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0500000006

第6章 溯源探流(1)

一、修辞辨源

把“修”和“辞”二字连起来说,以致后世成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现有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一书的《文言》: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有“经”“传”之别,《文言》属于解说“经”的“十传”之一。因此,有人就认为“《文言》的成书年代接近于西汉中叶,与成书于西周的《周易》相去甚远”,从而否认作为学科名称“修辞”的源头。然而“十传”旧称“十翼”,据说是孔子所为。司马迁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司马迁作史,坚持信史原则,不说无根据的话,再从孔子删《诗》,修订《春秋》来看,其解说《周易》也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文言》不是孔子所为,依郭沫若先生所说,则出于荀子门徒之手。郭氏在《青铜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周易》“经”的作者是战国初年的楚国人歼臂子弓所为,而《周易》“传”的部分则多出自荀门: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

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近人李镜池认为《易传》里的《系辞》和《文言》,是“汇集前人解经的残篇、断简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而高亨先生则认为“十翼”成书于战国时代。说《文言》成书于西汉中叶是一家之言,再说,即使《文言》出于西汉中叶,但《文言》以前的文献中还未发现有“修”“辞”二字连用者,直至南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才有了“修辞”一语。所以,《易传》的《文言》,无论它是孔子,还是荀子门人,还是西汉人所为,它仍然是最早使用“修辞”一语的可靠证据。

然而,对前文所引《文言》关于“修辞”的几句话,到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却是这样解释的:

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依孔氏疏解,“辞谓文教”,则《文言》里的“修辞”二字,一般人也就自然理解为“修理文教”了,而“文教”在古代是指“礼乐法度之类可以化民者”,并非“言辞话语”,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则大相径庭,全然不同了。后世学者正是囿于孔疏,而对《文言》里“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见仁见智,所说纷纭,莫衷一是。

否定说 即不认为“修辞立其诚”作为学科名称“修辞”一语的源头地位。如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里就认为,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易经》里的“修辞”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并指出有人为着适合于今义,将“修辞立其诚”解作“整理其言说以确定其所欲达之意”有点牵强附会。郑先生肯定了孔颖达“修理文教”的说法,自然也就否定了《文言》里的“修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其余如余一平《“修辞”词源质疑》,倪景熙《“修辞立其诚”辨》,均对“修辞立其诚”作为“修辞”源头提出质疑。

包括说 周振甫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一书里也是认同孔颖达的解说,以为“修辞”的“辞”是“文教”。但他同时又认为“文教”的内容包括了“言语文辞”,因而也就肯定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修辞学”“修辞”的源头。

引申说 张文治先生在《古书修辞例》一书里说:“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虽与后世解作‘修饰言辞或文辞’者不同”,但“后世修辞之义,实自此引申”。并引用《文言》,肯定“修辞”,肯定“修辞”二字连称祖出于此,只是如何引申,语焉未详。

肯定说 即明确肯定“修辞立其诚”里的“修辞”二字含义为修饰语言文辞,也是学科名称“修辞”之源。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的开头就说: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

“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的。连用久了,自然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连结,简直分拆不开。

陈先生说“修辞”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这个“熟语”自然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饰语言文辞”,而不会是其他什么,陈先生还指出这个“熟语”的来源就是《易经》的“修辞立其诚”。还有陈光磊先生所撰《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两次引用了《易传》关于“修辞”的一段话,并说“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修辞’这个用语,也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然而,两位陈先生在肯定《易传》“修辞立其诚”为“修辞”之源的时候,均未涉及孔疏,也就没有说明孔颖达以“修理文教”释“修辞”的问题。

那么,孔疏的“辞谓文教”以及“修理文教”究竟作何理解?怎样解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一方面囿于孔疏成说,认为“辞”就是文教,以“修理文教”释“修辞”;一方面又要肯定“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是后世所谓“修辞”之源,这实在是两难之事。因此用“包括”或“引申”之说恐怕也难讲通。但是,如果置孔疏于不顾,抛开“辞谓文教”“修理文教”这样的问题不加分辨,不作解说,就硬要认定“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这也未免简单和片面了。因为探讨孔颖达所谓“辞谓文教”“修理文教”并非没有意义,它实际关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人关于“修辞”的概念到底产生于何时?先秦还是魏晋南北朝?

首先,我们认为“修辞立其诚”的“辞”不能解释为“文教”,查古今辞书文献,“辞”字未有作“文教”可讲通者。《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辞,讼也,从□辛;□辛,犹理辜也。”段玉裁注:“辞,说也,今本说讹讼。《广韵》七‘之’所引不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辞,讼也,从罱辛,会意,犹理罪也。罱,理也。按,分争辨讼谓之辞。”“辞”的本义,《说文》的一般本子都训释为“讼”,而段氏以为“讼”字是“说”字的错文,应为“说”。“说”即说明解释,“讼”是争辨是非。“说”和“讼”都与言语文辞有关,而与“文教”之义相去甚远。《辞源》把“辞”的本义解释为“讼辞,口供”,以下七个义项都是从本义引申来的,未见有哪一项是“文教”的说法。《辞海》、《康熙字典》亦然。另外,这个“辞”出自《易传》“修辞立其诚”,而《易传》的成书年代是秦汉之际。这就要看秦汉,以至秦汉以前的语言实际里边,“辞”字究竟是否作“文教”讲,有无“文教”的用例。现就先秦几部主要文献关于“辞”字用例统计看,《尚书》二十三例,《诗经》二例,《左传》一百三十二例,《礼记》五十四例,《论语》五例,《孟子》二十八例,《荀子》三十八例,《庄子》四十一例,举凡三百二十三用例,无一例“辞”字可作“文教”之义讲。“辞”在《尚书》的常用义是“讼辞”或“言辞”,在其他文献的常用义也是指“言辞”“责让”或“推辞”之义。如《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辞”字即指常用义“言辞”,姚鼐《与管异之书》:“《表记》‘辞欲巧’,即《易传》所云‘修辞’耳。”

其次,即然“辞”在先秦尚无“文教”之义,那么孔颖达为什么要把“修辞立其诚”的“辞”疏解为“辞谓文教”呢?原来这是受郑玄影响而蹈袭了《诗笺》的话。《诗经》使用“辞”字共有两例,见于《大雅·板》一篇:

辞之辑矣,

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郑《笺》云:“辞,辞气,谓政教也。王者政教合,说顺于民,则民心合定。此戒语时之大臣。”郑玄以“辞气”释“辞”。刘宝楠《论语正义》:“辞气者,辞谓语言,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气”是气息,但这气息与语词言说有关。所谓“辞气”,现在看来是指说话时的言语气度或语气。“政教”是政治教化,《礼记。王制》注:“教谓礼仪,政谓刑禁。”郑玄既以“辞气”训“辞”,为什么又说“谓政教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汉代经学家注释古籍的一种方法,第一句解释上位概念,第二句解释下位概念,“谓”是一个术语,用“谓”时,一般是用具体解释抽象,用形象解释笼统,用特指解释一般,所以叫“指而言之”。这里郑玄先用“辞气”解“辞”,是“辞”的一般的、笼统的概念。“谓政教也”是说“这里指的是政教的辞气”,说话时的语言气度或语气,可以用在种种场合,这里是指政治教化上的语言气度或语气。政治教化中的语言气度和谐悦顺,则民心安定。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下文辞辑、辞怿专以言词言。”马氏指出这两句的“辞”都是指“言词”,而不是“政教”。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疏解古书古注的原则是“疏不破注”,即墨守汉人旧注原义,只作阐释,而绝不越雷池一步。孔颖达因为郑玄把《诗·大雅·板》“辞之辑矣”“辞之怿矣”的“辞”释作“谓政教也”,于是就照搬过来解释《易·文言》的“辞”,只是把“政教”说成“文教”而疏解为“谓文教也”。尽管孔氏在《毛诗正义》里解释郑笺“辞,辞气”这个注释时引用了《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句话,而《论语》的“辞气”确实是指说话的气度语气的。可是当他解释郑笺“谓政教也”这个注释时,却又说“此辞加于下民,故知谓政教也”,再从他《周易正义》“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的话看来,他还是把“辞”理解成文教而不是语言了。可见孔颖达不仅对先秦两汉“辞”的词义里根本不存在“文教”之义这一语言事实不甚明了,就是对汉人以具体释抽象的训诂方法、对“谓”这个“指而言之”的训诂术语也并不懂得。难怪孔颖达会既误解郑笺,又照搬郑笺,以致把“辞”训释为“辞谓文教”。

既然孔疏错误已明,那么对孔疏不加辨析,援以为据,从而否定孔疏很早以前的《易传》里的“修辞”,说“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这不是本末倒置,不足为据吗?

其实对《易传》里的“修辞”之争、只不过是“名词”之争、“来源”之争而已。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人的头脑里究竟有没有关于“修辞”的概念、意识?如有,在什么时代?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尚书》是被认为较早出的文献。《尚书·周书·毕命》云:“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辞尚体要”这句话就是古人有修辞概念的最早明证,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引用了:“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孔安国训释这句话时说:“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蔡沈《书集传》说:“趣完具而已之谓体,众体所会之谓要。”集说引用夏僎的话:“体则具于理而无不足,要则简于辞而亦不至于有余,谓辞理足而简约也。”又引王樵的解说:“趣谓辞之旨趣,趣不完具则未能达意,而理未旺;趣完具而不已,则为枝辞衍说,皆不可谓之体。”“辞”是言辞,“体”是指“理足”,旨趣完备,“要”是简约。言辞既要达意,又要简约。

再如,《论语·宪问》: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

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认为,一篇外交辞令的创制,要经过起草、研究、修辞和润色的加工过程。尽管这段话里边没有“修辞”二字,而这个加工过程不正是指书面语言的修辞过程吗?从这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关于“修辞”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润色”一词流传下来,延用至今,指的就是对书面语言的修饰加工。

二、先秦两汉修辞概说

我们一般所谓“修辞”,其指通常称为修辞和修辞学。修辞是关于语言加工使用的实践,它包括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是这种实践的过程,即说话写作的人,依据题旨、情境和对象,对语言材料选用剪裁、组织调整、布置衬砌、改造创新的过程。修辞现象则是这种实践的结果,即语言里所造成修辞的形式、结构、手法及其作用效果。而修辞学则是关于这种实践的认识、研究、思考和理论。

任何一种理性思考或理论都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理论。纵观汉语发生发展的长河,浩乎沛然,源远流长。但在汉语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却又来得很晚。大概出于读经的需要,一直到汉代才有了语义的训释,出现了像《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样一些字书。王力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而语文学的特征是融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于一炉,混沌不清。所以,在先秦两汉时期,修辞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有产生修辞理论。然而近年来有些讲修辞史的论著,把古人关于“言辞”的话,常常断章取义,然后拔高分析,轻率冠以“修辞思想”、“修辞理论”,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觉得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辨析古人所论的主旨,联系上下文、语言时代、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前人的注疏训释,正确全面地理解古人有关“言辞”的话,弄清楚这些话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修辞理论”,或者究竟哪些方面涉及“修辞理论”。比如“情欲信,辞欲巧”和“辞,达而已矣”这两句话,有的论著就说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有的说是孔子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准则”并大加发挥,说“它们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是“他(孔子)要求言辞、文辞必须明白、晓畅、达意”,“‘辞欲巧’所要求的言辞美巧须建立在‘情欲信’的基础之上”,并且把这两句话硬拉扯在一起,说“没有‘达’、‘辞巧’就流于虚夸,没有‘巧’,‘辞达’就未免逊色”。孔子简单的两句话,就有这么多的意思,而这些意思使人觉得如果不是外加上去的,便就是人为引申出来的,总之并非孔子的原意。其实“辞达”和“辞巧”的“辞”均另有所指,并非泛指“言辞”。有人曾经专就“辞,达而已矣”的“辞”请教钱大昕曰:“此辞何所指?”钱氏曰:“三代之世,诸侯以邦交为重。《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则称之;‘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讥之。此辞即专对之辞也。《公羊传》‘大夫出使,受命不受辞。’ 《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论语》之文与《礼经》相表里,以经证经,可以知‘辞达’之义矣。”又武亿《群经义证》:“《聘礼记》‘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谓为当时邦交之辞而发。”原来“辞达”和“辞巧”的话,分别出于《论语》和《礼记》的记载,是孔子在不同语境,就不同题旨所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前人已经据《仪礼》、《公羊传》以经证经,指出“辞达”的“辞”,是指某一特定的外交辞令,是说“专对之辞”足以达义即可。因而,把某一具体外交辞令同修辞学意义上的“言辞”混为一谈,说孔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这确实是有些言过其实,夸大其辞了。至于“辞巧”的话,则见于《礼记·表记》: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然而,如果我们把“辞欲巧”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并参以前人注疏,就可看出,孔子并非是在谈论什么“修辞”问题。陆德明对《表记》的题解是“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者也”,所谓“仪表”就是指行为、言谈等表现,而孔子正是在这里比较君子小人的表现的。郑玄解“辞欲巧”的“巧”为“顺而说也”,孔颖达指出这几句话是“更申以情行相副”,“情”是内心,“行”是外表,是说君子之德要内外相副,又训释“辞欲巧”说:“辞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据此可知“辞欲巧”与“以色亲人”“貌亲”为同义,是指外表亲近乖巧和顺。这里所说的“色”、“貌”与“辞”一样,都是与“情”相对的外表的东西。而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是“情欲信”,小人是“情疏”,君子是表里一致,小人是言不由衷,口惠而实不至。孔子显然是在谈论伦理道德问题。因而,“辞欲巧”的“辞”不是修辞意义上泛指的“言辞”“语言”,而是与内心思想相对应的外在表现。

同类推荐
  • 学术的双峰

    学术的双峰

    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年轻时便对学统有高度自觉,则何以在辛亥年后依然诀别自己曾倾心的文哲之学?何以至晚年会屈尊应召到紫禁城任废帝之“陪读”?又何以在北伐军威逼京城时拖着前清长辫而自尽深渊?陈寅恪是20世纪学人中的学人,一生倡言践屐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当更见学统的文化含量之凝重且幽邃。其间,独立精神为学统之魂,自由思想为学统之骨,风骨清傲,魂灵才得以发扬。《学术的双峰》正是通过对两位大师之深入解读,透视了20世纪中国百年学术之脉络。
  • 笔墨相拥

    笔墨相拥

    本书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抒写成长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既有日记节选,又有大段的心灵独白,既是对成长的守望,又是飞扬青春的宣言。全书以成长时间为脉络,抒写成长中感悟的自然美、人性美、文学美,语言充满灵动美,并提出自己的思想,给人带去感动与共鸣,引发读者对自己青春年华的加快和思考。
  •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主要内容分为话本小说概述、宋代话本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章节。“话”在古代有一层含义是“故事”,这种释意在隋代就已经通行了,唐、宋、元、明都沿用这一意义。
  • 历史与文明

    历史与文明

    中华文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弘扬中华文明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 郁达夫小说全集

    郁达夫小说全集

    本书汇集了郁达夫的31篇短篇小说和7篇中篇小说。郁达夫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还大胆描写两性关系,反映被摧折的女性命运和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苦痛。文学超越时空,作者诚恳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两性题材,那沉郁伤感的文风,散文般的笔触和痴情的描述,不仅在当时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倾倒。该书附录了郁达夫给当时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的书信选,情词哀哀,情真意切,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体会到可以为她而死的真心真情。
热门推荐
  • 单身公害?!

    单身公害?!

    所谓单身公害是指那些经常分不清楚状况去打扰影响到别人的家庭生活甚至感情生活的单身人士。可是单身终成公害也仿佛让人看到了所有单身者的凄凉前景:苦于身边没人陪没人疼,为了摆脱"土豆沙发"的悲惨命运而求助于朋友却惨遭拒绝。其实单身公害也可作此解释:习惯并擅长游走于异性中单身者,撒大网却不捞鱼的风流人物。这里解释强调的是“风流”而非“单身”。另,有单身者倡导单身无公害,即不漂亮,不帅!对别人家庭够不成伤害!对社会是安全的!
  • 校花之铁血杀手

    校花之铁血杀手

    主角达漠,不畏艰险困难,毅然向前!这是一段传奇,这是一部辛酸血泪史……
  • 相牛经

    相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之你爱过我吗

    tfboys之你爱过我吗

    “寒紫曦你可爱过我?你可知道我爱过你!”王俊凯抚摸着寒紫曦美丽而妖娆的脸颊。凯,对不起原谅我也爱过你————by寒紫曦。闭着眼睛,转身离开王俊凯的怀抱。
  • 曹洞五位显诀

    曹洞五位显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传说爱有天意

    传说爱有天意

    梦馨这辈子最喜欢的动物是仓鼠。起因是源于小时候奶奶给她讲的一个小故事。传说仓鼠是一种独居性动物,一生只能独养,两只一起养的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短短的一辈子,不能有父母,有朋友,孤独到老。除非能碰到一只非常喜欢的异性仓鼠,它才能收起它的爪牙,和和睦睦的生活。梦馨说,仓鼠像她,所以她爱它。
  • 看猪成陛

    看猪成陛

    买了一头小乳猪,本来打算做下酒小菜,可没成想小猪竟然拥有一个外星人灵魂。小猪逃走了,在异世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匹格大帝国。然而猪毕竟是猪,当匹格大帝国达到顶峰的时候,也是他衰落的时候。小乳猪为了拯救自己的后代,不得不向人类主人求援。于是,我们的主人公来了,一同来的还有一座庞大的现代化军火库!当你看到重机枪扫射沃尔夫狼人,坦克和俄勒芬巨象对冲,战斗机和巨龙搏斗的时候,不要惊讶。因为我们的主人公正在用血和火的力量改造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历史!
  • 冤家游戏:青梅竹马是校草

    冤家游戏:青梅竹马是校草

    “左玄!我要追你的好朋友!”某女双眼发亮一脸娇羞的说。“追吧,反正你肯定追不到”某男淡淡的说,其实心里叫理智的那根线已崩断。“什么?!你看扁我?!老娘迟早让你知道什么是跌破眼镜的意思!”某女愤怒得鼻孔喷气边挥着粉拳。“荒恋妍,我喜欢你的那个青梅竹马,你帮我追好不好?”某女的好朋友小声的伏在她耳边说。“当然可以!”某女拍胸脯保证。殊不知某天——“荒恋妍,我喜欢你”某男很认真的看着她。“啥?不是吧……”某女嘴角抽搐,所以他们现在的关系是……四角关系?!——当少根筋的荒恋妍遇上腹黑男左玄,总会发生一些天雷勾动地火的事。当友情开始变质,是该挽回还是翻脸?一眼就心动,怎么可能舍得只做朋友……
  • 两岸

    两岸

    《两岸》中踏入大学校门的女孩苏简第一眼看见男孩程沫的脸,便直觉她是自己所等待的人,然而阴差阳错,她后来还是与深恋自己的男生左澈结缘。毕业之后,左澈辛苦工作,努力构造自己和苏简的幸福小屋,却在房子快要装修完毕的时候,因为苏简的失误,因车祸离世。苏简在内疚和痛苦中无法自拔。程沫为了帮助苏简重新生活,让苏简进了自己的公司,自己却离开了。程沫的好友橘子是苏简的好友,当初苏简因为她而放弃了程沫。程沫让苏简留在公司帮助橘子,橘子却因为明知道程沫对苏简的情愫陷入了矛盾。就在苏简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之时,她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长相酷似左澈的男孩……
  • 桃源之外

    桃源之外

    颜忘,一个脑科学博士,和他的实验室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人工智能的人机接口。从此,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切虚幻即为现实,一切现实即为过往。既定的未来变得混沌,稳定的法则开始崩塌。而当再也看不清前路的时候,只需记得,桃源之外,即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