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12800000003

第3章 关于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问题(1)

在董仲舒思想的研究中,人性论是极有争议的一个课题。廖其发同志的《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在有分析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对董仲舒的人性思想与其相关的教育思想,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给人以启发。但就笔者所见,文中有的论点,似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故依一孔之得,就如下两个问题请教于廖其发同志与各位方家。

一、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定义

今人对董仲舒人性论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仲舒对人性作出过多种界说。人们正是依据其不同界说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廖文(注:为行文的方便,本文将廖其发同志的文章称为廖文)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将董仲舒的人性本义的探究,作为全文的逻辑出发点,这是很有见地的。廖文认为,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最基本定义,适合所有的人,包含了他所讲的人性的全部内容。而董仲舒人性的基本定义是指:“人天生的资质或天赋素质。”从廖文批评“认为董仲舒的人性是指先天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不准确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主张“我们在分析他所讲的人性的特点的观点时,就不应该批评他只承认人的自然本性,不承认人的社会本性”来看,廖文实际上是把董仲舒的人性的基本定义,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属性,否认其中包含着伦理的社会要素。

的确,董仲舒关于人性的许多界说,如廖文所引的“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性者,天质之朴也”,“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者”等,是指人的天生资质而言。但这种天生资质,却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着仁义一类道德潜能的。

因为董仲舒的人性“天生资质”之天,是有仁义一类道德属性的有意志的神。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如天之为》中说:“天志仁,其道也义。”《王道通三》说:“天,仁也。”类似的说法还见于他篇。而天人之间,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是天决定人的关系。人从身体结构、情感到人性,都是从天那里来的,董仲舒称为人副天数。他说:“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又说:“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春秋繁露·竹林》。)这些论述表明,董仲舒讲的天生资质的人性是有仁义、有善恶因素的。董仲舒更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癯,而不可得革也。

人天生之性不仅有善恶,而且是可养不可改的,因此,董仲舒的人性定义,是有先天伦理观念的,而且其善恶是后天不能改变的。

廖文所引的“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两条材料,也可证明董仲舒所讲的人性的天生资质,是有伦理道德的,而非廖文所说是指纯粹的自然属性。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说:董仲舒“作情性之说。天地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根据王充的论说,董仲舒的性情说是性善情恶说。《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亦有清楚的论述:

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在董仲舒看来,人天生有性与情,性与情都是人的天生资质。但性是天之阳所生,情是天之阴所生。情也是性,性善情恶,因而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人生的性情既有善恶,怎能说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属性呢?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的“性情相与为一瞑”之说。瞑,从目,意谓闭上眼睛的状态。董仲舒用“瞑”是对天生性情的形象比喻,是准确理解董仲舒的天生资质的人性的重要概念。眼睛闭上,看不见东西,但并不等于眼睛没有视觉。因而“瞑”是不否定人的视觉的。同理,天生性情虽有善恶,但其善恶与后天的实现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正如闭上眼睛与睁开眼睛两种不同的状态。因此,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天生性情有善恶,但准确地讲这种善恶只是一种先天的可能(或潜能),正如闭上眼睛的人有视觉能力一样。但这一种先天的可能还不是已成的善恶,不同于眼睛看到东西,因此,董仲舒称为“质朴”,将其与已成之性相区别对立。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董仲舒讲天生性情为“自然之质”,只是指性情的初生状态,而不仅仅是指单纯的自然属性。这种初生状态是有善恶两因子的,是后天性之成的基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如下一段话特别清楚地表明了以上论点: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不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性而瞑之未觉,天所为也。

天生之性的自然之质有“善质”,在这里讲得十分明白。这种善质,有时董仲舒又称为“善端”,其特点是未显现出来,正如眼睛有见质而闭眼(瞑)还见不到事物一样。

廖文认为,董仲舒在具体讨论人性时,是“不违背其本义”的。那么,董仲舒论述具体人性时,也必然应该而且只能是从单纯的自然属性上立论。但事实恰好相反,董仲舒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就是最好的证明。《春秋繁露》借用禾与米、蚕与丝、卵与雏的关系,反复论证了中民之性与善的联系与区别。《深察名号》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全为米也”,“茧有丝而茧非丝,卵有雏而卵非雏也”。这一比喻说明:第一,中民之性与现实的善是有区别的;第二,天生民性又是包含着善的因子的。因此,董仲舒讲天生人性绝非是一种没有社会属性的天生资质。

总结起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基本定义包含三个要点:

其一,以天生之初(或人之初)为出发点。因此,董仲舒动辄说“天生人性”,或直接以生训性。

其二,以善端(或善质)作为天生资质的内涵。这一善端与后天实现的善,是瞑与觉、禾与米、茧与丝一类的关系。

其三,情也是性。董仲舒以情恶性善,二者本是对立的,只是在二者都是天生之质的意义上,他才讲“情亦性也”。注意此点,可以明了董仲舒讲天生资质也是包含情的,因而又包含着恶的因子。

廖文否认董仲舒的人性定义包含有善恶因子的原因,在于只看到“质朴之谓性”一类文字,而忽略了其他关于人性的界说。同时,廖文仅就人性论人性,而没有把董仲舒的人性论放在董仲舒的全部思想中来研究,因而必然把董仲舒讲的“天生”误作为自然所生,而忘掉董仲舒的“天生”的天是有道德属性的至上神。

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论及具体人性时,董仲舒提出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的说法,并认为它们有上、中、下之分。但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深察名号》亦说:“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既称上、中、下三性,又只能以中民之性名性,这无疑是一个矛盾之说。

对这一矛盾,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对立观点:一种否认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三品说,一种肯定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三品说。其实,董仲舒明确地提出了上、中、下三性的概念,说他的人性论不是性三品说难以成立。廖文对此已有辩说,我是基本赞同的。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三品论,廖文作了肯定论证,并对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作了分析。廖文的分析,解剖了前人的某些误说,提出了有根据的新论,推进了对上、中、下三性的正确深入理解。但是,亦有某些值得进一步补充、商榷的地方。

笔者认为,正确地理解董仲舒的上、中、下三性含义,必须首先弄清圣人、中民、斗筲的所指对象,并联系董仲舒的思想,乃至秦汉的儒学思想,以及董仲舒生活的社会状况诸因素作综合的考察,才有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先谈圣人之性。对于圣人,先秦儒家多有论述。圣字的本义指人的智能通达,《诗》、《书》、《礼》等先秦典籍多含此义。《论语·雍也》将圣人视为理想的最高人格,比孔子经常称许的仁人还要高尚,尧舜也难于做到。《孟子·离娄上》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儒效》说:“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把圣人视为伦理上的完美人格,是先秦儒家大师们的共同理解。

同类推荐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马克思问我哪里痛

    马克思问我哪里痛

    华服出席喧嚣的派对,只感受到一群人的孤单;曾经亲密的恋人,分手却仿佛在两人之间筑起了高高的藩篱;即使亲近如父母家人,也总有难以启齿的时刻……在当今社会,此类哲学中称为“异化”的现象成为青年人无法回避的痛点,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纷沓机遇的同时,也用满载物欲的价值观对其施加控制,使之疲于奔命、不断迷失。作者柳东民富有创见性地运用马克思哲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中诸多“异化”现象进行逐一解读,超越政治层面,从爱与人性的角度,清晰而精准地展现了一个富于人情、浪漫的马克思及其核心思想——他已卸下教科书赋予的身份标签,只想面对面地与你聊聊,那些生活中别人不懂的苦痛。
  •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本书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热门推荐
  • 绣女奇侠

    绣女奇侠

    是绣心原本只是普通绣庄里的一位小姐,却被逼拜师学艺,家破人亡后成了绣娘里的绝影杀手!本以为杀手的心是冰的麻木的!直到遇见他,所有爱恨情仇,都变得云淡风轻。她笃定一生所爱,陪他卧薪尝胆,海角天涯!陪他逐鹿天下,天荒地老!选择彼此便认定彼此,为其付出一生,终将无悔!
  • 盛夏千帆

    盛夏千帆

    是谁的身影默默守候,又是谁的身影在阴影中黯淡离场?盛夏,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故事,是一场难以描述的悲欢离合。他们在盛夏相遇,谱写一道道如烟花的绚丽,叙说一场场没来得及填补的遗憾。盛夏千帆已过,初心能否依然?你好,盛夏。
  • 十二贵族少爷的宝贝

    十二贵族少爷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偶像,我也不例外吧,我是个行星饭,如果我的读者是行星饭,你们一定会喜欢这篇文章的,想像一下你是女主,在校园里和十二位绝世花美男谈恋爱,你会怎么办。
  • 网游之霸王传说

    网游之霸王传说

    一款划时代的史诗网游《永恒》;一部一文不名的落魄小子的迹史;一个游戏菜鸟继承英雄传承的成神之路;一段不朽的霸王传说!醒掌杀人剑,醉卧美人膝,以敌之血,成我霸王之名!
  • 幻界至尊

    幻界至尊

    一个鹰纹背刺天涯独行的孤子;一位清丽娇软聪灵惠敏的女子;一把旷古绝今威慑鬼神的绝世神兵,一套神魔聚集无坚匹破的无双战甲;一群生死相随永不二心的宠仆,一伙同甘共难情深义笃的朋友;一些神灵的青睐与扶助,一句上位神万年一出的创世预言;一切一切尽在觞尘《幻界至尊》……
  • 第九天堂:记忆之卷

    第九天堂:记忆之卷

    你听过一个叫做“遗忘之神俱乐部”的地方吗?据说,在那里只要你愿意,便可以遗忘爱情中所有的寂寞、痛楚、悲伤、乃至背叛……如果世界上真有那样的地方,能够帮助你忘记曾经“爱情的记忆”,重新开始,那么,你会愿意尝试吗?一段让你痛苦的爱情,你会选择保留还是遗忘呢?为了不再痛苦而放弃宝贵记忆的人又是否会真的快乐呢?“爱”的结果真的比过程还要重要吗?当然,如果你找不到“遗忘之神俱乐部”的存在,请不要怀疑,因为当科技文明发展到某个高度时,所有的一切都会在“第九天堂”里梦想成真!
  • 无形篇

    无形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轮回之初:声归前尘

    轮回之初:声归前尘

    她,醒来之后,只记得自己是苏家嫡出二小姐。见过妖魔鬼怪,闯过虚无六界。一直以为命运其实不算什么,却在冥冥之中恍惚明白,原来,没有人逃得过命!一切,早在前世就已安排好了。
  • 教童子法

    教童子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破碎天宇

    破碎天宇

    易寻,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次巧合中的觉醒,开启了他身体中神秘的力量,从此带他进入到奇妙的修行者的世界,在磨难和机遇的双重作用下,他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鲜血铸就他的成长之路!而守护,则是他永不磨灭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