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0500000006

第6章 溯源探流(1)

一、修辞辨源

把“修”和“辞”二字连起来说,以致后世成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现有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一书的《文言》: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有“经”“传”之别,《文言》属于解说“经”的“十传”之一。因此,有人就认为“《文言》的成书年代接近于西汉中叶,与成书于西周的《周易》相去甚远”,从而否认作为学科名称“修辞”的源头。然而“十传”旧称“十翼”,据说是孔子所为。司马迁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司马迁作史,坚持信史原则,不说无根据的话,再从孔子删《诗》,修订《春秋》来看,其解说《周易》也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文言》不是孔子所为,依郭沫若先生所说,则出于荀子门徒之手。郭氏在《青铜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周易》“经”的作者是战国初年的楚国人歼臂子弓所为,而《周易》“传”的部分则多出自荀门: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

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近人李镜池认为《易传》里的《系辞》和《文言》,是“汇集前人解经的残篇、断简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而高亨先生则认为“十翼”成书于战国时代。说《文言》成书于西汉中叶是一家之言,再说,即使《文言》出于西汉中叶,但《文言》以前的文献中还未发现有“修”“辞”二字连用者,直至南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才有了“修辞”一语。所以,《易传》的《文言》,无论它是孔子,还是荀子门人,还是西汉人所为,它仍然是最早使用“修辞”一语的可靠证据。

然而,对前文所引《文言》关于“修辞”的几句话,到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却是这样解释的:

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依孔氏疏解,“辞谓文教”,则《文言》里的“修辞”二字,一般人也就自然理解为“修理文教”了,而“文教”在古代是指“礼乐法度之类可以化民者”,并非“言辞话语”,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则大相径庭,全然不同了。后世学者正是囿于孔疏,而对《文言》里“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见仁见智,所说纷纭,莫衷一是。

否定说 即不认为“修辞立其诚”作为学科名称“修辞”一语的源头地位。如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里就认为,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易经》里的“修辞”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并指出有人为着适合于今义,将“修辞立其诚”解作“整理其言说以确定其所欲达之意”有点牵强附会。郑先生肯定了孔颖达“修理文教”的说法,自然也就否定了《文言》里的“修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其余如余一平《“修辞”词源质疑》,倪景熙《“修辞立其诚”辨》,均对“修辞立其诚”作为“修辞”源头提出质疑。

包括说 周振甫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一书里也是认同孔颖达的解说,以为“修辞”的“辞”是“文教”。但他同时又认为“文教”的内容包括了“言语文辞”,因而也就肯定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修辞学”“修辞”的源头。

引申说 张文治先生在《古书修辞例》一书里说:“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虽与后世解作‘修饰言辞或文辞’者不同”,但“后世修辞之义,实自此引申”。并引用《文言》,肯定“修辞”,肯定“修辞”二字连称祖出于此,只是如何引申,语焉未详。

肯定说 即明确肯定“修辞立其诚”里的“修辞”二字含义为修饰语言文辞,也是学科名称“修辞”之源。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的开头就说: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

“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的。连用久了,自然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连结,简直分拆不开。

陈先生说“修辞”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这个“熟语”自然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饰语言文辞”,而不会是其他什么,陈先生还指出这个“熟语”的来源就是《易经》的“修辞立其诚”。还有陈光磊先生所撰《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两次引用了《易传》关于“修辞”的一段话,并说“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修辞’这个用语,也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然而,两位陈先生在肯定《易传》“修辞立其诚”为“修辞”之源的时候,均未涉及孔疏,也就没有说明孔颖达以“修理文教”释“修辞”的问题。

那么,孔疏的“辞谓文教”以及“修理文教”究竟作何理解?怎样解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一方面囿于孔疏成说,认为“辞”就是文教,以“修理文教”释“修辞”;一方面又要肯定“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是后世所谓“修辞”之源,这实在是两难之事。因此用“包括”或“引申”之说恐怕也难讲通。但是,如果置孔疏于不顾,抛开“辞谓文教”“修理文教”这样的问题不加分辨,不作解说,就硬要认定“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这也未免简单和片面了。因为探讨孔颖达所谓“辞谓文教”“修理文教”并非没有意义,它实际关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人关于“修辞”的概念到底产生于何时?先秦还是魏晋南北朝?

首先,我们认为“修辞立其诚”的“辞”不能解释为“文教”,查古今辞书文献,“辞”字未有作“文教”可讲通者。《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辞,讼也,从□辛;□辛,犹理辜也。”段玉裁注:“辞,说也,今本说讹讼。《广韵》七‘之’所引不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辞,讼也,从罱辛,会意,犹理罪也。罱,理也。按,分争辨讼谓之辞。”“辞”的本义,《说文》的一般本子都训释为“讼”,而段氏以为“讼”字是“说”字的错文,应为“说”。“说”即说明解释,“讼”是争辨是非。“说”和“讼”都与言语文辞有关,而与“文教”之义相去甚远。《辞源》把“辞”的本义解释为“讼辞,口供”,以下七个义项都是从本义引申来的,未见有哪一项是“文教”的说法。《辞海》、《康熙字典》亦然。另外,这个“辞”出自《易传》“修辞立其诚”,而《易传》的成书年代是秦汉之际。这就要看秦汉,以至秦汉以前的语言实际里边,“辞”字究竟是否作“文教”讲,有无“文教”的用例。现就先秦几部主要文献关于“辞”字用例统计看,《尚书》二十三例,《诗经》二例,《左传》一百三十二例,《礼记》五十四例,《论语》五例,《孟子》二十八例,《荀子》三十八例,《庄子》四十一例,举凡三百二十三用例,无一例“辞”字可作“文教”之义讲。“辞”在《尚书》的常用义是“讼辞”或“言辞”,在其他文献的常用义也是指“言辞”“责让”或“推辞”之义。如《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辞”字即指常用义“言辞”,姚鼐《与管异之书》:“《表记》‘辞欲巧’,即《易传》所云‘修辞’耳。”

其次,即然“辞”在先秦尚无“文教”之义,那么孔颖达为什么要把“修辞立其诚”的“辞”疏解为“辞谓文教”呢?原来这是受郑玄影响而蹈袭了《诗笺》的话。《诗经》使用“辞”字共有两例,见于《大雅·板》一篇:

辞之辑矣,

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郑《笺》云:“辞,辞气,谓政教也。王者政教合,说顺于民,则民心合定。此戒语时之大臣。”郑玄以“辞气”释“辞”。刘宝楠《论语正义》:“辞气者,辞谓语言,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气”是气息,但这气息与语词言说有关。所谓“辞气”,现在看来是指说话时的言语气度或语气。“政教”是政治教化,《礼记。王制》注:“教谓礼仪,政谓刑禁。”郑玄既以“辞气”训“辞”,为什么又说“谓政教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汉代经学家注释古籍的一种方法,第一句解释上位概念,第二句解释下位概念,“谓”是一个术语,用“谓”时,一般是用具体解释抽象,用形象解释笼统,用特指解释一般,所以叫“指而言之”。这里郑玄先用“辞气”解“辞”,是“辞”的一般的、笼统的概念。“谓政教也”是说“这里指的是政教的辞气”,说话时的语言气度或语气,可以用在种种场合,这里是指政治教化上的语言气度或语气。政治教化中的语言气度和谐悦顺,则民心安定。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下文辞辑、辞怿专以言词言。”马氏指出这两句的“辞”都是指“言词”,而不是“政教”。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疏解古书古注的原则是“疏不破注”,即墨守汉人旧注原义,只作阐释,而绝不越雷池一步。孔颖达因为郑玄把《诗·大雅·板》“辞之辑矣”“辞之怿矣”的“辞”释作“谓政教也”,于是就照搬过来解释《易·文言》的“辞”,只是把“政教”说成“文教”而疏解为“谓文教也”。尽管孔氏在《毛诗正义》里解释郑笺“辞,辞气”这个注释时引用了《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句话,而《论语》的“辞气”确实是指说话的气度语气的。可是当他解释郑笺“谓政教也”这个注释时,却又说“此辞加于下民,故知谓政教也”,再从他《周易正义》“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的话看来,他还是把“辞”理解成文教而不是语言了。可见孔颖达不仅对先秦两汉“辞”的词义里根本不存在“文教”之义这一语言事实不甚明了,就是对汉人以具体释抽象的训诂方法、对“谓”这个“指而言之”的训诂术语也并不懂得。难怪孔颖达会既误解郑笺,又照搬郑笺,以致把“辞”训释为“辞谓文教”。

既然孔疏错误已明,那么对孔疏不加辨析,援以为据,从而否定孔疏很早以前的《易传》里的“修辞”,说“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这不是本末倒置,不足为据吗?

其实对《易传》里的“修辞”之争、只不过是“名词”之争、“来源”之争而已。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人的头脑里究竟有没有关于“修辞”的概念、意识?如有,在什么时代?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尚书》是被认为较早出的文献。《尚书·周书·毕命》云:“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辞尚体要”这句话就是古人有修辞概念的最早明证,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引用了:“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孔安国训释这句话时说:“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蔡沈《书集传》说:“趣完具而已之谓体,众体所会之谓要。”集说引用夏僎的话:“体则具于理而无不足,要则简于辞而亦不至于有余,谓辞理足而简约也。”又引王樵的解说:“趣谓辞之旨趣,趣不完具则未能达意,而理未旺;趣完具而不已,则为枝辞衍说,皆不可谓之体。”“辞”是言辞,“体”是指“理足”,旨趣完备,“要”是简约。言辞既要达意,又要简约。

再如,《论语·宪问》: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

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认为,一篇外交辞令的创制,要经过起草、研究、修辞和润色的加工过程。尽管这段话里边没有“修辞”二字,而这个加工过程不正是指书面语言的修辞过程吗?从这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关于“修辞”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润色”一词流传下来,延用至今,指的就是对书面语言的修饰加工。

二、先秦两汉修辞概说

我们一般所谓“修辞”,其指通常称为修辞和修辞学。修辞是关于语言加工使用的实践,它包括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是这种实践的过程,即说话写作的人,依据题旨、情境和对象,对语言材料选用剪裁、组织调整、布置衬砌、改造创新的过程。修辞现象则是这种实践的结果,即语言里所造成修辞的形式、结构、手法及其作用效果。而修辞学则是关于这种实践的认识、研究、思考和理论。

任何一种理性思考或理论都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理论。纵观汉语发生发展的长河,浩乎沛然,源远流长。但在汉语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却又来得很晚。大概出于读经的需要,一直到汉代才有了语义的训释,出现了像《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样一些字书。王力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而语文学的特征是融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于一炉,混沌不清。所以,在先秦两汉时期,修辞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有产生修辞理论。然而近年来有些讲修辞史的论著,把古人关于“言辞”的话,常常断章取义,然后拔高分析,轻率冠以“修辞思想”、“修辞理论”,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觉得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辨析古人所论的主旨,联系上下文、语言时代、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前人的注疏训释,正确全面地理解古人有关“言辞”的话,弄清楚这些话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修辞理论”,或者究竟哪些方面涉及“修辞理论”。比如“情欲信,辞欲巧”和“辞,达而已矣”这两句话,有的论著就说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有的说是孔子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准则”并大加发挥,说“它们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是“他(孔子)要求言辞、文辞必须明白、晓畅、达意”,“‘辞欲巧’所要求的言辞美巧须建立在‘情欲信’的基础之上”,并且把这两句话硬拉扯在一起,说“没有‘达’、‘辞巧’就流于虚夸,没有‘巧’,‘辞达’就未免逊色”。孔子简单的两句话,就有这么多的意思,而这些意思使人觉得如果不是外加上去的,便就是人为引申出来的,总之并非孔子的原意。其实“辞达”和“辞巧”的“辞”均另有所指,并非泛指“言辞”。有人曾经专就“辞,达而已矣”的“辞”请教钱大昕曰:“此辞何所指?”钱氏曰:“三代之世,诸侯以邦交为重。《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则称之;‘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讥之。此辞即专对之辞也。《公羊传》‘大夫出使,受命不受辞。’ 《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论语》之文与《礼经》相表里,以经证经,可以知‘辞达’之义矣。”又武亿《群经义证》:“《聘礼记》‘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谓为当时邦交之辞而发。”原来“辞达”和“辞巧”的话,分别出于《论语》和《礼记》的记载,是孔子在不同语境,就不同题旨所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前人已经据《仪礼》、《公羊传》以经证经,指出“辞达”的“辞”,是指某一特定的外交辞令,是说“专对之辞”足以达义即可。因而,把某一具体外交辞令同修辞学意义上的“言辞”混为一谈,说孔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这确实是有些言过其实,夸大其辞了。至于“辞巧”的话,则见于《礼记·表记》: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然而,如果我们把“辞欲巧”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并参以前人注疏,就可看出,孔子并非是在谈论什么“修辞”问题。陆德明对《表记》的题解是“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者也”,所谓“仪表”就是指行为、言谈等表现,而孔子正是在这里比较君子小人的表现的。郑玄解“辞欲巧”的“巧”为“顺而说也”,孔颖达指出这几句话是“更申以情行相副”,“情”是内心,“行”是外表,是说君子之德要内外相副,又训释“辞欲巧”说:“辞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据此可知“辞欲巧”与“以色亲人”“貌亲”为同义,是指外表亲近乖巧和顺。这里所说的“色”、“貌”与“辞”一样,都是与“情”相对的外表的东西。而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是“情欲信”,小人是“情疏”,君子是表里一致,小人是言不由衷,口惠而实不至。孔子显然是在谈论伦理道德问题。因而,“辞欲巧”的“辞”不是修辞意义上泛指的“言辞”“语言”,而是与内心思想相对应的外在表现。

同类推荐
  •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是我10年作品的精选。其中,有两个关键的“题眼”,一曰“奋斗”,二曰“咖啡”,“奋斗”是姿态是精神是途径,“咖啡”是结果是目标是一种悠然的氛围。
  • 秋水谣

    秋水谣

    本文主要内容为即景秧歌、对唱秧歌、祭祀秧歌、拜谒秧歌、拜年秧歌、耍笑秧歌等。
  • 危巢坠简——许地山作品精选

    危巢坠简——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我们,江湖未有期

    我们,江湖未有期

    12位江湖“萌友”,13篇热血江湖故事,他们潇洒自由,他们友善亲切,他们是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友人,浪迹在丽江西藏的过客,求学在美国巴西的浪子,还有定居在遥远地方的江湖人,他们每个故事都无可替代,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冒险。
  • 最风流醉唐诗

    最风流醉唐诗

    三百年的诗歌派对,不专属于李杜,不专属于帝王将相,人人都喝得一壶好酒,涂得满纸风流。读唐诗,不是外科手术式的拆文解字,读的是一种愉悦感,用她来穿针引线,感喟那时迷离的幸福,缝合当下的心灵伤口。正所谓,那年江洋大盗,劫财劫色亦劫诗,如今诗卷泛黄,红颜添香亦添乱。
热门推荐
  • 念元劫

    念元劫

    大星域空间林立,星域大陆修炼者如诸多繁星般,念元期,大劫起,鸿蒙一体,流转星间。大道飞升,独断天地。双宇横出,不朽念君。
  • 将爱

    将爱

    [花雨授权]“如果没有机会,请不要再给暧昧。”断了和他所有的联系……当他们再次不期而遇,他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自由而选择和她结婚。明知他的矫情,但她爱得太深,多年来对爱情的守望,使她心甘情愿沦陷为他获得自由的借口。
  • 明画录

    明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品仵作夫人

    一品仵作夫人

    她是一个没有姓名没有来历没有身份的孤女,一朝被仵作收留,成为一个修颜女。他是一个身世显赫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公子,一夕得罪权贵,被外派做个小县官。他是一个战功赫赫满身功勋阴冷腹黑的异国将军,一时功高盖主,流落乡间街头落魄。一场凶杀案,将这四人联系在了一起。爱恨,情仇,国恨,还有扑朔迷离的身世。一环扣着一环,正当他们快要解开谜底是,谁知,他们又陷入了一场毫无硝烟的战场……
  • 三国千年杀

    三国千年杀

    其实一开始我知道是要给一群三国英雄当主公时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当,我就马上去当,第一我要试一下,因为我不愿意当了主公以后再加一些特技上去,然后我Duang~的一下很牛,很有钱,很任性,这样读者一定会骂我的,因为我根本没那么厉害。根本没有这样的主公,就证明上面那个是假的。后来我也经过证实他们确实是找我去当主公的,我用了大概一个月左右,感觉还不错,后来我在作者写书时候也要求他不要加特技,因为我要让观众看到,我当完主公之后是这个样子,你们当完主公之后也会是这个样子。
  • 倾世国后:杀手娇妻来袭

    倾世国后:杀手娇妻来袭

    一世悲剧,三世倾城。是谁为她倾尽了天下,又是谁想要至她于死地?作为王者,强大就是利器。她是一个孤独的杀手女主,最终的男主到底会是谁?是三世孽缘的云翳,是邪魅狡诈的三王爷,是温柔幽默的五王爷,还是温软如玉的慕容祁?也许,谁都不是,谁也没有料到最终的帝王归属者会是那个不知名的男子。三世三代的皇后,最后的结局是喜是悲?黑夜中的黑衣人,独自靠在树上,悠扬的箫声传遍几千里,他在等,等待那个王者的归来…………
  • 槃凰缘

    槃凰缘

    ——“君托孤于臣常有,然托付天下及万世子孙于臣则前无古人,不知后有来者否?肩负大汉命运,守护御龙氏后人……”——「我无大才,唯有将众智之谋聚于槃凰盘,孝孙通晓兵书,却不用兵书,深谙兵法,却不循兵法,其采纳众言之胸怀,乾纲雄断之魄力,乃运筹帷幄之统帅。」「我稍可识人用人,至于管人制人不敢妄论,伯升以英雄气概号天下之杰,以赏罚分明激将士之志,以仁义名望得官民之心,乃治国安邦之良辅。」「我居蓬莱岛槃凰宫十五载,观天下十载,布盘五载,文叔治世耕田守身,乱世隐忍待变,其大愚表于外,大志藏于心,此乃治世之庸人,乱世之雄主,乃统御天下之圣君。」
  • 归魄

    归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我要反抗。修炼就是与天地夺魂争魄,用斩断之法实为取巧之法。向盘要从地府和天府取回自己的魂魄,使自己的魂魄完整,掌握自己的命运。向盘立誓:“所有害我的人,都将消散;所有帮我的人,皆得永生!”
  • 有男神我不怕

    有男神我不怕

    一个暑假过去,高三的日子开始了,一个叫许心微的女孩和她的闺蜜林莎雨一开学就产生了分歧,后来,林莎雨和班中一个不太起眼的熙萌成了朋友,还时不时的欺负许心微,这让许心微很是烦恼,可光想又有什么用呢?林莎雨到底是怎么了?
  • 中国为何不高兴

    中国为何不高兴

    近年来,我们不仅受到到了外部地挑战。而且遭遇了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夺走数万条生命的5.12汶川大地震、席卷全国的SARS、50年一遇的大雪灾、经常出现的旱涝灾害……正所谓多难兴邦,在灾难中。我们民族的团结精神被激发,充分体现了大灾有大爱;同时,中国政府与人民在灾难中的表现更是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