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安族的婚礼中有不少特殊食俗,男女双方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聘礼,其中就有干礼“拿手茶”。结婚当天,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向身后的路上抛撒“五色粮”(即麦、豆类、玉米或茶叶等)。婚礼时,当娶亲马队来到女方家时,先请阿訇念证婚词,接着将红枣、核桃等“喜果”抛撒在院中,让小孩争抢,烘托喜庆气氛。然后入房进餐,食用羊羔肉或手抓羊肉。新娘进门后,婆家立即用炒肉面、碗菜、羊肉糖包、河州包子、手抓羊肉等答谢送亲的人,但是新娘不可入席。新娘过门后,3天不食男方家的饭,由女方家送饭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入夜,小孩子在门外大喊:“特郎热,歪匆热!”(意为快拿柴草!)主人即在院子里很快点起熊熊的篝火,烤上羊肉,煮上浓浓的茯茶。亲友们自由地围坐,痛快地吃喝。小伙子边向火堆撒五色米粮(麦、豆、玉米、青稞、小米),边唱《宴席曲》,小伙子姑娘们翩翩起舞。主人不断端出食盘敬客,笑笑闹闹直至深夜。
保安族还有一种古朴的食俗叫“吃平伙”。每当夏秋季节,草长羊肥,若干知己相约,选好东家,买来羯羊吃平伙。先宰羊、剥皮、清洗内脏,然后打肉份子,即将生羊肉按份数生割,扎在一块,也叫“扎疙瘩”“扎把把”。有的将整羊囫囵下锅,煮熟后再打份子。待肉熟后,按份子依次放到每个人面前,由自己享用,也可以带回去让家人享用。最后在肉汤里揪上面片,面片吃完后,“吃平伙”才算结束。吃平伙时大家边吃边聊,庄稼耕作、买卖生意、庄人趣事,无所不谈,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吃平伙”还有增加邻里之间团结、和谐的作用,如果谁和谁吵架了,吃一顿“平伙”就和解了。
五、饮食禁忌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为此严格遵守《古兰经》关于饮食的戒律,忌吃猪、驴等动物的肉及自死的动物。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忌吃一切凶禽猛兽之肉,忌饮酒吸烟。食用的牛羊和家禽,必须由阿訇屠宰。就餐时,饼子、馍馍、油香由主人先掰开,客人才能取食,忌囫囵取食或大口嚼咽,忌讳进食时发出咀嚼声。向客人添茶水时,忌讳反手向外添,也忌讳左手向客人递东西。保安人忌烟酒,所以,喜庆宴席上也不饮酒、不上烟,同时忌讳在进餐的过程中或平时用筷子敲打碗、碟子、餐桌等。
第三节服饰习俗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的外在的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保安族服饰的物质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承载着保安族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保安族的精神心理,表现出保安族服饰形态与服饰功能的有机统一。
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地理位置,处于牧业与农业接触的过渡地带。在文化方面,保安人处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人口较多民族文化的包围之中,又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在这种特定的文化大氛围中,保安族文化呈现出复合型的文化特点。保安族传统服饰就是这种复合型文化的缩影,既是保安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又是其生活模式的组成部分。
首先,保安族传统服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反映了保安族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体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的特点。
在迁往同仁居住以前,保安族与蒙古族毗邻而居,以游牧文化为主,其服饰受蒙古族服饰的影响较大,款式与蒙古族服饰基本相同。蒙古族属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宽松肥大的袍式服装适合其游牧生产的需要。那时,保安族男女冬季均穿长袍,戴各式皮帽;夏季则穿夹袍,带白羊毛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在春、夏、秋三季男女均穿长衫,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穿大裆裤、宽腿裤,或者上身内穿衬衫,外套一件长袍,名叫“柔拉”,像藏式长袍,长袍为夹制,布料采用高级平绒、丝绒,也有皮毛里子的。面料颜色一般多为墨绿色、蓝色和紫红色。袍长三尺三寸至三尺五寸,过膝,稍短于藏袍,肩宽一尺五寸,袖口宽六寸,均比藏袍尺寸小。袖口沿宽度不同的紫梧、红格形布边。右斜下襟外系一个和衣袍相同的小袋子作为装饰品,也可以用来扣拌衣服。袍外腰系红、蓝、绿、桃红等丝绸带子,长约一丈,多为褐色面子,宽约六寸至一丈,在腰上围三圈后外吊尺许,腰挂什样锦腰刀。冬天多穿翻领大襟袄,脚穿靴子或罗蹄(用牛皮做成的周围有皱褶,内装草、羊毛等)。根据老人传说,此服饰已经流传400多年。
保安族定居到青海同仁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量的牧业,有的人家也自养少量山羊、牛、驴等牲畜。保安人与藏族、土族为邻,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男子传统服饰中,其款式吸收了藏族的风格,长袍与藏袍相似,但比藏袍稍短,长袍也增加了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镶边,腰扎彩色腰带。男子还讲究戴礼帽。同时,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服饰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短小精悍。
保安族迁到甘肃大河家后,与回、东乡、撒拉、汉等民族交往日益加深,此时,保安族传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服饰由袍服变为短打,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短小精悍的服饰适宜农业生产,而宽大袍服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保安族服饰受到回、汉等民族服饰的影响,男子平日多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夹,头戴青色或白色“号帽”,只有在过节或办喜事时,他们才穿黑色条绒长袍,戴礼帽。保安族服饰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在各民族长期杂居、互相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从服饰上吸收对方优点,完善本民族服饰风格,自然而然形成文化交融渗透的现象。
由此可见,保安族早期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上,冬季多以畜禽的皮毛和经过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迁往大河家居住后,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能通过土地获得更丰富的粮、油、棉、桑、麻等生活资料,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畜产品,更多地采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以短小灵活的衣裤为主,式样繁多,绣饰各种图案,工艺性更加突出。
其次,伊斯兰教对保安族服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宗教信仰习俗以服饰的形式表现出来,保安族服饰成为折射保安族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信仰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成为宗教文化的载体。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保安族传统服饰中,伊斯兰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头饰作为保安族宗教信仰和观念的物化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观念,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保安族传统服饰以白、绿、黑为主,伊斯兰教认为白色最洁净,真主最喜爱,保安族喜戴白帽、穿白衣,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穆斯林普遍认为绿色含有尊贵的寓意,保安族年轻未婚妇女戴绿色盖头,穿绿色裤子。保安族在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戴绿色号帽,穿绿色的“准白”(长袍);保安族还喜欢黑色,黑色则给人持重纯洁的印象。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
保安族男子头戴无檐平顶小白帽,因为伊斯兰教教法规定教民在做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都必须着地,为礼拜方便,就戴起了无檐小白帽。久而久之,“号帽”便成了保安族宗教信仰的标志和民族传统服饰之一。保安族男子无论老幼,上寺礼拜或平日都喜爱戴白号帽,每逢“开斋节”等宗教节日时,保安族男子戴白帽聚礼,充分体现了保安族中的伊斯兰文化气息。
在保安族妇女传统服饰中,有禁忌的习俗,这与保安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伊斯兰教认为,作为穆斯林妇女羞体的头发、耳朵、脖颈都必须遮掩起来,忌讳她们在着衣时露胳膊、露腿。保安族女子喜欢戴“咪哪”盖头,咪哪是保安族少女很有特点的一种头饰,盖头是穆斯林女子传统头饰,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保安族妇女服饰的禁忌,不仅成为她们信仰伊斯兰教的表现形式,而且将其逐渐演变为传统的服饰习俗。
在保安族女性中,未婚姑娘只梳两条辫子,不戴盖头,有极少戴绿色盖头,少女常戴的是一种自制的饰有褶皱边,布制、圆顶、圆形的“绌绌帽”,多为淡蓝或粉红色,帽左侧缀饰一朵牡丹花图案和两条红丝穗。此外,少女还围戴一种红或粉红色的布或绸制的叫做“咪哪”的长条带子,带子两端宽、中间窄,上绣花卉或蝴蝶图案,两端各缀一条长约一尺的绿色绸布细带。妇女则多用黑布包头,上戴黑或绿色绸纱盖头。已婚妇女和中年妇女喜欢戴一顶花线织的线帽(圆顶)或白色布帽,将头发藏于帽下。大部分已婚妇女戴丝绸青色盖头,显得老成持重。保安族妇女一般穿老式大襟衣服,外套“坎夹”。上衣和裤边绣花或以不同的绸缎加边,面料多为平绒、灯心绒或棉、毛呢等。遇到喜庆节日,妇女打扮俊俏,多为苹果绿或粉红色上衣,桃红色或紫红色裤子。女性老少均佩戴金银耳环,手戴镯子,脚穿圆口或偏带绣花鞋。
保安族女子上身内穿花绸缎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夹(马夹)。长袍至膝下,斜大襟,和尚领子,一般为青色、蓝色等。夹夹分为长短两种。长夹夹长至膝下,斜大襟,腰身呈直筒形,紧身。襟摆处绣花边或蓝布边。短夹夹短至腹部,也是斜大襟,黑色布制,绣花,有花布边子,圆领,多为年轻妇女穿用。长短夹夹都是无袖的。女子下身穿大裆裤,花布裤腰,老年妇女一般穿黑色大裆裤,多为夹的,也有棉的。保安族女性还喜爱在头上插戴花朵,少女插戴时花朵朝上,妇女插戴时花朵朝下。
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文化互相渗透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服饰方面的渗透现象更为直观。保安族在历史上曾与多民族杂居,受到了藏、土、回、汉等民族服饰形态的影响,并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服饰形态。同时,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渗透在保安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服饰上尤为明显。在传统服饰中体现出传统礼服与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服饰相结合的特征,并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在保安族人民中传承下来。保安族服饰成为保安族特有的表征与符号并被长久固定和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共同文化心理表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服饰变化异常迅速。保安族现代服饰的变化则表明了这一点。保安族人穿传统服饰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只在节庆或宗教庆典活动中才偶尔穿戴。不同年龄阶段的保安族人,对服饰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保安族老年人传统服饰观念强,他们与外界交流较年轻人少,思想观念较保守。保安族年轻人受当代社会影响较大,现代服饰观念强,青年男性现在都穿流行时装。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民族的表象特征,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差别会日趋缩小,趋同性会与日俱增。
第四节居住习俗
保安族人口较少,居住相对集中,早期在青海同仁居住的时候就与当地的藏族、土族一同务农杂居,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土房为主。现居住在甘肃临夏境内的积石山一带的保安族,民居习俗与周围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有相似之处,一般是整村围着清真寺而住,相互连接,错落有序,颇具特色。
一、村落布局
保安族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从青海迁徙到甘肃大河家。由于地貌差别较大,自然条件悬殊,所以保安族人一般都选择山巅、山腰、山脚和沿川一带的平坦而向阳的地方作为村落,举族而居。有的则同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居,久而久之,就逐渐趋向于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大的村落有大墩、梅坡、甘河滩、高李等,有几百户人家,小的村庄如肖家、斜套、难民湾等也有近五六十户。村庄民居的一个特点是墙连墙,房挨房的形式,即绝大多数人家都将自家庭院与别家庭院相连,每个庭院的房子都挨在一起。这种房连房、墙连墙的居住结构是旧社会战乱、冲突的产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一旦遭遇侵犯,不出院门,上了屋顶全村就可以迅速联络,也可以借别人家的屋顶迅速进行转移。另外,户与户的房屋屋顶相连,一家有事请人帮忙,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便可以了。这种居住形式,是保安族在战乱时期相互团结的历史见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保安族地区还可以见到。一座保安族村落可以说是一座城堡,这种居住模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了集体的力量,也是其内部团结互助的见证。
二、房屋格局
保安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错落有序,颇具特色。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是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4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庄廓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分为出檐和挑檐两种类型。前者较为简陋,平顶无瓦;后者较为复杂,起脊两面流水,有瓦。典型的保安族民居多为挑檐房。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