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40

第40章 “连山易”文献辑要辨证(2)

按照张行成此说,《连山》、《归藏》“二易”唯有“图象”和“法数”“而未有书”,“未有书”就是没有文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张行成此说“未有书”的范畴内也与理解《易传·系辞》有着深层的关联。

这是早期“易”学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也是《连山易》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第二,以图象为起点形成了早期的象数特征

考察这个问题,自然涉及到原始“易”学的“图象”和“数码”,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三坟》书应该是最早成为形体的“图象”和“数码”系统——可以称之为“象数”我们于此强调,这里所说的“象数”与汉末的“象数学”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但也有别于汉末形成的“象数学”的“象数”。汉孔安国就图象与书契形成与演进的历史概况有过论说。《尚书序》云: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

这就是所谓的《三坟》、《五典》。这里,直接涉及到的问题是《三坟》中《山坟》与《连山》的关系以至于与早期“象数”的关系。所谓《三坟》书是指《山坟》、《气坟》、《形坟》。春秋时期仍有《三坟》存续,孔安国此说定有所据,《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二年载曰:

(楚灵)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氏传注疏》卷四十五。

春秋时期,楚国史官倚相能读《三坟》等古书,《三坟》在春秋时期依然存续,《左传》此记可谓信史。《三坟》真伪之争历史上不绝于书,笔者所谓“信史”者,盖指实于《左传》中所及,它则不论也。《三坟》书悉为“象数”之体,虽无直接证据,但根据相关的记载大致可以肯定,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曰:

《三皇太古书》亦谓之《三坟》:一曰《山坟》,二曰《气坟》,三曰《形坟》。天皇伏牺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连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蔵》之大象有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之为六十四。其书,汉魏不传,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此所记载,可未必尽信为实,但其大体不乖,宋、元间马端临虽就郑樵论传世《三坟》有所讥驳,但对《三坟》之“象数”属为古“易”学正体亦得为颔首,《文献通考·经籍考·经书》曰:

……今所谓《三坟》者曰《山坟》、《气坟》、《形坟》,而以为《连山》、《归蔵》、《坤乾》之所由作,而又各有所谓“大象六十四卦”则亦是“易”书……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百七十七。

马端临沿用传统的大多数前代学者所认为的《三坟》书是“三易”所作的参照,肯定了“大象六十四卦”是“易”书的主体。按照郑樵的记载,《连山易》的大象为“八”——是“象”与“数”的组合,因此,“象数”在《连山易》形成之端就已经产生了,传世《山坟》或《连山》的文字是后人的附益。

《连山易》初始所具有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是“图象”,也可以称为“象数”,因为它的刻画一定是有符合当时规则的要素,所以,称之为“象数”应该准确——这一结论是根据文献和出土原始文化遗址相关内容的认识。《子华子》《子华子》自宋以后盖有伪书之嫌,但上所引述是正确的。说:

……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大易》以之而立数也。《四库全书》本,卷下。

所谓“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其实就是“太极”、“两仪”和“三才”的关系,《子华子》要说明的是“易”形成的原理,这个“易”学也是原始哲学中最古老的原理就是“象数学”——《周易》是这样形成的,《归藏》是这样形成的,《连山》也是这样形成的;所谓“《连山》以之而呈形”,《连山易》以物质世界的“山”为取象的参照和依据,它是有具象形体可见的,因此,谓之曰“呈形”——“山”是物质本体,是有形的,以“山”为参照而创造的《易》卦象是喻体,这是对《连山易》表层文化特征做出的概括。《子华子》对《连山易》等“三易”这段文字的概括,其实,是就《连山易》初始阶段文化形态的概括。

又,关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形成,必定有一个发展历程,前引《帝王世纪》说:“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淳于俊也说“神农演之为六十四”,“易”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是经历了一个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这里,主要指涉《连山易》,皇甫谧和淳于俊的认识是否有历史记载作为依据?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基于对中国“易”学的认识,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连山易》从产生到发展,至少经历了“八卦”的始创和“六十四卦”的发展。这里,有必要就历史上“文王重卦”之说做辨证。历史上所谓的“文王重卦”,可以视为文王对《周易》“六十四卦”的修正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引“李嘉会曰:文王所重,盖繇辞也,”(卷四十二)又案,宋李过《西溪易说·原序》也认为“盖文王所重,重《易》六爻也。”是相对《周易》而言,与《连山》、《归藏》无关,因为在文王出世之前的千百年即有了演绎的“六十四卦”,不待文王出世以后为之。宋代以来,对“文王重卦”之说即有置疑。宋李过《西溪易说·原序》说:“盖伏羲、神农、黄帝各有《易》,其卦已重为六十四,夏、商、周《易》名特循三皇之旧耳。”据《四库全书》本。李过认为在“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其卦已重为六十四”,“重卦”者非文王所为。又宋易袚《周官总义》说《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云:

宓戏氏始画八卦,历代传之以为《易》。夏得人统,其《易》以“艮”为首,谓之《连山》,言艮为山,如山之相连而不絶也;殷得地统,其《易》以“坤”为首,谓之《归藏》,言地势坤万物,归而藏乎其中也;周得天统,其《易》以“乾”为首,谓之《周易》,言乾为天,天道变易而不可穷也。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然传记所载文王重易为六十四卦,今此“三易”之别皆六十有四,则是六十四卦非文王重之也。《四库全书》本卷十五。

易袚《周官总义》在“礼”学史上是有影响的着作,上引文字概说“三易”文化特征之后,直接结论为“六十四卦非文王重之”。可证,《连山易》产生、形成之后是经历了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文化发展。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是上古“易”学从简易的“图象”到有规则、法式的“象数”的文化发展历程,因此可以认为,到《连山易》做就的时代,它已经完成了“象数”的文化建构。

“象数”是《连山易》重要的文化特征。

第三,《连山易》的占筮与巫卜属性

《连山易》是占筮之书,也可以称之为筮卜文化,称之为筮卜文化似更合适,《周礼》中所记内容虽不可谓完备,但据相关的记载,大抵可知其巫卜中的文化特征。上引《周礼·春官·簭人》“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其下记载“九簭之名”曰:

……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周礼注疏》卷二十四。

“九簭之名”是从“三易”中派生出来,即“三易”中的每“易”皆以“三”为基准之数,三三相得是为九,而且每一“簭”亦有名义。郑玄注云:

此“九巫”,读皆当为“筮”字之误也。更,谓筮迁都邑也;咸,犹佥也,谓筮众心欢不也;式,谓筮制作法式也;目,谓事众筮,其要所当也;易,谓民众不说,筮所改易也;比,谓筮与民和比也;祠,谓筮牲与日也;参,谓筮御与右也;环,谓筮可致师不也。同上。

这里记载的是西周用“三易”占筮,其中《连山易》自然有“九簭”中之“三簭”。西周用《连山易》为筮卜,至少可以证明:一,西周依然有《连山易》存在,直到春秋时期,依然传承;二,《连山易》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筮卜——这在“易”学史上有诸多研究论着传世。宋王与之《周礼订义》释《周礼·大卜》“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引郑锷曰:

正卦皆八,自八相生,别而重之,八八所以皆六十四卦也。然三代之《易》,名异而卦不异,盖卦虽同,而所占者异也。《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卷四十二)

郑锷此说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强调三代之“易名异而卦不异,盖卦虽同,而所占者异”的客观存在因素等等,比较具体地说明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筮卜文化属性。郑锷此说的历史依据除了《周礼》中所载之外,《春秋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也是很重要的史证来源,《左传》襄公九年载曰:

穆姜薨于东宫[杜预注:太子宫也,穆姜淫侨如,欲废成公,故徙居东宫,事在成十六年],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艮下艮上。《周礼》大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

据此所记可以肯定,春秋时期“三易”并行于世,所记“遇艮之八”,虽未明示《连山易》抑或《归藏》之卦象,但春秋之际仍有《连山易》、《归藏易》而且仍用于筮占,此记可为力证。按照杜预的解释,《连山》与《归藏》是以“七八”为占。此说是相对《周易》筮占而言,《周易》是以“九六”为占。“九六”别为“阳(九)”、“阴(六)”,属可变之爻,《连山》以“七八”为占,也别为爻数,但属于不可变,即如前引郑锷之说。《左传》所记“遇艮之八”是占筮所得卦象,以理推之,应是《连山易》卦之象——《连山》盖以“艮”居首,大抵可证。《连山易》尚未见出土文献资证,但《归藏易》已有出土的秦简证明并不是汉代人作伪,在春秋时期仍有《连山》、《归藏》并行于世,也可以说《连山易》见诸《左传》不伪。但历史上还是有置疑之辞,唐孔颖达疏解上引文字曰:

……其《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否。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假令“二易”俱占七八,亦不知此筮为用《连山》,为用《归藏》。所云“遇艮之八”,不知意何所道,以为先代之“易”,其言亦无所据。同上。

孔颖达所说的“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是否定当时流行的《归藏易》。《归藏易》不伪一如前说。孔颖达虽未指伪《连山易》,但所谓“不知此筮为用《连山》,为用《归藏》”者,仍是未定之意。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孔颖达对《左传》此爻辞的真实性是肯定的。春秋时期的《连山易》不伪固然可信,但它是经过了西周卜筮之官的整理和修订。南宋郑樵就《连山易》以及《归藏易》、《周易》的占筮形态有所论说,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

……“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蔵》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连山》与《归藏》的占筮用蓍策是不是如郑樵之说,固不可遽为然否,但郑樵此说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动态规则中的认识观念应予首肯,他提出的“《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蔵》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结论是西周整理过的“三易”。我们要强调的是:《连山》的占筮文化属性,在诸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可信的。

占筮与巫卜是《连山易》重要的文化特征。

余论

《连山易》产生于史前——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但它产生于史前哪个部族?或哪个部族之长所为?这是至少现在尚无法结论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历史文献中提供了无法考实的记载(已见上文);第二,尚无考古文物或文献证明。所以,现在就结论《连山易》是某部族或某部族“首长”所创制,等等,显得很无知!

根据以上的考述,作为华夏人类的早期文化,《连山易》的产生和存在应该没有疑问,所谓的“疑古辨伪”之徒所论,可以成为反面的证明。

《连山易》产生于文字产生之前,换言之,在尚未产生文字的时候,《连山易》就创造出来了,这个结论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只是今天已经见不到《连山易》最原始的形态了,而今天见到的残文,当然不是《连山易》的原始遗存,而是经过有了文字时代的人不断改造、创制的产物。就今天可见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的《连山易》残文遗存文献是《春秋左氏传》,它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形式,而不是图象和数码,因为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连山易》已经经过改造和创制从图象、数码异变为文字和象数。以《连山易》为伪书的人往往把这种改造和再创制的产物作为依据确定为“伪”,实在是很可笑的认识问题方式。郑樵是南宋初年疑古辨伪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但辨证《连山易》、《归藏易》的真伪问题却是平允求实,《通志·艺文略·经类·易》说:

《连山》亡矣,《归蔵》,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复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以《周易》较《商易》,则周、商之文质,可知也。以《商易》较《夏易》,则啇、夏之文质,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六十三。

郑樵此论可为参考、借鉴,又南宋末朱元升作《三易备遗》,论及《连山易》,比之以《河图》、《洛书》之象,也是很有见地之论。《三易备遗·(连山)述意》:

夫《连山》者,“三易”之首也。案《周礼》疏谓:夏曰《连山》,又述杜子春谓《连山》为伏羲“易”,夏因其名,是知《连山》作于伏羲,夏后氏用《连山》亦犹《归藏》作于黄帝,商人用《归藏》其义一也。夫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呜呼,《连山》虽亡,夏时犹在。夫子《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乃《易传·说卦》之文,古人所谓“十翼”之一,以“十翼”为孔子作,故曰“夫子”。者,实与《河图》卦位相应;又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乃《易传·说卦》之文,古人所谓“十翼”之一,以“十翼”为孔子作,故曰“夫子”。”者,实与《洛书》卦位相应。虽《河图》、《洛书》分方各异,为用不同,然即《图》、《书》卦位参夏时气候,如以圭测景以鍼定方,知其为无爽也。夫子之杞而得者,其此乎?《连山》之易可证者,其此乎?夫子《说卦》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四库全书》本卷二。

宋代《河图》、《洛书》的研究,参与到《周易》甚至与“理学”相表里而发挥,故多为后世个别学者诟病,其实诟病的人倒是做错了。《河图》、《洛书》存在于史前,可以得到很多史前考古的间接证明。今人不懂《周易》乃至“易”学,妄加否定,尤无知之甚。朱元升是论多可称为得其真实。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秦学术史探赜

    秦学术史探赜

    《秦俑·秦文化》丛书总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华大地西北黄土地上,揭开了一处古代宝藏。这便是后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由兹伊始,便掀起了一阵又一阵不大不小的秦兵马俑旋风。国外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纷至沓来。兵马俑的代表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五大洲。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中外观众每年200余万。以兵马俑命名的现代生活用品、食品也投入市场。古代优秀文化有力地冲击着现代文明,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古文化现象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以,有人便说这是一种“秦俑效应”。“秦俑效应”的深层影响,还...
  • 中华圣贤经典——仁

    中华圣贤经典——仁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丛书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柳季不背信、梁国志教子、师旷论学、黄裳还珠、许衡不食无主梨、董狐直笔……
  • 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魔幻陀螺

    魔幻陀螺

    特种兵赵钦退役归来,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宋家二小姐的保镖,故事以此开展,且看赵钦如何成就一条王霸之路。
  • 如果你曾回头观望过

    如果你曾回头观望过

    你展翅于青空之上,不曾跌入泥潭之中,而我,愿一直守护你,呵护你一直以来从未消失的骄傲。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不代表台下的不苟言笑,一个只对她情有独钟,却在别人面前冷漠的他。现实之中的叛逆与坏,网络上的笑,骗人,这,并不代表就是她的标签,一个呆在黑暗里,无助、孤独的她。两个人,相似的人生,结局呢?『请勿上升真人×1108』『本文有虚构有真实,如有雷同……见鬼去吧。』『本书剧情狗血,勿喷!』
  • 上帝是丫头

    上帝是丫头

    尚弟从小就牢记,诚心待人,一定会幸福,但是当一切都慢慢走向未来,她发现不是这样,而这一路也明白了对自己好的人究竟是谁,才明白什么是爱,才明白表面的美好并不真实,幸运的是,还好有他教会她幸福的生活,十五年,只因为一句,我得帮助你,无论你丑或美。……………………
  • 侦探之鬼怪奇谈

    侦探之鬼怪奇谈

    故事是从一个警官身上引发而起,那天他来我的侦探事务所求助,说他每天晚上都会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女鬼,而我对于世间上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一向都充满兴趣,所以答应帮助他将事情调查清楚。可是,当我展开调查后才发现一切都充满惊讶、充满惊恐。本书将围绕几个鬼怪故事,从而展开推理、调查,结果与真相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这里面有人为的“鬼神”,也有真正的鬼怪故事……
  • 三尺伏流

    三尺伏流

    三尺伏流夫三尺者,彰于书简之法律也,伏流者,匿于地下之暗涌也。国之泰安,众之礼节,农商之井然,皆赖三尺。伏流若晟,三尺无光,众从暗道礼法失常,国将衰微民亦无良,故,正三尺伐伏流,民有信国有体,无相彀有相诚,亲相亲路相助,商贾牟利不以诈,农精粮,工精工,世之正气可成也。
  • 世族庶女

    世族庶女

    嫡母心狠,身为庶女的她,险些被整死在庵堂!一时心软,救下某狼,却种下因缘!终回家族,却身陷世家风云,左挡姐妹们的暗箭,右闪嫡母的百般“疼爱”!到最后却被险恶“狼”君拖入侯门去冲喜?坑爹的,要不是看他秀色颇可餐,姐才不嫁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迹武士

    绝迹武士

    渴望和平却惨遭灭族,少年收起仁慈之心誓要报仇。帝王昏庸无能,贪婪大臣执权。与邪恶异族串通一气,帝都危在旦夕。他体内流淌着最后一支武士血脉,未来的日子里,武士刀上流淌过各种各样的血。自己到底是黑暗还是光明,他自己也说不清。“在我最渴望和平的时候,希望不用武力就可以达成我的心愿。但是现实告诉我,当时的我还是太稚嫩。想要真正的和平,就要将邪恶连根拔起,即使使自己的双手变得肮脏不堪。”
  •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精选梁实秋谈读书和谈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师才、情、趣之一端。“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梁实秋谈读书:深入浅出,以文学家、翻译家谈读书经历、阅读感悟,从中可见出一代大师的成长及东西方文化之精髓,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学习外国语言、阅读外国文学的心得。梁实秋谈做人:信手拈来,对生死,幸福,金钱,友谊等,梁实秋都有自身的独到见解,谦和之下暗藏幽默,见出大师的修养与睿智。
  • 你若回头,执子之手

    你若回头,执子之手

    16岁的龙芷忧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抛弃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去上一个职业高中。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上职业高中而不是去上普高的时候,她总是一脸骄傲的说职业高中未必比那些重点普高差。在这里她遇到了他,时而善良,时而腹黑的他。(如果你也是一名职业高中的同学,如果你也会有职业高中不一定比普高差的想法,请帮忙收藏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的)简介无能,点进来看看就知道
  • 我的名字叫鹰

    我的名字叫鹰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文学期刊的短篇小说作品30余篇,包括《屠蛇记》、《山魂》、《生命的消失》、《送你一缕阳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