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41800000027

第27章 风土人情(7)

就这种风箱用了几百年,直到出现了电力操作的小型鼓风机(俗名“风鼓子”)才逐渐被代替。

11.老烟台风情

烟台是著名的侨乡,侨胞之外还有港台游子,他们无不怀念故乡。怀念什么呢?是那山?那海?那土地?当然也有,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来解思念之苦;现代媒体发达,今日的故乡新貌也可以瞬间即得。那么,怀念什么呢?

其实,主要的就是怀念故乡的风情。

那是一种浓浓的氛围,说不清究竟是什么。邻里关系,生活习惯,街巷闲话,好像都有,好像又都不是……

然而,风情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乡情的基础。许多人把老烟台比喻为“小家碧玉”,就是因为它绝不雷同于大上海的风情。京派与海派的差异根源也在风情上。

风情,是“地域文化”的根。

吃鱼种种

蓝烟铁路通车之前,鱼曾经是价格十分低廉的食品。普通市民都要用它来代替一半的粮食来充饥。当时吃东北运来的玉米,区别于周围各县过来的“家苞米”,称之为“船苞米”。“家苞米”很少,价格也贵。一斤“船苞米”在春天可换几斤常见的鱼。1947年海口被封锁,“船苞米”运不进来,那年家家户户都把鲐鱼当作了主食,有点“进项”(烟台土语:收入的意思)的人家尚可加上点酱油,很多人家都是大锅清水煮。老人便秘的多,青壮年也鼻子发干。那种吃鱼确实是“苦”事儿。鲐鱼熬小白菜美味可口,但小白菜对大多数人家来说是奢侈品。因为老烟台的郊区多山少平地,果林间的一口一块的平地灌溉条件也极差。蔬菜很难得,是伺侯匠人的。春天的韭菜是有求于人时的“馈赠佳品”。当然,市民们可以吃到大路菜,但大路莱不是四季皆有。萝卜下来了,赶紧盐渍起来以备淡季食用。所以烟台街的酱园子特别多,成为“支柱产业”,不仅北大街,连二马路上都有一串酱园子。

当时没有冷冻设备,交通又十分不便,鱼又是时令产品,鲜鱼很难保存,于是,家家户户都成了“制干厂”。谷雨之后,百鱼上岸,每家院子里都拉上铁条,大晒其鱼。绿头苍蝇光顾,以致那铁条变成了近于绿色,于是有了芝罘特有的词汇——“绿豆条”。

对鱼类产品的深加工是油脂工业迅猛发展之后。福山所以成为“鲁菜之乡”的经济原因也在这里。旧时代烟台街的油坊很多,基本上是两个体系,王家和卢家,都是福山人。现在王懿荣纪念馆的新址就是当年王家的“大成栈”。鱼一经油来烹调,立即让“饮食文化”走上了“新阶段”,各式各样与鱼有关的名吃应运而生,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首——鲁莱的当家莱肴。谁把这历史钩沉一番,当是十分有趣的事。

鱼,走俏了。“福山的闺女会做鱼”,“娶福山媳妇会吃穷”,烟台的俚语都产生了新内容;而福山的媳妇则说:“有了油,谁不会做?”这话后来太普及,演化成了“只要有了某个条件都会干”的烟台特有表达方式,很时髦了一阵子。

当然,由此而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大发展。福山出现了众多的名厨、名店,有了许多美食家的故事,名莱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的严格规矩,都跟吃鱼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烟台吃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很有“地方雅趣”的文化遗产。

丹桂小吃

烟台游子几乎都有“丹桂情结”,谈起家乡来总要问:“丹桂还有吗?门前那片小吃摊还在吗?”

“丹桂”是当时烟台的娱乐中心“丹桂大戏院”的简称,几经演变,解放后称“胜利剧场”。它的附近是著名的烟台小吃的发祥地,这里几乎集中了胶东各地卓有特色的名吃,是名副其实的“小吃区”。大体可分为店、棚、摊、挑四类。丹桂以北,店铺林林总总,其中有不少名牌老店,如:蓬莱春、三合园等,在“包办酒席”(当时的招牌用语)之外,也经营小吃,蓬莱春的拉面,三合园的水饺都是远近驰名的,但是走进这类饭馆的,不是达官贵人,也是商贾名流,下层人是决少光顾的。丹桂南边的广场上有密密麻麻的“棚”,里面飘散着诱人的饭香。当时的草市在西南河,1871乡农夫卖了草,来这里任选一碗“朝天锅”的汤汤水水,饱餐而归。家境稍好的,也可来碗“三鲜片汤”或者“高汤馄饨”慰劳自己,那种1:3福真的不可多得。西侧则是较多的“摊”位,经营的品种就比较单一了,卖“烟台焖子”的决不会同时卖“麻糖(油条)麻花”,但烘烤炉里卖出的伙食则是各种各样的。各个摊点都有自己的“绝活”,同是芝麻烧饼,各家风味不同,任君挑选。更多的是小吃挑儿,扁担一头是大锅,或者平锅,一头则是餐具和原料。因为原料受到限制,经营就越发单一了,卖“绿豆丸子”的只能携带已经炸好的半成品,加上点香油和韭菜末儿;卖“烟台焖子”的也只是已做好的地瓜粉团,加上各种佐料。尽管如此,由于竞争激烈,各自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样的“绿豆丸子”,有的绵滑不腻,有的则在涩中有股甜香。都是浇上滚沸的开水用大海碗盛上来,丸子和韭叶同漂,香味与热气扑鼻,真的是独创的“烟台街”的风味儿。

棚、摊、挑都是为下层市民准备的,真正的物美价廉。劳动者工夫金贵,所以概不例外的都是真正的“快餐”。“棚”里尚有条凳可坐,“摊”点前则仅是小板凳了,至于“挑”前则多是“站客”了。旁边一站,连句话都不用说,反正都是一碗,或者一盘,一样的价钱。顾客刚刚站定,小吃已经端来,未及饭凉,唏嘘下肚,交钱走人,快捷得很,决没有耽误顾客工夫的事。

如此简单的食品,经营者却不肯马虎从事,相反,而是不断的花样翻新,惨淡经营,卓有成效的小吃保留下来了,驰名的就有几十种。适应港城是交通枢纽的特点,来往客人不惟饥肠辘辘,而且旅途口渴,所以汤汤水水的名吃特多,例如三鲜片汤、绿豆丸子、高汤馄饨都成了传统名吃。

丹桂前的小吃区,夜市更是一景。入夜,这里灯火一片,闪闪烁烁,连挑的扁担上都挂了盏小马灯。这时会响起一片叫卖声。随着飘散的香味走的很远,吸引着顾客来细细品尝。难怪烟台的游子们忘不了丹桂小吃。

大庙的玩具摊儿

解放初,烟台的孩子根本没有玩的地方,最大的儿童乐园就是大庙,特别是大庙的玩具摊儿。

那玩具摊儿林林总总,真可套用当时小店铺的叫卖声:“花样繁多,物美价廉,童叟无欺,随意挑选。”但是,卖玩具的并不叫卖,只凭他摊上五颜六色式样别致的众多玩具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睛,拉住孩子们的腿。逛大庙的孩子都会扑向玩具摊儿,非缠住大人掏出几枚铜子来不可。从玩具摊旁空手而去的孩子绝无仅有,那里的玩具简陋得很,可也便宜得很。玩具的品种确实多,泥娃娃笑容可掬,布老虎凶相毕露,做泥人的“磕子”几乎囊括了所有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依照京剧舞台上的道具,大刀、花枪、七节鞭之类,好玩极了。

有两种玩具给我的印象特深:一种是“风信子”,孩子们叫它“车转转”,十分好看,概不例外地缀着红布条,有的还加上个哨儿,风一吹,发出尖尖的声音。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里体现着“渔业文化”。渔民们捕捞归来,都要在桅杆上高高地挂起“大红吊子”迎风招展,这是向亲人们报捷的信号;而那哨音被长岛籍的散文家张岐称之为“渔笛”,响起的是渔家的欢乐和希望。孩童无知,只觉得那哨音特别动听。这大约是我最早听到的音乐了。

还有一种就是“陀螺”,一段圆木顶端削成锥体,钉上个钢珠儿,用鞭子抽得它旋转。大庙的“陀螺”独具特色的是:它的顶端涂为七色,红绿黄蓝青白紫。在冰上玩,一抽就变成了黑色;大一点的孩子还能抽得闪烁白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不得的“英雄”了。

当时的大庙后面不远处即是大海,岸上房屋很少,多是废弃的码头货场,坑坑洼洼的,冬季积水结成冰,是玩“陀螺”的最佳场地。在玩具摊上买了“陀螺”就迫不及待地到大庙后面的冰上抽,以图见到那闪烁的白光,可惜见到的多是墨点儿:但这墨点记下的也是童年的欢乐了。

中学时代上物理课,做“麦克思韦滚摆”实验,立即想到了大庙的“陀螺”。大庙的摊贩不一定想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但无疑却让孩子们领略了“速度与颜色'的关系,给了他们最早的表象。

大庙的玩具摊儿,确确实实是老烟台孩子们欢乐的渊薮。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这里受到了最初的美的启迪,获得了最早的的历史知识,开发早期智慧。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受到了原始状态的地方文化的洗礼。

莱州的麦作文化

莱州素以“胶东粮仓”著称,盛产小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统计,一县的小麦产量可顶我省西部两个专区,莱州是当之无愧的“小麦黄金县”。因而,莱州的麦作文化与其他地方相比,有着独具的特色。

小麦曾经是高级食品,因而与“节庆”紧密相联。莱州人过节也大做面食,倒如六月六吃火烧;七月七炸面鱼;八月十五除了吃月饼之外,还要做猴捣臼、蒸白兔。莱州人对面条更是情有独钟,麦子下来之后,吃面条的机会就特别多,几乎每个“节气”都要吃面条,还要“创造性”地出题目来消费小麦。例如阴历五月十三,据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也要吃面条。谁能考证出关羽选择这天磨刀?再说,关云长磨刀与吃面条有什么关系?那时新麦早已登场,用不着财神爷去挥镰割麦,编出一个“五月十三”来,只不过是让“吃面条”更具文化色彩而已。莱州的庙会特别多,据统计,远在三十年代全县庙会就达84处。“赶庙”更成为“吃面”名正言顺的理由,招待亲友皆用面条,“上马饺子下马面”,用细长的面条缠住亲友的腿,这面条就独具了文化色彩。

聪明的莱州人当然很早就注意到对小麦进行深加工,因而创造出著名的特产——掖县大糖。麦芽糖上醮芝麻,又香又甜,还酥软不可名状,当之无愧的馈赠佳品。

莱州小麦不仅在粮食市场独步,而且在餐饮业中也独占鳌头。远在三十年代末,莱州城里就有23家火食铺、8家烧饼铺;面食小吃品种繁多,走街串巷的火食担子、饽饽篓子比比皆是。张春永的面条、杨家的糖酥烧饼和麻渠的芝麻大糖都成为远近驰名的地方名吃。

莱州面食走上了“工艺品化”的道路,那就是当地称之为“花儿”的面点。用精面揉捏成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有的还涂上颜色,莫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为加工过程十分严格,蒸熟之后可以长期保存,所以更受外地人的青睐,他们视之为艺术品,摆设在客厅里,决不肯轻易吃掉的。莱州人重礼仪,每逢红白喜事,总要聘请全村的“巧媳妇”精心制作“花儿”,拐着篓子到邻村去“献艺”,因而“花儿”天然地具有民间艺术竞赛的特色。

麦杆在其他地方是沤粪、烧火的,顶多当草房的苫草,可是莱州人却用它来做草帽辫儿,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奖牌。莱州妇女,从姑娘开始就会这传统营生,一边看戏,一边制作出这出口的工艺品。

对莱州人来说,麦子处处是宝,处处都有文化。建一个“麦作文化研究中心”如何?

烟台人的“就头”

众所周知,吃饭要有“就头”。过年过节大鱼大肉吃够了,就想啃咸菜,那咸菜就是“就头”。烟台各地有诸多独具风味的“就头”,虽不入经传,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烟台人,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特有内涵。这些极具地域风采的小吃如果寻找特点的话,概没例外地都是特成;原料是成本极低的海产品,却让历代的出苦力、流大汗的劳动者,用最廉价的成盐加工成最有地方风味的美食。

例如莱州湾的盐蟹子。成的不可名状,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香味让人尝一口而终生难忘。现在的外地人,吃一口恰似初到四川的人吃辣椒,明明被刺激得舌头发麻,但却忍不住还要再尝一口。又如烟台的“烂翻身”台鱼,咸的吃一口嗓子发涩,但那种带着霉气的独特香味,使你忍不住非吃完这条鱼不可。解放后的首任烟台市长姚仲明同志,在八十年代返烟,指名就想吃这“烂翻身”台鱼;老华侨回故里,最想吃的“家乡饭”也是这“烂翻身”台鱼。芝罘已故散文家王崇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详述了他的“烂翻身”情结。再如长岛的“兔儿酱”,早就有人写文章咏叹过,《那馋死人的兔儿酱》。兔儿酱的原料本来是渔船上被遗弃的小海物,远没有加吉鱼有名气,更没人把它摆到宴席上;可是,它却是渔家餐桌上必备的“就头”。还有,用在鱼市上几乎没人要的破烂不堪的小虾,盐渍而成的“虾酱”;那小的可怜的蟹子,却能磨成的“蟹酱”……多少年来一直是家居过日子,常备不断的餐桌食品。

这是为什么?也许,它与地方经济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才形成了这样最普及、也最有生命力的地方“特”吃。

同类推荐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经济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经济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床榻艺术史

    床榻艺术史

    床是家居必备之物,是家具中的大件。床放在卧室之中,在古代是“闺房用物”,既然是寝具,当然是深藏于卧室深闺之中,平时不被外人所见,经历“文革”十年动乱,侥幸保存了下来。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农家金凤凰

    农家金凤凰

    没有穿越前,苏清荷作为老家难得一见的大学生,通常被人这么称赞——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穿越之后,苏清荷表示,她真心不想当那个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那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事儿,而她只是个普通人。
  • 奇然智禅师语录

    奇然智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临渊与慕鱼

    临渊与慕鱼

    五年光阴磨一剑,终归是回来了。再见还是旧人否?不敢,也怕。能做的也不过是故作高雅,“可远观不可亵玩。”但,独独想不到,一声不知觉的口误仅能摧毁一切!也许,再坚固的城墙,也比不过内患之重。这便是枪炮原子弹也撼动不了的城墙为什么会轰然倒塌。恰好,情愫不就是那好死不死,去不掉抓不住的内患么!
  • 中国侗族

    中国侗族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着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
  • 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性德《画堂春》初见他时,他是垂髫稚子,他,是翩翩少年那日阳光正好,他伸出手,而他回握住,这便是一,生,一,世他是丞相家的孩子,从小无忧无虑,他生在帝王,勾心斗角王言熙说过“江山,我要,你,我也要,可是如果没了你,我便什么都不要”本文为★朝代架空★(重点注意)小说,实打实的宠文
  • 极品妈咪逆天宝宝

    极品妈咪逆天宝宝

    想她一代绝世特工,因为飞机事故而爆炸身亡。一朝穿越,成了被家族抛弃且携带包子的废柴体质。多年后,她一手牵着一个小仙童,身后跟随着数只神兽来到昔日抛弃她的家族。她傲然屹立于众山之巅,俯瞰众生,袖手一挥,兽潮来袭!锋芒毕露,谁与争锋!然而,就在这时,那个众人敬畏一身黑金袍,风华绝代的男子从天而降,立于她的身旁,笑容宠溺无边:“心儿,还记得那个下雨的夜晚吗?”她目瞪口呆:“····”她根本不认识他吧?突然,身后传来两道清脆的天籁:“爹地,你来了!”
  • 超级护花狂医

    超级护花狂医

    神秘山村里的恶霸少年竟然是神医,被美女总裁请到都市,施展妙手救人性命,行侠仗义锄强扶弱,追得美人成群结队。喂!大老婆,带好队伍,咱们回村啦!(群号533123618)
  • 天才凰后惊天下

    天才凰后惊天下

    惨死重生,她对天起誓:这一次,她不会再瞎了眼,错爱他人。对那害她之人,她直接踩扁,对那爱她之人,她誓死宠着护着,绝不让他再受半丝委屈!强强联手,他执她之手宣告天下:“我的爱,就是你嚣张跋扈的最大资本!”
  • 无尽战场

    无尽战场

    “其实我也不想的。”坐在对面的男人一脸无奈,他是这一期我的采访对象,基地某作战部队的一名队长。“好好的打怪升级,搞搞科研,定期到别的空间去观光,探索这宇宙的真理不是挺好的么?”“一夜之间,我就成了嫌疑犯。”“然后成了叛乱组织的首领。”“误会解开了,又拿我当炮灰。”“不是说新世界的人都挺文明的吗?”他问道,笔者无力解答。“好几次都是从鬼门关爬回来。我真想干点坏事儿的时候,咋又成了英雄?”他摇了摇头,眸中带着对这个世界深深的质疑。对此笔者也深感无奈,没有立场吐槽什么。衷心祝愿他和他的朋友有个美满的结局。——阳城晚报记者君子哥哥报道
  • 须佐

    须佐

    爱所对的是恨,生所映衬的是死。都说爱是奇迹,创造力量,恨是毁灭,滋生灾难。可,在这个只有爱的世界里,她依然是毁灭,这就是强者的悲哀。对于爱与不爱,她,他都无从选择。遗失之人,遗失之世,正与邪,错与对。你是谁,他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