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说
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风俗习惯相关联的故事。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保安族的历史,因此,又被称为“口传的历史”。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数量众多的一种民间叙事文学口碑作品。传说一词是民间文学的通用术语,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民间传说最早的产生,大都萌芽于神话,或由神话中分离出来,但这种“神”已经不再是超现实的,而是具有了人性。传说被人们统称为各民族人民“口传的历史”,因此,民间传说在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具有历史性和可信性的特征。民间传说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自然风物、人工景物及风俗为中心来叙事,解释其由来,目的就是在于其真实性。故事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或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即便是一些幻想色彩相当浓郁的传说,我们透过幻想色彩的深层,仍然可以看到,它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质和现实思想情感。保安族的民间传说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有的以特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是纯属幻想的产物,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它是伴随着保安族的形成发展而存在发展的,它取决于本民族或本地区的历史,反映的是本民族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如果我们把保安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看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投影,从中还能管中窥豹似的略见保安族的历史的大概。从元代驻军,明代修筑保安城的事实,色目人、蒙古人、东乡人以及驻扎保安堡的“营伍人”的传说中研究保安族的形成;从对泉水溪流、山峰大河、自然景物的传说中联想保安族聚居区的物种地貌;从人物事件的传说中看到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的保安族社会风貌和民族特色。保安族的民间传说有《五眼泉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以及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人物和民族间患难相助的传说等。其中有关保安腰刀的传说是最为保安人传诵的。保安腰刀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说起保安族,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保安腰刀,因为保安腰刀几乎成为了保安族的代名词。保安族民歌中关于保安腰刀的描述可以说是不带任何夸张的真实情况: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箱子;青铜打下的镊子,戴上是格外有样子。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明显的民族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关于保安腰刀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最为有名的就是《“波日季”腰刀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讲的是:
保安人在美丽富饶的地方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有一年这里闹了灾,不是旱灾,也不是水灾,而是魔鬼三天两头在做怪,抢走一两个姑娘,吓得姑娘们连白天都不敢出门。人们没有心思去劳动和喂牲口,原来生机勃勃的庄子,变得死气沉沉。住在村东头的铁匠哈克木,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就不信制服不了魔鬼。一天半夜,他一个人手握腰刀藏在魔鬼出没的洞口,三更时分,魔鬼从洞里跑出来,哈克木大声喊着举刀向魔鬼砍去,但任凭怎么砍也没伤着魔鬼一根毫毛,闹得庄子里更是不得安宁。哈克木没有制服魔鬼,成天没精打采。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就躺在炕上,迷迷糊糊看见面前来了一位白胡子阿爷。白胡子阿爷指引说有一种刀名字叫“波日季”,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的西面有棵老树,叫他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且记住在刀面上凿上树叶的图案。哈克木醒来就按照树的叶子打了一把“波日季”腰刀,在太阳下山时就守在魔鬼的洞口,半夜时分魔鬼出来时,哈克木用“波日季”腰刀砍死了他,原来是一条又黑又粗的魔鬼蛇,然后救出了被魔鬼抓走的姑娘,她们回到家和家人团圆了,于是庄子又开始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保留着“波日季”刀原来的式样,世代流传。
《保安腰刀的传说》反映了保安族来自西域的历史印迹,从青海同仁迁往甘肃的原因及艰难过程,也反映了保安族与汉、藏、土等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保安腰刀刀面上的“一把手”图案。传说保安族有一位技艺高超的铁匠,他打造的腰刀远近闻名。铁匠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常以打刀挣得的钱物接济贫苦乡亲,赢得了乡亲的爱戴。这引起了当地富豪的不满和嫉妒,铁匠不畏强暴,富豪竟然残忍地砍去了他的右手,使他不能再做刀子。后来的铁匠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匠人,就在最好看的腰刀上面刻上了一个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现在这个图案已经被原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保安腰刀的制作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甘肃,提起保安族的历史和文化未必人人知晓,但提起保安腰刀,那却是馈赠远方客人的绝好礼品。1985年3月,时任甘肃省青年联合会主席的马少青同志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时,曾把腰刀送给日本青年朋友,受到青睐。敬爱的周总理也曾把保安腰刀馈赠给外宾。如今,保安腰刀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保安族传说极富地域与民族色彩,传说与神话常常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分。保安族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散文体类的经典和最具特色的代表,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山川风物传说。民俗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地理环境对口承民俗有很大影响。为什么社会处于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传说在给予神奇色彩的解释后,往往会反映出某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根据所搜集到的山川风物传说,我们又把它细分为地方传说和风俗传说两类。地方传说主要是用来解释区域内自然物或人群的由来与命名等。代表作品有《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等。《妥勒尕尕上天取雨》是保安人东迁前,即在同仁地区时就流传的故事。话说有一年,保安人生活的地方遭遇大旱,有一只兔子(“妥勒尕尕”——保安语,“兔子哥哥”之意)自告奋勇上天取雨,不料由于粗心大意,好心办成了坏事,酿成一场洪水泛滥的重大灾难,将同仁尕撒尔一带冲积成沟壑纵横的现状。不难看出,此传说主要是为了解释保安原居住地的地貌特征。《积石山的来历》则是保安人迁徙到积石山后,跟当地各个民族生活文化交流的文化产物。主要内容为:在远古,一阵雷声后,青海、甘肃交界处的一块蓝天塌了下来,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请求女娲补天,拯救人民,女娲将天下青蓝色的石头搬到天塌陷处炼石补天,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补好天空后,把剩下的大石头堆成了又高又大的石山,即为后来的“积石山”。有人认为,这传说主要是当地汉族创作的,保安人从青海同仁地区迁徙到积石山后,通过与汉族的长期相处和文化交流,而转接过来成为保安人民口头传承的故事。《神马》这一传说的主要内容为:人们生命之源的水是由“神马”赐予的,因财主的贪婪,妄想射马而将神马独占,导致神马逃离,灾害亦从天而降,毁灭性的灾祸后只留下三个小伙子,他们在追寻神马的过程中,各娶回族、蒙古族、藏族姑娘繁衍了保安民族,三个小伙子的子孙分别居住在三个村庄里,即今天的保安三庄。整个传说以神马为线,以神话的色彩和幻想的手法讲述了保安族和保安三庄的来历。传说留有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和族群的历史记忆。传说故事可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从《神马》中可以看出保安族最初的婚姻形态——大量族外婚形式的存在。推敲保安族的族源及民族发展过程,与周边民族藏、汉、蒙古等民族的联姻是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必由之路。民间传说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记载着历史的真实。求雨民俗的传说源自积石山一带时常遭受干旱之灾,求雨、祈雨以消旱灾,获得生存成了保安等民族在干旱时采取的一种民俗活动。由于干旱的切肤之痛以及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祈雨、求雨习俗在口承文学中出现是符合逻辑规律的。《五眼泉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天池的传说》,这类传说都以保安人的生活处所——五眼泉、甘河滩、天池等为背景,其中穿插阿訇领众人祈雨、龙王管天池等情节,既有非穆斯林的传说内容,又有穆斯林的传说内容,使传说本身超越传奇色彩,更具有现实色彩。现实生活中,五眼泉等地是当地保安族遇到大旱之时的求雨地点之一。《五眼泉的传说》通过叙述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求雨经过,解释了为什么在五眼泉祈雨会非常灵验。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这类传说对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作了恰当描述,同时也为今天的求雨民俗的起源作出了说明。
2.保安腰刀的传说。《保安腰刀的传说》《“波日季”的传说》是保安人民将其最杰出的艺术珍品——保安腰刀,纳入民间讲述的故事中去,通过保安腰刀这个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工艺品,表达他们对民族手工艺的热爱。《保安腰刀的传说》主要以地主霸占腰刀,众人智斗地主,地主报复,举族迁徙为主要情节,讲述了保安腰刀的来历和保安人因受压迫而举族迁徙的历史事实。《“波日季”的传说》前文已述。
(三)民间故事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而民间故事则是民俗生活的重要记录。民间故事是民众在特定民俗语境中以口头表演形式讲述并代代相承的散文叙事作品,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产。人们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把他们集体认同的价值观,通过审美的方式口耳相承。这种漫长而深入民众心灵的故事,成为一个民族传递民族精神的火炬。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是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它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一起构成散文作品的庞大体系。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了神话传说在内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也有其狭义性,就是指那些具有某种假设性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由假设性和现实性所决定,各民族民间故事就更加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变化,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各民族的千变万化的生活画面,成为各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安族民间故事借助于幻想,表达了他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并且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体现了他们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交往当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保安族的民间故事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相比较更显丰富,故事内容也呈现多样性。他们是保安族同居住区的兄弟民族在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流传下来的,是保安人对过去的事迹和生存环境的记述、评价和印象。保安族的民间故事中有保安族人民在其自身发展中扬善抑恶的故事,描绘保安人民与邪恶势力以及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故事;有教育年轻人做事要缜密周到,不能主观臆断,富有哲理性的故事;有反映保安人的日常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的故事。具有代表性的有《哈比卜的故事》《木匠和他的妻子》等。其中《木匠和他的妻子》讲叙了一个巴羊恐(财主富人)想倚仗自己的钱财强抢村里木匠的妻子为妾,却被木匠和他的妻子采用将计就计、转守为攻的计略制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独特个性。保安族的民间故事还包括机智人物故事和保安人生活的故事。其中机智人物故事是所有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故事类型,而保安族最具特色的是机智儿童故事,比如《哈比卜的故事》《阿舅与外甥》等故事。这类故事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机敏的行为方式,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地域性方言,如尕娃、孽障、乃库(保安语,冤屈)、托靠(依靠)等,以及许多民间词语,如胡达(真主)、阿林(学者)等,这些方言及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故事的趣味性增强,同时,也在故事的讲述中,给儿童灌输了善恶伦理观念以及对宗教行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