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视觉化思考是我们解决问题和交流沟通的核心,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画图的意义。此后黑笔类的人画图不再只是凭借一时的灵感,而是会启动天生的视觉化思考有意识地画图,黄色荧光笔类的人不再只是以别人画的图为起点,而红笔类的人也不会再坐在房间后排,冷眼旁观别人笔下粗浅的图。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恰当的方法,可以自然有效地M一思考方法持续下去。
再画出4个刀头,注上“看”、“观察”、“想象”、“展示”。这就是方法。
回到那张瑞士军刀的图,再画出4个刀头:“看”、“观察”、“想象”、“展示”。这4个步骤就是视觉化思考的方法。
扑克牌的启发
在《餐巾纸的背面》一书中我用了打扑克的方式来介绍视觉化思考的过程。
因为当我们打牌时,我们首先得看手里有什么牌。“看”,即扫视一下眼前有什么,这是个半被动的过程。毕竟,如果我们搞不清楚手里有什么牌,我们就无法开始。
首先,我们先看看自己的牌。
浏览自己的牌表示我们的游戏开始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看到牌里有什么门道。“观察”,意味着主动了解自己有哪些牌,它们各自的种类,我们能不能看出它们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有哪些数字或者大牌,它们各自的花色,以及我们是不是有足以让我们赢一把的王牌组合。
拿好牌后,我们看看都有什么花色。
然而,观察也只是其中一步。一旦我们知道手里有哪些牌,我们就要用“内心的眼睛”来想象要完成王牌组合还需要什么牌,想象接下来几轮抓牌时拿到那些牌的机会有多大,甚至还要想象--基于已有的牌--其他人手里都有什么牌。
然后,我们得用“内心的眼睛”来想象手里的牌应该怎么组合。
最后,要亮出手里的牌。除非我们特别能唬住人,否则要想赢牌,只能把手里的牌先亮出来。
我喜欢用打牌来举例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打牌比较熟悉,即使没有真的扑克也可以想象一场牌局--从看牌到亮牌的整个过程依次进行,一目了然。先是看牌,不需要思考太多;再是观察牌的花色和联系;随后是发挥想象力,将牌整理成最好的组合;最后是亮牌,还可以有点表现力。
最后,我们得把牌都亮出来。
视觉化思考是个线性的过程:
这儿都有些什么?我看到些什么?界限在哪里?
我观察到了什么?是否似曾相识?如何分门别类?什么东西不好分类?有什么遗漏吗?
我怎么运用这些分类?我能在它们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吗?这些足够了吗?我需不需要再收集些素材?
这就是我的想法。这是不是我期望的结果?你看了这些,是不是了解我的想法了?
视觉化思考的4个简单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这个过程妙就妙在它几乎适用于所有需要视觉和行动协调的事情上。
我们过马路时会经历这4个步骤。
我们写某个文件时会经历这4个步骤。
我们解释复杂数据时也会经历这4个步骤。
弄清这4个步骤,我们的思考将更加清晰有序。“我们的眼睛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这个听上去很玄的事其实就是这样。此后,每次遇到问题我们都会有意识地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自信。
凭借“看--观察--想象--展示”这个过程,我们能够以一种稳定、可重复的方式将问题分解开。就好比不管我们眼前的局面有多么混乱糟糕,我们都有个基本的标准可以遵循:1.先看看问题;2.哈!我看到缺什么了;3.我能想象出大概该怎么解决;4.来,我告诉你们我的想法。
也许问题不是每次都可以马上得到解决,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起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动地看
当我们去看某件事(诸如打牌、过马路等)时,我们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考虑我们怎么做,而是几乎想都没想就去做了。我们一生都在用眼睛,从来不会去想我们是怎么看的。(实际上,人们也研究怎么看,但那种研究不是我这里要介绍的。)
我说的“主动地看”,可不是指这种外表的好看。
学习目标:学会更好地运用“内心的眼睛”。
虽然我们天生就是视觉化思考者,但我们并不很擅长“看”。在《餐巾纸的背面》中我花了不少笔墨来解释我们“怎么看”,是因为如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看”的过程,我们可以提高“看”的能力。“主动地看”意味着我们充分运用了“内心的眼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视觉信息。接下来的例子中,我们将学习和掌握这种“主动地看”,为以后能够自如地运用打下基础。
主动地看之五大步骤
主动地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尽可能地收集数据。
2.尽可能地展示所有数据,以便浏览。
3.建立基本坐标系。
4.将数据“画”出来。
5.得出结论。
为了学习和练习主动地看,我们将用到数据形象化的例子。在开始前,我先插一句,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对数据的分析与综合,但分析原始数据仍然是很好的起点,因为每当我们观察周围世界时,我们的眼睛都会对看到的一切进行初步分析。请大家把下面的练习当做热身活动,随手在便笺本上涂鸦,这将为接下来几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数据练习:如何主动地看(练习一)
给你一分钟时间浏览下列数据。你先看到什么?会在哪里多看两眼?什么地方很有趣?总之,只要注意到什么,就尽管在数据上作标记。
看看这些数据:
好,时间到。
先想想,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些数据代表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暂时想不到,别着急--对大多数人来说,看到这样的数据都会比较茫然。本书会帮你从茫然中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出来”,以便弄清楚它们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第一步:尽可能收集数据
在这个例子里,数据已经给出了。(数据来源:某协会。练习结束后我会公布它的名字。这个练习中的一大悬念就是找出这是个什么协会。)在你自己的练习里,首先应该收集数据。因为要想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有好的新想法,首先要有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现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数据,只有“主动地看”,我们才能理出个头绪来。
第二步:尽可能展示所有数据,以便浏览
视觉化思考的第一个练习从电子表格开始,相信很多人--尤其是黑笔类的人--都会觉得奇怪。电子表格是最不生动的,跟视觉化思考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这么想,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尽管我提倡大家进行视觉化思考,但还是得承认:电子表格是必要的。不是因为它是很好的演示工具(在你真的要强调数据时,选择电子表格是很不明智的),也不是因为它简单好用(只有天天使用的人才能娴熟地操作电子表格),而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所有东西,浏览观察起来十分方便。需要呈现数据化的信息时,这个平台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数据看上去非常繁杂,有用的信息是藏在里面的。如果我们无法对全部信息形成总体印象,就很难看出潜在的联系和可能的模式。想一想“现场旧货出清”原则:要找到旧灯罩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车库里所有的储藏物拿出来卖掉。只有我们拆开所有盒子、箱子,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一一放在阳光下,我们才会找到尘封已久的老物件。面对大量的数据,仍然得用这种方法。
“现场旧货出清”原则:把所有的东西在阳光下铺展开。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一些数据躲在“表格16”里,其他数据出现在“附录”里。把所有的数据都整合进同一种表格,此时我们才能看清都有些什么。
第三步:建立基本坐标系
密密麻麻的表格做出来了。现在要做的是赋予这些数据形象和意义。你可能会问:赋予数据形象和意义?这是什么意思?
每一张解决问题的图都以原始数据为基础,而这些数据来自某个已得到清晰描述的问题或是某个“半成形”的观点,而且画成的图大都是以数据表格的形式出现。赋予数据形象也就是指用图形把原始材料表现出来: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框架,再将原始材料都放进去。这个框架就是基本的坐标系。
每张图都有基本的坐标系,因此有了自己的图形和结构。在一张图(或者地图)里,坐标系往往是最重要的。
每张图都有基本的坐标系,通常会采用南北轴结构和东西轴结构。这可以说是图表的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所有图都能一眼看出坐标系,但它的的确确就在那里,要么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要么需要你仔细观察。
回头看看我们的表格,似乎里面有一些可以作为坐标的东西。在大多数图里,x、y轴都表示相应的某个项目及其数量。我们有了一些项目和一些数量,如价格、年以及增长量。这些表格看起来应该是在比较若干年内价格上的变化以及变化量。
当看到一系列不熟悉的数据时,确定切实可用的坐标系的唯一办法就是拼凑:选出一些坐标,挨个画草图。如果某个草图看上去可用,那很好;如果发现不合适,就另外再画。
我们可以先试试“项目-年-价格增长”这个框架。
看起来这个框架可以使用,那我们继续。现在得想想怎么把项目给“画”出来。请看这张图,发现问题了吧?这个坐标系可以表现某个项目随年份的变化而增长,但表格里有13个项目。要是采用“项目-年-价格增长”的坐标系,我们一共要画13张图,然后把它们叠加起来。这太麻烦了,再试试别的。
“项目-年-价格增长”应该是个很好的框架。只是,表里有13项,我们得画13张图。
先把年份放在一边?毕竟,仔细看看图就知道增长量已经表示了年份:表中最后一列就是每一项2007年相对于1978年的价格增长倍数。
最后一列数字看上去很有意思:它将价格简化成了倍数,同时也有效地说明了比较的是哪些年份
“项目-增长量”的框架看上去似乎是非常可行的。
我们这次选择项目和增长量建立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可以容纳全部13个项目以及它们若干年间价格的变化。纵轴是增长量(增长就是向上变多,更适合纵向表现),横轴则从左到右为不同的项目。
现在这个坐标系看上去非常合适。我们不仅能用它说明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可以灵活处理坐标的刻度。这么合适的坐标系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但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地去看数据,看它到底想说明什么。有了合适的坐标系,数据就会主动说话了。
第四步:将数据“画”出来
最难的部分已经结束了。现在就是把数据放入坐标系,开始吧!先标上要比较的项目。
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标上数字,每个项目相应的增长量都已经一目了然。很快,一张柱形图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