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出的电影《盗梦空间》,我近期无聊时看了。尽管对很多地方不明白,但是却给了我一个印象:梦与现实的纠缠不清,梦可能比现实更真实,人可能愿意呆在梦中,而不愿意回到现实。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唐吉诃德》。书看了都一段时间了,可是一直没有好好整理总结。其实我觉得此书艺术水平一般,但是其中蕴含的启示深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幻想,我们有时候粉饰为理想。在唐吉诃德身上,这种对幻想世界的深信和坚持,令他走了极端,在文学上成了典型。靠着由骑士小说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丰功伟绩、没有刺激冒险的中产乡绅,很容易就遐想连篇,到了某一个程度,宁愿呆在那个并不真实的世界。
世界有很多面,我们所处的现实,只是偶然碰撞下呈现的其中一面、其中一个可能性。假如这些偶然碰撞出另一个方向,我们所谓的现实,可能就是我们耻笑的、所谓的“幻想”的那一面。悲剧发生,就是由于这个幻想的一面,被人感知到,却无法与现实融合。就像一个两面的镜子,无法同时让你看到映射的镜像。
幻想的力量非常巨大,可以迸发出人在现实世界不可能有的勇气、才智和果断。一个干瘪瘪的老头,坐着一只瘦马,连像样的盔甲都没有,在现实生活是毫无用处的。但在幻想世界里,他可以跟巨人搏斗,他锄强扶弱,他有一个美丽高贵的心上人,他可以忍受嘲笑、苦困和别人的暴打。如果时刻想到,现实人的渺小、女人只是农妇、痛是真真切切的痛,那么生活很可能无法忍受、毫无意义。
人们只想唐吉诃德快点清醒,从他沉迷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可是当唐吉诃德真的意识到现实时,支撑他生活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在梦醒前,还有一个好像永远不断的梦支持着,醒了发觉现实更加残酷,所谓追求都是空的,这是多么令人绝望。唐吉柯德在梦醒后死了,我倒觉的不是他的癫狂令他灭亡,而是他梦醒后让他加倍痛苦,不想再留在这个世上。
这两天看《幻灭》,看着那个德·巴日东太太,又想到一些事情,突然发觉女人的痴梦,其实跟唐吉柯德很像。很多女人并不缺乏才情和敏感的心,可是没有出路、没有色彩、没有兴趣的生活,会让她们对现实灰心。她们心中藏着一股无法宣泄、没有对象的爱。有些女人在早年看得太多浪漫小说,于是沉迷那个浪漫温情的爱情世界,怀着一颗少女的心,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历这样的爱情。有的人,会逃到学问研究或者宗教上,例如加尔默罗会的修女们。有的人则会进入婚姻,却因对婚姻失望而在希望在外遇和艳情上得到归属。
当幻想的美好胜过回归现实的好处,非理性就会战胜理性。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单单是对幻想世界的不相容,还有那些不做梦的老实人的狠毒。当一个人理想破灭时,有不少人心中是感到快慰的。既然自己无法战胜现实,也不愿意其他人梦圆。说得好像很过分,但是的确是有这种心理,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大多数人都愿意摇醒那做梦的人。
梦会不会取代现实?在君权如父的年代,那些渴望民主的理念,也如同梦一般飘渺和不真实,仿佛蝼蚁去推一座城堡般可笑。谁知道,这个可笑的梦,竟然变作现实?多年前世界是这个样子,多年后,竟然变成我们曾经当作梦的样子?
我越来越不敢随便断言以及评论他人,谁知道别人的可笑,是否会变成现实。梦想、空想、理想,不管我们怎么称呼,其力量都是无限广大的。我只觉得自己所知甚少,对这个世界的发展毫无头绪。
我也是一个好做梦的人,虽然我无法评判我的梦是好是坏,但是梦让我多了忍受生活苦困的力量。不管这些梦阿、奇想阿,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我都在做梦的过程中感到或愉快、或恐惧、或失落,比现实更真实的感觉无法抵赖。
常常梦着突然醒来,觉得犹如真实发生过一样。小丸子说,梦断了好扫兴,立刻继续睡,梦可能会继续发展下去。
呵,原来梦是不能断的,断了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