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0800000009

第9章 《老子》首章的两个语文学疏证及哲学阐释(2)

《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 从哲学上深入反思了“仁义”, 而且深刻质疑、批判了仁义建构于其中的礼乐制度, 甚而批判了一切扭曲和掩盖素朴人性的“文” 与“伪” (即文化符号)。《老子》彻底颠覆了仁义(意识形态) 和文化(制度设施), 从而质疑、反思和破斥了儒家标榜的人文理性; 深刻地怀疑任何道德(morals)、文化和大多数制度的价值和意义,慧眼独具地看到了自然人性(physis) 在知识、意识形态、话语和制度性场合(nomos) 中的必然困境。《老子》经常以“大仁不仁”、“至仁无亲”、“上德不德” 这样独特而吊诡的语式(因为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已使语言外壳发生变形) 反复阐明了“德” (aretē) 超越于仁义忠信, “揭露” 了后者出于具体的、经验的伦理规范, 是封建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之附庸。因此, 《老子》关于人性与政治的论点, 大都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总之, “无名” 展现了道家独特的思想深度与力度, 表现了老子力图通过超越于“名”

之上的视野批判“名”、驾驭“名” 的精神取向, 从而为新制度的创设开辟道路。这难道不是———今天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变动时代的哲学诉求么?二(一)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老子》首章第二句以下数语, 因为这几句话中反复出现了“妙” 字, 而这个“妙” 字却很值得探讨: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其中的“妙” 字, 一般解释为“微妙” (例如王弼), 或者“要妙”、“道要”、“玄妙” (例如河上公), 似乎非常契合老子所说的“要妙”。(第27章) 在各种白话翻译及外文译本中,“妙” 都译作“微妙的”、“奇妙的” 和“神奇的”。然而, 许慎《说文解字》无“妙” 字,“眇” 即“妙” 字。段玉裁说, 凡细小、微妙都是“眇” 字的引申义。实际上, 西汉著作(例如《史》、《汉》、《淮南》和陆机《文赋》) 中常有“眇” 字而没有“妙” 字。 因此我们怀疑《老子》通行本中的“妙” 字, 原本也许作“眇” 字; 换言之, “妙” 的本字就是“眇”。通行本中的“妙”, 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眇”: “以观其妙” 作“观其眇”,“众妙之门” 即“众眇之门”, “微妙” 亦即“微眇” (第15章), 按: 《管子·水地》提到的“微眇”, 正是《老子》通行本所说的“微妙”。“要妙” 乃是“眇要” (第27章)。这是《老子》诸版本中“古谊” 独存的孤例。那么, 追究《老子》“妙” 字“古谊” 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语文学(philology) 上说, “眇” 字不是通于“妙”, 或者训为“妙” 么? 徐梵澄曾提示了其中的“窍门”, 他说:

“眇” 通“妙”, 皆训微细。与妙丽之义无关。(《老子臆解》, 第2页)

显然, 把“眇” 解释为“妙”, 并且依然把“妙” 理解为“玄妙”、“神妙”、“妙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甚至有点儿笼统的理解, 从思想史上来推敲, 这种语文学解释反而容易掩盖了道家思想的根本旨趣。 相反, 也可以通过“妙” 和“眇” 之间裂隙洞见到老子哲学细微深邃的地方。王弼《注》曰: “妙者, 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 始于无而后生。” 这个解释值得玩味。《老子》以及其它古籍(例如《楚辞》) 中的“眇”, 具有微细、模糊(客观意义上), 视之不谛、看不清楚(主观意义上) 的意思。 可见, 老子借用“眇” 表示“道” 的视觉特征, 换言之, “眇” 就是“道象” 的“摹状词”。《管子·幼官》曰:

听于钞故能闻未极, 视于新故能见未形, 思于浚故能知未始。

显然上文中的“钞” 即“眇” 字。何如璋说: “‘钞’ 当作‘眇’, 细微也。听而得之,则远而无极者能闻矣。” 陶鸿庆认为: “‘钞’ 当作‘眇’, 故尹《注》训为深远。” 按,“眇”, 即“妙” 的异体字。上引《管子·幼官》前文云: “教行于钞”, 陈奂曰: “‘钞’ 读为杪。《方言》云‘杪, 小也。’” 戴望《管子校正》云: “‘钞’ 当为‘眇’ 之借字。眇,本训目小, 引申之为微眇义。《易》王肃本‘眇万物而为言’, 今本作妙。下文‘听于钞’亦当读为眇。尹《注》训为‘深远’, 得其义。” 我们认为, 《管子》“教行于钞”, 即《汉书·贾谊传》“起教于微眇。” 据王力分析, “杪”、“眇”、“妙”、“秒”、“钞” 诸字都是同源字, 都有“细小” 的含义, 其中杪、秒、眇、渺同音, 秒、妙(玅) 叠韵。 章太炎说: “然凡杪、秒、眇、钞诸字, 皆有小谊; 故汉世多言微眇, 亦无失也。” 而且, 杪、秒、眇、妙、渺都可以引申为“视之不谛”。

应该说, 早期的思想文献中的“眇” 比“妙” 更能反映道家思想的内容与特征。“眇”

字固有的“细微”、“看不清楚” 的含义, 一方面与“希”、“夷”、“微” 相近; 一方面又反映了“昏昏、闷闷” 的状态, 而与“昭昭、察察” 相对。《淮南子》经常出现这种表示细微、幽深的“眇” 以及“玄眇”, 却不见使用“妙” 字的例子, 例如《齐俗训》曰: “抱朴反真, 以游玄眇。” “入于冥冥之眇。” “朴至大者无形状, 道至眇者无度量。” 《要略》还提到了“玄眇” 语词。总之, 汉代著作中“眇” 字似乎要比“妙” 更为多见。因此,《老子》首章中“妙” 的本字应是“眇” (微细) , 这种判断是不是“正本清源”?(二) 《老子》首章中的“徼”、“玄” 诸字亦值得注意: “徼”、“眇” 二字恰好对文,“玄” 又是“眇” 的“近义词”。

“徼”, 一般认为指“空窍”, 或者“尽处” , 然而敦煌甲本作“曒”, 帛书甲乙本皆没有“绳绳兮不可名” 之语, 恐怕是引者偶误。

作“噭”, 朱谦之认为“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章: ‘其上不皦’, 景龙碑本亦用‘曒’,是也。” 朱谦之又引《一切经音义说文笺》卷七所载的说法:

《诗》有“有如曒日”, 《诗传》云: “曒, 光也”。《说文》古本旧有“曒” 字, 后世或借用“皎”。“皎”, 月之白也, 《诗》“月出皎兮” 是也。或借用“皦”, 皦, 白玉之白也, 《论语》: “皦如” 是也。字义各有所属, “有如曒日” 之“曒”, 确从日, 不从白也。

(《老子校释》, 第6~7页)

很显然, 把“徼” 训为“曒”、“皦” (明也, 光也, 白也), 正与第14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若合符节, 再说上文的“妙” 指“微眇”, 而“曒” 乃“光明之谓”, 两字恰成对文 , 不是吗? 由此可见, “妙” 的确切含义是“微细”, “眇” 字可能是它的本字。同时, “徼” 字亦也应该解释为“曒”, 或第14章所说的“皦”。总之, “徼”、“皦”、“噭”

似乎都是“皎”, 即“明” 的意思, 正与“昧”、“幽”、“昏”、“冥” 相对。

上文多次出现的“玄” 字亦深有意味。玄, 《说文·玄部》曰: “幽远也。” 原字义为“黑而有赤色者”。《老子》以之表示邈远幽深之意。王弼认为, “玄” 就是“取乎幽冥之所出也”; 而《老子》之所谓“字之曰道”, “谓之曰玄”, 则意味着“无名”。(《老子指略》) 《老子》第14章: “绳绳兮不可名。” 所谓“绳绳” 表示“接连不绝貌, 又无际也。”

(陈景元《老子注》) 与“绵绵若存” 的“绵绵” 相近。 这么说, “玄” 也是“道” 或者“道象” 形况词。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引刘泾《老子注》云: “玄者, 晦冥深渺, 道之色也。” 已经阐明得非常透彻了。

问题是, 《老子》首章的“视觉语词” (眇、玄、徼) 表明了怎样的理论意图呢? 首先, “道” 乃“名言” 所不能触及、不能把握的, 所谓“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那么, 反过来“看”, 可由名言表述并把握的东西就是“看得明白”、“想得清楚” 的东西; 而“道” 却是一个例外, 它是“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庄子·秋水篇》)。“道” 既然超于视听(感性知觉)、名言(概念思维) 之外, 那么“道” (或“道象”) 的视觉特征就不能不诉诸“玄”、“眇”、“窈冥”、“恍惚”、“希”、“夷”、“微”,以及“茫昧”、“混沌” 之类的语词予以形容、表述, 毕竟“道” “视之不见”、“视之不諦”, 又怎能———像看待一般的有形事物那样直接“看到” 它呢?(三) 那么, “玄德” 的哲学意义及政治意义是什么呢?当老子说“常无欲, 以观其妙(眇),” “玄之又玄, 众妙(眇) 之门” 的时候, 他通过“眇”、“玄” 以及相反的意义上的“徼” 阐述了以下观点: “道” 是不能诉诸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而“看到” 的, 而是“众眇之门” 以及“玄牝之门” (《老子》第6章)、“窈冥之门” (《庄子·在宥》); 同时, “观妙(眇)” 就是体道、得道的另一种表述, 而“无欲” 则是它的途径与前提。“玄德” 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从它出现于其中的语境来推敲,“玄德” 似乎意味着比一般意义上的“德” 远为深邃、更为博大的含义。

“玄德” 就是深渺幽昧的“德”, 无论是从语文还是从哲学上说, 它都是西周以来“明德” 传统的反面。如果说西周以来的“明德” 反映了建构于其中的封建宗法制度及其依附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的话 , “玄德” 则体现出某种与之相反的“异端”、“反叛” 的性质。

“玄德” 与“明德” 的内涵必然不同, 而“玄德” 却是抗衡、消蚀乃至解构“明德” 的思想因素, 折射出突破“明德” 传统之束缚的精神趣向。《老子》不止一次提到“玄德”: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10章)

故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51章)

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65章)

细玩“玄德” 之义, 可知它就是《老子》第38章所说的“上德”、《庄子·秋水》所说的“至德不得” 的另一种表述。那么, 《老子》第38章所说的“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解读是: 最高意义上的“德” (上德、玄德、至德), 由于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德” (比如说“明德”), 因而内蕴了某种更深远的含义。这就是“至德不得”、“至仁不仁”、“至乐无乐” 几乎成了道家“口头禅” 的原因。现在的问题是, 老子提出“玄德” 概念及“上德不德” 命题, 仅仅是出于思辨激情, 还是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有一句老话言犹在耳: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 就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我们知道,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王道陵夷” 的时代, 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结构经历着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老子哲学应运而生, 恰恰折射了变动时代的变化要求, 可以说, 它是变动时代的变化哲学。《吕氏春秋·察今篇》云: “至智弃智, 至仁忘仁, 至德不德, 无言无思, 静以待时, 时至而应。” 正是诠释了“上德不德” 命题。换言之, “玄德” 概念及“至德不德” 命题阐明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哲学合理性, 同时也论证了“因时变法” 的政治合法性。《韩非子·南面》曰:

管仲毋易齐, 郭偃毋更晋, 则桓、文不霸矣。

这句话道破了春秋时期强国之道在于因时变法。蒙文通指出, 齐、晋霸制的核心在于管仲、郭偃创立的“法”, 在于“更张周礼”。 然而, “更张周礼” 就不能不“解放思想”,突破西周以来德礼传统的束缚, 那么, 推进“变法”, 创设新的制度, 也就不得不启用“至德”、“玄德”, 以为“旗号” 或“幌子” 了。请看下面一段话: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这句话是郭偃为了说服晋文公推进“变法” 的陈辞, 商鞅进言秦国变法时征引之, 称之为“郭偃之法”。而且, 肥义向赵武灵王阐述推行胡服政策主张的时候, 亦征引了这句话,(《战国策·赵策二》) 可见, 这句话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同时也说明了“至德”、“玄德”

里面隐含的深刻哲理, 岂是一般意义上的“德”、“明德” 所能涵盖! 其中的深邃意义, 发人深省, 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们都具有“眇” 的“负面” 特点。

同类推荐
  • 菜根谭全鉴(第2版)

    菜根谭全鉴(第2版)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该书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读物。本书在原典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准的译文、生动的解读,联系当下诠释经典,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塑造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忍、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探寻现实生活的智慧。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看哪,这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看哪,这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本书是尼采的自述,内容包括:我为何如此智慧、我为何如此明澈、我为何写出如此卓越的著作、悲剧之产生、非时之思想、白天之曙晓——关于将伦理作为成见之思考、超善恶之外——未来哲学之序曲、为甚么我便是命运等。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内容包括史前的蒙昧时代、史前的野蛮时代、、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三种形式。
热门推荐
  • 射手座天使:约会黑色盛装骑士

    射手座天使:约会黑色盛装骑士

    警官学校二年级学生姚可奈奉命潜入贵族高中白金学园卧底,入学第一天可奈便因为为冰山美少女冷悠然打抱不平得罪了塔罗学生会嚣张的“皇帝”古逸恩和神秘莫测的“魔术师”冷隽轩。她不知道这三个看似水火不容的俊男美女渊源深厚,而她一头栽进去的结果是赔上自己的一颗心。在吵吵闹闹中,众人埋藏在心底的结一个个被打开,那些属于青春年少的秘密令人感动……原来,爱真的能够让一切重新开始。
  • 蛮荒天域

    蛮荒天域

    大千世界,万族林立,许多种族在洪荒灭族,唯有一些种族存活下来,传承至今。这是一个洪荒时流下来的种族,这是一个谱写传奇的过程......
  • 死神之风临尸魂

    死神之风临尸魂

    一个宅男穿越到死神世界的故事。
  • 网游之未来降临

    网游之未来降临

    主人公叫鹿游原,他身上发生的事情也曾在我的身上发生,在过去千千万万人身上发生,未来亦是如此。游戏与人生,他人与自身,虚拟与现实,种种复杂关系中,要如何活出个真正的自己(第一次写,本人是矫情之人,墨迹之人,有看不过眼的地方请多担待)选段:推开门的一刹那,房子里除了一张双人床外一无所有,血红色的晚霞透过西边半开的窗户撒在眼前,微风荡起陈年积灰飘摇在傍晚的薄光里,发霉的味道冲到鼻根,边上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也如在耳畔,那座生长于斯的福利院已经在万里以外的地方了,鹿游原头一次心里有了伤感的感觉
  • 十二国记之花月萧瑟

    十二国记之花月萧瑟

    一似渣非渣的女人、一似温不温的男人、初相遇,此人不似人间客,却来上门求婚。始矛盾,此货乃是老娘许多年前犯下的孽债。
  • 谋事先谋人

    谋事先谋人

    人人须谋事,事事须谋人。任何事情都是人为和人谋的结果。所以,琢磨事必先琢磨人,谋划事必先谋划人,人为事之本,事为人之谋,要想做成某件事,促成某件事,首先要把有权决断于此事的关键人物抓住,与其拉定关系,套好近乎,打通关节,这样,所谋之事方可迎刃而解。
  • 大天魔决

    大天魔决

    他是废物?不,没有永远的废物,只有甘愿当废物的人,他带着天魔决,独战九霄神皇,一步踏出,天地为之震荡
  • 青春美季

    青春美季

    三个黑道少女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全球第一的帮派,排名前三的家世背景;三个黑道少爷有着爆帅的脸蛋,全球第二的帮派,排名前六的家世背景。当这六个人在一起会擦出如此激烈的火花呢?
  • 夺岛狂兵

    夺岛狂兵

    “老司令,此一战我方星徒十损十其八,对后面的夺岛战很不利,您一定要想个办法才行啊!”“我能有什么办法?”“这事明显是对方有意而为,难道你就看着他们这么嚣张吗?”老司令忧心忡忡,片刻之后才拿起电话,拔通一串号码,说道:“让齐天归来重组夕阳小队……。”
  • 生命之水在哪里

    生命之水在哪里

    本书阐述了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化、水环境被污染的巨大危害、人类应当节约用水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正是伴随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事业才得以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对增进公众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