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比起我们小时候,成长的总是快一步。站立,行走,说话,吃饭,所以,在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叛逆期就已经出现了。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真正意义上的“THE TERRIBLE TWO”的巅峰意义。
仔细回想,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不先生
刚会说话那会,很快就学会了表达“不要”。当然,“不”字他发音不太清晰,听起来就是“A(第二声)要”!那气势,斩钉截铁;那腔调,掷地有声。
有天在家夜班,忙活一夜正准备伸个懒腰起来去给他做饭。不想他已经睡醒,自己开门,光着脚丫跟只小企鹅似的冲进客厅,一路高喊:妈妈!妈妈!妈妈!……见我立刻扑上来,一把抱住不撒手。看我电脑,开心的指着说:“脑,脑,戳戳!”我说,你先去看会动画片,妈妈工作完来找你。他,A要(不要)!我:玩会儿PAD?他:A要!他爸:小熊饼?他:A要,要脑!最终结局:强行拖走,啥也没有!
拉了粑粑不肯换尿布,我问:咱们换了尿布下楼去玩儿好不好?他:A要!我:去滑滑梯?他:A要!我:去摘蒲公英?他:A要!我:去游乐场怎么样?他:A要!我气急败坏:你到底要不要换尿布?!他拉长声音:A——要——!
中级阶段:你急我不急
会跑会跳之后,活动量激增,随着个子的长高,家里桌上基本没什么他拿不到的东西了。有天,我吃早饭的空隙,将我的包从茶几上拖到地上,打开,拿出钱包,把钱和卡一张张扔到地上。我赶紧劈手夺下,继续早饭。他拿杯子喝水,喝着喝着开始把水往地板上和身上倒,我再度劈手夺下,擦地给他换衣服。并告诫:不要再这样,吃完饭带你出去玩儿。就是送饭碗去厨房的一个转身,迅猛的爬上了飘窗,我一个箭步上去将他抱了下来。趁着给他换尿布的时候,轻轻给了两巴掌,他终于安静了,忧郁的站在窗前,我叫他:走啦,出去玩儿啦!他立刻蹦着就过来了,边跑边喊“耶耶!”
生日那几天,准备带他去大北拍照,早上起来他在床上蹦跶,被几次告诫,不可以!他还是蹦跶。强行抱下来,自己又爬上去!结果蹦着蹦着,一个跟头,虽然是摔在了被子上,但他自己之前玩儿的一个塑料玩偶也在上面,脸颊上被划了一道。我崩溃的看着他,照片可以不拍,那血印子真的让人心疼。我正色跟他谈:妈妈是不是告诉过你不能在床上蹦,这要是摔下来……我嘚吧嘚吧还没说几句,他一下子扑在我身上,大喊:妈妈……妈妈……没辙!
有天晚上,我关灯搂着他准备睡觉,然后又顺带回顾了一下他白日的种种“劣迹”。他躺好,说:妈妈,觉觉。我:恩,那闭上眼睛吧。他突然温柔的说:YAYA(我的名字),亲亲!然后爬起来亲了我一口。恩,熊孩子和天使之间随意切换。
高级阶段:会试探,会告状
跟上一个阶段的没脸没皮相比,这个高级阶段的演技才堪称巅峰。他开始不断的用哭来试探大人在每一件事情上的底线。一开始,先生很烦恼:一个小男孩动不动就哭怎么办?后来他也明白,儿子并不是真哭,他的演技来得快也去得快,就看你怎么反应。当然不排除有眼泪汪汪楚楚可怜的看着你的时候,但你一定要抗住!
在游乐场,要玩这个不玩那个,劝一句:这个已经玩儿过了,换那个吧。嘴一撇,酝酿两秒,闭眼,开始嚎。后来渐渐还学会了两手握拳,去擦眼睛,其实根本没有眼泪。真有眼泪的时候,他又想不起要擦了。玩了半天,说:咱们走吧,该吃饭了。答:不要吃饭!劝说:你肚子不饿么,咱先吃饭,吃完再来。他再度开嚎。好说歹说骗上车,一开车快要到家进地库,开始喊:不要回家!不要回家!……然后,就,又,嚎上了……
第二宗罪,告状!说话利索了之后,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我在房间里,他跟先生在客厅玩儿,一会哭着进来。我问:怎么了?他抽泣:爸爸打。我:爸爸为什么打你?他:诺诺撕书。先生在客厅大呼:我没打他,告黑状!我问:爸爸真的打你了么?他继续抽泣:没有。我:那你为什么撒谎?他立刻:诺诺错,妈妈原谅!……
如此种种,一个在早教中心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他这是在试探你,一旦哭奏效了,以后便是要挟你的手段。我感叹,那是你还没有孩子。
没错,孩子的叛逆总是有目的的,不是抗议什么,就是有所求。哭是最直接的方式,往往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很奏效,我妈基本就是被他吃的死死。我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干嘛总让孩子哭?
而我们自己呢,我反复跟自己说:要接受孩子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带来的行为上的种种。但也总有暴跳如雷的时候。儿子对付我的根本战术是:对于我的劝说或者斥责当做听不见——你强迫要他听见的时候,他就岔开话题——如果我不为所动,他就嚎哭耍赖。先生安慰我:每个孩子都有这个阶段,大一点就好了。
当妈之后,发现,“大一点就好了”这句话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一个时期。可实践检验之后你会发现,它又跟“我会爱你一生一世”一样,“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可我也尝试过以无敌的耐心来安抚,在他撒泼打滚的时候,我静静的抱住他,任他挣扎。轻轻唤他的名字,抚摸他的背部,听他的哭声由大变小。甚至忍受他的捏,掐。等他完全平静之后,再跟他说。
教育专家和别人会说:对嘛,就是应该这样。
可我告诉你,日久天长,耐心总有缺货的时候。
昨晚,语言爆发期的小恶魔睡着了,切换天使模式,结束了絮絮叨叨的一天。我突然对先生说:孩子现在每天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说好多话,等他大了,在外面有自己的天地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愿意跟我们说话了?
先生说:那当然。就像他现在每天不断的犯错误来引起你的关心,哪怕是你的暴跳如雷。但有一天他对于认同感和存在感的需要转移向外界的时候,就不会这样了。所以,好好享受这时间不长的叛逆期吧。
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原文大意是:孩子为什么会坐在推车里将玩具仍在地上,因为,妈妈蹲下身捡玩具的时候,才是与孩子视线相平的时候。而孩子要的只不过是你蹲下身来与他说话。先生的话,果然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