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晋王朝的统治,使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无力南下侵扰,有利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前秦来说,这场战争促使北方地区相对统一局面再次瓦解。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再次强大起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两年后前秦主苻坚被姚苌俘杀,前秦也就马上灭亡了。
最重要的是淝水之战使南北朝的长期分裂的局面得以继续延续,直到隋文帝杨坚于589年统一中国。而此时离淝水之战已经206年了。淮南以及湖北的襄阳一带,在长达两个世纪里经常成为南北之间征战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北方的骑兵部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而南方最擅长的水军部队,不仅依靠船只可以快速而安全的输送,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而且避免了士兵的疲劳,同时极大地保障了后勤的安全运输。但这种优势,在更北一些地区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淝水之战中,地形始终成为双方一个必须重视的因素,是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晋书》记载,北方的苻坚拥有27万骑兵部队,但却因为江水阻隔,难以发挥出优势。但晋国部队虽然击溃了秦国部队,但是也不能将领土往北伸展,仍然继续偏安江南。
所以淝水之战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将南北分裂的局面确立下来,但是这个却不是分裂的主要原因。历史证明大一统王朝的到来需要一个人口相对固定,民族界线消融,世族门阀弱小的环境。
395年发生的参合陂之战是北中国的分裂走向统一的开始,也是中国开始结束分裂的一战。
参合陂之战是指在后燕建兴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对北魏发动进攻,但是北魏却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将后燕击败。
鲜卑慕容部与北魏拓跋部一直都有着姻亲关系,因此后燕慕容垂起初对拓跋珪征服独孤部、贺兰部非常支持,希望他能统一内部,重建魏,这样拓跋部就能成为控制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随着北魏势力的不断强大,便开始要求独立,多次侵扰对后燕臣服的塞外诸部族,双方关系渐渐恶化。后燕试图用武力将北魏征服,于是在建兴十年五月,燕王派遣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及赵王慕容麟等率领部队8万,征讨拓跋魏,还命令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领1.8万步骑兵在后增援。
北魏长史张衮听闻燕军要进攻北魏,便给魏王拓跋珪提建议,他认为曾打过多次胜仗的燕王必定很自负,这次进攻北魏带有轻魏之心,应该采用示弱骄敌而后攻克的方法。为了躲避后燕军队的锋芒,拓跋珪听从了他的计策,率领20万大军,携带着部落的羊群和财物一起西渡黄河迁移千余里。
七月,后燕部队到达了北魏的五原(今呼和浩特西北),迫使魏别部3万余家投降,将抢夺的粮食百余万斛,都堆放在黑城(今呼和浩特西北)。燕军前进到黄河边,为了能南渡黄河与魏军主力决战而赶造船只。魏王立即派右司马许谦赶往后秦求救。
八月,北魏在黄河以南聚集军队;九月,拓跋珪的军队在河南岸绵延千余里。后燕太子慕容宝在河对岸列阵打算过河攻打魏军,可天不随人愿,突来一阵暴风将数十艘船漂到了南岸。北魏军队俘虏了燕300多人,却赐给他们衣服让他们返回燕军,以此来分化瓦解燕士兵。同时,魏军抓到了负责往来于五原至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之间的燕国信使,得到了燕王慕容垂生病的消息,于是逼迫被俘的燕使对北岸的燕军说慕容垂已死,慕容宝等惊恐不已,军心大乱,失去了渡河与魏军作战的斗志。
此时,陈留公拓跋虔在魏王的支持下率领骑兵5万驻扎河东,阻碍了燕军向左撤退;东平公拓跋仪则带领骑兵10万驻守在河北(皆在今河套一带,未渡黄河),使后燕军后路被阻;略阳公拓跋遵则率领骑兵7万断其南路。杨佛嵩奉后秦主姚苌之命领兵支援魏,魏军气势更盛。燕、魏两军隔河对峙数十天。慕容麟的部下慕舆嵩等相信了慕容垂已死的消息,计划让慕容麟为燕主,可阴谋泄露被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内部互相猜疑,使后燕军心更加不稳。
北魏骑军冲入后燕军中
燕军五月出兵,可到了十月仍没有与魏军决战,士兵疲乏,士气低落。十月二十五夜晚慕容宝烧船撤退。十一月初三,天气寒冷使河水结冰,魏王领兵在冰上行走过河,留下辎重,只挑选骑兵2万,快马加鞭追赶燕军。后燕军前行到参合陂,突起大风,使尘土遮盖了天空。沙门支昙猛献计慕容宝,他认为风暴迅猛,应该提防魏军乘风追击而来,派遣士兵在大军后方掩护。慕容宝却以为离魏军已远,不以为然。支昙猛多次劝说,慕容麟非常生气,说支昙猛胡言乱语会扰乱军心,应当斩首以徇,但司徒慕容德也建议慕容宝听从支昙猛的意见。于是慕容宝命令慕容麟带领3万骑兵在大军后掩护,防备军队受到突然袭击。慕容麟对支昙猛的话并不在意,放纵士兵四处游玩打猎,根本不防备。
魏军日夜追赶,终于在十一月初九天黑前到达了参合陂西。此时,燕军已至参合陂东,在蟠羊山南扎营。魏王当天晚上立刻安排作战方案,命令士兵暗中潜行。十日早上,魏军登上山开始接近燕营。燕军正准备朝东行军,突然见到魏军,顿时惊慌失措。魏王领兵攻击,燕军夺路而逃,溺水而亡与被马践踏而死者数以万计。同时,拓跋遵领兵于燕军前方截击,使燕士兵弃械投降者四五万人,只有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脱。魏军缴获的士兵和辎重无数,被俘虏的燕军几乎全部被坑杀,只留下了一些有才能的燕臣。
后燕军因兵强马壮,势力强大而轻敌,这是战争中最不能犯的错误。北魏能正确估量敌我形势,先对燕军示弱,让其轻敌,等待时机后发制人;懂得利用心理战术,使敌人军心不稳;利用后燕军队撤退时防备松懈,快速追打,勇猛拼杀,大获全胜。这一战使两国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后燕渐渐衰败,北魏的势力变得强大并进入了中原地区。
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护王使印度文化在贸易和宗教的媒介下,传布到东南亚众多尚待开发的土地,并扎下了根。4世纪是印度文明进军东南亚的一个关键期,除了越南北部之外,整个东南亚都几乎为印度文明所重塑。
海护王(335—380年在位),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
4世纪初,一度辉煌的贵霜王国已经四分五裂,北印度再一次处在政治上的自由竞争阶段。而恒河上游比哈尔地区的一个由笈多家族统治的小国乘机兴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逐渐统一了北印度,历史上将这个国家称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护王(沙摩陀罗·笈多)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以其文治武功获得了“印度的拿破仑”、“诗人国王”等雅号。
海护王
旃陀罗·笈多(320—335年在位)是笈多王朝第一代君主,他的国家位于孔雀王朝龙兴旧地摩揭陀,旃陀罗·笈多有着远大的志向。他的婚姻让他如虑添冀,他通过跟梨车王国公主鸠摩罗提蓖的结合,合并了梨车这个国家,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成了公主的嫁妆。旃陀罗·笈多定都华氏城,这带给了笈多王国一种蒸蒸日上的蓬勃氛围,并且附近许多小邦纷纷归顺了笈多。
海护王正是这个强强联合的婚姻的结晶。海护王继位之后,开始了大规模地扩张笈多王国的领土。先是在西征过程中,征服了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向东沿恒河而下,吞并了富饶肥沃的恒河三角洲。接下来是向南发展,征服了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帕拉瓦王国的都城。此时,德干高原诸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小国纷纷向他称臣纳贡。
另一方面,海护王还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都有他派遣的使臣。印度文化以贸易和宗教为媒介,随着他们传布到东南亚众多并没有开发的土地上。印度文明进军东南亚的一个关键期就是4世纪,除了越南北部之外,整个东南亚都几乎为印度文明所重塑。
海护王在建立了庞大国家之后,隆重地举行了一次马祀,这是只有完成大征服的国王才可以举办的婆罗门教大型祭祀,难过牺牲马来,夸示征服者的巨大业绩。
在海护王时期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基本稳定了下来。孟加拉、比哈尔是帝国的中央地区。在这里实行中央集权制,其他地区由总督或地方王公治理,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婆罗门的高级僧侣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印度历史上其他王朝或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笈多帝国的官僚机构比较简单,往往是一人兼任几个职务,而且文武不分,中央政权也没有固定的军队,打仗时由各地藩臣提供兵源。同时,笈多王朝的人民赋税负担较低,刑罚宽缓,民风比较淳朴。
海护王文武双全,他除了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之外,还创作了很多诗篇,因此获得了“诗人国王”的雅号。他重用文人,崇尚学术,扶持文化,其宫廷大臣中有不少就是著名的学者。另外,海护王信奉婆罗门教,并且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也采取宽容态度。
380年,海护王驾崩。海护王之子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超日王依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他继续南征北战,终于完成了统一北印度的大业,并将笈多王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不过,笈多王朝全盛时期的版图面积略逊于孔雀王朝,在南部和西北部没有达到孔雀王朝时那么远的地方。笈多王朝时代是婆罗门教复兴并走向繁荣的时代(复兴后的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婆罗门教在哲学、艺术、文学、雕塑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灿烂瑰宝。从5世纪中叶起,笈多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4世纪在西方最强大的霸主仍旧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为这种霸权延续奠定了基础。迁都君士坦丁堡为帝国提供了保障,而与基督教的结合则使罗马霸权千年不倒。与罗马的辉煌交相辉映的是阿克苏姆王国的崛起。来自高原的民族,运用有利的环境,开创了新的王朝。它的进取和包容令邻近的霸主感到羞愧,受迫害的基督徒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乐土。
——西方概略
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了后期罗马帝国。由君士坦丁大帝所赐而确立了历史地位的君士坦丁堡,由于三面环海一面靠陆的特殊环境,以及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充足的物资储备,一直是中世纪最难攻克的堡垒,君士坦丁堡的稳固成为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历经千年而不倒的一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