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机制会暂时发生障碍,容易导致中暑。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除此之外,过强的紫外线容易导致皮肤病或皮肤癌,因此应尽量减少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注意防暑降温。
2.高温灾害应对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应注意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以免感冒。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会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购买食品时应看清生产日期谨慎选择,当食品未能及时食用完应将其放入冰箱,放入冰箱后,也应在短时间内食用完毕。若发现食品有变质现象,应马上丢弃,不应再食用。
另外,从室外高温环境中进入到室内,应避免直接面对空调或电扇降温,或大量食用冰镇食品,否则极易引发腹泻。
知识链接
有人中暑怎么办
人体长时间受到烈日暴晒或在又热有湿的环境里易引发中暑,患者一般会出现皮肤苍白、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高烧、抽搐、昏迷等严重情况。
解除中暑的方法是:
(1)患者应迅速移到阴凉、通风处,坐下或躺下,宽松衣服,安静休息。
(2)患者应喝些加糖的淡盐水或清凉饮料,补充因大量出汗而丢失的水分和盐。
(3)患者若出现高烧,可用冷水擦身,在前额、腋下和大腿根处用浸了冷水的毛巾或海绵冷敷。
(4)患者病情严重时注意其呼吸、脉搏,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医院。
(资料来源:互联网)
二、地质灾害危机应对
(一)泥石流灾害危机应对
1.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发生的由暴雨、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2.泥石流灾害应对
为防止泥石流伤及自身,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1)在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遇到大雨,应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远处山谷中是否有打雷般的声响,如听到,应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后,应立即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的山坡高处爬,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4)应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二)滑坡灾害危机应对
1.滑坡的危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会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厂房以及农业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
在发生滑坡前,常会出现以下异常现象,请大家多多留意。
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复活,或者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等。
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听到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说明岩石深部有变形与破裂发生。
滑坡体四周岩(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2.滑坡灾害应对
当滑坡体的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证明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表明此时已进入临滑状态。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在向前推挤。
当身处滑坡体上,遭遇滑坡发生时,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向山体两侧方向跑,千万不要向上或向下跑。若遭遇高速滑坡无法逃离时,更不能慌乱,在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
(三)地面塌陷灾害危机应对
1.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目前也成为较为多发的地质灾害。当地面塌陷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会使建筑物、汽车、行人等陷入塌陷形成的坑(洞)中。
在发生地面塌陷前,常会有一些先兆,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下降;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出现环型开裂、沉降等;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有积水的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或微微感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2.地面塌陷灾害应对
发现上述异常情况时,应视险情的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
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四)崩塌灾害危机应对
1.崩塌的危害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产生在土体中称为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称为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的称为山崩。
崩塌发生前一般会有前兆,如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等。
2.崩塌灾害危机应对
崩塌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应迅速撤离,最好能临时搬出,待天气晴好5~7天后再搬回居住,另外,不要在靠山坡的房间内居住。
(五)地震灾害危机应对
1.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称为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2千米,破坏性极强。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叫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在大地震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前兆。
地下水异常。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动物异常。震前1~2天,动物大多显得烦躁不安;牛、马赶不进圈,嘶叫不止;狗狂吠不止;鸡不进窝,惊鸣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蜜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2.地震灾害应对
发现有地震前兆时,应为防震做相应的准备。此时应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场所;清除楼道和门前的杂物;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品;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单、工作单位、通信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
地震发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1)应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卫生间或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在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空间时,尽量离炉具、燃气灶、煤气管道、家用电器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一些。
(3)若此时身在室外,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
(4)如果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避免摔伤和碰伤,同时要注意避免行李掉下来伤人,靠近走道座位上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地震停止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若被倒塌建筑物压埋,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品。
(2)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3)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4)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若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力气。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5)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叫。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外面(上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棍等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知识链接
灾难心理如何调适
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促使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
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恐惧、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外出散步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
不要失去对家人、朋友和社会的信心,与此同时,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朋友,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
(六)海啸灾害危机应对
1.海啸的危害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形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
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的“水墙”。强大的波浪越过海岸线,猛烈地袭击岸边的城市和村庄。因为海底的地形太复杂,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要难得多。
2.海啸灾害应对
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应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