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2500000004

第4章 金刚经(4)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释

①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等,意为“由天堂而来”。在地理上,它是亚洲的大河流之一,上游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途汇集百川,经过印度、孟加拉而进入印度洋。其两岸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故印度人民对恒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将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视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至释迦佛陀应世,恒河两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动之重要区域。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译文

佛说:“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的无可计数的沙数,假如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又成一条恒河,你有什么看法?所有恒河中的尘沙加在一起,你认为那沙子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仅仅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可计数,何况所有河中的沙子的数量呢。”

佛说:“须菩提,我今天实实在在地以真实语向你宣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遍满上述所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报功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此经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并向他人讲解演说,其所获得的福德胜过前面所说以满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的福德。”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①,皆应供养如佛塔庙②,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③。”

注释

①世间:音译作路迦。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所以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有情众生居住的山河大地、国土等。相对于含有世俗意味之“世间”而言,超越世间者,则称出世间(出世)。天、人、阿修罗:合称为“三善道”。天,音译作提婆,又名素罗,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义。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这些天人所居住的处所。天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但还有色身;无色界四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人,世间的生存者,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阿修罗,又作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等。为六道之一,也是天龙八部及十界之一。义为“不端正”,言其男性容貌丑陋,但女性相貌却端正。又译为“非天”,说明其果报胜似天而无天之德。阿修罗原为古印度神祗之一,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因此后世亦称战场为修罗场或修罗战。佛教沿用其传说,并说其皈依佛法。

②供养:供给资养之义,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亡者等。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五种供养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焚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则合称十种供养。塔: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木、砖等构造成的覆钵型建筑物,但后世却与“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降世、成道、转法轮、般涅盘等处,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凡有佛陀舍利者,称为塔;无佛陀舍利者,称为支提。庙:佛典中的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庙不同,而相当于梵语之“窣堵波”,即塔。

③弟子:意译所教,即就师而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就佛而言,声闻、菩萨虽皆为弟子,但因声闻道时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此处指受天、人、阿修罗等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

译文

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能够观机随缘的向他人宣说此经,甚至只是讲解经中的四句偈而已,那么应当知道此讲经之处,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信受奉行、诵读这部经。须菩提,当知此人已成就最无上第一稀有的无上菩提。这部经典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佛,也就有尊重佛的弟子在那里。”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①,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②?”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释

①微尘:即眼识所能看到的最微细者。在佛教而言,极微是指物质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又,微尘之量虽小,然其数甚多,故经典中经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

②三十二相:是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等。略称为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具有此相者,在家必为转轮圣王,出家则必定会证得无上菩提。此处指如来具有三十二种显着特征、殊胜的容貌。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三十二相即:(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腨如鹿王相、(九)垂手过膝相、(十)阴藏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大光相、(十六)细薄皮相、(十七)七处隆满相、(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廿)大直身相、(廿一)肩圆好相、(廿二)四十齿相、(廿三)齿齐相、(廿四)牙白相、(廿五)狮子颊相、(廿六)味中得上味相、(廿七)广长舌相、(廿八)梵声相、(廿九)真青眼相、(卅)牛眼睫相、(卅一)顶髻相、(卅二)眉间毫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称为“百福庄严”。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们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我们又应该怎样受持奉行这部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就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佛所说的般若波罗密,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密,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佛再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才假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并非实有世界,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而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非是三十二种真实形相,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和生命来布施,又如果再有人,能信受奉持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广为他人宣说,他得到的福报功德就更多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①,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②,即生实相③,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④。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⑤,是名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⑦,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⑧。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⑨。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人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①慧眼: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慧能起观照,所以名为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慧眼能照见诸法真相,所以能度众生至彼岸。

②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是离戏论而显的清净心,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信心乃为入道之初步,故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主旨概为信仰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之理。

③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实,就是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以世俗观念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这就包含“空”之意义。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为万有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此法性真实常住不变,所以又名真如。此外还有真谛、中道、涅盘、实际、实性、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般若等种种异名。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

④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⑤第一波罗密: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盘解脱之彼岸。“波罗密”又作波罗密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有六波罗密、十波罗密、四波罗密等分别。其中以六波罗密,为诸部般若经之说。六波罗密中最殊胜的就是般若波罗密,故称“第一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意译为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以智慧照见世间的实相,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盘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密。般若波罗密为六波罗密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生活在纷乱繁杂的世界里,整天就是房子、车子、面子、票子;使我们难以认识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迷失于大千世界。本书通过佛教智慧为读者阐述生活的真谛。
热门推荐
  • 恶魔Boss大作战:契约情人

    恶魔Boss大作战:契约情人

    他是一只豺狼,冷血无情,睚眦必报,却因为她收了性子,敛了锋芒,甘愿做她的暖心依靠……她是一个仙子,温婉可人,坚强勇敢,被他一次次无情的伤害,却仍然乐观执着……一份该死的契约,让两个毫无无瓜葛的人成为了一个共体,是噩梦的开始,亦是幸福的终结……
  • 神圣骑士

    神圣骑士

    不管什么处境,不管什么身份,不管什么境遇,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有益于众生的事情,你就可以完成诸神契约...
  • 青玄四兽

    青玄四兽

    上古初期,天地间孕育着四颗晶石,它们散落在这片大陆上,一个早期的人类发现了它们,并利用它们激活了四方神兽,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使得这片陆地上的所有人都超脱世俗,拥有异能。原本平静的大陆招来不少心术不正的人关注,正因为这样,力量才已世袭制传承了几代,换了几世的安宁。可这般强大的力量使人萌发了统治世界的念头,他与魔界勾结,放出了恶兽—水龙兽。顷刻间原本美丽的大陆化作泡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朱雀、白虎、玄武决定大义灭亲,唯有青龙愚忠效主,但势单力薄,正义还是战胜了邪恶,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所有人都离他而去,神兽各自寻找传人,只有青龙仍追随主人,他扬长而去,留下这样一句“青龙,还好有你”
  • 尸鬼传

    尸鬼传

    在两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里,神州大陆最西边地区突然爆发一种病,称之为尸毒。凡是感染尸毒的人,都会变成另一种状态,六亲不认,嗜血为生,就像一宗行尸走肉,没有灵魂。而这类人被称为尸鬼。此后,尸鬼与人类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征战。但是,在一个雨夜,尸鬼却突然消失不见,无人知道原因,人类因此迎来了长达了两百年的和平...但是,在境外的一个小镇,一个叫林青羽的人却是碰到...人类修炼者种类:擅长巫术的巫师,擅长魂技的魂师,擅长魔法的法师,擅长灵术的灵师。尸鬼种类:平民所变的丧尸,修炼者所变的血尸,妖兽所变或修炼者变异的异行种。人类与尸鬼,生存与毁灭,孤独与斗争...打造一部玄幻和末日相结合的小说,看尸鬼与玄幻魔法的对决,一切尽力尸鬼传...
  • 古扇诡事

    古扇诡事

    2009年的初夏,爷爷过世了。遗物里有一把古色古香的折扇。这把扇子因为年代的久远,纸张已经发黄。正面是一副仕女图,不知什么年代的,上面没有落款和印章,画着几个古代女子在林间漫步,看起来非常高贵。但自从我拿回这柄扇子,每天晚上都会梦见画中的侍女,她说她是仙子,还要做我的妻子!醒来后我总觉得浑身无力,仿佛大病初愈……这柄古扇里究竟有怎样的秘密?
  • 穿越之锦夜长风

    穿越之锦夜长风

    呆萌现代女,坠落古代天牢。靠智慧,搭救美男囚犯;凭口才,巧战双面太监。青楼脱险,接连离奇遭遇;皇宫遇故,数次险象环生。一路坎坷,她何以保命?两份真情,她怎样抉择?本文已出版,出版名为《彼岸千缘》为新文揽人气,敬请关注清清的新文《穿越之缠丝为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法相金身道

    法相金身道

    九域蛮荒,凌霄之上的仙宫,只剩残骸断瓦,却已是仙道已无,蠂
  • 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中华民族自古讲求修身之道。汉代哲学家王修说:“志向高远的人,能够不断地磨炼自己,以成就大业,没有节操的人,懈怠轻忽,只能成为平庸之辈。”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重点讲的是哲学观念,但也讲了许多道德修身的问题,他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又说:“重修身,则无不克。”再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指明了个人的修养不仅是处世的条件,而且是成就事业的根本。由此可见,人生就是一个通过不断“修道”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为人者必先正其身”这一传统美德,一直被几千年来的有志之士遵循着,也教会无数世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
  • 经络养生保健操

    经络养生保健操

    作者根据“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治病思路,以养生和预防保健为目的,特别编排了一套经络养生保健操(随书附有配套光盘)。以图解的形式系统讲解了经络的作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治功效,重点介绍了经络保健操分解动作及相关穴位。本书推荐的保健操在社区深受欢迎,适合社会大众、中医爱好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士阅读学习、模仿操练。
  • 文摘

    文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