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大致包括山西太原以南沿汾水流域的一带地方。唐风即是这个区域的诗。共收有十二首诗。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聿(yù):语助词。
莫:同“暮”。
日月:指光阴。
除:过去。
无:勿。
已:甚,过度。
大(tài)康:过于安乐。
职:相当于口语“得”。
居:处,指所担任的职位。
瞿瞿(jù):警惕惊顾貌;一说敛也。
迈:义同“逝”,去,流逝。
外:本职以外的事务。
蹶蹶(jué):勤奋状。
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
慆(tāo):逝去。
忧:可忧的事。
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
【古人如是说】
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
——《毛诗序》
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
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
——方玉润《诗经原始》
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
——姚际恒《诗经通论》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释】
枢(shū)、榆(yú)、栲(kǎo)、杻(niǔ):皆为树木名。《毛传》:“栲,山樗(chū,臭椿)。杻,檍(yì)也。”《传疏》:“山樗与樗不同。……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
曳(yè):拖。
娄:即“搂”,用手把衣服拢着提起来。《正义》:“曳娄俱是着衣之事。”
宛:通“菀”,枯病的样子。
廷:指宫室。
埽(sào):通“扫”。
考:敲击。
保:占有。
漆:漆树
且:姑且。
永:延长岁月。朱熹《诗集传》:“永,长也。……人多忧,则觉日短,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
【古人如是说】
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毛诗序》
盖以答前篇之意而解其忧,盖言不可不及时为乐,然其忧愈深而意愈蹙矣。
——朱熹《诗集传》
周以岐丰赐襄公,秦崛兴而周遂微;晋以曲沃封桓叔,曲沃强而晋不支矣。《唐风》自《山有枢》至《鸨羽》,皆都翼时诗也。
——严粲《诗辑》
周宣《车攻》马同,武功也,以备朝祭,以经兵戎;今弗曳弗娄,弗驰弗驱,则祀事、戎事皆不修矣。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为民之章,《抑》戒所以自警也;今弗洒弗扫,则治内之事缺矣。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听鼓声则思将帅之臣;今弗鼓弗考,则无讲武命将之思矣。不振若此,何以能保。
——邓翔《诗经绎参》
危言苦语,骨竦神惊。
——陈继揆《读诗臆补》
愈旷达,愈沉痛。
——吴闿生《诗义会通》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扬:悠缓流淌的水。
凿凿:鲜明的样子。
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
黼(fǔ)文:指绣有斧形文的衣服,即锦绣衣,用白布衣罩上,但朱领仍露出。
予:你,指潘父。
于:往,到。
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既:已。
君子:指桓叔。
云:语助词。
皓皓:洁白。
绣:刺方领绣。
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邑名。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命:政令。
【古人如是说】
《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毛诗序》
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
——朱熹《诗集传》
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
——陈奂《诗毛氏传疏》
【今人这样读】
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注》
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注释】
椒:花椒,又名山椒。
聊:同“莍(qiú)”,亦作“朻(jiū)”、“梂(qiú)”,草木结成的一串串果实。闻一多《风诗类钞》:“草木实聚生成丛,古语叫作聊,今语叫作嘟噜。”
蕃衍:繁盛众多。
盈:满。
升:量器名。
硕:大。
朋:比。
且(jū):语末助词。
远条:指香气远而长。
条:长。
匊(jū):“掬”的古字,两手合捧。又,《小尔雅》云:“匊,二升。”亦通。
笃:厚重,厚实。形容人身体丰满高大。
【古人如是说】
《椒聊》,刺秦昭公也,君子见沃之强盛,能修其政,知其繁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
——《毛诗序》
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也。
——朱熹《诗序辨说》
触物比类宣其性情。
——王世懋《艺圃撷余》
【今人这样读】
花椒多子多福意义的源头之一是《诗经》里的《椒聊》。我猜想,在当时男女新婚时,由主持祈福的神汉巫婆,对着一张新人的大床,边散着椒籽(花椒古名之一)、核桃、大枣之类的引灵之物,边大声吟唱这《椒聊》之歌,以便让存在于未知空间里掌握生育的鬼神,来引导这一对男女,既身心相悦,又多子多福。这首诗的另外一种解释说,这是一个女子大胆的示爱诗。女子向她喜欢的男子暗示她不仅丰满漂亮,而且还能像山椒一样有旺盛的生育能力。在农耕时代,一个同时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的女子,对一个男人来说,几乎就是夜不能眠的极品诱惑。
——深圳一石《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绸缪:缠绕。犹缠绵也。
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
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一说三是虚之。三星在天,指新婚之夜。
良人:丈夫,指新郎。朱熹《诗集传》:“良,夫称也。”
子兮:你呀。
刍(chú):喂牲口的青草。这里指结婚时用来喂迎亲马的草料。
隅:指天的东南角。
邂逅:即解媾,解,悦也。用为名词,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爱悦的人。
楚:荆条。
户:门。朱熹:“户,室户也。户必有出,昏现之星至此,则夜分矣。”
粲:美丽的人,指新娘。
【古人如是说】
“今夕何夕”四句,宛闻儿女新婚之夕喁喁私语口吻。吾不知诗人既摹写到极直处,又何其言之大雅若是。
——陈仅《诗诵》
各“子兮”句皆男女自谓,“如此良人何”,言情不能自尽也。欢乐有极,喜幸无量。
——陆化熙《诗通》
子瞻赋云“如此良人何”,其情乃深。太白诗云“东方渐高奈乐何”,为欢已尽,此云“如此邂逅何”,其乐正浓。但将老杜“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四语合参之,方知此诗之妙。
——贺贻孙《诗经触义》
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
——戴君恩《读诗臆评》
【今人这样读】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在见到你之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中无数平常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
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
——闫红《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注释】
有杕(dì):即“杕杕”,孤独生长的样子。杜:木名。杜梨或棠梨,果实小而酸。
湑(xǔ):茂盛貌。
踽踽(jǔ):独立行走、特立独行的样子。
同父:指同父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昆弟叫同姓。
行:挡路。
比:亲近,辅助。
佽(cì):帮助。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qióng):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同母所生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