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的历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诞生和居住在黄河河套和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是一个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随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匈奴族渐渐出现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他们经常发动战争,掠夺四邻的财物和人口,最后越来越来强大的他们建立起了奴隶制政权。单于是匈奴国的最高统治者,单于以下是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等。
到了战国时期,匈奴经常对燕、赵、秦等国进行袭击,燕、赵、秦为了边疆的安定,都在北部修筑了长城。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蒙恬带领30万兵马向北攻打匈奴,河套地区被蒙恬夺回。后他又命人大规模修建长城,使燕、赵等国修筑的长城连在了一起。
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多次骚扰汉边境,还曾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南)七天七夜。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西汉前期汉朝廷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单于,并且每年给匈奴送去大量财物。
汉武帝为了不受匈奴的威胁,对匈奴发起了猛烈的反攻,通过与匈奴的三次大战,终于使匈奴退回到内蒙古大沙漠以北,并且还使匈奴与氐、羌之间断了联系。西汉也因此打开了西域通道。匈奴战败后,深受匈奴压迫的丁零、乌桓也起来反抗匈奴,这更进一步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此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和内讧,五单于争位,导致形成混战局面。郅支单于战胜了弟弟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不得不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热烈欢迎呼韩邪,并对他进行册封,赐予“匈奴单于”金玺。到汉元帝时,将宫女王昭君封为公主后,嫁给了呼韩邪,这使汉朝获得了了60余年的边境安定。
东汉初期,匈奴渐渐强大起来后,又开始袭扰汉朝边境。但是,由于连续多年的灾荒和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内讧,匈奴被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单于沿袭了祖父呼韩邪的称号,请求归附于汉。在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进入汉朝北部边境各郡居住,协助汉朝驻守边疆,而东汉朝廷每年供给他们10090万钱的费用。南匈奴与中原融合,开始定居和农耕生活,并渐渐朝东、朝南迁徙。北匈奴向北迁移,将西域控制,并经常向南侵扰汉百姓,但后来被鲜卑、丁零、南匈奴及西域诸国夹攻,力量渐渐弱小。东汉也连续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等带兵攻击,北匈奴有20多万人投降,并且汉军还将匈奴赶到了燕然山。永元二年和永元三年,汉军再次派兵征伐,北匈奴被击败后不得不向西迁徙到欧洲。东汉末年,北方发生混战,南匈奴也卷入其中,在曹操统一北方后,赐予匈奴豪右官职,以加强管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匈奴呼厨泉单于被召入邺都成为人质,曹操将匈奴分成五部,每部都选一位贵族为帅,然后另派五位汉官担任五部司马,监督匈奴五部帅管理匈奴。西晋初期,匈奴部帅被改为都尉,这又加强了对匈奴的控制。
西晋末年,左部帅刘豹之子——左部都尉刘渊造反,建立了匈奴政权,国号为汉,其子刘聪时又将国号改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此外,匈奴族人沮渠氏建立了北凉,匈奴族人赫连氏建立了夏。
(二)羯的历史
羯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本是西域、中亚细亚胡人,有明显的面部特征:高鼻梁、深目、多须,主要以石、支、白、康为他们的姓氏,火葬是他们的传统习俗,并信仰火祆。在东汉时期羯人深受匈奴人的压迫,被他们奴役。西晋时跟随匈奴进入长城以内,因此被称为匈奴别部。大部分羯人都居住在上党郡武乡县羯室(今山西榆社),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进行农耕劳动。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的后赵政权建立。
(三)氐的历史
氐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历史悠久,在商朝时,氐已存在。
从战国到秦汉时,氐人分布在今甘肃东南地区及其邻近的陕西西南、四川西北边缘一带。氐族部落非常多,各自为政,其中最大的是白马氐。汉武帝时,在氐族人较多的地区设置了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氐人迁徙到山谷中居住,而白马氐则以仇池(今甘肃成县仇池山)为他们的聚居地,“方百顷,四面斗绝,数为边寇,郡县讨之,则依固自守。”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人带兵讨伐氐人,让氐人分开居住在酒泉。东汉末,氐族首领杨千万再次占据了仇池。他与兴国(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氐王阿贵每人都拥有氐众万余落,后二人连兵对抗曹操,被曹军打败,两部落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分几次将武都氐人5万余落迁移到扶风、天水居住。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带领部落归附,在汉阳郡居住。氐人多住板屋土墙,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劳动,还畜养猪、牛、马、驴、骡等牲口。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习俗,自称为“盍稚”,因长期与汉人混居在一起,大多都会汉语。在西晋时,氐人内迁与汉人杂居的人数不少于30万,当时已达到“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的程度。
元康六年(296年),秦雍地区的氐羌人爆发了起义,将氐帅齐万年推选为领袖,参加起义的有7万人之多。同年,仇池国被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北魏正始三年(506年)被灭。十六国时期,苻氏建立前秦国,吕氏建立后凉国,他们都是氐人。
(四)羌的历史
羌也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它与氐族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古代文献和殷商卜辞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秦厉公将羌人首领爰剑作为奴隶囚禁起来,后来爰剑逃回到河、湟两水交汇的地方,教授部人从事农业劳动和畜牧。后来羌人分裂成了烧当、武都、广汉、越巂等多个部落,他们不分君臣上下,“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
羌汉关系非常的密切。汉景帝时,羌人留何带领部落归附汉,居住在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汉武帝为了使羌人与匈奴断绝往来,建立令居塞(在今甘肃永登),列置河西四郡。羌人尽管对汉发动了几次进攻,可都被汉军打败,为了方便对羌人进行统治,汉朝廷设置了护羌校尉。在汉宣帝转变了对羌政策,采取了招抚的方式,这使得羌族地区的农业、畜牧都得到了发展。到东汉时,多次让羌人内迁,先零羌被迁到天水、陇西、扶风聚居,而烧当羌被迁到三辅(今陕西中部)。羌人中不断有人起来反抗,举行起义;羌族中的许多豪强也借机侵扰周边的州郡,对汉族百姓进行掳掠,前后持续了60年的“羌患”,羌、汉两族人民都深受其害。
魏晋以后,各派政治势力都纷纷利用内迁的羌人,将他们卷入了各种纷争中。董卓领着羌兵进京作乱,韩遂、马超依仗羌人的力量对抗曹操,在蜀汉后期北伐时也驱使羌人参加战争。可羌族人民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甚至比汉族人民承担得更多。十六国时期,烧当羌的一支姚氏建立后秦政权。
(五)鲜卑的历史
鲜卑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被分为两部:东部、拓跋部。东部鲜卑原属于东胡部落联盟的一部分。
秦汉之际,匈奴单于冒顿将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于是鲜卑部落在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右中旗西,因鲜卑人聚居而得名)聚居,后迁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居住,专门从事游牧狩猎。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以后,东部鲜卑终于不再受匈奴的奴役,并与其他受匈奴奴役的民族共同对抗匈奴。东汉永元(89—105年)中,北匈奴向西迁徙,于是鲜卑部落将蒙古沙漠以北的原匈奴居住地占领,并且留在该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也自号鲜卑,鲜卑部渐渐强大起来。东汉后期,强大的部落联盟被鲜卑部落大人(即部落酋长)檀石槐建立,分成了中、东、西三部。于是鲜卑“兵马甚盛,南钞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但是在檀石槐死后,部落联盟也崩溃分离了。曹魏初年,原鲜卑小帅轲比能也建立了一个比较小的部落联盟,可轲比能一死,联盟也跟着解散。
魏晋之际,东部鲜卑被分为了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十六国时期,慕容部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诸国。
拓跋鲜卑诞生在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大约在东汉前期,大泽(今呼伦池)成了拓跋部落的聚居地,在部落大人诘汾的带领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匈奴故地。诘汾的儿子力微带领部落与原为匈奴、乌丸、敕勒、柔然的诸部落杂居在一起,并渐渐将这些部落控制了,他们的势力也因此而强盛。后力微又移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居住。在这里,曹魏撤消了云中、定襄等郡,使拓跋部得以顺利发展。
永嘉四年(310年),西晋封力微的孙子猗卢为代公,建兴二年(314年),又封为代王。猗卢将盛乐作为北都,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作为南都,所拥有的疆域大约是今内蒙古中南部与山西北部。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苻坚出兵攻打代,代灭亡。太初元年(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代国,并将国号改为魏,将该年称为登国元年,这就是北魏。此外,拓跋部有一支南迁部落进入了河西地区,生活在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被称为河西鲜卑。他们以秃发作为他们的姓氏,因为秃发是拓跋的同音异译,南凉国就是他们所建。还有一支部落迁徙至陇右,被称为陇西鲜卑,其乞伏氏建立西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