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朝至当代,洗澡的文明几乎没有什么进步。二十多年前,很多上海居民的家里都没有浴缸。一到冬天,只能去公共浴室。常常要排很长的队,等一两个钟头,洗一次澡就像打一场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大批“新工房”,每户也只有一个两家合用的厕所,仍然没有浴缸的容身之处。那时流行小帐子般的“浴罩”,靠了浴罩和浴盆,也能洗个差强人意的澡。我母亲的陪嫁中,就有一个带柱子的木制浴盆,美名“五梅花脚桶”,它还得到过我大学同学的称赞,说坐在里面洗澡真舒服。
母亲的五梅花脚桶早已被送了人,时下的洗澡已然成了公关的手段、身份的象征。卖家与客户、下级跟上级,赤裸裸地“坦诚相见”,比在饭桌上更觉亲近,谈事情也方便得多。只可惜时不时的,就有越洗越脏的丑闻传出来。据报载,某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居然开了十几家桑拿房和浴室,一跃成为该县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一些落马的贪官污吏家中、在赖昌星腐蚀咱革命干部的远华红楼里,鸳鸯浴缸成了伊们糜烂生活的罪证。洗的花样经越多,乌纱帽丢得也越快,倒真的应了一句广告语: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以前人们叫冤枉,常说“我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印度人相信,恒河能洗净人的肉体和心灵。电影《洗澡》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些藏族同胞坚信,到雪山脚下12年才灵验一次的圣湖里洗个澡,灵魂就能得救。当今之世,因了人类的“功劳”,洗的设备越来越先进、洗的手段越来越高明,洁净的水资源却一天少于一天。或许,总有一天,“洗”将成为一种极其奢侈的消费。而人们内心深处的尘垢,又到何处去洗呢?
读大学的时候,有位男同学问我,与“看”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半天才想出“瞧、瞥、望、瞅”。他笑说,还有“瞪、斜、白、瞟、观、觑、仰视、俯瞰……,很多呢!”
在中文里,除了用眼睛“看”,看和它的近义词远非“see”和“look”能够涵盖。哲人和专家看社会叫观察,领导到下面走走称视察,上司看下属是审视、游客到某地旅游叫观光。这些个看,都是居高临下气定神闲的。下属面对上司、推销员面对主顾,不察颜观色就没有饭碗。此“察”此“观”,却是偷看性质的,没有哪个上司和主顾喜欢被直视。最放松的一种“看”,曰隔岸观火见死不救坐山观虎斗,上海话叫“勿出钞票看白戏”,最具中国特色。还有一种看是要付费的,比如看明星和看乞丐。
值此信息社会,普通大众的眼球成了无比宝贵的资源,已然成为“眼球经济”。无论是演员主持人、硬广告软广告、平面立体有声无声,全都热情洋溢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地招徕叫卖,看得你眼花缭乱怦然心动。等好奇心和虚荣心被激发得差不多了,窥视欲便粉墨登场。明星大腕的老底阴私家丑,神童奇才的教育经成长史,全都可以拿出来换钱。时下更有悬红20万大奖的个人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实况转播(不知道是否包括睡觉和出恭)。尽管眼睛没有味觉,却很喜欢挑食。男人喜欢看漂亮女子、统治者爱看繁荣景象,餐秀色饱眼福,一看倾人城,再看倾人国,看来看去,全是眼睛惹的祸。
与此同时,看又是一个矛盾的词,耳闻目睹亲眼所见,无不强调“看”的真实性。人们在看别人的时候,总希望看到最真实的一面;被看的时候呢,却总想展示最体面的一刻。围墙与堡垒、窗帘及帷幕,都是为了遮住不愿意被人看见的形象和活动。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有个十分宠爱的情人,她能容忍他的骄纵和桀骜,却不能饶恕他擅自冲进寝宫,瞧见她未事修饰的真面目。没有假发和鲸骨裙,没有花边和香水,女皇只是一个难看的老妇人。加上别的小小过失,这个莽撞的情人最终丢了脑袋。有些案件的目击者,也因为太不凑巧,看见了血腥的一幕,糊里糊涂地被卷进去,甚至搭上性命。孔夫子说非礼勿视,看来是有血的教训的。
看,还表示看法观点,思想观念。这才有看得惯看不惯、顺眼不顺眼之说。看,另有看待和对待的意思。《世说新语. 简傲》篇记载,“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垂青白眼、看得起看不起,都是对待人的态度。有个公司的员工接二连三地辞职,全都因为受不了老板看人的方式。那个老板喜欢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员工的背后,看他们正在做什么。
看,往往不单是眼睛的问题。赵高指鹿为马之时,“看见”马的那些聪明人,便成了见风使舵看人说话眼明腿快的老祖宗。
一个人看多了世态炎凉、经多了人情冷暖,他的阅历便丰富了。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几人能擦亮眼睛,用良心用胆魄去看?有几人能不把黑的看成白的,方的看成圆的,见利不忘义见钱不眼开?请你认真地想一想,请你仔细地看一看……
食的“奇闻”
近日读报,读到奇闻两则。其一,两客人赴酒家吃饭,一人发现汤里有苍蝇,当即叫来厨师验看。孰料该厨师舀起苍蝇,不由分说仰脖吞下,然后一抹嘴巴,理直气壮地说:“这哪里是苍蝇?分明是油渣!”食客见状恶心不已,当场呕吐起来。原来,该酒家的老板立有店规,客人投诉时,吃一只苍蝇奖两百块。见苍蝇不吃,扣奖金扣工资。于是,有好几次,漂浮在汤里、混杂在菜里的苍蝇,成了厨师的腹中之物。
奇闻之二,一涂料公司登出广告,为证明本公司的产品无毒无害,将公开举行活猫活狗喝涂料的仪式。是日,公司经理、涂料、一猫三狗、以及好几家媒体的记者俱已到场。不料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员闻讯赶来,高举标语、呼喊口号,抗议虐待动物。眼看活动搞不成,那经理急中生智、挺身而出——“涂料由我来喝!”但见他舀了一勺白色涂料,猛喝一口,又灌下一杯水。也许那涂料真的无毒,也许此经理的抗毒能力特别强,至今没有他生病不适的消息见报。
以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著称的美食王国,竟然出了这等“嗜食”异物的“勇士”,着实令人吃惊。但细细想来,那些吞苍蝇的厨师,或许来自外地、或许家境贫寒,一家老小全靠他打工挣钱。他们的怕扣奖金扣工资、怕失去工作,是可以见谅的。那个喝涂料的经理,很可能也是生计所迫、压力所致。活物喝涂料,说不定本来就是他的策划、上司的嘉许,甚或是上司的“原创”。眼见隆重推出的“高招”无法实行,这才铤而走险、舍身取“义”。
从这两则不大有趣的奇闻后面,我们可以闻到很浓的铜臭味和血腥味,感受到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记得两三年前,沪上有一位在希尔顿酒店供职的王芳小姐,谋得了一份新工作。但老东家以公司手册中的规定限制她,不许她走进希尔顿酒店的大门,到设在酒店内的新公司上班。王小姐诉诸法律,终于维护了她自由择业的权利。但愿今后出现更多的王芳,无论他们是私营、合资还是国营的劳动者。
万利之本
一提到做生意,中国的生意人便有“本小利薄、小本生意”的自谦,民间则有“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贬称。如今,“商”字苦尽甘来、咸鱼翻身,再不是“投机倒把和资本主义尾巴”的同义词,“老板”也成了人人艳羡处处合宜的美称。
在商言商,既然经商,就要追求利润。既追求利润,就要力求本利之比的最小化,俗称“一本万利”。除了大多数遵纪守法的商家,对一些利欲熏心财迷心窍的奸商而言,国家的法律可以忽略不计,政府的法规可以置若罔闻,行业的规范可以视而不见,职业的道德可以抛在脑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也可以不管不顾。因而,客车客船经常严重超载,人烟稠密之地只管开办烟花爆竹工厂,死鸡死鸭不妨制成美味的熟食,用于工业的甲醇也能稀释为白酒,毛竹和烂泥亦可代替钢筋和水泥、拿去筑堤坝……套用两句从前用来打气壮胆的话——人有多大胆、本有多大利,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2000年12月1日上午,东莞市厚街镇赤岭村一栋三层楼房轰然倒塌,两百多人被压在废墟下。椐媒体揭露,这幢房子7年前建造的时候就是违章建筑。它的地基下面是赤岭工业区的排污水沟,所谓地基只是在排污水沟上铺了一层水泥。此房占地500多平方米、有19间商铺。因地处国道和工业区旁,生意兴隆获利可观。为了让这棵摇钱树摇来更多的钱,两个多月前,这幢房子的承包商、赤岭村的村长叶满林决定在一层屋顶上加建五层。他没有办理报建手续,请的是没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师”,雇的是没有施工资质的施工队。后来,叶满林也怕地基的承重能力不够,才改变计划,只加建两层。事发当天上午,他甚至“忍痛割爱”,要施工队拆去三楼,继续装修二楼。
为什么如此危险的违章建筑,可以在厚街镇赤岭村有关部门的眼皮底下安然存在了7年?为什么一项未曾报建的加层工程,能顺顺当当地造了两个多月?耐人寻味的是,那19间商铺中,有些是由村干部私人承包之后,再转包给个体老板的。
这两年,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的灾难——烟台的海难(死500多人)、焦作的录像厅大火(死77人)、合江的沉船(死130人)、江门和萍乡的烟花爆炸……屋烧了、楼塌了、船沉了、厂炸了、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