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我们只有用心去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成功就并不复杂了。那么你的教学一定会有“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课堂就会处处洋溢“水到渠成”的自然。
【案例】
一堂“失败”的好课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主讲教师叫罗吉,约四十岁。听课阵容是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我们每天食用的水,有一些性质就被我们忽视了,下面进行的实验就会证明这一点。”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请同学们详细说一下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的红色液体。”学生答。
老师点头答道:大家说的很对,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同学们纷纷抢答。
老师听后笑道:“那让我们动手试试验证一下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结果让同学们大吃一惊。大家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判断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学生们很疑惑,但又说不出其中的原因。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五分钟后,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如果不同意,还有其他意见吗?”罗老师问。
学生们回答:“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罗老师反问道。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老师解释说,“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接下来,各组按老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学生答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本以为学生会说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却答道:“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又不是气球,怎么会变大?”接着罗老师给出了最终答案:“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酒精都是液体,由此可以推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问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齐声说。
“为什么?它不是液体吗?”
“它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个回答令罗老师哭笑不得。于是让大家用煤油做一下实验,看看得出什么结果。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说法对吗?”
学生们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于是,罗老师要用一道判断题来检测今天的学习成果。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果,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误!”
罗老师愣住了,片刻后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酱油有色素。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刚才做过酒精、煤油热胀冷缩的实验。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回答。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接下来,她要面对听课老师的点评。
座谈开始了。
罗老师满脸愧色的说:“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因此,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校长看这局面,于是解释说:“这节公开课是临时决定安排的,罗老师虽然没有备课充分,但还是撑下来整节课,我们要寄予罗老师理解。”
罗吉老师自责地说道: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会很顺利的把握整节课。但是现在来看,我过分自信了,我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
一直在旁听的教授问道:“什么是你没有预料到的?”
“现场做了实验;同步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但学生们并没有很好的领会本课的宗旨……”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位老师说。
罗吉老师摇头,“不对,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但是学生不这样想,他们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学生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如果多用几种液体分别做实验就好了。那样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的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实验都做了,然后问学生们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他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孩子尤其如此。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比如,做水的实验,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一会儿说水多了,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答案真是令人费解!”
博士解释说:“这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能否具体说明一下?”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学生们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这就是冲突!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他们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教授突然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了。”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
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里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说实话,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忽然想起来,前不久在其他地方听过这节课,但是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教授说。
“其他老师是怎么上这节课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发现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事先早已记在上面。那一刻,我僵住了”
“啊,敢如此作假!”在场的所有人都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大家一定关心罗吉老师这节公开课后的情况怎样?事实上,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反而因这堂课,罗老师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反思】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现在能像罗老师这样向专家展示一堂真实的实验课的教师不是很多。很多教师在观摩课、实验课中为避免出现尴尬局面,会事先对所讲的内容甚至答案告诉学生们,更有甚者连将要提问哪位同学都有了安排,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真实性,充其量也只是教学的“花瓶”。
正如教授所说的,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罗老师的课好就好在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这正是我们现时的教学尤其是在实验课中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