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调查是在临危病房中,调查当一个人临死时,他对家人会嘱托些什么。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说:“好好照顾你爸爸、妈妈,要让他们安享晚年。”“好好照顾孩子,要他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可是从来没有人说“我要是成为一个富翁就好了”“要是我能当一个权高位重的大官就好了”,也没有人说“好好照顾我的车子和房子”。
第二组调查算是一个实验,在妇产科进行。他把随机选出的婴儿分成两组。他让护士每天抱起分在第一组的孩子抚摸3次,每次5分钟;对分在第二组的孩子一次也不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并且第一组孩子的皮肤也明显比第二组孩子的红润、光亮。
1.说说这两个调查对你的启示。
2.说说人类有哪些爱,这些爱有何关系?
3.你认为爱的内涵是什么?并试着按重要程度排序。
延伸诵读: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论语·阳货》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2]天下归仁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3]目:条目。
[4]事:从事,实行。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阳货》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不怨天尤人。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1],与人忠。虽之[2]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阳货》
【注释】
[1]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
[2]之:动词,到。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5],本立而道[6]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7]与[8]?”
——《论语·阳货》
【注释】
[1]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2]孝弟:弟,同悌。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
[3]好(hào)犯上者:好,喜爱。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少。
[5]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
[6]道: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7]为仁之本:孝悌是仁的根本。
[8]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
二、正人必先正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为政》
情景一:
李离殉法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李离执法如山、公正不阿,视法律比生命更重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李离断案,一向都是细致入微,极其认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可是有一天,李离在查阅过去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起错杀的冤案,他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他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不但不配再做执法的长官,而且给国家的法律抹了黑。于是,李离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请求晋文公将自己处死。
晋文公对李离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十分赞赏,也为他的诚心实意所感动。晋文公不但没有怪罪李离,还亲自为他解开身上的绳索。
晋文公劝李离说;“这件案子是下面搞错的,并不是你的罪过。再说,我们每个官员的职务有高有低,因此我们的处罚也该有轻有重。何况这件案子又不是你直接办理的,我怎么能怪罪于你呢?”
可是李离依然长跪不起,他坚持说:“臣下的官职最高,从没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属;平时享受的俸禄也最多,也并没有把俸禄分给下属。今天我有了过错,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呢?现在出了错案,我理当承担罪责。还是请大王将我处死吧!”
晋文公有些不高兴了,说:“你认为下属出了问题,责任在你这个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逻辑去推断,那不连我也该有罪了吗?”
李离回答说:“我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国家法律早有规定:判错刑者服刑,杀错人者要被杀。大王信任我,将执行国家刑罚的重任交给了我,而我却没能深入调查,明断真伪,以致造成了错杀无辜的冤案,按法律我应受到处置,因此处死我是理所当然!如果我不自觉伏法,那法律的尊严还能受到别人重视吗?”
说完,李离猛地从卫士手里夺过宝剑,使尽力气朝自己挥去,顿时鲜血迸溅,气绝身亡。
晋文公阻拦不及,好长时间都唏嘘不已。
李离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实践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
情景二:
包拯教子
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担心家人子弟利用权势腐化,因而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何立这样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人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虽然因此而罢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投到了包拯手里。
包拯见此,大怒,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他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亲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后,他父亲因他皮肤太黑,把他当成怪物抛弃了,是他大哥捡他回来的。这时大嫂王凤英生下包勉才一个多月,同时带两个孩子,不仅精力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为一提看在母亲面上,包拯就会心软。可是包拯心想:赛如亲娘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一时想不开,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恳切地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与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嫂娘听了,觉得包拯的话在理,便擦了擦泪说:“人家都称你‘包青天’,这是咱家的光荣,你就按法律处置吧。”
于是,包拯立即根据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暂代之意)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地称呼他为“包待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主题: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百姓就会归于正道。
经典: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为政》
【释义】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子路曰:“卫君[1]待子而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论语·为政》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x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释义】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原文】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章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原文】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释义】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解:
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等历代大儒,可以说是廉政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廉政文化的实践者。孔子所谓“政者正也”一语,就是千古不易之言。他的“仁者爱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礼,与其奢也宁俭”等等主张,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孟子基于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民同忧乐”的廉政思想。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宋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源头。《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以礼、义、廉、耻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成为历代儒家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而在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不逾节,不自进,自然包含了公正无私之义;廉者必知耻,知耻则知廉。可以说,儒家以“礼义廉耻”为准则的政治文化,是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