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的诈骗分子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兑现曾许诺的利益,让人感到此人所做的事是可信的,待取得他人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一把,使得他人在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注意不要贪图钱财、急功近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持有银行卡的同学在收到陌生人发来的获奖或欠费短信时,也应提高警惕,此时可拔打银行的客户服务热线进行核实。
外出时不要轻易与陌生人搭讪,更不要轻易向其透露自家的家庭情况等信息,以免他人利用自己向家人诈骗钱财。
2.诈骗的应对
一旦遭遇诈骗,应迅速向学校的保安人员或公安机关报案,尽可能多地向其提供有力线索,协助其尽快破案。同时也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以尽可能多地挽回损失。
案例与点评
每年高考录取工作展开之时,形形色色的招生诈骗活动也逐渐显现。许多高招中介通过网络发布信息诈骗钱财,表示只要花得起钱就能包考生上名牌大学。
一位记者在了解情况后,假扮学生家长利用网络与诈骗分子取得联系,声称自己的女儿是艺术类考生,今年参加了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能否帮忙调剂到当地的重点大学,并表示钱不是问题。
次日,诈骗分子告诉记者说已帮其联系到了中央美院,大概需要20万元,想约其见面详谈,并留下的联系方式及见面地点。但当记者前去和诈骗分子见面时,诈骗分子却爽约了,拨打其电话也无人接听。
两天后,诈骗分子打来电话称自己当天有事未能赴约,遂又约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一见面,记者便问诈骗分子,他的渠道可不可靠,是如何操作的。诈骗分子说他们是学校内部的小计划,留有专门的指标,一般人是搞不到的。学生先去高校拿到通知书,再凭通知书提取档案。他说这样就可以绕过省高招办,直接将学生送到学校。
记者马上质疑不经过省高招办电子档案怎么提取,这样进校后学生身份是否有与统招生有差异,毕业证是否相同,并表示20万元太贵了。诈骗分子表示电子档案虽然拿不到,但进校了什么都一样,并一再表示学生进去后跟正规的统招本科生是一样的,毕业后相关证件的公章等也都是一样的,在网上也能查到,并称像中央美院这样的好学校20万不贵,可以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再付钱。记者表示回去跟家人商量一下再回话。
记者就此事向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非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的招生行为都是不可信的。该工作人员称,所谓的“内部指标”、“计划外招生”等等,都是骗人的,任何学校招生都要经过省高招办提取相关学生的电子档案才能招收,没有一个大学有所谓的“内部指标”、“计划外招生”等。考生及家长要了解高招信息,可以直接到高招办的有关部门去了解情况。
点评:
通过高招中介,往往最后上的学校跟当初说好的学校有较大的出入,更差一些的是中介卷走费用后逃之夭夭,使得学生既没有学上,也落得钱财一空。非法招生中介之所以能有市场,能够骗取钱财,主要是抓住了考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以及广大考生一心想上名牌大学的愿望。所以,遇到此类情况,应犹为小心,不要轻易相信骗子的吹嘘和承诺。
(资料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
延伸阅读
常见招生诈骗手段
1.混淆教育形式蒙骗
招生骗子有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考生。家长花钱后,的确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入学后才知道上当受骗:因为就读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2.声称“低分高录”哄骗
招生骗子自称是高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从而骗取考生及家长的钱财。
3.谎称“内部指标”诱骗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要家长先付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他们就逃之夭夭。
4.号称“自主招生”、“定向招生”
招生骗子利用自主招生、国家定向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或可以弄到高校定向招生计划,花钱即可录取。
5.利用前些年少数独立学院违规招生行骗
前些年少数高校独立学院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未经批准超计划招生,受到了查处。但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说事,四处行骗,向家长收取高额好处费、信息费。
6.利用网络诈骗
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复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网站信息内容,假冒学校名义对外宣传招生,进行诈骗活动。
7.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诈骗
招生骗子有目的地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社会公寓),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考生来校报到时,好像和学校正规录取的学生一样,在高校校舍里或校外公寓报到。等考生交完钱后,骗子便携款逃跑。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法律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课后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或所知的诈骗案件,讨论可采取哪些措施防范与应对诈骗。
(四)敲诈勒索危机应对
敲诈勒索是指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1.敲诈勒索的预防
敲诈勒索者多是抓住了他人的把柄,或以其弱点相威胁,从而达到索要钱财或物品的目的。为避免落入其圈套,应做到平时不贪图小名小利,不接受小恩小惠,以免让人抓住把柄。
在校外行走注意结伴而行,注意识别敲诈勒索者所设的圈套。
2.敲诈勒索的应对
应勇于同敲诈勒索者作斗争,遇到敲诈勒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受害人多是怀有破财免灾思想,总想花点钱赶快把事情做一了结。尤其是那些有把柄抓在敲诈勒索者手中的受害人更是如此。但事实上,这样做只会促使敲诈勒索者更加肆无忌惮地继续进行敲诈。犯罪分子屡屡得逞也多是由于把握了人们的这种思想。
如外出遇到敲诈勒索者设圈套敲诈,应尽量沉着、巧妙地与犯罪分子周旋,向周边的群众寻求帮助,同时也尽快想方设法报警。
案例与点评
某市某出租车公司向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报警称,最近该公司多台出租车被人骑摩托车或电动车故意撞车“碰瓷”,以此进行敲诈,涉案金额达万余元。
通过侦查,民警了解到该团伙经常利用出租车倒车、违章掉头或减速靠边的机会,驾驶摩托车或者电动车造成车辆刮擦事故,然后以受伤要住院检查为借口,要求拨打122请求交警过来按正常程序处理事故。
点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企图不劳而获,一夜致富的犯罪分子终于为自己自以为高明的“碰瓷”勒索行为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我们在乘车出行时,也应提醒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一定要遵章驾驶,尤其在倒车、掉头的时候多加注意,以免让犯罪份子有可趁之机。
(资料来源:湘警网)
法律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课后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敲诈勒索事件,讨论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敲诈勒索。
无论是上学、放学、外出办事还是出门旅游,都不可避免地要在道路上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或在陌生的地方留宿,在此过程中,也隐藏了许多安全隐患,我们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安全常识,才能做到顺利、安全地外出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