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4900000017

第17章 中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2)

有人批评中国社会怨气太重,谁都觉得自己亏了,都不愿检讨自己。有时我就想,假如中国人戒掉贪瞋痴,假如中国人恢复心平气和,那不是太便宜了那帮混蛋了吗?我还想,读经是另一种心灵鸡汤,凡读经者莫不在平抑内心另一种焦虑,否则这种焦虑会要人发疯。

佛道都有“由病至道”的说法,只有先有了病,才会去修炼,才会接近或得道。要想中国社会有道,光靠民众修炼是不解决问题的。相反,不耐烦倒是变革的开始。因为历史上的变革还无一例是因为某人修炼到家造就的,而是因为斗争促成的。

万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谁都不想心理失去平衡。期待有一天我们心平气和。耐心排队是因为有规矩。安然接受现在的社会地位是因为社会还公平,人们只要努力就有奔头,就有改变的可能。

当下,我们只看到了公众场合里的插队,其实体制中的“插队”现象更加普遍。在社会场合中,我们为一些琐事不耐烦,失去了中国人传统的气定神闲、张弛有度,一些人甚至怀念起30年前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人们最终会明白,选择现代化,选择民主,就是选择不耐烦,社会由此开始进步。只是不要搞错不耐烦的对象,错伤无辜者。

中国需要社会学想象力

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中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社会的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任何文体都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比如知音体,其按摩功能甚于探寻真相,即符合某类人群的心理需求。那么,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述当今中国这个3 000年未遇之变局?我以为,任何一种惯用新闻文体都是不足够的。

这是一个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时代:分裂、断裂与冲突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词,普适价值与“中国模式”,国际潮流与民族主义,公民维权与垄断寡头,仇富与仇腐……西方过去300年的历程正以社会戏剧的压缩形式在中国上演。

这是一个穿越的时代:中国巨龙的龙首探入信息化时代,龙身在工业化时代,可龙尾还在农业时代。中国30年,西方30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压缩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300年的历程。社会各领域的进程是不同步的,有些与时俱进,有些滞后百年。

所有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中国”的营销实践都成功了,而用“一个中国”的注定败北。你用上海南京西路的奢侈品消费来推断中国人的购买力,陕西农民肯定不干。

这是一个速朽健忘的时代。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提出“中国年”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中国是世界的“急之国”。

解构这样的时代需要穿越精神。我找到了“社会学想象力”,它是本人在《新周刊》400余篇文章里的关键词。

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所谓社会趋势

社会学想象力(socialogical imagination),港台地区译为“社会学构造力”,指一种心智,即在微观经验材料与宏观历史之间的穿梭能力。这既要有“智”,更要有“心”,心是关怀、责任、道义,智则基于理论素养和功底。

该词源于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1959年的同名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已成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对当下世界影响深刻,中国尤其需要借鉴。

20世纪50年代,米尔斯深感社会学研究囿限于实证,人们埋头于数据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而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打破这种僵局。“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主动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不只社会学家,更有历史学家。比如黄仁宇、史景迁等人的大历史观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场景交织一处,都是娴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例子。“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的叙事方式还有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一代中国传媒人。该“美国社会实录”以人间戏剧式的宏大文本,教会了中国新闻人如何写作。曼氏句法与语势在中国大有模仿者。例如凌志军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颠覆清朝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几个年轻人。”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无不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紧密关联。

米尔斯指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我以为,像《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具有社会学意义:它能激发社会学想象力,让个人能重新获得自我定位,通过男女速配演习让观众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或同理心(empathy)、换位思考能力—在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经验与社会趋势之间进行穿梭。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你无法从个人经验获得完整解释,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

社会学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个时代处于什么位置?它发生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类整体的进步,它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它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构建历史?

(2)在这一社会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通过什么途径,这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从而变得敏感和迟钝?阶层演进趋势是上行社会还是M型社会或下流社会?

所谓新周刊体,所谓微博体

今天,五W式的新闻写作方式已不足以解构这个时代。一方面,客观新闻是重要的,在这个假相和假话流行的年代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客观新闻不足以解构全球化、城市化、社会变迁或阶层板结这些宏大命题。

杂志不是消息纸,是情调纸,更是观点纸。杂志与报纸的区别,在于杂志文体阐述观点并增长见识,沉静、有深度、带启发性,可以将读者带入某种思考状态。电视逼出新新闻主义,照相机逼出现代派绘画。

这就需要社会学想象力,其行文是夹叙夹议的(如五花肉结构),描述是多场景的,以达到1加1大于2的组合效果。

《新周刊》的文体主动运用了社会学想象力,这是这本刊物应运而生的潜在根基。

“@不加V”曾调侃:以前觉得新周刊体很难写,现在看看,也不难。基本上是分几个小标题,然后每部分里,数据+案例+名人名言+百度相关……十几年前,《新周刊》就这么做,沿袭至今。所以记不住《新周刊》记者,只记得新周刊体。

但新周刊体在各元素之间不是不需要逻辑,各元素紧密咬合靠的是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否则不会有“内容翔实,观点丰富,知性有度”的感觉。

新周刊体在微博上获得延续,“1+1”模式,即陈述+点评或陈述+提问在微博上获得全新舞台。

新周刊体在杂志上的运用还可以是“1+N”模式,类似米尔斯描述“喝咖啡”的经典案例: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咖啡代表品味;第三,它卷入一场社会关系;第四,它推动经济发展;最后,它是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等论题争论的焦点,牵涉到了西方的殖民史。

“1+N”的行文铺陈有了一种语势,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社会学想象力基于个人洞察力(insights),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尤指对社会趋势的洞见能力。15年来《新周刊》聚拢了一批传媒人、策划人士和企业家读者,他们看重的正是杂志提供了趋势视角,提出概念,并引领潮流。

有人说改革开放前30年属于经济学家,后30年则属于社会学家,以解决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如此,中国各界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只是,这已远远超出写文章的范围了。

50多年前,米尔斯写道:“(这个时代)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自由堕落,既有剧痛也有欢欣,既有令人迷惑的残暴也有理性的芬芳……”看到这里,你是否会会心一笑?

我们是如何失去淡定的

恶搞和炒作是弱者的武器。弱者往往采取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抗争方式,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们试图获得与强者平起平坐地谈判的资格。

当《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那只狗布鲁托说“演出开始了”,儿童们总能度过一段快乐时光。我要说的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演出了。

芙蓉姐姐也好姐夫也好,或者凤姐或者网络恶搞,都是这个粗糙时代的大声喊,就像山寨机,喧嚣而高亢,带着一种虚张声势的自夸。

有人说这是众神狂欢,也有人说这是群魔乱舞。有一条西方谚语说得好:假如把爱捣蛋的动物都一个个抓走,那笼子也就不热闹了。

当芙蓉姐姐扭成一个“S”造型时,众人欢呼,专家学者评论说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可别忘了,每年春晚,那些审美的歌舞出现的时候都是人们的聊天时间或上厕所时间,只有当本山大叔出来时大家才会专心看一会儿。赵氏小品几乎都是审丑。你不能光批评他是在取笑农民,是在彰显他自己的建立在弱势群体痛苦上的优越感。其实我们的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当下中国是一种什么文化

我在微博上发:中国当下只有牛逼文化,剩下就是悲催文化了。同意吗?网民中一片同意声。更有人说,中国当下是没文化。他说的是否太绝了?

一说到牛逼,就想起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老师概括的人生三种状态:牛逼,刺激及舒服。牛逼分真牛逼和装牛逼,这要看是否有一个自信心在里面。现在多数人是装牛逼。

改革开放30年来,一些中国人新贵乍富。他们从穷困中刚走出来,还不适应自己的现有地位,或惊恐于地位不保,所以要靠牛逼或装牛逼死劲证明给别人看。好车、豪宅、美女,或阿玛尼、LV,都是新贵标志,可炫耀于世,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有人用低调掩饰牛逼。低调是另一种牛逼。有一位朋友,有过童年时没房住的惨淡记忆,发了之后一气儿买了十几处房,全部装修好,也不出租或出售,每次去小住或看一下,无他,“看着心里特踏实”。

那些高调牛逼者,为什么要通过炫富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招致民众和传媒的批评呢?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国人自我实现的途径太少了。巨富者得不到社会声望,甚至成过街老鼠,所以只有靠物质标签了。在中国,成功者或不成功者,心底都多少有一种失败感。没钱的争有钱,有钱的背恶名。

当下中国的两种典型状态,一是跋扈,另一是恶搞。跋扈者赢家通吃,悲催者一无所有。当跋扈者吃香喝辣时,悲催者只有借恶搞来宣泄。

那些指责芙蓉姐姐是审丑的专家学者们,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们看惯了赵忠祥老师一往情深的《动物世界》,看惯了朱军老师令人热泪盈眶的《艺术人生》,我们有权也看一点儿别的。当别的都不让看时,我们只有恶搞。

恶搞和炒作是弱者的武器。弱者往往采取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抗争方式,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们试图获得与强者平起平坐地谈判的资格。这是弱者的超限战。凤姐说,陈冠希要跟我睡觉,我要考虑一下。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将自己推到话语权的高处,引人注目。以凤姐的个人条件,要获得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是较难的。当管制方封杀她时,她说的“都是为了混碗饭吃”才是真正的大实话。

死而不亡者生,人不是靠骨灰延续的,人是靠话延续的。牛逼的话是另外一种生命力。人生无非立功、立德和立言。假如你立不了功,或境界不够立不了德,只有立言。哪怕立一时之言。“人人有权利成名15分钟”成为网民们的金科玉律。搏出位的目的,还是为了上述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有了名才能套利,以追求实现感。搏出位是弱者跻身成功社会的利器,甚至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网上的弱者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当然还有更弱者,他们是发不起微博的广大弱势群体。所以当陈光标为慈善而大力作秀时,我们没资格指责。因为一想到那些更弱势者,想到慈善能改变他们的人生,“陈首善”的作秀再过火,也是不好指责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你自己没做。

我们不能淡定是因为社会失去预期

古代中国人是淡定的,民国时期人们是淡定的。你看民国人物的照片,那种收放自如、风云淡定的气质,现在上哪儿找去。甚至,改革开放前有“单位”时的中国人也是淡定的,因为一切都有组织安排,你个人去努力也白搭。

但假如你要现在的中国人回到以上淡定的时代去,估计没人跟你走。即便是最“左愤”的人,你让他回到“文革”,过那种凭票供应的日子,他都要掂量掂量。趣味的匮乏与物质的稀缺相伴相生,人都没吃的了,哪有闲情逸致去玩趣味?人是靠利益行动的,不是靠口号。所以,时代进步了,还是现在好。

在网上,人们讨论生活在哪个朝代好。众人一致的回答是唐朝。李敖大师的回答也是回到唐朝。他说,唐朝的某个名士送别时会

下一块肉送朋友,说:“我既不能同往,就让我的一部分跟你去吧。”真是个够情够义的朝代。但,唐朝吸引我的是开放。大唐首都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长安有1/5的人是外籍人士,不要户口也能活得好好的,且乐不思蜀。有昆仑奴当外来工,有胡姬即洋妞为你唱歌。长安的酒肆一点儿也不比北京的三里屯的酒吧少国际化,长安是当时世界的时尚中心。

当下,“淡定”或“蛋定”成为网络热词。其实它们是个反词,你越是淡定,就越是蛋不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不淡定,风起云涌,出现一批批弄潮儿。彼时虽有争锋,但还是理解万岁。可现在谁理解谁呀,人家都懒得理你。现在的中国社会,一切落停,社会板结,社会不再流动,富一代二代以至三代,穷一代二代以至万代。这样,恶搞或三俗,成了某种无奈的抗争。失去共识是当下中国最大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心理健康四年级(上)

    心理健康四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趣味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密码

    趣味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密码

    本书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案例,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帮助人们在了解外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奥秘的同时,认识自我,了解他人,让人们做到在自己的行为方式及语言技巧的微小改变下,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成为职场上、亲朋好友中最受欢迎、最有分量、最能影响他人的人。
  •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 别睡,我是好玩的催眠书

    别睡,我是好玩的催眠书

    本书围绕生活中常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例如:生活目标难以实现,事业不成功,能力发挥不出来,领导不重视;社交能力越来越差等。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催眠到底怎样发生,他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以及怎样把它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 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于每个人对社会生活、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千差万别,人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大为不同,即使是对待同一件事物,在每个人在生活的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当然,无论情绪是如何地千变万化,情绪所涵盖的内容却具有确定性。一般说来,情绪包括以下内容:引起情绪的情境,人对情境的理解、主观体验、神经过程以及表情。
热门推荐
  • 幽灵猎手

    幽灵猎手

    托马斯·卡耐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灵异事件调查者。眼下,我们的思绪正跟随他穿梭在英伦三岛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老宅、古堡和教堂中。喋喋不休的吵闹鬼、自行开关的房门、无形无踪的幽灵马……卡耐奇发现,有时候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恶灵,另一些时候则是更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 天意少年

    天意少年

    于天意中诞生,执行天的法则,无欲无求,惩恶扬善。与生俱来的庞大力量,能否让他祛除世间的黑暗?无与伦比的先天预知,能否让他挣脱世俗的锁链?六界纷争,正道势弱:玉皇驾崩,如来转世,神界无主。恶势力横行之际,末日之战,他一人能否力挽狂澜?新奇的冒险,跌宕的情节,缜密的推理,刻骨铭心的爱恋,尽在此书——天意少年。
  • 妖道圣法

    妖道圣法

    偶然在山洞的洞内发现未知的神级功法的人族少年,展开了他的成神路。“谁若阻我成就大道,斩立决!!!”
  • 眺望世界的彼岸

    眺望世界的彼岸

    他和她分明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就是那么碰巧,他们互相爱上了对方,爱的不可自拔,但重重磨难让他们更加珍惜对方,更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 北语南

    北语南

    一个跨越了十年之久的故事,一个爱与疼痛相互交织的青春故事,一个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与你不见不散。
  • 我的探险笔记

    我的探险笔记

    一面隐藏在青铜古镜中的地图,带领着陈欢一行人前往未知的道路。在茫茫大山的深处,上古巫咸古国的祭坛中,万年不死的“神灵”到底是什么?在猎猎狂舞的沙漠,消失在尘埃中的鬼都城,带着青铜面具的国王到底是何人?在昆仑之巅的雪域,传说中西王母瑶池仙境,沧桑古老的歌声到底预示着什么?
  • 凤凰倾天下

    凤凰倾天下

    她,21世纪的特工王者,站在世界的巅峰。却不料,自己竟然被最信任的人杀死。。。死就死了,还特码的穿越了,谁能告诉她是神马情况?穿就穿了,原主还是一个废物?花痴?统统滚蛋,让她告诉你什么是天才!魔兽很稀有,她有一堆;丹药不好练,她用来当糖吃;阵法很难破,她用来玩的。让她告诉你什么叫凤凰倾天下!然而还有一个其他界面的冷面王爷,却不知他只对外人外人冷面,唯独宠她入骨……
  • 以疼痛之名

    以疼痛之名

    朴树的歌声干净而透明,容易让人跌进无尽绵长的回忆中去,在香烟氤氲的烟雾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她们,看到了我们的年少轻狂。微带着疲倦笑容的美丽的茹颜,倔强的面无表情的娃娃,流着泪的微微颤抖的安冉。这些影像都像放电影般在我脑海里盘旋不去。那个遥远的浙江,那个遥远的培烁,那里有我所有的爱与不爱。甚至,我甚至怀念那个男孩子,那个叫刀疤的,与我势不两立的男孩子。他曾是那样地为爱付出,又同样地被爱所伤,六年前,我们都还只是孩子,固执地一直往前跑而不愿回头张望的孩子。而四年之后,我坐在这松软的沙发上,回想起这些风吹的往事,心里除了无比的怀念与自责,更多的,则是怅惘。
  • 云锦华年

    云锦华年

    他是那一年那一日,伫立于灯光月明的江南烟柳之下,赠我一朵虞美人的少年;他是那一年那一日,隐匿在喧嚣世间的飞舞流光之中,将我扶下牡丹花神高舆的公子;他是那一年那一日,高居于才动天下风华冠绝的盛名之上,偶然路过又偶然停下脚步住在我那隔壁的花邻。感谢这百载未逢的美丽出现在我最好的年华里,即使得到过又猝逝。
  •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全传:3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