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时,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青年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于是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着的铁球,很快他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来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地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地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小锤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愤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做好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对于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才能取得好成绩。
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但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我们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
建立一本错题本,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绝佳方法。错题本是必不可少的好帮手。在学习中,同学们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抄在错题本上,便于日后随时翻阅,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有效地使用错题本,可以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往,有的同学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深刻,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也还是答错。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错题本,没有对错题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建立了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重新把正确答案做出来,掌握答题技巧,对巩固知识、弥补漏洞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业或考试时做错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何对待错题就是一种学习技巧了。很多同学只会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准确的答案,以期自己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不会再犯错。可是,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不如自己制定一个错题本,将错题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这样会增加我们对错题的记忆,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题本不是仅仅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写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
——黑龙江省优秀数学教师陆涛
做错题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不断总结和提高。我把每次做错的地方都摘录下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以引起日后注意;如果这个错误是第二次犯的,我就在小本上打上一个醒目的红色记号,以引起高度重视。可以这么说,我的本子上记载的那些错误,没有出现过第三次的。即使是第二次的也极为少有,这样一来错误率明显下降。我在高考中,数学能取得147分这样的好成绩,有这本小本子的功劳。
——北京大学胡俊友
看书和解题的三重境界
王媛媛是黑龙江省的高考状元,在学习中,她认为看书和解题有三重境界:
看书的第一重境界是“记”,就是记住课本上所讲的概念、定理、规律等,弄清这些知识的含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整理形成系统或者网络;第三重境界是“用”,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题中,只有会应用知识才算是真正掌握。
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中去。
如果看书和做题停留在第一境界,你的学习虽辛苦,但劳而无功,你需要按照第二重境界的秘诀进行练习和实践,看书时要学会多总结归纳,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解题时要留一些时间从题型归类、解题思路和方法及出错原因等方面进行总结。
如果看书和做题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你的学习能力往往处于中上水平。如果要向第三重境界迈进,就需要在看书时多想应用,并辅之以配套练习;做题时要多想书本,思考这些问题和书本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打通”书本知识和进行高考真题之间的关系。
如果看书和做题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就说明你真正会学习了,从此可以笑傲高考。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科书。教科书上有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定义定理推导所用的基本方法。题目应当在书看好消化好之后才开始做,回家做作业也是如此。照着书上的证明抄或是不加考虑乱套公式,又怎么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
然而,随着直接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试题在高考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不少同学甚至老师都开始对“以书为本”的原则产生怀疑,认为与其多读课本,不如搜罗各类试题或借鉴报刊杂志,在应试上也许有获得“妙手偶得”的机遇。这种侥幸心理实在要不得。倘若我们本末倒置,那么在浩瀚的题海、连绵的书山中就难免迷失方向,结果“欲速则不达”,空耗精力。
一位苏联的数学家曾这样说:“理解,意味着将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的问题。”而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则说:“我们青年人,知识虽有限,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强,必须记住许多东西,将来使用时就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十分得心应手了。”两位数学家的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提醒我们:复杂的习题往往建立在简单的题目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有相当数量的基本题及解题模式垫底,较为复杂的综合题也就有了“入门”的钥匙。为此,学习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分配足够的精力与时间给教材上的经典例题,不断概括、归类和积累,一旦需要,大脑将如同计算机一样,源源不断地将有用信息输送出来。你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或经叠加组合,或经分解装配能得出一道综合题的解答。
——湖南省优秀教师李挺
爱动脑筋的牛顿
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童年时善于开动脑筋,喜欢制作各种玩具,而且做得十分精巧。12岁那年,他上了中学,寄宿在一个开药店的人的家里。他是个好动的小房客,不断地搞一些小把戏,用斧头、锯子和锤子制作各种奇怪的小玩具。
有一次,他制作了一架小风车,他又活捉了一只老鼠,把老鼠捆在风车轮子前面的踏板上,并且在老鼠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这粒玉米让老鼠看得到却又吃不到,饥饿的老鼠为了吃上这粒玉米,就拼命地往前跑。踏呀踏,就这样带动了风车的轮子。
还有一次,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做了一座水钟。他将适量的水注入木箱,箱内滴出的水流控制着钟上时针的转动,每天黎明时水钟都能按时滴水到他的脸上,叫他醒来,催他早读。
牛顿除了喜欢制作各种复杂的机械玩具和模型外,还钻研反射镜和透镜,钻研化学。他也很喜欢绘画,常在卧室的墙壁上用木炭画素描。在他空闲的时候,他也喜欢写诗。
14岁时,他充满理想,不停地思考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然而,他的亲戚却不让他读书,把他带到田里去干活,要他种田谋生。此外,还要学习做生意。牛顿不喜欢这一套,常常偷偷地一个人躲在小树林后面读书。他的舅父发现了,只好摇头,无可奈何地对他说:“还是回去念你的书吧,要么你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大废物,要么你是一个大天才。”
18岁时,牛顿到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26岁时,他的恩师推荐他当上剑桥大学教授。他在剑桥大学从事了长达30年之久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一平常而又平常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他从苹果落地想到地心引力的存在,想到这种引力可能同时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想到地球与整个天体的运动,他得出结论:“宇宙定律就是质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由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牛顿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苹果落地的故事,只是说明牛顿勤于思考罢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绝不是凭一时的灵感想出来的,而是他在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勇于不断探索的结果。
学习,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也才会对人体有益。所以,对待学习不能满足表面知识,要学进去,慢慢地吃透它。
从小学三四年级起我就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我做应用题时,除了用老师上课教的正规方法求解外,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思路和方法,为此老师多次在课堂上表扬我爱动脑筋。
不少同学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何谓“解题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地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如此种种,就是“解题反思”。
许多同学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为了提高解题能力,我倡导大家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清华大学蒋冰小小读书迷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初的进步小说家。他以长篇小说《狼》一举成名。他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尝过贫穷的滋味,卖过报,当过车夫,做过杂工、教师、记者,后来他发愤读书,靠惊人的毅力在创作上取得成功。
杰克·伦敦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邻居家借到一本名叫《西格纳》的书。书的大意是一个出身于贫农家庭的女孩和一个流浪儿童,饱受贫困煎熬,但仍不放弃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意大利作曲家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杰克·伦敦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决心也像那贫穷的女孩和流浪儿一样长大要有所作为。他认为,只要敢于向困难挑战,一往无前,就没有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他跑去对姐姐说:“我要拥有一所装满书的大房子,要有一个用来读书的房间。我要努力读书,我要当作家。”
姐姐听了,高兴地对他说:“好弟弟,有志气,你好好努力,一定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的!”
杰克·伦敦得到姐姐的鼓励,得到家里人的支持更坚定了读书的信心。从此以后,他以各种书籍为伴,有书就看。并且写下了很厚的一本读书笔记,有些知名的篇章,他甚至都能背诵下来。
8岁那年,杰克·伦敦全家搬到了奥克兰市附近。刚到那里,他就打听哪里有图书馆。当听说有一个公立图书馆,里面的书多极了,什么类型的书都有,而且可以免费借阅时,他高兴得蹦起来,家里还没完全安顿好,他就跑去借书了。
图书馆的一位女馆员,见小杰克·伦敦这样爱读书,就主动向他推荐一些好书,免得他看书走弯路、费时间。
杰克·伦敦把书借回来,在床上,在饭桌旁,在上学的路上,如饥似渴地看着,不放过任何一点可利用的时间。
有一次杰克·伦敦从图书馆借到一本非常好的书,边读边往家走,走了好久都没看见姐姐出门接他,直到天已经黑了,才发现已经走过自家的街道。
后来,杰克·伦敦终于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