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1800000011

第11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1)

正文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注释

蒙:蒙童,古时指刚入学的儿童。

训诂: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话来解释词义。

句读:指语句中的停顿,短的停顿叫做“读”,长的停顿叫做“句”。

凡是教育刚入学的儿童,一定要讲究教育的方法。把每个字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词句讲解清楚,使学童读书时懂得原文的停顿。

心解

循序渐进

这四句话说的是儿童在启蒙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步骤。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因此《三字经》认为“训蒙” “须讲究”,而这一阶段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训诂和句读。

古代的儿童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识字教育。识字的主要教材就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古时的儿童摇头晃脑地跟着夫子读《三字经》,反映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情况。当儿童“能识两千字”时,老师就开始“讲书”了。“讲书”就包括训诂和句读两部分。所谓“训诂”,就是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后来才将这门学问称为“训诂”。我国的汉字,是一种形体文字,每个字都包含形、音、义三部分,研究这三部分的学问分别叫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训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训诂学研究方法有: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做“依”的意思;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所谓句读,就是对句子进行标点断句。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结,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如果再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和涵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所以古代教育童蒙读书,非常重视句读能力的训练。

韩愈的名篇《师说》中说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也道明了学习句读的重要性。据说周总理在一次与国民党的谈判中,把国民党一方驳得体无完肤,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叫嚷与共产党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同志淡淡一笑,幽默地同样以这四字作答,只是停顿有所不同。他说:“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正是利用标点非常机智地回敬了对方。还有一个句读救命的故事。清朝末年,一个书法家奉旨给慈禧太后题写扇面,写的内容是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一时的疏忽和紧张,竟将“间”漏掉了,慈禧一看,大怒,竟把这个书法家问成死罪。此人急中生智,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并不是王之涣的原诗,是用他诗的原意填的词,并当场标点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一听,无言以对,那位书法家也捡回了自己的性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足以认识到句读的重要性了。

正文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注释

为学:进行学习。

初:开头,开端。

小学:初等教育。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就要打好基础,把小学阶段的知识都掌握了,才可以读“四书”。

心解

四书

这四句是说学习的具体阶段,只有完成了小学的科目才可以读“四书”。古时的小学和现在的小学有些不同。朱熹主张“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他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有了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凡年龄在八至十五岁,不分贵贱,只要年龄和心理特征正常便入小学,十五岁以后便入大(tài)学。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而且“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如果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那时再弥补,就极为困难了),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古时小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六艺”和洒扫进退的规矩。“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具体内容之前已经说过。日本将其变化为八道:茶道、艺道、花道、书道、剑道、棋道、柔道和空手道。

朱熹认为:“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可见在朱熹看来小学应以教事为主,主要内容是伦理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大学是更为系统的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还对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和小学教育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经过了小学阶段,就可以阅读“四书”了。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曾子、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在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对于“四书”的学习,朱熹认为“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且强调“初学且须知缓急”。朱熹的意思是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的精微之处:融贯了《论语》、《孟子》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和“四书”同样普及的是朱熹的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

“四书”在我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闪耀古今。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四书”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无数先贤实践和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多诵读一些经典,不仅能让我们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相信社会也能由此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的新秩序。

正文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注释

论语:书名,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经典作品。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美称。

善言:具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论语》共计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书。

心解

《论语》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的。它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却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三十五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受到齐景公的赞赏,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未被重用。不久后返回鲁国,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孔子五十一岁时,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孔子五十四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国的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后季桓氏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一年他五十九岁。六十八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他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之后,他不再求仕,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开展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二人。孔子七十三岁时患病,不愈而卒。

《论语》书名的来历就要追溯到我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大体分为“著作”、“编述”、“钞(抄)纂”三大类。由钞(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就是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语”者,语录也,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论语》共计二十篇,一万两千多字,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流失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现代人对《论语》的注解则以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最好。这本书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同类推荐
  •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绵密,立意高远,对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是本书的两个支撑。关于中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正是杨云生“立校”的缩影,尤其是“导学稿”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让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过渡到“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教育新境界,为实现“轻负高质”提供了可能。
  • 珍爱生命,拒绝邪教

    珍爱生命,拒绝邪教

    邪教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密切关注的对象,也将是人类当前和今后必须正视、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使人类能齐心合力地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很有必要给邪教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不仅要有专门的称谓,而且也要有相对一致的内涵。但眼下的现实情况仍需我们深入研究,广泛探讨,清除分歧,尽快达成共识。
  • 精典教育-爱弥儿

    精典教育-爱弥儿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档案信息检索

    档案信息检索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档案信息以及相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尤其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实施。
  • 南极有约

    南极有约

    新浪新生活主义“自我绽放”人物张彬彬最新力作。当地球已经被人类践踏得不堪入目的时候,南极这个为冰雪覆盖的、占世界陆地面积1/10的白色大陆,是地球上最后的一块净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国籍的地方。这是一本告诉你怎样去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的书。去南极,去呼吸很少有人呼吸的纯净空气,去丈量很少有人踏上的冰原,去体验极其宁静、极其晶莹、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光能看很少有人看到的极地风光,更踏着探险先驱者的足迹,感悟他们的精神境界。
热门推荐
  • 吞噬浩瀚

    吞噬浩瀚

    一个落魄的少年,凭借体内的大帝器灵,为了爱人的离别前的一吻,修武道,学天地大道,凝聚万古魔体,手持杀戮魔剑,震八荒,压六合,谁说魔不能称帝!
  • 英雄联盟之歌

    英雄联盟之歌

    瓦罗兰大陆从不缺少纷争。诺克萨斯和德玛西亚争霸……祖安炼金师和马约里斯魔法师的较量……和平与战争,贵族和平民。苏恩只是个小人物,但正是小人物拨动了历史的车轮!
  • 追妻成狂,猎爱小军医

    追妻成狂,猎爱小军医

    某夜,月黑风高,上校凭着对冷兵器的直觉,伸手一摸,果然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把手术刀,他疑惑的问道:“沈洛,最近小区治安这么不好?让你睡觉都得带把刀?”沈洛嘿嘿一笑:“报告首长,我这是防火防盗防上校!”某日,天朗气清,上校凭着对男人的直觉,转头一看,果然见几个男人正对着她走不动道,他转身,张口就是一顿乱咬,疼得沈洛嗷嗷直叫:“首长,你磕到我牙了!”上校嘿嘿一笑:“报告老婆,我这是缺乏实战经验,动作要领还没掌握好!”
  • 愿你听的见

    愿你听的见

    江山多歧路,无为在人间,即是如此,何不去异界逍遥一番,搏几分功名,寻几分艳遇,人生岂不美哉。
  • 时光终尽望

    时光终尽望

    相遇逢,君未留。她早已将爱融入心中,只可惜埋得太深,他看不见。远在几年前,对上女孩的笑颜,或许只是一望,他却要陪她度白首。那份爱永恒在时光中,仿佛只是青春回首,只是那三个字还是说不出口.......
  • 痛彻心扉的记忆:虚幻千年..more

    痛彻心扉的记忆:虚幻千年..more

    看着眼前的任务单,她的嘴角不禁抽了抽。这个任务,要怎么做?没有写任务时间,没有写任务内容,甚至连委托人一栏都是“未知”。顿了顿,她还是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她,不可以拒绝任务。不然她就,无法存在。
  • 谋嫁天下

    谋嫁天下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谋尽天下,谋一处山水人家。
  • 腹黑王爷的天价弃妃

    腹黑王爷的天价弃妃

    一朝穿越,医术精湛的医生变成了宁王府里不受待见的弃妃,侧妃任意欺凌,夫君冷眼旁观。她怒了,不知道医毒不分家吗!老娘毒不死你!让你表演白莲花,让你表演情深款款,让你表演姐妹情深,毒得个个原形毕露!王妃位,如此毒妇,弃了又能得!谁让贴上来的大尾巴狼乐意!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君莫悲

    君莫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自册封以来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奢侈虚荣,是为无德!废为静妃,移居咸福宫。钦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年十八,德才兼备,上眷之,立为贤妃,居承乾宫。钦此!福临,若你不爱我,为何封那董鄂氏。但若你爱我,又何苦再硬生生将那董鄂氏夹到我们中间来呢?何苦这样折磨我,折磨董鄂氏,折磨你自己呢?若然这就是你爱我的方式,那我愿离去~
  • 星际惊情:王子别太猛

    星际惊情:王子别太猛

    欧菲菲失恋了,酗酒了,她把牛郎招回家了。结果这牛郎还真是来自天外的,而且还跟她已经有十年的恩怨仇恨了。从此,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星际中各种怪物频频来骚扰。终于有一天,欧菲菲发飙了。悲催的怒吼:“老公,你还能不能让我过几天消停的日子?”。天外牛郎身体欺近痞笑哄骗着:“能,我们多种些星宝宝,让他们对付怪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