连山易》的产生和存在应该没有疑问,所谓的“疑古辨伪”之徒所论,可以成为反面的证明。

《连山易》产生于文字产生之前,换言之,在尚未产生文字的时候,《连山易》就创造出来了,这个结论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只是今天已经见不到《连山易》最原始的形态了,而今天见到的残文,当然不是《连山易》的原始遗存,而是经过有了文字时代的人不断改造、创制的产物。就今天可见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的《连山易》残文遗存文献是《春秋左氏传》,它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形式,而不是图象和数码,因为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连山易》已经经过改造和创制从图象、数码异变为文字和象数。以《连山易》为伪书的人往往把这种改造和再创制的产物作为依据确定为“伪”,实在是很可笑的认识问题方式。郑樵是南宋初年疑古辨伪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但辨证《连山易》、《归藏易》的真伪问题却是平允求实,《通志·艺文略·经类·易》说:

《连山》亡矣,《归蔵》,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复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以《周易》较《商易》,则周、商之文质,可知也。以《商易》较《夏易》,则啇、夏之文质,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郑樵此论可为参考、借鉴,又南宋末朱元升作《三易备遗》,论及《连山易》,比之以《河图》、《洛书》之象,也是很有见地之论。《三易备遗·(连山)述意》:

夫《连山》者,“三易”之首也。案《周礼》疏谓:夏曰《连山》,又述杜子春谓《连山》为伏羲“易”,夏因其名,是知《连山》作于伏羲,夏后氏用《连山》亦犹《归藏》作于黄帝,商人用《归藏》其义一也。夫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呜呼,《连山》虽亡,夏时犹在。夫子《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乃《易传·说卦》之文,古人所谓“十翼”之一,以“十翼”为孔子作,故曰“夫子”。者,实与《河图》卦位相应;又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乃《易传·说卦》之文,古人所谓“十翼”之一,以“十翼”为孔子作,故曰“夫子”。”者,实与《洛书》卦位相应。虽《河图》、《洛书》分方各异,为用不同,然即《图》、《书》卦位参夏时气候,如以圭测景以鍼定方,知其为无爽也。夫子之杞而得者,其此乎?《连山》之易可证者,其此乎?夫子《说卦》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四库全书》本卷二。

宋代《河图》、《洛书》的研究,参与到《周易》甚至与“理学”相表里而发挥,故多为后世个别学者诟病,其实诟病的人倒是做错了。《河图》、《洛书》存在于史前,可以得到很多史前考古的间接证明。今人不懂《周易》乃至“易”学,妄加否定,尤无知之甚。朱元升是论多可称为得其真实。

同类推荐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德国人

    德国人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从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民族特性、经济、宗教、社会保障、政府、汽车交通、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德国。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纺织业率先发展且占有优势的国家,中世纪意大利曾以其毛织业的率先发展而致富,并享誉全欧,在欧洲毛织业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其原料和产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得最初由毛织业构建起来的经济链条因缺乏国内供、产、销的联系而十分脆弱。
热门推荐
  • 论语一日一读

    论语一日一读

    本书以随笔和札记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针对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人处世、工作求学、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目标和价值等等,提出了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解决方法和参考思路。
  • 仙剑问天

    仙剑问天

    天不仁,人不惑。不知前世,却道今生。近乎于妖,亦为凡俗。纯阳无人晓,废物人人道,崖边生死际,一朝风云起。绝念邪魔笑,情欲双修道,剑斩苍天碎,温柔乡里醉。
  • 大清王朝2

    大清王朝2

    北京的紫禁城,以其金碧耀眼的宫殿式建筑和九十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景象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 商圣范蠡

    商圣范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或建功立业,或以道德文章传世,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后人以“圣贤”视之。圣贤者,民族道德的典范也,既是历史前进的伟大创新者,亦是历史烟尘沉淀下来的璀璨明珠。
  • 神域边境

    神域边境

    一次堕天使“意外”降世,将尘封的历史撕开,露出的是光辉还是丑恶?上古神术,现代科技,人类可不是待宰羔羊!不争明日只争今朝,伟大浩荡,鄙贱阴柔,世界从来不同情弱者。灭世之战,天意如刀,何人可逃。天使恶魔,谁与我同一阵线。孤军奋战,圣器无敌;大战伊甸,梦想闪光。尽在这神域边境之中。
  • 遥不可及

    遥不可及

    所有的山川殿阁都在空中飘浮,花雨香风四时而浴,祥云缭绕,仙乐天成,飞天仙女绕空起舞,这就是色界四重天大梵天,也是二十四诸天之首。飞驰在九界之中的紫云上,站在一个容貌妖魅的男子。散在一件已经破烂不堪的紫红袍服后半百半紫的头发迎风乱舞,时而遮盖住了他那双有着凌厉、狂乱眼神的绿眸。
  • 兽人夫君求放过!

    兽人夫君求放过!

    她有人人羡慕的外表,天赋,家族,可没人知道因为她的家族作孽,她的父母被连累,追杀,而仅仅五岁的她走丢,变成全能杀手。18岁那年,是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开心的日子,而她被那个所谓的修仙隐世家族接走。她也很开心因为她以为有家了,可没想到那只是一场梦,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那个家族里的人贪婪自私,冷血。梦醒了,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她决定要隐世深山老林过一辈子,带着空间搜刮一切要用到的东西。可没想到在帐篷里住一晚。第二天居然会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居然穿越了…………
  • 行云人外物

    行云人外物

    新人之作望请海涵,越某在此谢谢。何为妖?人外修者即为妖。何为人外?非人者人外也,超脱世外者亦为人外。但太平你要知道一点,心不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妖’——三表叔柴紫卫
  • 萌萌小夫妻:绝路小冤家

    萌萌小夫妻:绝路小冤家

    “同学你的笔掉了。”“帮我捡一下谢谢。”“同学这支笔好像摔坏了。”“帮我修一下谢谢。”“同学你看我一下好吧?”“帮我……是你啊?”“同学我掉了。”“自己爬起来跟我走吧谢谢。”
  • 泰勒人生如戏

    泰勒人生如戏

    伊丽莎白·泰勒说上帝给了她美貌、声名、成功和财富,却没给她幸福,正如她爱过七个男人、结了八次婚、拿了两座奥斯卡,最终也逃不过一个葬礼——人生如戏,有些成功只是世人共同营造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