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28900000039

第39章 钱穆(3)

1952年,18岁的李敖初次拜访钱穆,此后,他们书信来往多年。钱穆曾在信中殷殷规劝、循循善诱:“学问之事,首贵有恒心,其次则防骄气,小有所成,志得意满,中道而止,虽有脱秀之质,犯此二病,终不能有远到之望,唯立志高远,始克免此。君尚在青年,向学伊始,故特以此相勉。”又说:“当知学问与德性实为一事,学问之造诣,必以德性之修养为根基,亦以德性之修养为限度,苟忽于德性,则学问终难深入,此层务盼注意。”钱穆去世后,李敖回忆说:“信中对一个18岁的青年如此鼓励,固因我的好学引起他的注意,也实可看出他具有教育家的风度。”

因为后来钱穆对******的态度,李敖对钱穆的态度也由最初的佩服转变为厌恶,甚至对钱发起了猛烈攻击。但李敖却始终记得钱穆对他的殷殷教诲。钱穆去世后,他回忆说:“在钱穆死前不久,我去’故宫博物院‘,远远地望见了他,他已老态龙钟、步履维艰。我没有趋前问候,但心里一直感念他,毕竟在我少年时代,他曾经被我心仪,曾经热心指导过我、帮助过我,这种老辈风范的人物,对于’现代史‘来说,真是’上古史‘了……”

晚年到台湾后,钱穆应张其昀邀请,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现台湾中国文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每周讲课两小时。为免钱穆奔波,学校安排钱穆在家中客厅授课,持续18年之久。钱家客厅总是座无虚席,钱穆身旁的圆桌坐的是他带的研究生,旁听者则自行觅座。有人坚持持续听课18年,从学生听成教授,又带着学生来听课。1977年冬,钱穆胃疼,次年春患黄斑变性症,双目失明,但钱穆却一直坚持进行教学演讲。

钱穆对学生要求严格,希望他们潜沉下来,专心治学。他说,五四一代的学者迅速成名,学术却谈不上;清华一代的学者有成绩,却太早当上教授,过舒适日子,谈不上大成就,反不及以一生精力著一本书。他要求弟子不要年轻时轻易发表作品,以免到了年长学问贯通后后悔。

1986年,92岁的钱穆告别了他的教学生涯。这年生辰,他在素书楼讲了最后一课,讲课完毕,他对学生们说:“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风华

苏州中学的学生胡嘉回忆老师钱穆:“钱先生身躯不高,常穿布大褂,戴金丝眼镜,头发偏分,面露笑容,口才很好。讲解符文,巧譬善导,旁征博引。他的国语尽皆吴音,但吐音明白,娓娓动人。有时高声朗诵,阴阳顿挫,余音绕梁。”

朱海涛在《北大与北大人》中描写钱穆:“宾四先生,也是北大最叫座教授之一。这并不需要什么事先的宣传,你只要去听一堂课就明白了,二院大礼堂,足有普通大课室的三倍,当他开讲中国通史时,向例是坐得满满的。课室的大,听众的多,和那一排高似一排的座位,衬得下面讲台上的宾四先生似乎更矮小些。但这小个儿,却支配着全堂的神志。他并不瘦,两颊颇丰满,而且带着红润。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雍容潇洒。向例他总带着几本有关的书;走到讲桌旁,将书打开,身子半倚半伏在桌上,俯着头,对那满堂的学生一眼也不看,自顾自地用一只手翻书。翻,翻,翻,足翻到一分钟以上,这时全堂的学生都坐定了,聚精会神地等着他,他不翻书了,抬起头来滔滔不绝地开始讲下去。越讲越有趣味,听的人越听越有趣味。对于一个问题每每反复申论,引经据典,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而易见开讲时的翻书不过是他启触自己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在上面寻什么材料。这种充实而光辉的讲授自然而然地长期吸引了人。”

何兹全回忆钱穆在北大讲课的情形:“钱先生讲课,很有声势,也很有特点。虽然一口无锡方言,不怎么好懂,但仍然吸引人。……他讲课每讲到得意处,像和人争论问题一样,高声辩论,面红耳赤,在讲台上龙行虎步,走来走去。”

方诗铭在《宾四先生散忆》中回忆钱穆在齐鲁大学讲课的情形说:“宾四先生善言辞,长于演讲……先生授课,于兴至之处,时高举双臂,慷慨激昂,间更纵声而笑。”

钱穆注重养生,几十年如一日练习太极拳。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学生唐端正曾回忆说:“他呼吸深长,全套每次可打30分钟。在桂林街初期,有一天正当钱先生在上课,突然来了两个阿飞,在课室门口探头探脑,一派轻薄。钱先生站着问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也不理睬,还旁若无人地在课室内左右穿插。钱先生恼怒了,登时把长袍的两只阔袖拉起,露出两只结实的手臂,一个箭步就抢到那两个阿飞的面前,摆出个揽雀尾的姿势,把他们吓得一溜烟跑了。”

1950年春天,******来到新亚书院,发现“整个学校的办公室只是一个很小的房间,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他对钱穆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中,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与人交往,他的尊严永远是在那里的,使你不可能有一刻忘记。”

推重

1922年春,钱穆的同事兼同学安若泰在上海与常州府中学堂的同学施之勉晤面,在旅馆夜谈时,纵论一时作家学人。施说,在《学灯》见了钱穆的文章,文体独异,可惜不知道此人资历,今在何处。安若泰说:“此人乃我辈常州府中学堂旧同学,近在后宅,与余同一学校。惟已改名,故君不知耳。”施当时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务长,遂告诉安:“我此去,必加推荐。”是年秋,厦门集美学校果然寄来聘书,聘请钱穆为中学教员。

钱穆与钱基博的结识也源于钱穆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钱基博对钱穆非常赏识,推荐其到自己兼课的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此后钱穆一直敬重钱基博,晚年仍不忘钱基博的提携和赏识,他说:“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钱基博)。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1929年,在南京内学院听欧阳竟无讲佛学的蒙文通读到钱穆的文章后,对钱极为佩服,他先写万字长信给钱穆,后又特地到苏州拜访钱。时值冬日,两人同游灵岩山,又乘轿到太湖畔的邓尉游玩。蒙文通随身携带着钱穆正在写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乘坐轿子时,便迫不及待地披览起来。蒙文通对此书赞叹不已,对钱说:“君书体大思精,惟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矣。”

陈寅恪对《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也极为赞赏,他多次在不同场合称赞该书“极精湛”,并将该书与自己最尊崇的王国维的书相提并论,说“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

陈寅恪对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一文亦极为推重。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记载:“张其昀晓峰来昆明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晤及陈寅恪。寅恪告彼近日此间报端有一篇大文章,君必一读。晓峰问,何题。乃曰,钱某《国史大纲》引论。晓峰遂于会后来宜良,宿山中一宵,告余寅恪所言。”

顾颉刚看到《先秦诸子系年》一书后,称该书“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顾对钱说:“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教历史。”之后,顾颉刚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撰文。钱当时正读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心中存疑,又因顾主讲康有为,于是起草《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此文不啻与顾颉刚进行学术上的争论,但顾毫不介意,既将钱文刊出,又推荐钱穆至燕京大学任教。为此,钱穆称赞顾颉刚道:“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

胡適邀请弟子顾颉刚到北大任教,其时钱穆正从燕京大学辞职,顾便乘机向老师推荐钱穆。顾在给胡的信中说:“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且他为学比我笃实,我们虽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对我补偏救弊。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胡適欣然同意,钱穆遂到北大任教。

胡適亦赏识钱穆,称钱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钱穆在北大时,有人向胡適请教关于先秦诸子问题,胡適总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我。”胡適还将自己珍藏的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

钱穆的老师吕思勉盛赞弟子的《国史大纲》一书中论南北经济一节,又说“书中叙魏晋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调,其间演变,古今治史者,无一人详道其所以然。此书所论诚千载只眼也”。

直到1968年,钱穆才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敖很为其抱不平:“钱穆的理学怪说固不足论,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却更该先入选成院士。”

礼遇

抗战期间,******数次会见钱穆,与其谈宋明理学与历史,并请他到重庆机关进行演讲。为表示对钱的敬重和礼遇,蒋会见钱时,特地改穿长袍。钱在会面时曾向蒋进言,为了全体国人的利益,请蒋在抗战胜利后功成身退。1949年,国民党全面溃败之际,钱力主蒋应当下野。蒋日后仍对钱礼遇有加,甚至公开说,或许钱穆等人当时所言,“对国事是有利的”。

钱穆曾回忆他与******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会面,“谈话不到数分钟,已使我忘却一切拘束,权畅尽怀,如对师长,如晤老友,恍如仍在我日常之学究生活中。”第二次,蒋设宴款待钱穆,“餐桌旁备两座,一座背对室门进口,一座在右侧,我见座椅不同,即趋向右侧之座,乃总统坚命我坐背向室门之座。我坚不敢移步,总统屡命辍。旁侍者告我,委员长之意,不可坚辞。余遂换至背室门之座。侍者见我移座,即将桌上预放两碗筷互易,我乃确知此座乃预定为总统座位,心滋不安,但已无可奈何”。

1950年冬,因新亚书院举步维艰,钱穆和新亚其他同人一起到台湾募集资金。飞机飞抵台湾,******已经派人在机场迎接。第二日中午,******在士林官邸设宴招待。一早,钱穆等人便由张其昀陪同前往士林官邸,因蒋在台北市区开会未归,由宋美龄作陪,并送上煮汤圆请众人充饥。蒋归后,午宴即开始,钱穆发现,蒋吃的米饭是当时粗糙的配给米,深为感动,竟不忍将新亚书院办学困难之事直言相告,只以他语搪塞。后******得知新亚书院的资金困境,令人每月拨给钱穆港币三千元资助新亚书院,直到四年后耶鲁大学向新亚书院提供资金补助为止。

1966年,大陆开始“**********”,******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示对抗。******力邀海外的学界泰斗们到台湾定居,钱穆亦受到邀请。钱对蒋此举极为赞许,称此举为“自辛亥以来最大的一件事”。因有蒋的盛情相邀,加上香港情势丕变,政局不稳,钱穆决定到台湾定居。1967年10月,73岁的钱穆偕夫人胡美琦迁居台北,终老于彼。

在******的指示下,台湾国民政府拨出位于台北外双溪东吴大学旁的土地,并拨公款为钱穆建了一栋别墅式两层楼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素书楼”。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钱穆为研究员,有了此便利,钱穆得以遍览四库全书等重要典籍,专心著述。

******去世后,钱穆极为悲伤,称:“内心震悼,不知所措。日常阅览写作,无可持续,惟坐电视机前,看各方吊祭情况,稍遣哀思。”

1986年,92岁高龄的钱穆应******的邀请,出任总统府资政。******特委托总统府秘书长沈昌焕亲自将聘书送到素书楼,两蒋对一代儒宗的高度尊重,一时传为美谈。钱穆说,在他之前从无学者出任资政的前例,他是为知识分子开这个先例。

李敖对钱穆与两蒋的关系很是不满,他不遗余力攻击钱道:“试看钱穆写的《总统蒋公八秩华诞祝寿文》,歌颂******是’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禀贞德而蹈贞运,斯以见天心之所属,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肉麻兮兮,已是全然无耻,知识分子反动到这步田地,真大令人失望矣!回想钱穆当年给我写信,标榜’学问‘与’德性‘的关系,如今’学问‘竟不能阻止’德性‘的沦落,我真忍不住为他悲哀!”并且说:“历史上,真正的’一代儒宗‘是不会倒在统治阶级的怀里的!”

不谐

在常州府中学堂的学潮中,与钱穆同为学生代表的刘寿彭,聪明过人,且极为激进。一日,刘被舍监陈士辛叫去问话,出来后即进入厕所,大声叫道:“不杀陈士辛,我就不是刘寿彭!”他就是后来的刘半农。20年后,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前去拜访刘半农。刘很客气地留他吃了午饭,两人谈了两个小时,但刘闭口不提当年在常州府中学堂时期的事情,不问钱穆二十年来的情况,也不谈提倡新文学方面的动态。钱穆遂感叹道:“不客气乃旧相识,无深语似新见面。”从此以后,钱穆便鲜少与之来往。刘半农去世后,钱穆挽其曰:“人皆认之为半农,余独识之是寿彭。”

钱穆与陈寅恪时有过从。但钱穆晚年在《师友杂忆》一书中提及陈寅恪,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很少语及陈寅恪的学术。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大概是因为二人对于史学的研究方法的分歧所致。

同类推荐
  •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花蕊夫人:流年暗中换,逃不出的宿命。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李师师:大隐于烟花巷陌的奇女子。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巴甫洛夫门捷列夫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巴甫洛夫门捷列夫

    本书对巴甫洛夫和门捷列夫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图说世界名人: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介绍了,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本书介绍了一个足踏北斗天赐神勇的传奇英雄——太祖努尔哈赤。本书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艺术创作,在广阔深邃的时代背景上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伟大英雄及其相关的各种人物,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图画、各具性情的人物图画、绘场绘色的风俗图画及柔情蜜意的感情图画。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从血染黄沙的征战搏杀,到春意躁动的闺中逸闻;从皇亲贵胄的权力斗争,到市井小民的野趣俗情;从女真部落的繁衍兴盛,到明廷的腐败没落,均有力透纸背的笔墨渲染,如果说朝代是证明历史兴衰的元素,那么一代皇帝的传奇人生则为元素的波澜起伏寄予了无穷的韵味。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新四军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新四军

    1937年春夏之交,华北地区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从4月下旬起,日本在中国的驻军开始在平津近郊举行战斗演习。进入6月,演习更为频繁。尤其是驻丰台的日军河边旅第1团,竟以攻夺卢沟桥、宛平城为目标,不分昼夜地进行演习。当时,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西南方向的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是第29军。
热门推荐
  • 盛世末章:大明花下

    盛世末章:大明花下

    她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她是升平公主与郭暧的爱女她是恩宠受尽的广陵王妃她是无奈花下的郭氏贵妃她是手握朝政的五朝太后她是。。。。。。。谁起谁伏,后宫争宠昔日荣华只是一尺白绫怨不得,恨不得只求永生不在帝王家。这只是大唐的后宫。只是郭璇的一代荣辱罢了
  • 血色大周

    血色大周

    网络时代孕育的博学广见之士,无意间穿越到战国时期,成为大周纯正的皇族后裔——卫国王子姬黛时值公元前346年,以姬黛的记忆秦国尚在变法初期;齐国邹忌谏言已过五年;魏国已经不复昔日的强盛;楚国只满足于称霸南疆那时候西帝秦国、东帝齐国、南帝楚国,尚不能左右各路诸侯姬黛机缘巧合之下,拜入鬼谷门,成为鬼谷子唯一的亲传弟子,得授其全部本领。鬼谷高徒:庞孙苏张,每每谈起,无不羡慕异常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在王子殿下的领导下,竟然扭转乾坤,一统华夏;现代商业支配着古代战争的发展;千年的军事战略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连横、合纵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且看一个把古今智慧融会贯通的男人如何争霸诸侯,创造一个传奇。
  • 湮灭九天

    湮灭九天

    大学生薛成意外坠入守望者构建的夜界,被视为守望候选者的人类开始在各种试练空间中与神秘古老的文明激烈碰撞。机缘巧合之下,获得吞噬别人本源能量的能力,跌宕起伏中意外的实现了踩扁“外星”高帅富,邪恶并正义的保护着他的美人们的终极梦想………
  • 极品人偶师

    极品人偶师

    传说黑川家族的双胞胎姐妹,一名“瞳”,一为“樱”,是黑川家族的掌上明珠;她们,一动一静,长相相似,却不一模一样;她们,喜欢同一个人,那人却只钟情瞳那双猩红的眼眸;10年前北方雪山的雪崩,表面上无情地埋葬了那双猩红,背后却是暗流涌动。一切阴谋又是什么?一切真相又是什么?伊藤临也10年以后再次遇见那双熟悉的猩红眼眸,她却改变了姓名、改变了容貌、忘记了他……
  • 爱妻,求抱抱

    爱妻,求抱抱

    他,是邪恶腹黑的世子,有些自己的势力,别人想象不到的那种强大的势力。听说世子长的很美,就脾气不好。听说世子不近美色。放屁,天天吃她的豆腐,还调戏她。她,在现代是众人崇拜最年轻的女司令,追她的人不可胜数。当她人穿过去的时候,说那里是鸡不拉屎尿不生蛋的鬼地方,没电没车,人还那么厚脸皮。片段一:“这什么鬼地方,没电没车,连洗个澡还要人进来添热水!不行!我一定要回去,不要待在这个鬼地方!”片段二:“娘子,要洞房了,你怎么还不来。”“床那么硬,不上。”男子…………
  • 妾要逆天:倒转流年

    妾要逆天:倒转流年

    有女江画,穿越架空,寻寻觅觅,坎坷人生。一颗千年遗珠引发的穿越,一块琼花玉佩隐藏的秘密,一个科学错误导致的笑话~看女如何逆转真爱,如何获得最后的胜,带你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 云中天灾

    云中天灾

    我不知自己为何而生,不知自己为何而死,路在何方
  • 两世不够

    两世不够

    身体的原主太牛逼了!从颜值到能力无可挑剔,就是脾气不怎么好,但还是有美男守护她,有一个鬼王,有个王爷,还有……点击进入看详情。
  • 抗战之川军精锐

    抗战之川军精锐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阵亡。川军参战之数量\装备之简陋\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这是一支武器落后\训练很差\战力不强的军队,但它却也是一支作战勇猛\坚韧不屈\以死报国的军队。也许,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的装备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但如果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进而提高川军的战斗力,那么是否可以大幅减少川军那令人心酸的伤亡呢。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一支川军部队在某穿越者的带领之下,从一支“弱旅”逐渐打成抗战时期最强悍之“战场救火队”的故事。
  • 报告总统,我们不约不约

    报告总统,我们不约不约

    林瑾之遇到慕至则之后,人生的首要目的一个字——逃!作为一个战地小记者,她原本的人生信则是报道新闻,走上成功巅峰,迎娶高富帅。但是遇到慕至则,她的一切美景都化为了泡影!莫名被劫持到陌生的庄园,她一心只想逃。等终于从那个男人的身边逃走之后,却是芳心沦陷,逃无可逃!全华夏国荧屏都被男人大篇幅用来求婚广告,走两步就遇到不明真相的群众高呼在一起。好脾气的林瑾之终于怒了,暴走对着男人抗议。“总统,我们不约!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