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6700000016

第16章 手指要指向自己(4)

迄今为止,徐皓峰写了三本小说,是《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两本武学访谈录,是《逝去的武林》和《大成若缺》。他的本职工作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老师,讲授视听语言,他的课,有人说极好,有人说极差。他写剧本,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有他的功劳。他做导演,之前拍摄了一个短片,眼下拍了一部长片,叫做《倭寇的踪迹》。

围绕着他有许多传说。最出名的是他在学校的时候,从五楼跳了下去,没事儿。比如他的二姥爷是形意拳的高手,晚年沦落在西单看更,将一生绝学传授给他。再有的,诸如香港的武术指导来内地,必去他处拜码头,《逝去的武林》是他们的工具书……眼前的徐皓峰是白白胖胖一个人,多少令人有些失望,戴着大眼镜儿,笑起来眼睛眯缝成一条线,鼻头大而圆,慈眉善目的一张脸,没有武林高手的气派。

就是这个人,他写的书,扎扎实实地填补了某种空白。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没有内地人。在轰轰烈烈破除旧世界的改造中,英才损失殆尽,绝学无处藏身。武学一道,似乎只能在港台开枝散叶,在动作片里惊鸿一瞥。只有在徐皓峰的书里,我们又与那个风雨江湖狭路相逢,原来,“一切都是真的”!原来,“真的有高手”!原来,“武学没有绝” !还有人懂,还有人真的懂。

徐皓峰说他的《大成若缺》的意义就像一部纪录片。将正在消亡的东西纪录下来,呈现给世人看。用自己的一支笔,将两千年来绵延不绝却被迫断裂的武脉接续起来。而徐皓峰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录片,还在于剧情片。他描绘的那个世界,表相迷人,欲罢不能。深入进去,光怪陆离刀光剑影里,天才凋零,绝学散佚,人心荒凉,真相是如此的苍凉苦痛。有趣,美好,血气方刚,充满尊严的一个世界,已经不复存在。我以为,他写的所有时代,都是现世。

谈话部分

电影是在思辨宽容

柏邦妮:徐老师,你的电影拍得怎么样了?是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徐皓峰:正在做后期。电影叫《倭寇的踪迹》,英文名字暂定为《刀的身份证明》。是讲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改进了倭刀,后来戚家军解散,这种刀流入民间。民间的几个家族认定这就是倭刀,持刀的人就是倭寇。戚家军的人想,好吧,就打吧,就对抗。然后引发了一个多年前归隐的高手,前来与戚家军的人对决。这位高手娶了一位年轻的夫人,陪嫁的护卫里,有一个是夫人的相好。高手就高尚了一把,成全了这对有情人,自己上山归隐。但是在山上待不住,山中岁月过于寂寞,一听说闹了倭寇,就下山来决斗。

柏邦妮:听起来很像之前你写的小说《大明末世南京城》。

徐皓峰:是根据那个小说改编的。但是电影和小说不太一样。小说写的是腐朽,是人性的崩溃。随着年纪增长,我不再着迷于批判性的东西,转而写建设性的东西。电影是在思辨宽容。高手一时的高尚,是一时的情绪,并不是理性的高尚。他的归隐,也不是真归隐,当年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最后的下山,几番决斗,他做到了理性的宽容,这才是真归隐。

真正的武林高手

柏邦妮:我们都特别好奇,您的电影,用的演员得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吧?

徐皓峰:是真正的高手。这部戏的男一号叫于承惠,在当年的电影《少林寺》里,他演反一号王仁泽。当年在武术队的时候,他以醉拳和醉剑出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恢复了唐朝的古剑。唐太宗玄武门事变,侍卫们用的是双手剑,把柄很长,很沉重。明清之后,演变成轻薄的宝剑。民间只知道他是一个影视武打演员,其实他在武林中的地位,是中国当代一代剑术宗师。

柏邦妮:您是怎么认识他的?怎么选定他做男一号的?

徐皓峰: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坏人形象,还停留在影视角色的印象。选演员的时候给他看了剧本,没想到他特别喜欢,从山东飞到北京来与我对谈。一聊之下,才发觉他博览群书,底蕴深厚。他早年已经厌倦表演性质的武术,在民间寻师。之后一次断腿,彻底让他了悟,不再为浅薄的东西牵扯精力。他今年七十一岁,内心细腻,武学极有成就。当时我就有一种捡到宝贝的感觉。后来闲谈得知,他的一位师傅是民国时候国术馆的人,更觉得冥冥之中有个引子,把我们牵到一起。

柏邦妮:其他的年轻演员呢?谁演那个戚家军?

徐皓峰:一个年轻的演员,叫于洋。他非常有悟性,整个拍摄过程中,于老给他点播了不少,他一点就透。主要是教他形意拳的发力。形意拳的拳劲来自枪劲。还有就是“斗步”,形意拳有一句话“拳不到,脚要到”。脚相互攻防,抢占位置,对方就输了。这就是实战。在我的电影里,可能不会有好看的招式,但是会有发力,会有实战。

续接武脉

柏邦妮:从《逝去的武林》到《国术馆》,从《道士下山》到《大日坛城》,然后再到《大成若缺》,从民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八十年代到当下,能看得出您的努力,试图将中华断裂的武脉以文字的方式延续下来。请问下面你要做的修复工作,还有哪些?

徐皓峰:准备要写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京城府内太极拳。清末,杨露禅进王府教拳,一身艺业传给了王府的管家。这一派非常隐秘,没有对外宣扬,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广收徒弟。他这一支的传人看了《逝去的武林》,觉得道理相通,就来找我,希望交个朋友。接触之下,发现他们的东西很有价值。有趣的是,他们的传人是一个中苏混血儿,长得像一个英俊的法国人,七十一岁,职业是语言学院的教授,别人不知他是府内太极的高手。真东西教了洋人,这里面有故事。现在,他们的拳馆在故宫的河边,你常常能看见一个洋人教中国人打太极的神奇景象。

柏邦妮:另外一个题材是什么呢?

徐皓峰:另外就是我们形意拳门下的了,这一位是李老(指的是《逝去的武林》中的李振轩)的师兄。他出身书香门第,在尚云祥门下学拳,正业是律师,但是拳术,昆曲,古琴,易经,无一不通。孔府的古琴修复,古琴谱的勘定,都是他亲历亲为。这位师兄的儿子没能习武,本事传给了孙子。我是想采访他的孙子,把他的一生经历和本事都写下来。

柏邦妮:除了形意拳和太极拳,还有其他的拳术准备写吗?

徐皓峰:其实我懂的也就是内家拳。内家拳指的是形意,大成,太极,八卦这几种,道理相通,所以我能写。外家拳比较像竞技类的体育运动,也就是按照常人的肌肉规律来运动,内家拳靠的是内力,是超乎常态的。

柏邦妮:我有一个小疑问:我看《大成若缺》配的那些照片,怎么武林高手的架势都那么普通,一点都不好看?

徐皓峰:(笑)呵呵呵……你们都是受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其实真正的比武看不见姿态,都是一两下解决问题。看外在,看不出究竟,一搭手才知道深浅。

柏邦妮:我还有一个疑问,我读剧作理论,很多开始都不懂,写着写着有了体会才能读懂。你只练武两三年,那些高深的武学理论你是怎么参悟的?

徐皓峰:所以说还是因缘际会吧。你们也知道我的经历(指的是《逝去的武林》里写的事),我跟李老合二为一。他体会得深,我能写,你也知道,他是我的二姥爷,对我没有隐瞒,倾囊相授。他几十年的修为弥补了我的体会不足。

柏邦妮:听起来像虚竹得了无崖子的真传。

徐皓峰:呵呵呵!

当下的武林生态

柏邦妮:《大成若缺》写的是八十年代国内武林的一个生态。就像一个横切面,能看到他们如何拜师学艺,如何切磋,如何维持生计,如何颠沛流离。当下的武林生态如何?

徐皓峰:非常不好。金钱的腐蚀比战争要大。在过去,危难之中都能找到传人,比如在陈家沟,那些高人被打成右派,明天就要枪毙,还能找到传人,把拳教下去。如今大家都挣钱去了,年轻人贪图享受,有武术的兴趣,是不能深造的感兴趣。拜金时代对武术的摧残是最大的。

柏邦妮:所以你在《大成若缺》里,有一章,以这样四个字收尾:期待英才。

徐皓峰:我看《大成若缺》,是从一个纪录片的价值来看的。八十年代是一个气口,是向拜金时代转变的历史交叉口,从人文的角度去考察习武的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人的理想在慢慢的丧失。

柏邦妮:香港那边呢?会不会因为盛产武侠片,大量的武术家进入电影行业,从而保留下来呢?

徐皓峰:香港的顶级武指,虽然练武术,但是他们很多来自戏曲界,比如成龙就来自戏班;比如唐佳,《青蛇》的武指,来自魔术界。解放前北拳南传,袁和平的父亲是这批人中的一个,他得益于此,是北派的功夫。只有刘家良是真正的南拳,黄飞鸿那一派,所以他的电影原汁原味,武林讲究,招式气派,在娱乐中留下了很多真东西。

我们遗失的传统与精神

柏邦妮:日本的武林生态如何?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视频,他们保存得似乎很好。

徐皓峰:对。西方人一周庸庸碌碌,到了周末去教堂里坐坐,这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东方人没有教堂,武馆就是教堂。日本的孩子也一天到晚待在学校,但是中小学有无数的社团,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每个学校都有戏剧、美术、插花的社团,也都有武道馆。所以他们把武术给传承下来了,没有丢弃尚武的精神。

柏邦妮:那我们遗失的是什么?

徐皓峰:习武原本是一个传统。孔子时代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管是乐器,还是礼数,都是通过实物来锤炼人的精神。射艺,其实就是武功。必须实操,你才能拉开一张弓。内家拳的发力方法和孔子的射箭之道是一样的。射箭的时候,手哪怕有一丁点造作的动作,都会影响力度和准确性。内家拳也是一样,去掉造作之力,体会人体本能之后的力量。习武其实是说,人的精神靠体能运动激发出来。光靠人的精神赐予精神就是空想,容易堕入颓靡。

柏邦妮:很有意思,我们往往以为,人的精神是靠琴棋书画来冶炼的。

徐皓峰:修养,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不单单是读书,也包括习武。习武,给人在逢变之时,度日之时,提供持久的有力的精神能量。修养其实是魂魄的质地,心胸的格局,气魄的大小。中国的文化被清朝扭曲了。皇帝怕造反,雍正禁武,希望臣民越柔弱越好。孙中山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把“习武”当成中国的大体,当年,国术馆是一个国家机构,冯玉祥是长官。“强国强种”,是那时的口号。搁在现在,我觉得也不过分。

一个男人的诚意人生

葛优

他能演最好的喜剧,也能演最好的悲剧。他总是演出卑微的小人物,他让那些小人物柔韧,滑稽而热闹可喜;他也演悲壮的大人物,那些大人物并不慷慨激昂,总有一丝苍凉和慈悲,纵使残暴猥琐,也总能赢得我们的原谅。人戏不分--那不是他。他把人和戏分得很开,小心地不让自己陷入荒唐。在戏里,他嬉笑怒骂,悲歌狂哭,但是在生活里,他从不显山露水,头角峥嵘。他珍视自己的羽翼和声誉,小心翼翼地把灵魂寄放在电影里,那里最封闭,那里最安全。

他有一张奇特的面孔:他普通,平常,并不高贵脱俗,但是他又让人难忘,亲切里透着隽永。他来自底层,脸上绝不写着中产或者特权,也不写着物质和欲望,他就是一张草根面孔,让你相信他来自于你身边,或者,他就是你本身;同时,他的面孔又是一张经过提炼,得到发挥的面孔--他凝聚了许许多多个“你”的命运,他似乎是你,但又不是你。而这,正是他最独特的魅力。

他是葛优。冯小刚口中“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工作者,戛纳影帝,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演员并且也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而他不喜欢这些空旷的头衔,他喜欢别人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或者,一个好人。

他坐在我们面前,面容清瘦冷峻,不笑的时候,难以接近,自有一种清冷的威严。他默不作声,并不像个毕生的优伶,而像一位疲倦的君王。他也有兴奋的时刻,是新鲜的创意让他快乐,不是聊天,对他来说,语言太危险了,最好回避。但是我们仍旧抛给他一个巨大的问题:关于《非诚勿扰》,关于“诚”,关于一个男人与他的半生--一个“诚”字,到底可以赋予多少层意义,多少种颜色?

他想了很久,开始讲他半生的故事。

八岁,“诚”就是诚实

葛优心里惴惴不安的。当然,这时还没有人叫他“葛优”。他才八岁,北影大院上上下下,都叫他“小嘎”。其实这孩子不嘎,倒是有点蔫儿,不显山不露水,安静,不生事。就地打滚,撒泼取闹,都是没有的事,哭也是静悄悄的,不出声。他不惹事,事会惹他--刚上学,班里的浑孩子老欺负他。

那时的北京城不是现在的样子。天不是灰蒙蒙,乌涂涂的。老房老院都还在,城市的根基太古安然。朗晴的午后,即便看不见鸽子,也能听到响亮的鸽哨。几个浑孩子追着小嘎追了几条街,堵在了一个死胡同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他抄起反抗的书包,向他们拍去。

家长登门告状,说实话,妈妈施文心内心里是有点惊喜的。葛优这孩子,太良善了,显得软弱。她绷着母亲的威严询问他:“你打了没打?说实话。”葛优只是摇头。批评,数落。他心里委屈,又不会宣泄。施文心下班了回家一看,简直愣住了:原本放在写字桌上的瓶瓶罐罐,全部挪放到地板上,没有摔砸,也没有毁坏。均匀整齐地摆放着。这就是葛优的愤怒,固执里透着温和。

葛优八岁时,第一次从妈妈嘴里听到“诚”这个字。妈妈说:“孩子,人这一辈子,最要紧就是一个‘诚’字。诚就是诚实,不撒谎。咱不惹事儿,有了事儿咱也不怕事儿。你知道吗?”他赶紧点头。小时候,他很清秀,眉目疏朗,这一个点头,郑重其事。

我们问现在的葛优:“你真的再也不撒谎了吗?”他照例想半天,“哼”、“嗯”了一会儿,把话琢磨透了才开口:“不能说一点儿谎都不撒,但是损人利己的谎绝不撒。有时说点瞎话,是怕伤了别人,也怕伤了自己。”

十八岁,“诚”就是不糊弄

早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天还很冷,一呼气就是一层白霜。十八岁的葛优从土夯实的屋子里钻出来,猪圈里的猪们听到了熟悉的动静,立刻欢蹦乱跳活跃起来。顶着露水,他先割猪草,将猪草择清,洗净,细心地淘去砂石,切得细细的,再和猪食搅拌在一起,撒料的时候绝不能把粮食洒在最表层,这样猪就会拱着吃这一层好的,剩下的弃而不食。

还不算完,葛优站在猪圈前,眼神很温柔,像哄孩子似的和牲口们说话:“你!说你呢!让给别人吃一口怎么就不行?……你,你多吃一点儿,看你瘦的!”农民们都喜欢葛优,他们说,没见过这么疼惜牲口的年轻人。在昌平县兴寿公社香屯大队放猪已经三年了,原本瘦瘦小小的猪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葛优不把他们当作牲口,而是当作宠物,当作朋友。表扬他热爱劳动,葛优搔头,对这种大帽子显得不感冒。半晌了,他才慢悠悠地说:“猪不糊弄咱们,咱们也不能糊弄猪哇!”

十八岁,混混沌沌的葛优心里滋生了新的热望:他从一张朋友随意为他照的黑白照片里,分明看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东西。照片中的自己,和自己相貌一样,但神气不同。平日里,他何尝有那么宽厚,沉默又深邃的眼神?他为这个念头激动不已:不是为了当演员,而是为了能看见不同的自己。

同类推荐
  • 我读4

    我读4

    《我读4》万象包罗地收录了关于思考,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家园的书籍,温暖而博大,细腻并客观。梁文道以他的独立思考和敏锐的眼光为我们选择各种好书,期待着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小书里找到与自己的精神领地,也可以循着其中的线索和脉络,挑选最合宜的读本,完成这场愉悦而柔软的阅读之旅。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写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实现了某种连结。
  •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本书从中国现代情诗切入,探寻古今诗歌的渊源承衍。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三维空间里,论析现当代情诗数十年中古典承继的波涌起落,展现其动代行程,论述其诗学理论,论述其古诗底蕴,从而确立中国现代情诗的“史”的位置。
  •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本书立足于网络创作现实,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少数民族网络写作、网络类型小说的文本价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等也有细致、独到的论述。
  • 北大日记(壹)

    北大日记(壹)

    该书共收入了近30位北大学子的日记,日记中的时间跨度介于1990年至2008年之间,日记的内容是期间求学于燕园的青年才俊们的校园生活。这些文字所呈现的显然是零距离的花样年华,是小说、诗歌等艺术加工手段所无法复制的校园与青春。
  •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群星璀璨的年代。两千多位诗人写下五万多首诗歌,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把中国诗歌推向巅峰时代。这些诗文佳作流传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唐诗》为“国学启蒙书系列”其中一册,本套丛书是引导青少年走近国学,培养青少年朴素的道德观。本书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国学,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国学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
热门推荐
  • 花羡

    花羡

    她也许属于该看精神科医生的那一类;都市里锦绣前程,她用县级小城的临时工交换;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她用水火难容来报答;爱情,原来就是最美好的回忆。
  • 一声乱

    一声乱

    武的極致為何?一腳翻江倒海,或是以隻手翻雲覆雨。武者的終極追求是天下無敵,還是守護身邊的一切。因緣際會下,陌上蟻結識了,修為深不可測的世外高人『缺』。缺以一人之力嚴格劃分世上善惡、黑白,沒有了灰色地帶,世間只剩源源不絕的爭鬥,陌上蟻將在這亂局寫下,專屬於自己,精彩的那一章。
  •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本书精选目前比较流行的多款新型摩托车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检查方法,分析故障产生的根源,讲解故障排除的方法,让读者分享维修实战过程,学到故障检修的经验与技巧。
  • The Real Thing

    The Real Th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吸血女王猎爱记

    吸血女王猎爱记

    看吸血家族的落魄公主如何一步一步俘获美男心
  • 密室里的恶魔

    密室里的恶魔

    不管是看似光鲜亮丽的服装设计师、看似高高在上的时尚编辑,还是看似女神般的超级模特,当自己的利益和爱情受到威胁时,都会不择手段去攻击别人。可是,到底是谁触碰了人性的底线?到底是谁杀了人?谁能得到救赎?谁又能逃出生天?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黑暗的密室里,由恶魔一手操纵,你想来会会它吗?
  • 法师

    法师

    魔法,是这个世界的根源。许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 陈年痛终不悔

    陈年痛终不悔

    夜色有些微凉,难免有些感伤。简昕静静看着西南方向,闪烁着的霓灯。‘叮铃’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她打开来,是简单明了的五个字:简昕,你看着。简昕抬起头,只见远方一个小黑点从几百米的高空坠落,一闪即逝。“据报道,昨夜凌晨一点半,一人从三百米的高塔坠落,死因不明。目前,警察正在调查中。”简昕:“你是谁,你凭什么管我,要不是仗着我喜欢你,你还敢这么得瑟吗?”简阳:“我欠她的远不及欠你的一分多,所以我打算先换完她的,再用我的一辈子补偿你”宋一洋:“老子倒想不喜欢你,你把心还我啊!”
  • 爱至慕夏

    爱至慕夏

    夏末的流星划过天际,陨落成雨。我站在雨里,一时温暖,一时孤寂。我是佐雨,笑容慵懒,眼神邪魅的佐雨。也许我知道得不多,但偏偏却最懂你,懂你的那些小脾气和不讲道理。诺诺,把手给我,让我带你走出那片夏天的阴翳。
  • 腹黑王爷的逗比王妃

    腹黑王爷的逗比王妃

    校花意外穿越变身名门千金——沈大将军之娣女这位校花和大家心中的校花不是一种类型刚穿越就以家斗开场!!初次进宫竟惹怒王爷,误认刺客皇宫生活状况百出王妃桃花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