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等地盛行“拿篮子”,每逢年节圩日,青年男女们着意打扮一番来到圩场。瑶族姑娘们会提盖着手帕的精致竹篮,徘徊在圩场周围。小伙子看中了哪位姑娘,就趁其“不备”将篮子拿走,买上点心后装入篮内,然后再回到姑娘身边。接着双双离开圩场,到僻静之处对歌传情。小伙子先请姑娘吃点心,再开始对歌,以歌传情。临别时,姑娘取回竹篮,并相约下次相会。相会之日,姑娘仍旧提着那只竹篮,如果她看中了小伙子,会往篮中放上亲手缝制的布鞋。小伙子照例将篮子抢走。在数次一拿一送中,双方的感情如果成熟,小伙子就可以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爷粑”“娘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了。如果两个糍粑被姑娘的父母收下,表示答应婚事。如果小伙子挑着两个粑粑往回走,表示姑娘的父母不同意今年婚嫁,小伙子只能明年再求婚,或者继续去圩场拿其他姑娘的篮子。
茶山瑶村寨较大而集中,房屋是两层木楼。已到婚龄的姑娘住在上层,等待着小伙子来“爬楼”。白天小伙子通过集会等方式看中某个姑娘后,入夜,来到姑娘屋前,爬到姑娘房间前,轻敲门窗。如果姑娘中意爬上来的小伙子,会打开房门相迎。如果情意相合,便互赠信物。如果不中意,便拒小伙子于门外。被拒绝的小伙子有的悄悄离开,有的却对着姑娘的房间唱着幽默的歌:“我想你多么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饭哟,一餐三大碗;我爱你睡不着觉哟!一觉睡到大天亮……”
云南文山县的蓝靛瑶以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感情。烟丝传信,以烟待客,以烟赔礼,红白喜事也用烟。其中就有烟丝问情。青年男女在交往中有了感情,男方托媒说亲。媒人去用红纸包上二两黄烟丝和一元二角钱,用两根红绿线拴在红纸包外面,线两头各系一个铜钱。红线代表姑娘,绿线代表小伙子,两个铜钱是“问命钱”,表示向女方讨要八字庚帖,又象征愿与姑娘成双成对,永不分离。媒人到女方家后,把黄烟丝逐一分给女家的成员。如果女方父母愿意便收下烟丝,并告之女儿的生辰八字。婚事将成之时,姑娘还要退还烟丝,退还后媒人再次送去烟丝,如果姑娘多次退还烟丝,意味着真的不同意。如果反复一两次后,姑娘收下烟丝一两个月也不退还,表示同意婚事,双方便开始准备婚礼。
五、婚姻礼仪
瑶族的婚礼有繁有简,拉珈瑶的婚礼一般比较简单,而盘瑶的婚礼比较繁复。不同地方的婚礼有很大差异,难以尽数。下面重点以广西临桂县东宅江瑶寨的男娶女的婚礼为例,展现盘瑶的婚姻礼仪。
恋爱成功,男方父母带上一些礼物到女方家“投石问路”,礼物无须贵重,只为表示心意。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便请“八字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择定日期后,“八字先生”写两张红帖,一张写明办酒日期,一张递给“月老”即女方的舅舅。“月老”选择送帖吉日后,男方父母及一名亲属,携带两块猪肉(5~6斤)、两瓶酒、两包糖、两匹布、两包面、两包烟、80元钱,将两张红帖送到女方家。双方商量嫁妆,包括女方新娘首饰及衣服、裤子、鞋袜、雨伞等,讲定“亲家头”担即120斤猪肉和“月老”担即“亲家头”的一半60斤猪肉,女方送客的亲友各一块约7斤半的肉,至亲的叔伯、姑姨,每人一个8~9斤的猪腿,叫做“雨伞”。商定之后,女方将请帖递给“月老”,男家再下另一张贴。
办喜酒的头一天,男方村中男女老少动员起来准备婚礼,宰猪、磨豆腐,帮搬火盆、板凳,好不热闹。
男女双方分别请师公祈祷,告慰祖先。
第二天早上师公便在供桌上设一香案,摆上三杯茶、四杯酒、五个果供、两个彩盒、一对合欢杯、一个酒壶,打三声卦,请动神灵祈祷。吃了早饭,男方迎亲队伍有唢呐鼓手、有人拿着红旗凉伞到村口迎接新娘。新娘到来,师公对着新娘喷一口水、撒一把米,意为驱除邪魔恶气。为新娘撑伞的伴娘用伞护好新娘,以免“晒神”(即恶魔一种)缠身。
到了家门口,师公再一次喷水撒米,拿起“卦”为“花堂仙女”即新娘添丁进口,意为新娘的户口进入新郎家。新娘进屋前,必须洗脚换鞋。一位专管煮饭的厨娘端一盆清水放在大门边,把红包给女方拿鞋之人。给了红包,鞋子才能交给厨娘。新娘洗脚换新鞋后才能跨进门槛,意思是要改掉在娘家的旧习,踏进夫家,正式做夫家的人。
总管即伴郎在厅堂敲锣请“花堂仙女”入堂,唢呐、鼓、锣齐奏,鞭炮连天。师公在地上铺一块毛毯,盖一块草席,此为“天地合欢堂”,伴郎伴娘扶“花堂仙女”上堂,此刻的师公念经诵礼,请动神灵。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三巡,头一巡拜天地,二巡拜祖宗香火、父母,三巡饮罢。师公手接双杯交叉脚步,步上楼梯,口中念念有词,把两个合欢杯倒叠,押下“香坛”即神台,意为夫妻好合,地久天长。师公又两手各端一个彩盘,盘子上各放一包糖,讲彩话:“吉日良辰,天地开张,盘瑶子孙选得开年、利月。几日良时拜了花堂,六合仙师来下降,赐福凡间得安康,鸳鸯对舞千秋旺,鸾凤合鸣百世昌”等等,在唢呐声中,新郎、新娘接过彩盘和糖,并肩入洞房。
师公把“天地合欢堂”收起,放在新郎新娘的衣柜上面,七七四十九天后方可移动,意为同甘共苦,席地可眠,永不变心。此时,总管鸣锣请女方来客进堂,依次坐下,分别有专人倒茶递烟。然后,鸣锣放炮,准备开筵。男方选几位至亲的叔伯父,女方由“亲家头”和“月老”即舅母或伯叔母找几位较亲的坐上桌,即厅堂左边第一桌,称为“恩亲上桌”。上菜的时候,厨房打一次锣,鼓手们要回一次锣,意为前呼后应。放一次炮,跑堂的上一轮菜,唢呐也要照样吹打一回,直到上完菜为止。
入夜,备一桌菜,邀齐男女双方管事之人,饮酒商议预报佳期时讲定的礼物,总管把红包给“月老”以讨要女方礼物清单,厨房依照清单逐一准备。洞房花烛,吹吹唱唱,通宵达旦不休。
次日早饭过后,准备“散亲”仪式。“月老”夫人把来时随身带的雨伞打个红包放在四方桌上,厨房才逐一把礼担挑上堂来,这叫“一礼回一拜”。
散亲了,在吹鼓手们的陪同下,新郎和新娘将女方父母和“月老”大人送走。
婚礼是瑶族集中传承文化的地方。广西兴安县华江乡的瑶族婚礼,在入酒席前,男女双方要先“讲理”,从盘古开天开始,到盘王,再到今天,历史、文化、时政,无不涉及。
云南省文山瑶族同胞在起房盖屋、操办红白喜事时,都是以香烟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的,而非信件和请帖。如若家里办喜事,对于近处的族人,则告诉他们喜事的日期并且每家送一支香烟或者一小包烟丝,以为请帖;对于远处的族人,则托人带烟去报信邀请,路程太远又要写信的,也会在信中放两支香烟,以示诚意。女家招郎则要通过“问烟”,当新郎来到女家村寨时,女方伴娘带领一群盛装的姑娘,用靠有竹烟筒的长凳,挡住新郎的路,以“唱礼貌”的方式,即姑娘们向新郎等一行人递上黄烟丝,伴以歌唱盘问来意,男方以歌对答。一共进行三次对歌,而每对歌一次则将长凳往女方家移近一段。
排瑶有抢婚的传统。抢婚的对象只是限于离婚或者丧夫的女性。但在排瑶盛行定小亲的地区,一些青年男女长大后不愿按定亲成婚,也可解除婚约,解除婚约后的女性则为再婚对象,是抢婚的目标。如果男女双方相爱,但父母或娘家舅父不同意的,或者女方家要彩礼太重或男方太穷无法操办婚礼的,都可采用抢婚的方式。抢婚在黄昏进行,男女若有意成婚,男子则会相约几位好友躲在女方外出归家的必经之路的草丛中,等女子经过时,便出来把女子拥到男家,当晚请来亲朋好友,请女方父母共聚晚宴;此后可同居,过一段时间则会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在排瑶社会,女性在社会上受尊重,男性不可强迫女性,不然会引起女方娘家的兴师问罪。
第七节丧葬习俗
一、土葬
土葬在瑶族地区很普遍,从清末开始,一些实行火葬、岩葬、水葬等葬式的地区也转为土葬。瑶族的土葬有一次葬和复葬,很多地区的葬仪和葬式都很有特色。
(一)一次葬
不同地区的瑶族土葬的过程繁简不同,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特色,很多地区土葬的过程繁复且宗教氛围浓厚。
湖南永州市一些地方的成年瑶族人病危时,尤其死者为出嫁的女性时,必须及时告知其血缘近亲前来探视,到场明了死因,以免事后发生死因争端。老人垂危时,子女为之梳头、沐浴、穿衣,守候送终。临终前,亲人喂口温水,表示最后一次孝敬。断气后将一枚银币分成两半,一半放入死者口中,一半留下来,等死者伴侣死后再放进其口中,这是为了让夫妇在阴间团聚。人死后孝子到河边“买水”三次,先往水里投2~4枚铜币,再用杯子取水,以一岁为一杯。用“买”回来的冷水为死者沐浴换衣后,移至厅堂,按男左女右的位置摆放。入殓,全家举哀。同时,哀家派人前往亲友处报丧,亲友前来吊唁。停棺时间一般为3~7天,请师公做几天道场后出柩。死者如果家中贫穷,只须一碗符水“开路”。出殡时,由孝男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于离家不远处自行选择一地安葬。
永州市蓝山县的平地瑶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宝地为死者下葬。葬后每日三餐为亡人供饭,持续49天甚或1年。有的瑶区人死后烧倒头纸,用土铳朝天鸣放3响,治丧简朴。葬后3天内,孝子每天早上端一盆水,取一块毛巾,向墓葬方向走一半路程停下,请亡人“洗脸”;每晚于半途烧火一堆,为亡者照明、暖身。师公为死者开灵做道场时朗诵的文书有《诗圣书》《进六曹书》和《渡亡书》等。法堂上要书写《挂堂书》,分别用红、黄、白、绿、黑纸剪成纸条,写上吊唁亡人的话或一些道教符咒,悬挂于整个法堂。灵堂设灵台,正台谓“三清台”,“抛排”亡人灵牌置其上,未“抛排”者悬挂“中堂圣”。法堂大门外竖两根带尾竹子,用竹篾织成“阳桥”,用白布设置“阴桥”,二桥延伸至法堂之上。师公使用的法具有法衣、法杖、法码、铜锣、铙钹、铜铃、法刀、卦、法印、牛角等。瑶家人死后,因家境困难,可以“挂榜”,即缓做道场,谓之“冷道场”。
广东连南、湖南江华等地的瑶族有让死者坐椅子的葬仪。以广东排瑶为例,每当老人去世,亲属为死者“买水”洗浴后移置“老人椅”,用腰带连同椅的靠背扎稳端坐,用饰物、铜牌、铜铃、项圈等装扮死者。随即到村头鸣火铳报丧。师公为死者念经超度,让孝男孝女凭吊一天一夜,然后出殡。出殡时,人们抬着“尸椅”,由送葬队伍架起白布作为“阴桥”牵引走向坟地。在椅子上还捆一把张开的大油纸伞为死者遮太阳。到达墓地后,将尸身从“老人椅”中解开,卸下装扮的饰物,由长子背尸安放在墓坑的棺木内,然后盖棺掩土。随葬品有碗、筷、陶罐等,陶罐内装有稻谷、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种子,意为人死后到另一世界还要耕作生活。排瑶丧葬属屈肢仰葬,墓不刻碑,只放置石块竹幡、木桩作标志物。
贵州黎平县东部地区的瑶族丧葬活动不选择日子和时辰,人死后当天送出家门,第二天办完丧事。凡属正常死亡的成年人,瑶族都要举行较隆重的丧葬仪式。人死后,丧家要立即为其沐浴更衣,并抬到设在火塘边的“梦床”上,睡的位置必须与生前的方向相反,师公手摇铜铃祭奠死者。另一个特别之处是这里的瑶族没有生前预制棺木的习俗,而是在生前选定好某棵杉树作为自己的棺木,并作好记号,需要时再由人去砍,在寨外宽敞处或寨头制作。棺木制好后再进行其他仪式。
黔桂交界的白裤瑶流行砍棺下葬。老人去世,为其梳理洗身,为防止灵魂乱说乱跑,要用白布绕住下额并绑头,把两只腿也捆绑起来。送丧时,由16个青壮年举手托棺缓行,还要不时舀酒给托运者喝,一路酒不断,坛不空,以示丧家将来福泽丰隆。遇上岔道,停下鸣枪三响开道,表示惊动天地,求神保佑。下葬前,请师公祭穴,棺木一经落入墓穴就不准移动。巫师口念咒辞,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顺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分别表示死者的阴魂离开家门、寨门和人间,只能为活人赐福纳吉,不准作祟捣乱。坟多垒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巫师在坟上插一根“归家竹”,象征死者阴魂已与祖先聚会,并放上死者的遗物。有的还在长方形坟的四角,放上四只雕刻的木鸟,坟旁或坟上竖上一根直径约3寸、长约6尺的白色标杆,若是宰牛祭奠的,则将一只牛角挂在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