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务实之前先务虚,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目标设计的全面性问题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方向,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环节,而且对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全面性。
1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中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始终提倡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
3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致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的一个目标体系。
然而,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对三个目标的定位经常存在模糊认识,尤其对后两个目标。我认为: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目标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一般包括对自己、他人、对自然、对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二)目标设计的选择性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奥苏贝尔曾经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选择性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在“最近发展区”内施教。
在学习与“人体部位和五官”相关的生字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城市学校中居然用了三分之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摸鼻指眼,拉手跺脚,并让学生画出躯干。议课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讨论问题:“这节课的目的是认识这些人体部位,还是认识用哪些字来表征人体部位?”“如果主要目的是学习这些字,已经有的、可以利用的学习经验是什么?”
按理说,在城市学校,能够正常说话和思维的学生,对“手”“脚”“鼻子”“嘴巴”“脸”这些生字,应该说读音是大家熟悉的,意义也是明确的,这就是已有的基础。难点在哪里呢?在于这些字的字“形”。这样,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已有“音”和“义”的基础上认识字“形”,并建立“音”“形”“义”的联系,特别是“形”、“音”与“义”的联系。因此,在城市学校,读音和意义不是主要问题。
后来,据说这位老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上课,上同一课时,开口就是:“这一课,读音不是问题,我们重点来学习这些字的字形”。后来有人给她建议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平常多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很少说普通话,读音已经成了问题。你不能根据城市学校、汉民族学校的学生实际来教民族地区的学生。”正是由于对读音关注不够,这位老师在后面的教学出现了困难。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所要克服的障碍应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照本宣科地采用教参和别人过去的经验,不敢选择,担心这样选择了,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东西,只好亦步亦趋。二是经过自己的钻研,有了新的设想和计划,觉得就该这样教,自己设想美妙了,很重要了,也就“舍不得”了。
2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它符合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生活特点,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体系之间的壁垒。无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不同于既往的知识关注:(1)与现行课程比较,新课程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明确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目标和功能上的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知识体系中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还要关注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与技巧掌握的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同时通过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信念、政治、世界观、道德等方面的认识、观念及规范基础。
(2)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眼睛向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眼睛向上,要跟踪和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成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可能,有计划地将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引入课程。
(3)一方面,新课程九年一贯设置课程,要求我们必须通读学科课程标准,既了解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把握后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九年一贯考虑,加强沟通。另一方面,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课程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适应新课程综合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对学科以外的知识和经验给予充分的关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关注自己,又关注社会。自然学科应该加强与社会学科的沟通和交流,社会学科应该汲取自然学科的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程度。
但另一方面,可以想象,在放弃自己的庄稼和田地,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去种别人的田的时候,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地段人满为患,而某些地段又可能人迹罕至,杂草丛生。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了一句空话,落不到实处。所以,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庄稼种好,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体现学科特色。
突出学科特征,意味着在学科教学中,有些基本的东西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和体会。比如一年级的数学课《长度单位》,通过教学,需要学生意识到的东西就应该有:物体都有长度;长度是用来表示长的(刻画长的);说长度,就应该有开始的地方,有结束的地方(有起点,有终点);为了方便交流,需要统一标准,长度需要共同的单位,这就引出了长度单位。当然不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应该让学生活动参与,但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围绕这些东西进行。某种程度上,只有让学生感受了这些东西,接触了这些东西才能够算比较好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3有侧重地选择。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心中要有三维目标,但全面发展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这样,必须看到每一节课所能实现的东西必定十分有限,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是什么也顾不到。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就必须有侧重,有选择,有取舍。
【案例】
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法
新教材第二册第十三课为《当好值日生》。此课是属于一、二年级“从小爱劳动”的教育内容。由于学生刚上一年级,在做值日时存在不少问题。如了解到的没有头绪、边做边玩、不把做值日放在心上等。于是陈老师在上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拍摄了两段录像,一段录的是打扫得十分干净的教室,另一段录的是不干净的教室;把做值日应该做的事,绘成了图片;制作了POWERPOINT辨析题……蛮有信心地本着为同学解决问题的目的走进了课堂。
课上陈老师先让学生看这两段录像,让他们说说愿意在什么样的教室里学习,为什么?当播放录像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在看画面上,纷纷猜测录的是哪个班,当发现没有他们班时,十分失望。接着陈老师再讲什么仿佛他们都毫无兴趣,一种都已知道的神情,一脸的不屑一顾。结果这节课陈老师只能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下课,陈老师仔细分析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一是和他们没有关系的画面他们是不感兴趣的;二是学生多数对劳动的事情躲还来不及呢,所讲的做值日这件事不足以打动学生。我们的教学应该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孩子的好奇心不被满足就会变成失望,只有联系他们的实际,才会激发出兴趣的火花。
于是,陈老师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本着联系学生实际打动他们的原则,又用新的方法讲了此课。
这次上课,她的导语是:前几天,学校抽查了各班的卫生,并且拍摄了下来。我们先看看吧。于是先播放一段录像。刚放了几秒钟,学生就激动地喊起来:我们班!我们班!
陈老师接着问学生:检查的老师和同学看了我们的教室会怎么说?看着干干净净的教室,学生美美地想着被人夸赞的话,立刻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一张张小脸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不正是强烈的激励和唤醒的作用吗?在此,要引发思考:在这么干净的教室里上课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么干净的教室应由谁来打扫?
讨论回答之后,老师说:听你们的班主任说那天做值日的是第三组。我们应该对第三组说什么?这时,老师把真棒的图片贴在值日评比表第三组的位置上,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接着请第三组的同学到前面来。这时,第三组的同学兴奋地走上前来,底下的同学一个个圆睁着眼睛,一脸惊羡的神情。请第三组的同学是为了让他们介绍做值日应完成哪些任务,请他们边说边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完成之后,发给每个同学奖励。(奖品是劳动工具的卡通图)老师是这样说的:第三组的同学总是努力地做值日,笤帚、板擦和水桶都非常喜欢他们,看他们来祝贺了。这时让第三组的同学每人选一个卡通戴在胸前,回到座位。
为了让学生体会做不好值日的害处,又让学生看了不整洁的教室录像,看后说体会。明白不好好做值日是不行的。
然后问底下的同学:看到第三组同学做得这么好你们有什么打算?(大家纷纷表示向他们学习。)
师:不仅你们想学习连小动物都想学了,看BLACK BEAR和MONKEY来了。
学生表演手偶故事《做值日的顺序》(BLACK BEAR和MONKEY不注意顺序,结果耽误时间又麻烦)。看后让学生提意见,说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做的,到黑板上用图片摆一摆,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做值日有一定的顺序,是有必要的。
接下来再用POWERPOINT展示做值日易出现问题的图片,组织大家一起帮助图上的同学来做值日,学生始终很有兴致,出主意想办法,谁说办法好就送他一个卡通工具。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明确了做值日应注意的问题。发言的同学是在介绍自己的好经验。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得到了肯定,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
最后为了巩固全课,随着电脑播放的《劳动最光荣》的曲子唱出最后的儿歌:值日生,真能干,洒水扫地擦黑板。教室里,真干净,老师同学都高兴。爱集体,爱劳动,做好值日真光荣。
课后的要求是谁成为好的值日生,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卡通工具;哪个组的值日做得好,就上评比表。使课的内容得以延续。
第二次课上后感觉到: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课后学生中形成了认真做值日人人争当优秀值日生的风气。
【反思】
我想成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运用激励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做值日是光荣的。激励的手段包括:放自己班干净整洁的录像;表扬第三组的同学;劳动工具的赞美等。激发学生产生当好值日生的愿望和爱劳动的感情。
2注意选用符合孩子年龄的方法。如:手偶故事、摆图片、卡通奖品、表演唱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整个课的程序顺畅自然,内容安排疏密得当,学生在上课时感到很轻松。
4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树立榜样谈经验放在了开始,加入了手偶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