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兴办小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提倡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下诏书“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初等小学修业5年,高等小学修业4年,课程设置为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图画、手工。可以看出,这时候传统儒学和新学并存,仡佬族地区也开始出现初等小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思南府创建了思南府官立小学堂和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仡佬族人韩腾宣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贡生,回乡后与族人韩继儒、韩占魁等在淞江乡大路槽仡佬族韩氏大祠堂创办两级(初级、高级)小学堂。
辛亥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教育的进程,全国范围内废止读经,大力推行国民教育,将旧式学堂改为新式学校。仡佬族地区也不甘落后,逐步将原有的私塾改为国民学校,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3年。一些地区还创办了女校。在发展较滞后的一些仡佬族聚居地区,也在民国年间陆续办起了现代意义的学校。如1920年,安顺湾子寨仡佬族村民开始办私立学堂,随后,又办了湾子寨小学。1922年开始实行当时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系统”(又称“壬戌”学制),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课程设置以国文、算术为主,还有修身、美术、历史、自然、体操等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大力量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仡佬族地区也开始大力普及小学教育。一时间,以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创办的小学遍及仡佬族各地区。民族平等的方针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大量的仡佬族子弟得以入学接受教育。政府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
20世纪40年代,仡佬族地区始建初级中学,普通中学教育开始普及,在黔北道真、务川这两个仡佬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县,都建立起了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开设的课程也与全国总体一致,有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博物、历史、地理、英语、公民、体育、音乐、图画、劳作等。1952年以后,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课程设置也紧随国家颁布的最新政策,按《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后来逐步开设了俄语、英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办了高级中学,学制三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全国大环境的影响,仡佬族地区的中小学也曾一度停课,教学中断,直到1978年后才重新步入正轨。各地中小学统一使用全国的统编教材,学校的办学方向努力与全国整体水平保持一致,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从1980年秋起,高中二年级开始分设文、理科。总之,从整体上看,仡佬族地区的普通中小学教育与全国几乎同步。
(二)民族中学的崛起
位于中国仡佬族第一乡——遵义市遵义县平正乡的平正民族中学,是黔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中学,也是全国第一所仡佬族民族中学,这所学校历经沧桑才走到了今天。1958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学生。在那个自然灾害不断的贫困年月里,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能完全解决,学校的条件设施可想而知。校舍和学生宿舍都是借用平正小学的房子以及附近的民房,厨房则是老师带领学生自己搭建的茅草房。开学之初,学校只有一名老师,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教学秩序也极不正常,学生刚入学就加入“大炼钢铁”的行列当中,并且还曾一度停办,1974年再度恢复。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平正民族中学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如今,进入平正乡,民族中学崭新的红色教学楼可以说是最醒目的建筑,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仡佬族栋梁之才。其中有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701”通信工程作出过较大贡献的李开才;有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后留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再到美国深造的博士后田奇;还有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的牟连伦等等,总之在不同领域都有一些优秀的人,他们是当地仡佬族人的骄傲。
在茫茫群山中的黔北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仡佬族命名的自治县,也是仡佬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的仡佬族人,文化水平自古以来就较高。历史上,“汉三贤”便主要活动在黔北遵义正安、道真一带,拓荒了黔北的民族教育,培养了濮人子弟。道真县的设置,就是为了纪念尹珍这位拓荒贵州的教育家。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把民族教育放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人力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改善以及经费的筹措和投入上,都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使仡佬族地区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01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贵州省建设11所民族寄宿制学校,创建于1986年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被列入其中,成为直属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2002年9月11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也正式成立,学校建在风景秀美的玉龙山麓,占地80余亩,如今,这所新兴的民族中学正在崛起,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内容也独具特色。学校不仅开设了与普通中学同样的课程,还加设了有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如民族民间音乐、美术和传统民族体育等,学校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也为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了重要的贡献。2006年10月,在贵州省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务川民族中学选送的打篾鸡蛋和高脚竹竿舞大放光彩,向人们展示了仡佬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独特魅力,并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
就贵州省范围内来看,仡佬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总体上是比较高的。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省的整体教育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基础相对薄弱,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区仡佬族的教育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许多问题,比如教育资金短缺,一些地区教育观念滞后,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方法陈旧等等。
(三)其他教育
除了普通的全日制中小学基础教育外,师范教育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上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开始,只是开设了一些短期的教师培训班,为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培养小学教师,但这种培训班并不是正式的师范教育,主要依托于普通中学教育。道真县曾在1959年设立了专门的师范学校,但仅存一年便被裁撤。1982年又创办了道真师范学校,也于1985年停止招生。由此可看出,由于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仡佬族地区的师范教育起步晚,发展脚步缓慢而艰难。直到2000年,在遵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教育局的支持下,遵义师范学院开办了民族师资班,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2002年又开办了民族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班,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族教育师资匮乏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仡佬族地区在职业教育方面也作出了艰苦的尝试。再以道真县为例,1958年起便在有条件的各区、乡创办起了一系列初级职业中学,如卫生学校、农牧中学、工业中学、茶业中学、矿业中学、蚕桑中学、农副业中学等,教师均由市教育局统一抽调。但是因办学条件不足,到1960年,这些职业中学便全部被裁撤。1964年,又一次着手兴办职业技术学校,但都没有成气候。直到1982年,道真县创建了职业高级中学,主要设农学、林学、畜牧学等专业,为广大农村的农副业生产培养了大量新技术知识分子,职业教育终于初结硕果。
随着仡佬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教育也得以广泛的普及。仡佬族地区的各个县都建有广播电视局,电视机、收音机等进入家庭。广播电视信息的传入,使大多数仡佬族山村结束了长期以来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仡佬族群众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样,仡佬族的民族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多维角度的文化教育结构,使传统的家庭教育、民风民俗教育、学校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教育环境。
第二节民间医药
民间医药是一个博大深厚的领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民间的医药技术、方法和药物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仡佬族人积累了丰富的民间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长期以来,仡佬族及其先民所居住的地区大部分是山区,高谷深涧、峭壁峥嵘、野兽横行、蚊叮虫咬、疟疾盛行,在古代被称为蛮荒之地。过去,这些地方“山高皇帝远”,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医疗条件和设备自不必说。仡佬族人长期与毒蛇猛兽搏斗,与瘴气疾病抗战,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应付各种伤痛、病魔。凭借着数代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集体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民间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出许多经济实用的医疗技术,创造了不少防病治病的良方妙计。为仡佬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许多民间医药知识和经验仍然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各类药品
仡佬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险象环生,但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因此仡佬药的来源广泛,品种丰富,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他类型的药物,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仡佬族地区民族医药调查资料表明,仡佬族药用品种已达1000种以上,常用药有200余种,可谓“百草皆药”。和其他民族一样,仡佬医用药多为鲜药,用药的剂量常凭医师的经验而定,同一种药各地仡佬族医师的用量也各不相同。
仡佬族常用的中草药有529个品种,隶属154科。其中低等植物藻类4科4种,苔藓类1科1种,裸子植物5科7种,单子叶植物16科47属95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07种。仡佬族人通常都能够运用其中几种常见的植物药或简单的治疗法,应对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疾病。比如,他们用大蒜治疗小儿定时发烧,刺梨根治上吐下泻,蛇倒退用于皮肤溃烂,花椒的麻醉效果能够缓解牙痛,五匹风用于狂犬咬伤,鱼鳅串可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三颗针用来治疗乙肝,桐子树治腹胀,百合能治干烧病,紫苏用于热感冒,鸡屎藤在接骨时用,钩藤能治喘惊,百部能治疗哮喘,枇杷叶子治疗风寒感冒咳嗽,麦冬能够通乳,紫茉莉治疗白带,鬼针草和石榴皮能够治疗腹泻等等。
各个地区常用的药也有所不同。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人常用白萝卜、玉米须等植物做药治病疗伤。他们认识到白萝卜具有止血、止痒、止泻和治疗咳嗽气喘的功效,玉米须具有消肿、止痛、排毒等功效,还能治疗崩漏、小便不利等常见病症,可谓经济实用。
仡佬族也用动物做药,常见的如螃蟹,用于治龋齿、跌打损伤,癞蛤蟆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鸽子屎可以治牛皮癣,田螺治疗脐凸、撮口风,蜈蚣用来治疗牛皮癣及无名肿毒,蜂蜜能够治疗痔疮和小儿胆道蛔虫,子鸡治疗肾虚,土鳖虫治疗腰痛,地牯牛能够治疗产后胞衣不下,蝉蜕可治疗小儿腹泻,牛胆汁用于治疗外伤导致的大小便不通,水牛角治疗血淋,猪腰子治肾炎,乌梢蛇可治疗手脚颤抖,啄木鸟舌头用来治疗小儿抽筋,四脚蛇可以治疗蜈蚣咬伤,幼鼠可治疗烧烫伤,地虱子可治疗白内障,麻雀治疗老年百日咳,黄鳝可治疗口眼歪斜,团鱼能够治子宫脱落,刺猬可以治白带等等。
矿物药治病是仡佬族医药的一大特色。仡佬族开采朱砂、提炼水银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在黔北的务川,被称做丹砂古县。当地的仡佬族医师发现了朱砂还具有镇惊安神的药用价值,于是制成粉剂,用以疗疾。酊剂以施治,成为仡佬医药的一大特色。另外,硫磺、雄黄、铜等矿物也常被当做药品治病,通常是针对皮肤病。比如将硫磺碾成粉末,调乌桕仙涂敷能够治疥疮,硫磺化水冲洗还可以治疗全身瘙痒;将雄黄化水涂抹可以治疗蚊虫叮咬;铜或者铜币抹上醋或者酸汤涂抹可以治疗体癣;炼汞留下的灰末也可以当做药品涂抹,用于治疗脚癣等等。黔北一带的仡佬族还常用烟失治病,也是一大特色。烟失即油烟,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一大危害,而黔北仡佬族民间却视其为一种宝贵药品,常用来治疗烫伤、牙痛、腮腺炎、痛经、中耳炎、打摆子(疟疾)、急性胃肠炎等病症,还可以预防蚂蟥咬伤,治疗毒蛇咬伤,对长期在山野荒郊劳作的仡佬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简单而神奇的药品。
仡佬族医药方面也体现出其“山地民族”的特点,在药品方面也是“靠山吃山,物尽其用”,充分体现出仡佬族人的质朴和务实的精神特质。
二、医药理论和疗法
仡佬药的剂型主要有水煎剂、水酒共煎剂、酒浸剂、油浸剂、熏蒸剂、散剂、丸剂及其他剂型,或将药物与猪肚、猪脚、鸡、鸽子等一起炖煮服用,还将药物与水、酒、醋等一同磨成汁服用,外用药物通常用捣烂外敷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