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3400000025

第25章 庄子论人生 (1)

内容提要:

在庄子看来,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高于一切。人不应当成为某种外在于自身的东西的工具。庄子追求的,是个体人格的自在、自由与洒脱,是个体精神的逍遥无羁。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是短暂的,也是不可回复的。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这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

1. 儒道人生论的不同

道家的人生论与儒家的人生论很不相同。

在儒家学派看来,人是异于并高于动物的族类。人之所以异于并高于动物,就在于人作为人,具有人伦操守,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这里所去所存者,即人的人伦操守。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之有辨,是指人具有明辨是非然否的能力。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人之所以是贵者,在于人有义。何为义?韩愈讲:“行而宜之之为义。”义就是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而言之,人作为人,首先是社会成员。人作为社会成员,就应当遵守、履行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在儒家看来,就是所谓的礼。

人作为人,当然存在着各种欲望,但是在儒家看来,人应当以保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作为自己最大的欲望,甚至应当不惜为此而牺牲一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闻道”,即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早上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晚上死也不觉得遗憾。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根本就在于懂得并履行人的社会责任。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儒家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儒家特别推崇人的角色意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之为君,就要像个君,就要做君所当做之事;臣之为臣,就要像个臣,就要做臣当做之事;父之为父,就要像个父,就要做父当做之事;子之为子,就要像个子,就要做子当做之事。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个成员。

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束缚。一个人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身份,就只能做自己身份必须做的事,而不能做自己身份不允许做的事。所谓人,在儒家看来,就是各种身份的一种集合,就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就在于不折不扣地推行仁义,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义务。除此之外,孔子以至儒家学派并不认为个人还有独立的个人追求、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

由此,孔子特别强调对于自我的克制,强调“克己复礼”,并再三申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总之,就是要冥灭自我,消除一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人是各种身份的集合,除各种身份外,人便一无所有。在儒家看来,人没有、也不该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如大学生放假回家了,家乡的人不是说你回家了,不是说张三回来了,李四回来了,而是说:某某的儿子从北京回来了,某某的姑娘从上海回来了。也许你不认识他们,但是他们认识你,他们不是认识你本人,而是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你是谁的姑娘。你考上大学了,你感到荣耀,但是更荣耀的也许是你的家人。因为认识你父亲的人、认识你母亲的人,比认识你的人多得多。人们不会说某某考上清华了,而是说:某某的儿子今年考上清华了。你所承载的不是一个你,不是一个单独的你自己,而是你的社会身份,是你的社会角色。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社会成员,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他要尽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尽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

巴金《家》里的觉新,他是长子长孙,受过现代思想的影响,他有新思想,有新观念,与他的四叔、五叔不一样,与他的爷爷不一样。但是,他不能像他的弟弟觉慧那样。觉慧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觉新不一样,他虽然不愿意,但是有人让他去陪着他的那些婶子们去打牌,他不去还不行。觉新所表现出来的痛苦要比觉慧的痛苦更多。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这样做,但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位、身份,他又不得不这样做。他感到痛苦,他的这种痛苦是别人所不可理解的。他的长辈抱怨他,他的弟弟埋怨他,而他自己却没有办法。觉新是一个文化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人时刻都在演戏,都在扮演角色,但由此却丢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为谁活着。人什么都可以扮演,却唯独找不到自己,唯独不能扮演自己。所以,在儒家那里,虽然具有极强的理性人格,虽然极为突出人的积极入世,强调人的刚健有为,但却没有真正的个体人格。

儒家大力提倡人伦关系,然而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中,除朋友一伦外,其他双方均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妇对于夫,幼对于长,是根本无独立人格可言的。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孝的关键就是遵命、从命、恭顺、服从。子对于父,只有遵命、服从的义务,而无任何独立之志可言。

人伦、纲常,以至道德、政治,本来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以使人充分发展,使人实现自己的条件和手段,但是在儒家这里,手段却成为唯一的最高的目的,而本该作为目的的人本身却只能屈而下之,流落成为单纯的卑劣的手段。

与儒家对于人的工具性不同,道家则大力推崇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强调人的自主、自由与自尊。在道家看来,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人最高的目的,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不是成为他人或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工具。

2. 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在庄子看来,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高于一切。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

更好地生活,自然、自在、自由、自性地生活,这本来就是生命的真谛,这本来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如果离开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禄,就是对人的无情的损害与摧残。

《骈拇》篇讲: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三代以下”,也就是夏、商、周之后,自然纯朴的社会状态不复存在了,天下所有的人都为了一个外在物而损害自己的生命。普通人追求利,而使自己变成了利的牺牲品;士追求名,而使自己变成了名的牺牲品;大夫追求成家,而使自己成为家的牺牲品;圣人追求名扬天下,而使自己成为事业的牺牲品。这些人所做的事业不同,名声也不相同,但是,都对自己的生命做工具性对待,都对自身的生命做无情的毁伤,都使自身成为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奴隶。在这一方面,这些人是没有任何分别的。

君子、小人在世人眼里,有天壤之别,而在庄子眼里,他们并不存在差异。《骈拇》篇讲: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伯夷是商代末年孤竹国的王子。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劝告武王不要伐纣。后来武王取得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成为周朝的土地,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粮食,也都成为周朝的粮食。伯夷与他的弟弟叔齐,“不食周粟”,采摘树上的野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

儒家对伯夷、叔齐非常推崇。子贡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古之贤人也!”儒家将伯夷、叔齐当成君子的化身,当成君子的代名词。

跖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强盗,手下有数千人。在儒家那里,跖是违法作乱之徒,所以也将他称作“盗跖”。

在儒家看来,伯夷与盗跖,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君子,一个是违法作乱的势利小人。而在庄子看来,他们都对自己的身心性命做工具性的对待。从做工具性对待意义上而言,这两个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虽然“所死不同”,但是“残生伤性,均也”。

庄子说伯夷是为了求名,有没有依据呢?也不是没有依据。孔子就讲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还讲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不怕颠沛,不怕造次,怕的是一辈子没有成名。

不管是死于名,还是死于利,都是“残生伤性”;不管是殉利、殉名,还是殉家,以至殉天下,都是“伤性以身为殉”。在“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方面,伯夷、盗跖、君子、小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世人都以伯夷为君子,以盗跖为小人。而在道家看来,殉名虽然与殉利有所不同,但其为殉则一,其于残生伤性则均。盗跖殉利虽然不足取,但伯夷殉名也不值得提倡。君子之行实际上也是小人之行,俗之所谓君子,实际上也不过是小人。

庄子非议伯夷,并不是认为盗跖之行就值得提倡。而是有感于世人推崇伯夷而以之作标榜,刻意而行,只会对自己的生命做工具性对待。如此一来,这与盗跖残生伤性又有什么区别?求名的人并不比求利的人更为高贵,也并不比求利的人更为高尚。

庄子反对的是对人的工具性对待。庄子与老子不同,庄子认为一个人可以做事,一个人也可以不做事。一个人要做事,就是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就是过一种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生活。

在庄子看来,个人生存的意义与目的,显然不在于任何外在于人的东西。一个人并不是被随意驱使的工具,不仅不是他人随意驱使的工具,甚至也不是自己情欲或意志的工具。个体生命本身即具有圆满自足性。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人的存在,也不是为了某一集体或社会的存在,更不是为了生前的利益或死后的名声。个体本身即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最高价值。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最早发现并确立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个体意识的混沌,个性的匮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它的顽症和它的惰性。相比而言,庄子突出个性,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3. 庄子的追求不同于杨朱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突出个体的独立自主,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有异于杨朱的“轻物重生”。

关于杨朱其人其事,历史上并没有完整的记述。据说其生活于墨子与孟子时代之间,理由是《墨子》一书尚未提及杨朱,而在孟子时代,杨朱已经成为显赫人物。孟子讲:“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在先秦及汉初史料中,杨朱也多次被提及。《庄子》书中称作阳子、阳子居,《吕氏春秋》中称作阳生,《淮南子》中被称作杨子。但是,《史记》《汉书》都没有提及杨朱。杨朱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轻物重生”。

同类推荐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不疯魔,不哲学: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

    不疯魔,不哲学: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

    这位清华大学哲学女博士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一夜蹿红。她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把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到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本书写法独特,戏谑,解构,颠覆,又充满了情怀,令普通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们或大呼过瘾,酣畅淋漓;或莞尔一笑,点头称是。绝对是哲学爱好者必读,茶余饭后谈资必备之良品!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回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下篇主要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
热门推荐
  • 风流丹师

    风流丹师

    轩辕风意外遇到修真奇人,却不幸被任命为丹鼎派的光杆掌门,而且得到遗命广收女弟子为丹鼎门徒,光大丹鼎派……
  • 三世花开并蒂

    三世花开并蒂

    本应是天作之合的他和她,却被心狠手辣的她破坏。转世重生,又苦于没有机缘。这一世,她要找回自己的一切!都说命由天定,呵呵~她轻笑。她就是天!
  • 盗墓生史

    盗墓生史

    相传,民间有一本奇书,名曰上下策,因遭抢夺分为两部分。学会者明生死,断阴阳,解风水。一个人只能学习其中一本,否则会全家暴死。上策保富贵,但学者无后;下策荣后代,但学者一生凄苦。他是一个父母双亡的青年,少年时曾在机缘之下获得下策。在人生走投无路之时,与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共同踏上盗墓之路,盗墓不是儿戏,动辄则有性命之危,机关疑冢,僵尸鬼魅……几个缺少各种经验的青年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挣扎求存?
  •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普天下的父母最无私的时候就是爱孩子的时候。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但是当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是否思考过: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宠爱和溺爱仅有一线之隔,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爱孩子吗?“圈养”还是“放养”,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本书向父母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错误的爱,该怎样去爱孩子,该怎样让孩子去爱别人。我们都知道,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技术性的工作技巧和生存技能,只有好的性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才是好的命运的基石。
  • 过好生命中的每一日

    过好生命中的每一日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纽顿博士一直为《费城晚报》的“每日生活”专栏撰稿。这一期间,他收到了无数读者的来信,纽顿博士不断地阅读这些来信,每日不停地为他们排解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有四件事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第一件事: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并非因为我们与世隔绝,也不是因为被拒之门外,而是因为一种自我封闭。第二件事:恐惧感。人类心灵的最大杀手不是罪恶感,也不是悲痛感,而是恐惧感。第三件事:忧虑感。这种忧虑令我们疲惫不堪,使我们在明天还未来临之前就开始为之忧虑。第四件事:童年所受的伤害和羞辱。因此我们要善待孩子,不要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伤疤。
  • 邪王宠妃:废物逆天五小姐

    邪王宠妃:废物逆天五小姐

    二十一世纪的王牌女特工:沈云兮,一朝穿越,穿到了沈国公府废柴五小姐身上,世人欺她、辱她,她便千百倍奉还,她苦苦修炼,走上了强者之路,而半路。却栽在了某人手上,然而,她的一世英名就此毁于一旦。片段:我要这世间所有的珍惜异宝。”某人宠溺的说:‘’好,都给你。”我还要把我的府邸从新翻修,扩大。“某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还要这世间的所有美男!;某人整张脸都阴沉了下来,咬牙切齿的说了一句:”你敢!“他低头狠狠地吻上那傲娇娃粉嫩的唇......
  • 圣皇武神

    圣皇武神

    一代龙皇重生在一个废材少年身上,成就绝世圣体,融合天下万法,从此走上了一条逆天而行的武神道路,称霸人妖两族,成为亘古永存的圣皇武神!
  • 恶魔校草:甜心,别乱来

    恶魔校草:甜心,别乱来

    (全文免费)恶魔校草太霸道,萌萌甜心快点逃。刚见面就遭遇恶魔校草的欺压,萌萌甜心一秒钟翻脸变小辣椒。“校草别走,咱们好好谈谈!”谈判不成,还要被他壁咚强吻。从此,他成了恶魔校草,她却成了情书送件员,不仅要费尽心思灭花痴,还要任劳任怨当女佣。于是,小甜心怒了:“我不干了!”恶魔覆上身前:“别动,躺着我来就行!”从此恶魔不仅进她房,还要霸占她的床,夜夜狂宠受不了。QQ群:659129165
  • 道帝魂

    道帝魂

    菩提现,战乱起。道帝谜,万年承。古皇出,道界灭。帝魂正,破苍穹。一片菩提叶,带领着吴云走上一条修真的道路,随着谜底的渐渐揭开,却发觉,后面的谜却越来越多,该何去何从?吴云的话: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 月下璃霜浅君心

    月下璃霜浅君心

    儿时的相遇,两人互生情愫。被迫分离后,他思念着她。她因月族月女的身份被迫消逝记忆。多年后,一次偶然似乎找到了“她。”,但却使他们之间错过太多。那些青葱的岁月,那些刻骨铭心的痕迹,花火又会怎样在他们之间明艳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