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3100000009

第9章 教育考试趣闻(2)

娄师德却笑呵呵地说:“我不是乡巴佬,还有谁是乡巴佬?”引得李昭德也笑了起来(参见《大唐新语·容恕》及《新唐书·娄师德传》)。这样的“唾面自干”,未必就是坏事。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进士,那么金榜上还有年纪更小的。唐高宗调露二年的进士苏廷页,只有十一岁,宋太宗端拱二年的进士刘少逸,明朝弘治年间的进士戴大宾,只有十三岁;林文秸是十四岁在永乐年间考上进士。另外,唐代有神童试,宋代以后更专门设有神童科,有些六七岁的早慧儿童,特试台格,就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唐玄宗十六年,进行佛、道、儒的论辩,年方九岁的员(即后来的着名学者员半千)升坐讲演,“词辩注射,坐人皆屈”。员的表弟李泌,只有七岁,先把宰相张说辩败;又说得张九龄大吃一惊,郑重地把他称为“小友”(《新唐书·李泌传》)。后来李泌成为着名宰相。着名宰相、理财专家刘晏,在八岁的时候,即向唐玄宗献颂,经宰相张说亲自考试,认为是“国瑞”,唐玄宗立即授刘晏太子正字的官职。北宋的杨亿,也是以七岁能文,被特地召到京城面试,号为神童,后来成为西昆体的创始人之一。大概正因为他自幼就生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翰苑之中,才特化发展,以创作堆砌词藻、内容空洞、粉饰太平的西昆体(“西昆”,就是以翰林苑比作神话中西方的昆仑玉圃)诗文为能事。

关于老状元,《坚瓠补集》卷二也收录了一首:“老状元词”,完全是模仿“少状元词”,只是反其意而突出一个“老”字,内容如下:

三百名中第一人,官花斜插二毛侵。丹墀独对三千字,闻阖惊看五色云。袍簇锦带横金玉,引领群仙谢紫宸。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头上虽已“二毛”(花白头发)侵,但中了状元,仍被认为是无限荣耀,可以夸耀天下。

说到老状元,有些读者大概首先会想到民间传说的八十二岁中状元的老梁灏。这个传说是宋代的《遁斋闲贤》一书编造出来的,宋代人即已根据“国史”进行了订正。根据历史记载,梁灏并不是老状元,而是个少状元,他在雍熙二年中状元时只有二十二岁,景德二年在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的任上病死时,也只有四十二岁。尽管不符史实,人们仍然喜欢把梁灏当作八十二岁的老状元,津津乐道,久传不衰。这除了这样的老状元老得出奇以外,还因为八十多岁尚能跳龙门,蕴含着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

不过,老年中状元,总有着许多辛酸。科举时代,考进士并无年龄限制,在唐宋时期,只要经地方政权考察合格,以举子发解,就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明清时代,只要先依次取得秀才、举人资格,也就可以参加会试。如果在青年、中年时已经取得会试资格,到了老年才得以高中,这期间必然有着多次名落孙山的挫折;如果直到老年才取得会试的资格,恐怕在为取得这一资格的过程中已经饱尝了许多次失败的痛苦。“人生七十古来稀”,盼望“学成立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读书人,很少会直到老年,才决定发奋去跳龙门,并且一跳就跳得过的。再说,我国的封建时代,选拔人才虽然十分强调“德高望重”,“年高德劭”,但统治者也明白,一个人到了老年才开始进入仕途,尽管可能是“老成”之才,却也不会有为国尽忠的多少时间和精力。所以,历代又都有“七十致仕”即退休的规定,除了个别特殊人物,不到七十岁,就要被打发“告老还乡”。在这种情况下,老状元只能是比少状元更为罕见的特殊现象。

能够查到确切年龄的老状元,应首推唐代的尹枢,他久困场屋,一直考到七十多岁,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这段科举史上的奇事,《自荐的状元和硬要的状元》一节中已有介绍。南宋绍兴八年,福州人陈修中了探花,虽非状元,却也进入“三鼎甲”之列。唱名的时候,那满头白发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便特地问道:“卿年几何?”他回答说:“臣年七十三岁。”高宗又问:“卿有几子?”他十分难为情地说:“臣尚未娶。”

高宗动了恻隐之心,立即把一个姓施的年轻宫女赐给他做妻子,并赠送了很多嫁妆。陈修得到的这一特殊恩赏,当时人却视为笑话,编了打油诗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见《宋稗类钞·科名》18)巧得很,清代康熙年间,着名文人姜袁英中探花时,也是七十三岁。嘉庆年间又有个杭州人王严,以八十高龄会试中试,但未来得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说不定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六十来岁的状元也很少。明代曾彦是一个,喜报发出以后,有人听说状元已是耳顺之年。便嘲笑说,“状元原来是个瞌睡汉”。明代还有个叫陈峤的人,年过六十,只考上个进士。他这一大把年纪,却凭着新进士的荣耀,娶了一个老儒生的女儿。新婚之夜,同科进士及老朋友们都来闹洞房,说话间,祝贺中又都夹杂着老夫少妻的玩笑。陈峤为了解嘲,便作了两句诗说:

“彭祖尚闻年八百,陈峤犹是小孩儿。”六十多岁还自称小孩儿,客人们无不绝倒(见《坚瓠己集》卷一)。这样大的年纪中个进士,还会闹出人情关系的笑话。明代万历年间有个许士扬,年轻时和一个叫张以成的同时考上举人,按照当时的习俗,互相称为“同年”,算是平辈。张以成的儿子张安磐也就称许士扬为“年伯”。后来,张安磐又和已经年老的许士扬同时考上进士,两人又成了“同年”。于是,许士扬又只好称呼当年以自己为年伯的张安磐为同年,当时传为一大笑话。

五十多岁的状元比较多了。这当中的着名人物有,唐代连中三元的崔元翰。南宋着名爱国词人陈亮,他是因为极力主张抗金,三次被诬陷入狱,直到五十岁才有机会考进士,一举中了状元,但被授予官职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明代的唐皋,也是五十才中了状元,他曾出使朝鲜,办了一次很漂亮的外交事务。不过,唐皋对当时的官场看得比较清醒,中状元后作了一首《劝世歌》,其中说:“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更有炎凉与烦恼。朝里有官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转忧多,落得自家头白早”。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自知年纪已大,不肯驽马恋栈至,较早地致仕了。清代康熙十二年,王式丹五十九岁连中会元、状元,又可算是老当益壮了。

但是,也有那么一些读书人,偏偏迷恋功名,一次次应考,又一次次落榜,一直考到无力再进考场,真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却终无所成。

清代有个上海人潘襄,十三岁就中了秀才,此后由贡生当了教官,致仕以后,到了七十多岁,忽然重新从秀才考起,一直考到八十三岁尚未中式,却仍不罢休。他说,我这一辈子自然没有希望,却希望借此留下“慧根”,来生早一点飞黄腾达。还有年龄更大的。康熙十四年,广东贡生黄章在顺天考举人,年已百岁,入场时,由他曾孙打着灯笼带路,灯笼上还特地写上“百岁观场”四个大字。乾隆年间,番禺(今广州)王健寒,以九十九岁的高龄参加秀才考试,使得考官大吃一惊。还有一个叫谢启祚的老童生,八十九岁开始乡试,直到九十八岁才考中,并且说这是为老秀才们争一口气,他考中后,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诗》,以中举比喻出嫁,其中说:“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笑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大概太稀奇了,他一百零二岁时,乾隆皇帝特授一个翰林院编修。到一百十六岁,他又从广东到北京参加会试,虽未考中,却被特地留下,参加了乾隆八十大寿的祝寿活动,又被授了个鸿胪卿的职衔。这一个老寿星,打破了科举史上老年应试、得官的好几项纪录(以上见《清稗类钞·老年科名》)。自然,乾隆皇帝对这位老寿星一次次特恩加官,并不是真的指望他干点实事,只不过是为自己这个“十全老人”、“花甲升平”的皇帝增加一点光彩而已。

自荐的状元和硬要的状元

状元,是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才选拔出来的,难道能靠毛遂自荐或硬要而得到?不信吗?还真有几个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得到了状元,因而成为科举史上的“奇迹”。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春天,例行的会试就要开始了,刚刚被任命为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杜黄裳,家门前就已经车马塞路,人涌如潮。坐车马而来的达官显贵,是来向杜黄裳推荐进士的人选,这其中有他们的子弟、亲属和学生,也有辗转受托的人情关系。步行而来的则多半是京中没有权贵亲友的外地穷考生,他们拥前挤后地向杜家的守门人“投刺”“行卷”(刺,类似今天的名片,但要大得多。行卷,是呈递自己的优秀诗文)。期望杜黄裳对自己的名字和才华事先有个印象,阅卷时能格外留心,高抬贵手。这岂不是在明目张胆地拉关系,走后门?但在唐代,这却是正常现象。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到了考进士这一进入仕途的重要关口,荐举人的权力,比考生答卷的水平、作用要大得多。如果没有个后台,要过这道关口,简直比登天还难。录取的名额事先已经内定了,你的名字不在内定名单之内,答卷再好,也多半会不经考官过目就扔进了废纸堆。大诗人王维,少年时就显示了超人的才华,考个进士该是不成问题了吧?他也要找荐举人。他先找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李范看了王维献上的诗篇,赞叹不已,但这位权位显赫的皇弟却遗憾地说,如今最有势力的荐举人,是一位公主,我领你去找他试试。

岐王领着扮成伶人的王维去拜见公主,刚向公主提起荐举的事,公主就不耐烦地说,我手里已经有了四五个名额,不行不行。岐王便叫王维弹琴。优美的琴曲,使公主听得入了神。这时,岐王又递上王维的诗文卷轴,公主看后更是拍案叫绝。岐王于是说,弹琴人就是作者,他要考进士,却找不到荐举人。公主这才仔细端详了端详王维,王维才十九岁,风度翩翩,更引起了公主的好感,她当即表示,就把王维作为第一名送给主考去办理,其他的靠边站(见《集异记》)。这样,王维才在开元十九年顺利地中了状元。王维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由于荐举往往比考试本身更重要,考试中的拉关系走后门也就愈演愈烈。中了进士的人进人仕途后也就会对荐举人感恩戴德,投桃报李。于是,官场中又会形成复杂的帮派关系或私人势力,转而腐蚀朝政。对于这种腐败现象,早就有人表示反对,但是积习已久,单靠几个正直的人反对,又起得了什么作用!杜黄裳是进士出身,为人正直,他深知这种恶俗之弊,也非常痛恨这种恶俗。自己改变不了这种恶俗,至少不沾上这种恶俗。所以,他接到知贡举(主考官)的任命以后,就吩咐家里仆从,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为考试的事而来,概不接待。他自己则早是住进考场中的主考小院,锁紧了大门。

可是,走后门的恶俗,有一种无坚不摧无孔不入的神奇力量,来头越来越大的“后门”,尾随杜黄裳而来。他硬着头皮主持了头两场考试,和手下人粗粗翻阅了一下考卷,竟然发现,“后门”们指定录取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三十名左右的录取量,其中指定的前几名都有好几个。

这些“指令性”名额,多半成绩低下,不要说三十名,连一百三十名的线都进不了。不理睬吗?杜黄裳感到不行,不但自己会被硬装上几条辫子罢官,考试也可能被宣布失效,拖累许多无辜的考生,他被那些“后门批条”压得喘不过气来,左思右想,只好向考生们摊底牌。

第三场考试一开始,杜黄裳站在本该张挂考题的大门下,用低沉的声音对全体考生们说:头两场的卷子已经看过,但是荐举者太多,我无法确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诸位有何高见,助本官过这难关。

考场乱了,哭叫的,叹气的,发呆的,冷笑的,自知无望正在收拾考试工具准备退场的,无所不有,就是没有人发表高见。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终于从廊庑的尽头发出洪钟般的声音,“如果大人信得过,晚生愿意协助评卷,保证做到以文衡才,公平录取。”考生们一齐向说话的地方看去,原来是尹枢,他白须垂胸。已经七十多岁,诗文写得很好,心地正直,又肯助人,但几十次的考试都名落孙山,因而出了名,进过几次考场的人都认得他。尹枢话音一落,五百多考生的大多数都连声叫好。杜黄裳虽然心里没有底,但看到考生的这种情绪,也就决定姑且一试。

三场考毕,尹枢便当着众考生的面评起考卷来。他最后选出了第二到第三十名卷子,先让不放心、不服气及怀着好奇心的考生看,竟然个个无话可说,认为公正。杜黄裳看了以后,也感到挑不出毛病。但还少个第一名,他又问尹枢。尹枢理直气壮地回答说。“状元应当是晚生,卷子已由同年们传看,请大人过目”。众考生们也说,此科状元非尹枢莫属,不然何谈公正衡文!杜黄裳看过这份卷子。感到比第二、第三名高出许多,就正式确定尹枢为状元。这次从未有过的考生评卷,自荐状元,使得那些奔走荐举的权势者张口结舌,且瞪口呆。只好以下不为例而收场。

当新进士们向杜黄裳拜“座主”的时候,杜黄裳不等尹枢行门生礼,也不顾自己的官阶,迎上去拉着尹枢说:“先辈,如果没有你的鼎力相助,我就过不了这一关了。”主考官称自己榜下录取的进士为“先辈”,这又是从来没有过的(以上参见《唐摭言》及《登科记》)。

尹枢光明磊落地自评自荐,当了状元,众人心服口服,成为千古佳话。

有的人自荐状元,手段卑劣,虽然因此而当了大官,却留下骂名,给科举史增添了笑料。晚唐陆就是如此。陆去考进士的时候,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逃到了成都。他为表示效忠,也跟着到了成都。在这兵荒马乱之时,无法举行科考。黄巢失败,陆跟着流亡的小朝廷回长安,除了皇帝、后妃及少数大臣以外,主要靠步行,几个月的时间,才走到兴元(今陕西汉中附近),已是人困马乏。溃不成列。偏在这时,又传来朱玖等将军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流浪的小朝廷也就困在兴元,并准备再次逃跑。这可急坏了陆扆,他跟随逃难,是为了一旦太平下来,凭着伴驾的“功劳”顺利地考个进士。现在有些伴驾的大臣都在私下打算各奔前程了,哪里还有太平后开科取士的希望!于是,陆去找宰相韦昭度。因为一路上陆特别注意拍韦昭度的马屁,已经给韦昭度留下了好印象,这次陆就直接地提出要求,以便加快了结他中进士的心愿。在这逃难的路上举行科考,简直是儿戏,但韦昭度也有自己的算盘,即使儿戏一场,也可以造成朝廷正常的假象,争取人心。

朝廷保住了,自己的宰相位子就会更牢靠。但是,在这流亡小朝廷中,找个主考官都困难,陆又趁机推荐了自己早已做过功夫的中书舍人郑损。这时已是大热天,好不容易才从逃难的队伍中及附近县里捡来了一些考生,草草地考了三场。到写榜张榜的时候偏没人肯干,陆虔又自告奋勇地担此“苦差”,趁机把自己的大名写在榜首,自封为状元。黄榜一经公布,也就造成了既成事实。此后,陆就是凭着这样一块自己糊的状元招牌,入了翰林院,又当了宰相。但是,每当遇上大热天,同僚们都要在陆面前挖苦说,“今天是造榜的好天气”(《北梦琐言》卷四)。

同类推荐
  • 文化十日谈

    文化十日谈

    本书采用对话方式,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 最具悬念的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最具悬念的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历史,主要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受关注的一些未解之谜。通过文章的深入解析,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与谜题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同时,本书将引领读者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去探究事件真相,以期获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刺激的阅读快感。
  • 妈祖文化三十年

    妈祖文化三十年

    本书分引领篇、弘扬篇、传播篇、交流篇四部分。通过对30年来妈祖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亮点、要点、重点的深度记述,提炼该阶段妈祖文化发展过程所留下的闪光记忆,探究其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并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
  •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本书包括形象解读篇、文本研究篇、附篇等三大部分,具体有《略论明代文学中女性审美形象》、《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等文。
  • 炎黄源流歌述

    炎黄源流歌述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数千年来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政治改革,农民起义,民族和战,经济兴衰,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出色人物比肩接踵。作为一个中国人岂能不知中国历史?我常想: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易诵易背,有些学科的知识,因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所以容易掌握,如《濒湖脉学》、《药性赋》;农谚凭着口头传诵,使耕作要领得以流传。如果把中国历史以诗歌的形式写出,对于初学历史的人岂不很有帮助。
热门推荐
  • 海豹山姆复仇记

    海豹山姆复仇记

    本书从孩子的行为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孩子心理,并为家长提供了孩子不良行为和培养孩子好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内容包括:孩子的行为折射成长轨迹等。
  • 道卷

    道卷

    一阴一阳谓之道,千言万语凝为卷。
  • 二老堂杂志

    二老堂杂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本关爱铸造师魂

    人本关爱铸造师魂

    “教”意味着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让接受者“孝敬父母,忠诚国家”。“育”则意味着“成才”非一日之事,需要日积月累而成。爱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作为教育执行者的老师本就应是爱的源泉。爱心的日渗月透,如春风化雨,让学生——这颗希望之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是基于对“渗透爱心”的朴素理解和切身践行,便有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人、成才的成长经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孩子的故事。
  • 江河湖海系列之朔玉金藏

    江河湖海系列之朔玉金藏

    因一场车祸,江落落穿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朝代,接收了新的身体,却丝毫没有接收到身主记忆。但她有种直觉,自己来这个地方是为了某个特殊使命。为了寻找身主的记忆,她抛弃了原本懦弱的性格和遇麻烦爱逃避的习惯,咬牙坚持,历尽艰险,最终能否完成使命?(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红尘卷

    红尘卷

    韩伟是一名医生,因为治好人间一种怪病,被红尘天爱神选中,遂跟随爱神来到红尘天,加入到与黑魔王的大对抗的行列中。其实韩伟冥冥中注定与红尘脱不了关系,因为他早就被黑魔王利用,他是黑魔王的魔眼,他为黑魔王守护着一颗心,所以才有他为何那样痴情的对一位女孩,自始至终都无法忘却那段爱恋。可是在爱神的帮助下,韩伟最终肩负起维护正义、光明和真理的重任,并且与至高无上的爱神产生了缠绵悱恻、却又痛心疾首的不得已的爱情。就在二人面对黑魔王的时候,爱神维拉不幸倒下,香消玉殒。韩伟欲哭无泪,在转世的五彩石废去黑魔王的魔法后,韩伟决绝的把噬灵宝剑插进了黑魔王的咽喉……由于爱神受到死亡之神的特殊照顾,所以只要爱神到人间修炼一回便可重生,但要修炼的不是别的,而是爱情,只有她得到世间一份真爱才行,韩伟毫无理由的接下这份使命,再次踏上拯救爱的征程。
  • 枫叶之泪

    枫叶之泪

    夜空中那么多闪耀明星,也许你曾是最不起眼的那颗,亦或者你生来就是万众瞩目的那颗。可是,这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已经被固定,或是说已无法改变。在不久的将来,在你努力以后,说不定你的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你的生活可能平淡,也可能不凡,但不管怎样,你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微笑。
  • 似锦年华,终为梦!

    似锦年华,终为梦!

    青春本就黄粱一梦,“青春”这一词也许是一场繁华似锦的梦吧!梦终究是一场梦,终归会回到现实。而对于我来说青春就是——活在当下!
  • 末世之丧尸来袭

    末世之丧尸来袭

    末日以来,人类从食物链顶端跌落,只有不断奔逃,才能有一线生机。藏于底下的聚居地,偶得机遇的王强,危机四伏的野外,毫无征兆迁徙而来的丧尸大潮。求生,从逃命开始。
  • 成功人士的忠告:决定一生成就的11种信念

    成功人士的忠告:决定一生成就的11种信念

    只要付出超常的努力,总会取得一定的成绩,细水长流,坚持下去,也有聚沙成塔的可能。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注意力经济时代,获得灿如星辰的辉煌,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诚所谓“形势比人强”。我不信命,但我信运。运当然也靠有准备的头脑去把握,但很多大运、大的机会,并不是准备就能准备得来的。所以在你要战胜外界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只要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