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更是相辅相成的。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如果多看书,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著名作家奥布鲁切夫说:“世界如此广泛,你用肉眼看到的只是极小的部分,还是到书本中去寻求知识吧!在那里你就尽情地采集吧!”同学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多进行课外阅读哦。
——山东省优秀教师谭玲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
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可成绩依然上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湖南省高考状元王蒙有自己的经验。他曾在一次学习报告中谈过这个问题。以下是他的报告内容:
学习最重要的是效率问题。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曾和很多同学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难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
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需的,但就像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上完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一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
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的听课效率,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可能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什么记什么,势必影响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做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做,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道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做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做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做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同学们都乐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如果总是面对同样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多么好都会产生厌倦之感。学习也一样,如果我们每天都学习一种门类的知识,或每天都面对同一个科目,大脑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厌倦感。那么,怎样避免产生这种厌倦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变换学习的对象,适时地转换学习科目。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时地转换学习内容,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可以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大脑长久地接受同一类信息刺激,使某一部位长久兴奋,就容易产生疲劳,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若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就可以避免大脑某一兴奋区长时间过于紧张,使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
交叉学习法从形式上看是学习科目的转换,而最深层次的根源则是左、右脑功能的科学运用。在正常的生活里,左右脑都是紧密地和非常巧妙地合作无间。我们要发挥出美好的生命力,让自己的大脑更好地为学习服务,提升学习力就需要了解一下左右脑的简单功能,以方便我们善为运用这些无限潜能。
——北京市优秀教师孙少利学习要循序渐进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地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到满桌的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那么,朱熹究竟是怎样读书的呢?
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他认为,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学习正如上台阶、吃饭,想一步跨十个台阶或者一口吃成个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地学有所得。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规律学习。“思”就是要动脑筋想,熟读是前提,精思才是关键。不动脑筋深思熟虑,就不能弄清其中的道理,就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重视识记,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关键,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更应彻底解决。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能准确阐述,并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基本公式应会自行推导,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搞清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性。
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记忆。
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期末考试前,要对本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这样可以避免边学边忘,造成总复习时负担过重的现象。
在达到上面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地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做一些习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海南省优秀教师唐欣然
薄厚互变学习法
华罗庚是誉满全球的著名数学家。仅有初中学历的他之所以能够卓然成家,与他在读书时创造性地运用了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薄厚互变”读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天,一个相交甚熟的朋友来拜访华罗庚,看到他正在读书,就向他请教读书的方法。华罗庚放下书籍,诚恳地向朋友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薄厚互变”法。
他说:“我的薄厚互变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这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都要彻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条定理,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证明中是否涉及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其他的概念和结论,就应该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懂就追根求源,不搞清楚,决不收兵。这样一来,本来一本不太厚的书,追到后来,内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变得相当厚了。这就是由薄到厚。
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这仅是读书的第一步,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再由厚到薄。读一本书,不是仅仅把个别的概念、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还要能够进行分析归纳,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之后,就会感到,真正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到这时候,就变得相当薄了。譬如读了高中以后,再回过头去想想以前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虽然也有那么几本,但现在一归纳,还有那么厚吗?没有了。这就是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二者并非不相关,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由薄到厚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进一步。反过来,如果只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么书读得越多就会越麻烦,就会坠入书堆的烟海之中而茫茫然毫无头绪,同样不可能真正地把书读懂读通。”
由薄到厚,就是在学一本书的时候,要经过字斟句酌,不懂的加上注解,就会觉得学了不少东西,书也就变得厚了。
由厚到薄,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把握来龙去脉,抓住要点,这时你就会觉得书变薄了,越是理解得透彻,越有薄的感觉。
也就是说,读书学习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即“由薄到厚”,是一个打基础、积累知识的过程。第二个过程即“由厚到薄”,是一个消化基础知识,提炼为自己所用的一个过程——厚积而薄发。
有的同学会问,这种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不断地“薄厚互变”着读书,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不错,这么读开头也许要慢一点,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真练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功夫,那么看同类书时,在认真攻读一本之后,再读其余的几本,就会发现越来越轻松了,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所以,薄厚互变学习法看似是一个慢功夫,实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吉林省优秀教师谢英
最好先放一边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研究问题时若遇到困难,经苦思数小时仍不得其解,便会强迫自己放弃。过数天或数月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罗素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的经验教训的。
罗素小的时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数学老师非常喜欢他,老师常夸奖道:“罗素脑子快,肯钻研,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可是,在一次市里的数学竞赛上,罗素却考砸了,失误就失在他那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倔劲儿上。竞赛的试卷中有一道非常难做的题,正好排在了所有题的中间,罗素上来了那股倔劲儿,占用了一半的考试时间来解答。题虽然被他攻破了,但后面的题却一道没做,结果只落得个名落孙山。罗素回来后唉声叹气,懊恼不已。数学老师也埋怨他:“又不是平常练习,你纠缠在那一道题上干什么?本指望你拿名次呢,这下全完了。”
和罗素参加考试的同学大卫,平时并不像罗素那样深得老师的偏爱,可这次他居然获得了A的好成绩,令许多人都不敢相信。他平时做题可不按顺序来,哪个容易就做哪个,等到把容易的都做完后,再把稍微有些难度的消灭掉,最后才攻难题。
罗素曾说:“在发现这个做法以前,我们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固定在某个模式中,有时同样的问题得花数月时间才能解答。此时应暂时放弃问题,把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方面。”
考试的时候,我一般是按照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先快后慢的速度开始答题。例如,数学先做会做的题目,再做难题。所谓难题,就是你思考了好几分钟仍然无法做出的题目。再例如,英语和语文,你可以先把填空、选择、作文等题目做完,然后再做阅读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先用数道“容易题”的顺利解决来平缓考试刚开始时的紧张心情,并完成考试初始阶段的“热身”运动,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后就可以逐渐加快解题速度,以更好的状态、最快的速度去解决余下的“低档题”和“中档题”,直至碰到需要仔细思考和推敲的“高档题”时,再放缓做题速度。
——广东省高考状元孟琼
考试时要讲究方法,以及做题的程序。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方面要保证小题不失分,同时,等小题解完后,心理也平稳下来,再做大题就比较得心应手了,思路也开阔了。千万不要在一道题上磨蹭、浪费宝贵的时间。
再则,考试时要注意看清题,不要因紧张看错题而失分,甚至影响整个成绩。我在做完题后,总要留下10分钟检查书写或题意不清的题,这些都是我补漏的地方。答案比较准确,书写上也未出什么问题,自然分数就高了许多。
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很正常。此时,我们不要过于钻牛角尖。往往当完成考卷上大多数题后,我们紧张的神经就能平缓下来,从而使大脑正常工作,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