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89700000001

第1章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生管理研究

王树国 王安琪

【摘要】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实现国际化,如何让国际化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交流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中的种种问题,并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学生交流的制度保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 国际交流学生

国际交流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在学生交流项目上的侧重点。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现在的国际化还一直在加速。其中,英美等国在国际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化的过程中,去英美化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另一方面,当前世界上,大的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氛围的建设,以便成为更宽容、更多元的城市,而不是一座人人都可以说流利的英文的城市。

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但是,作为高校,如何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都是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提出,一所国际化的高校,应该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学生。目前,关于国际化的讨论有很多,教育国际化至今仍没有一个为大众都认可的标准和概念。

一、关于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按照目前通行的维基百科的解释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全球框架下通过通讯、交通、贸易等手段的融合过程(the process by which regional economies,societies,and cultures have become integrated through a global network of political ideas through communication,transportation,and trade)。亚当斯密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当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另一个国家高的时候,国际化就应运而生。大卫里卡多认为,不仅仅是产品成本能够促进国际化。在相同的产品制造过程中,生产效率和投入元素(包括劳动力)的差别也促进了国际化的进程。

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国际化的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和方式中,以国际、跨文化和全球视野进行整合的过程。大学国际化在早期泛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访问学者、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留学生教育。伴随跨国企业和跨境教育,大学国际化的内容日益丰富,如办学理念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学术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和社会服务国际化等。

对于教育国际化,大部分人持赞成态度,但是反对意见也不可忽视。在经济社会国际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中,人才与资源的流失、政治上的渗透、收入的不均衡、变相的劳动力剥削等等都是能够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因素。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才外流,这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在2010年,美国的收入差距,已经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持平了。

很多高校都展开了教育国际化的讨论。北京联合大学柳贡慧校长提出,当前世界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界,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大背景,“这个背景就是让我们学生成为全球公民,能够应对明日的工作和明日的世界。高等教育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什么是教育国际化,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不会给一个答案,但是在我看来,教育全球化至少包括5个指标:国际留学生在整个学生中的比例,还有这些教职员工对于全球化的教育程度又是怎样的,参加过学术组织教师的比例有多少,还有教职员工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频率,比如研讨会、论坛等,最后就是这些学术活动对于教学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二、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生项目分析

(一)交流项目的开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渠道有很多,而且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甚至是教育的国际化,都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诸多高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基本的国际化指标都已经为各高校认可,例如在校生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比重、外籍教师的比重、具备国际化背景的教师的比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的比重等。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就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到2015年)在校生的25%能够获得国外、境外学习经历。

按照上述指标,师资方面需要考虑到学校财政的支出,基于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财力雄厚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外籍教师比重,可以招聘更多具备国际化背景同时学术上有较强实力的教师。对于财力不是那么雄厚的,则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师资力量的改善。但是,对于在校生的交流活动来说,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诚然,学校可以凭借自身的财政力量推动学生的国外、境外交流活动,但学校也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来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对他们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益处。

因此,出国留学成为了一个高校推动国际化的关键词。按柳贡慧校长所言,从1978年到200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们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愿意在国外进行学习,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根据中国学术理事会所公布的资料: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已经派出160万学生参加国际学习,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留学生输出国。

北京联合大学的交流项目自2002年全面开展以来,目前已经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交流项目。为了研究和分析的便利,本文里的交流项目泛指在校生参加的校际项目,即双方互相认可学分的项目。本文以2010年出国境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借此来探讨交流生项目的制度保障问题。

(二)案例分析

从交流项目本身来说,操作模式相对简单。基本的流程为三步:第一,双方签订框架性协议;第二,在经过协商的基础上,对于交流项目达成一致意见;第三,执行学生交流项目。因此,执行起来应该相对容易。

但是,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这种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是否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学生的权益?是否有相关的制度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呢?

1.交流项目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国外、境外的学习,受益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现,即便那些从国外刚刚回来的学生,也无法具体说出这种经历的具体的益处。因此,本文特地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的方式,作了一个对于200~2007年北京联合大学出国境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2005~2007年为北京联合大学派出学生的开始阶段,共派出学生115人。其中,41人在国外获得了学位。获得学位学生占总数的35.6%。

截至2010年12月,115人均已经参加工作,就业率100%。按工作单位统计,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71(61.7%)人,在外企、私企工作的有38(33.1%)人,独立创业或者继承家庭企业的6(5.2%)人,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相比之下,这些同学的就业率高于同样没有出国境经历的同学。但是,有一些客观因素仍需要考虑,即家庭社会关系、家庭本身财力等。如果家庭社会关系网较大,则学生更容易通过介绍等方式找到工作。同样,家庭本身有企业的学生,直接投身家族企业,相形之下,完全没有就业的压力了。

按所从事行业统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30人,占26%。按工作中外语的应用频率统计,频繁使用外语的76人,占66.1%;偶尔使用外语的20人,占17.4%;基本不使用外语的8人,仅占7%,如下图所示。

仅从数字上看就可得知,外语能力已经成为交流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尺。在求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外语能力一定也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一项指标。在电话采访中,2005年出国学生赵悦(供职于中土公司,负责对外联络)谈到,他被公司派驻尼日利亚,主要看中的是他的外语能力。赵悦本科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后赴英国交换一年。同时,国际视野也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2006年赴英国学生刘金晖在工人日报实习的过程中,就被一个国际设计公司发掘,原因就是他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全球化的视野。

2.交流项目问题分析

在开展交流项目的同时,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阻碍。从学校角度出发,在手续、课程认证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很多学生都反映,参加交流项目之前和之后,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交流项目课程学分认证的制度保障问题。鉴于目前国内的课程设置和国际上流行的课程设置差别较大,学生在参加交流项目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一般来说,目前的交流项目分为两种:通识性交流项目和专业对专业交流项目。前者指的是两校之间对参加者不限专业的交流项目,但是参加者只能在交流学校学习固定的课程,一般都是文化类或者通识类课程。这方面的例子有北京联合大学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的交换项目,学生在韩国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东亚经济与文化、韩语等,在中国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中国文化、汉语等。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认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对于非外语类专业来说(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加这样的交流项目,在课程认证方面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回国后,都陆续选修了大量的课程以弥补学分的不足,大大加重了学业负担。

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一直都是交流项目的最大阻碍之一。例如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需要开具英文成绩单。目前在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序就是学生开具中文成绩单,翻译成英文,由国际部门进行审核盖章,然后加盖教务部门章。或者学生找翻译公司翻译,公证后加盖教务部门章。但是,无论国际部门还是公证部门,都不能够代表学校教务部门行使这项职权。在很多大学中,这样的职责是由院系、教务部门来履行的。例如首尔市立大学,其成绩单都是由各院系出具英文版本,经由国际部门发放给参加项目的学生,而不需要学生本人索取。

第二,参加项目标准的统一问题。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参加项目,或者什么样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什么样的项目,这样的标准制定权限目前在学校的国际部门。但是,作为行政部门,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学生管理角度,都无法制定这样的一个标准。院系参与交流项目,主要任务反而成了宣传和推动学生参加,而不是从专业角度为学生出谋划策。但是,在学生回国后,院系、教务部门却是进行学分认证的负责部门。

第三,学生对于国际视野的认识问题。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出国境交流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认为出国只是“镀金”的有67人,占全体的58.3%;回国后认为出国的确开阔了眼界,对未来很有帮助的有107人,占93%。

这样的变化说明,学生参加交流项目,还是从家庭财力出发,抱着镀金的目的的。事实上,在学位上镀金,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并不具备优势。然而学生对于参加交流项目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很多财力物力能够支撑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部分成绩优异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虽然学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也因为认识不足而放弃参加。

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保障

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几个指标的提升就可以做到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度的保障,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如果仅仅从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努力来推动教育的国际化,那么,这样的国际化最终也只能是几项指标的提升而已。

(一)国际化观念推广制度

如上分析,国际化观念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学生参加交流项目主动性的重要来源。

学生之所以选择参加项目,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意识到参加国际化视野在未来可能带来的益处。但是,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并不会主动培养起国际化观念。首先,学校内的国际化氛围还不足以让学生形成国际化意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目前留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多,仍然是一个小群体。而且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不够,无法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国际化氛围。其次,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与国际通行的理念和方式仍然有很大不同。例如,我们现阶段采用的是考核方式,选择题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有限;教师仍然以传授而非引导为主等。最后,从学习的规律上讲,大部分学生仍然无法主动培养起国际化观念。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是渐进的过程,因此国际化观念的推广,也应该在工作中逐步按层次进行。

(二)协调机制的建立

现有机制下的交流项目运作,往往采用龙头带动方式,即某一个部门推出项目后,其他部门或者院系跟进,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推广。这样方式的好处在于,项目的统一管理保证了项目本身的质量和合法性,杜绝了了个别部门开发“边界”项目的可能性。在国际合作办学越来越规范的今天,不合格的项目往往会为学校带来声誉上的极大损害。

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项目非学院、系部牵头,在参加项目的时候被动的成分居多,因此推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行政推动、教师被动、学生非主动的现象。

(三)特色保留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凸现了特色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在这个大潮中保留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如何在引进西方观念和体制的前提下,巩固中国的文化传统,保留传统制度中的优越性?

当前的国际化,从某种层面上看,仍然是全盘引入。例如,英文教材的引入,全英文授课的引入等。这些在国际化的初期阶段是必须的。但是,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保留并发扬我们的优良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中的特色部分,就会成为一个难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在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我校的国际化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交流学生的制度保障就需要尽快解决学生的交流项目课程学分认证问题和参加项目标准的统一问题并在学生中广泛推广国际化观念和建立项目的协调机制。虽然我校的国际化工作距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已经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Ingham,Barbar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 European focus [M]. 2003.

[2]Hunt,E. K.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M.E. Sharpe [M]. 2002.

[3]Noah,Timothy. “The United States of Inequality,Introducing the great Divergence”,Slate,Sept 3,2010.

[4]柳贡慧.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2010.

[5]张素芳.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学生管理综述[J].中华现代教育,2009(46).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超越自我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超越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政治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政治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6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6

    最雷人、最搞笑、最荒诞、最天才的零分作文,高考一族的减压零食,都市白领的幽默早餐!另附小学生爆笑“撒谎作文”必杀篇,绝对挑战你的想象极限!《央视新闻频道》等28家电视台,《新华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晨报》等120家报纸、数千家网站报道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小王子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小王子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感动学生的智慧故事

    感动学生的智慧故事

    本书汇集的智慧故事都经过精挑细选,涉及古今中外,覆盖面广,选题多样。用心去品读这些故事吧!他人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领悟;他人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但愿这些经典的智慧故事,能够提升你的生命境界,使你的人生之旅更加顺畅、通达、从容。
热门推荐
  • 繁华落尽伴君老

    繁华落尽伴君老

    所谓爱情,不过是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只是若遇上的不止两个人,各自又该如何选择呢?这便是苏落最后要抉择的难题,,一个是叱咤风云的南宫堡少主,一一个是古色古香的当朝王爷,一场相识牵出一生羁绊。
  • 情葬孽缘

    情葬孽缘

    穿越,退婚,父母亦百般疼爱。阴谋,进宫,步步为营。叛变,夺位,新宠。我没有死,也没有走,日子也没有很难过。相反,我还是雨妃娘娘,只是皇帝换了而已。委身,受辱,失亲,痛彻心扉。失忆,怀孕,生子。欺骗,伤害,千回百转。我再也不敢相信,再也不敢接受。缘来缘去,终抵不过一个情字罢了。最终,将何去何从?
  • 剑武九霄

    剑武九霄

    暗红的苍穹,无尽的杀意宣泄孤寂。万千剑鸣指引前进的道路。血色的残阳撕裂了虚空,荒凉的大地之上。遥望这个以武为尊的大地,被誉为修真界第一天才的凡尘,欲以手中之剑,武荡九霄!
  • 玲珑相思佩

    玲珑相思佩

    天下人皆知,唐门玲珑佩是一个可以蛊惑人心,牵引缘分的东西。而唐门的玲珑佩另一半早已不知所踪,唐门主唐安玲珑秘密寻找,却发现玲珑佩早已融入丞相之子林相的身体里,唐安玲珑无奈,只得与林相周旋,而每代唐门主死于二十岁竟与玲珑佩有关........................
  • 寸关尺

    寸关尺

    医患问题越发严峻,作者觉得有必要为医学生洗白一下。
  • 男校霉女

    男校霉女

    悲剧!堂堂美女竟然是一介霉女。倒霉就算了,还被老妈骗去学校住进男舍当男生么?好不容易接受现实,第一天上学竟然还在男厕的转角处被个流氓学生夺取了初吻。一回神,流氓竟是同桌还是日后要朝夕相处的舍友……
  • 你在,三生有幸

    你在,三生有幸

    如果人有来生,该是怎样面对未知对象;如果你没有前世的记忆,看到某个陌生人擦肩而过,胸口隐隐作痛,这样的你,够可怕吗?如果人都有前世的记忆,是否就能感知到未知的东西,这样,是不是可以每次轮回,都拒绝孟婆的甜汤,即使走过奈何桥,泪水在心蔓延,也抵不过你回眸看我的眼神。如果这一世,再遇见,我一定不会错过你,还记得之前我在三生石的十里亭等你吗?我等你,但你要来
  • 长思梦

    长思梦

    儿时的她就心思细腻,招人喜爱。长大后,外祖父将祖业听轩楼交与身为二小姐的她管理。母亲说:才艺不可外露,三分足矣。而她却偏偏大放光彩,吸引顾客,不料引来众多是非……他是皇亲国戚,世代悠闲。他是大辽的王子。她是他的妻,亦是他的妃。她还是他的梦……
  • 满天清梦压星河

    满天清梦压星河

    不平凡会变平凡吗,就像平凡能变不平凡吗?
  • 重生之夫人

    重生之夫人

    阴错阳差,一朝还阳,世事变迁,且看艰苦一生,活过九十八的她,一生运气爆棚,怎么成为人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