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复杂物流。一种完全新兴的欧洲第三方物流比其他的货运服务商发展得更快。例如,集装箱经营者欧罗凯集团成立的Oceangate Distribution,为那些在中欧、南欧、东欧有业务的公司提供合同物流服务。而且它不仅在欧洲有仓储和配送能力,同时也为零售商和制造商提供复杂的物流服务。最普遍的增值服务是加速接运分送、增加库存周转,被加速发运的货物用于紧急订货,同时较低的成本、全水运的货物到达时正好可以衔接那些紧急订货售完,这样能为零售商增加大约10%的存货投资回报。
(5)五星级货物旅馆。德国物流正在提出五星级货物旅馆的口号,实际上是对物流中心的管理和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中心的货物应该做到加工更方便、物流更快捷、服务更周到、运作成本更低,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3.日本的推动因素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拟定了《仓库业法》,《民法》、《商法》中也有关于仓库的消防法及一系列的法规和法令。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综合物流对策,目标是在亚洲建立最先进的物流体系。2002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一个5年计划,通过利用数字化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所谓数字化目标,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物流的全过程。例如,从产品进入港口到报关再到买方手中,限期为2天。
目前,日本物流公司的经营职能不如美国公司全面,但日本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为母公司服务。现在的第三方物流客户包括:尚未形成自身物流网络的外资公司、对物流网络建立及运营所需资源投入不足的公司、战略性的对重新构筑的物流体系进行外包的公司等。基于日本的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另一方面政府行为的空间也较大。
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优先。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政府采取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区、港口、主要公路枢纽区域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同时提倡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围绕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的货运要求加以汇总,实现混载配送,提高配送效率。
二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作为改革国家经济进程的重要一环,并提出了“综合物流管理”的观点,即把生产以及生产以前的过程、物理性的流通过程、售后服务、销毁回收等全过程,设定为一个系统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使日本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更进一步。大纲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中心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平岛货物中心建设总投资572亿日元,其中70%由中央财政出资,20%由东京地方财政出资,10%由企业投资。
三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在完善道路设施、改善城市内河运输条件、缓解城市道路阻塞、发展货物联运等方面,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放松政府管制、建立政府部门协调促进机构、提供政府援助等可行的鼓励政策。
2.1.3.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分析
1.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特点
(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差别比较大。
物流专家在美国做的随机调查显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雇用员工人数从2人到8000人不等,平均为250人。其中员工数量少于100人的占39%,处于100~499人的占25%,而500~999人之间的占不到3%,在999人以上的占到33%以上。
(2)经营者提供的服务项目普遍较多,与用户的关系较好。
欧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项目,它反映了欧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各项服务的需求水平较高,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物流功能上,而是已发展到增值性的延伸服务。
(3)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
在物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企业的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的应用程度较高;配送中心的分拣设施、拼装作业安排犹如生产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一样,非常先进,有的已经使用数码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在物流企业中,计算机管理系统被普遍应用;在国际物流领域里,广泛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高了信息在国际间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企业降低了单据处理成本、人事成本、库存成本和差错成本,改善了企业和顾客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高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为发达国家物流企业跨上新的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4)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物流服务。规模比较小的企业通常依赖于大型物流企业的供货,以达到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企业注重网络的发展,拥有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在发展和承揽业务、满足顾客需要、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所以,物流企业能产生规模效益,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能将生产、流通、消费很好地连接起来。
2.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至今已建立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荷兰统计的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德国不来梅的货运中心占地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纽伦堡物流园区占地面积已达700万平方米。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由于世界上各行业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浪潮和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货物流动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前进。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欧美的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德国邮政世界网络DPWN的前身——德国邮政集团,1998年以11.2亿美元收购瑞士丹莎(Danzas)货代公司,瑞士丹莎货代公司成为德国邮政集团的子公司,改名为“丹莎股份”;2001年,德国邮政集团以11.4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内排列前10位的大型物流运输公司——环球捷运(Air Express International,AEI)。德国邮政集团这一举动,目的是把自己的航空运输网与AEI在美国的运输物流网合并统一,增强竞争力,以与美国UPS和联邦快递相抗衡。美国的UPS并购了总部设在迈阿密的航空货运公司——挑战航空公司。该公司与南美18个国家签订了领空自由通航协议,它与这18个国家的空运物流量在美国同行中居第一。UPS计划将自己在美国的最大物流运输网与挑战航空公司在南美洲的物流网相结合,从而实现南北美洲两个大陆一体化的整体物流网络。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投资2亿美元,在法国的戴高乐机场建设小件货物仓储运输设施,目的是将欧洲38个城市的空中物流和陆地物流连为一体,发展38个城市间的空中和陆地一体化快递服务,使欧洲主要城市间的邮递物流业面貌一新,因而欧洲整个邮政市场将分阶段地逐步实现完全自由化。
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业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竞争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物流服务。
(2)电子物流需求强劲。
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E-Logistics)的兴起。据统计,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2003年全球已达到14427亿美元。
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Build to Order,BTO)和物流服务。此外,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跟踪发出的货物,联机地实现配送路线的规划、物流调度以及货品检查等。可以说电子物流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电子物流的兴起,刺激了传统邮政快递业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快递业发展迅猛,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长期以来,由于世界许多大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使全球传统邮政业都不景气。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专家预测,短期内邮政业的一些传统功能可能会很快消失,但作为因特网时代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邮政业的功能将以其他的方式很快重现出来。因为通过因特网所进行的电子商务通常都是交易双方的距离比较遥远,比如通过电话销售、电视直销等方式促成的交易,这就为包裹邮寄和快递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正如在经过彩页促销、电话营销、直销以及电视直销和互联网展示后,产品最终要以邮寄方式送达用户手中。因此,电子商务刺激了传统邮政业向电子物流方向发展。
除了传统邮政业将自己的业务向电子物流方向拓展外,一些国际著名的快递企业在电子物流中充当着前锋。如:美国联邦快递、UPS等已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国,大有抢占电子物流市场先机之势。一些新兴的物流企业也将视角瞄准电子商务这一新的物流需求市场而迅速崛起。
2.1.4.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高度发展的经验启示
1.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据调查,第三方物流的供给方普遍希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中方的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它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外国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比如,为了向顾客提供一个整合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流供给商必须取得按省份和按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希望政府出台产业政策。
由于发达国家企业以私有制为主,产权关系较为明晰,且企业制度较为规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发达国家企业对成本控制、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有更强的原动力。德、美两国的企业都认识到了物流在新的全球竞争环境中的重要战略意义,71%的德国企业和53%的美国企业都把物流环节放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第一或第二的重要位置。此外,发达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高还体现在政府对物流业的统筹规划上。日本政府十分注意物流配送基地的建设,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政府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规划,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物流基地,如横滨港货物中心就集中了42家物流配送企业。
美国、日本政府发展物流业坚持政府规划、企业经营的原则,明确物流业的社会地位,放宽市场准入,相应调整税收政策,形成有效的地方行政经营管理体系,并建立全面的物流业的游戏规则。
2.提高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水平
社会化程度高表现在许多商业企业、生产企业自己不设仓库、车队等流通设施,而是通过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做,以达到减少非核心业务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如日本Seven-Eleven仓库和配送中心,通过重组分销渠道,由批发商兴建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物流服务。规模比较小的企业通常依赖于大型物流批发企业的供货,以达到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企业还注重网络的发展,拥有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在发展和承揽业务、满足顾客需要、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所以,物流企业能产生规模效益,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能将生产、流通、消费很好地衔接起来。
3.注重研究企业的物流战略和实用物流技术
为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物流企业大多比较注意研究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例如为适应现代社会已从“生产者引导型经济”转向“消费者引导型经济”,目前国外物流企业开始研究新的“效率型消费者反应”战略(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一些日本物流企业对现有物流设备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更实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形码扫描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