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29400000007

第7章 大风起兮(5)

刘备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太史慈何许人也,但一定知道孔融,所以他立刻下令召见,太史慈也不多废话,便将事由娓娓道来。

原来又是黄巾军惹的祸。

却说黄巾军在冀、兖二州被官军击败后,只能回流至青州,在管亥的率领下,再度入寇北海,北海相孔融亲自领兵出剿无效,反被敌军围困于都昌县,至今已有十余日,情况甚是危急。太史慈本来不是孔融属下,只因孔融常常资助他家,这才犯险孤身进入围城,自愿为孔融讨救兵。

太史慈对刘备道:"我,太史慈,东莱鄙人,和孔北海非亲非故,非朋非党,只是为了道义,甘愿为他分灾共难。现在管亥为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府君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大人才特别派我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来向府君您求援,现在孔大人在围城中引颈盼望,北海一地存亡,就看您的一句话了。"

刘备听完太史慈这番正气凛然的言辞,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说出了他自"乘华盖"以来第二句历史上有记载的话:"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人啊!"

刘备毕竟是当大哥的,废话少说,当下便调精兵三千,由太史慈率领回北海平乱。黄巾军见有援军到来,立刻便撤了,北海之围遂解。

读到这里,列位大概会觉得刘备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似乎缺少诚意,既然要救就应该亲自领兵去救,怎么会出兵不出面呢?这似乎有悖他做人的原则。

这倒是冤枉了刘备,汉朝当时有"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的规矩,刘备既然身为平原相,便不能率军离开平原境。虽然这规矩后来被一破再破,但至少目前为止,刘备应该还是放在心上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刘备对太史慈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

第一,他当时还是个名声不显的小角色,因此对于孔融会找他求援感到无比惊讶。

第二,他出兵的理由似乎并不是为了救国讨贼,也不是太史慈所说的仁义道德。他之所以出兵完全是因为孔融这个大人物瞧得起他,给足了他面子。在受宠若惊之下,他便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以上两条意味着,此刻的刘备急欲成名,很需要面子,需要到他可以忘记一些更加切身的利害,而挥霍手上寥寥无几的筹码。

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出兵救孔融是"义举",此举肯定为他的名声加分不少。

说到孔融,在当时士大夫界中,类似于现如今歌坛中的周杰伦、影坛中的周润发,属于天王级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那个以经学为尊的年代,这可比什么"皇室血统"、"帝王之胄"要牛得多了。

而且他本身又有才华、善议论,很快就坐上当代名士第一把交椅,凡是与他结交或是受他称赞的人,身价都会翻着跟头往上涨,因此刘备这一救,立刻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痞,提升到了"天下英豪"的等级,这对刘备之后的事业有着很大帮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当时刘备所身处的客观环境来看,借兵之举是否真的无可非议,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事件来分析。

第二件事发生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之后。

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因为看刘备不爽,便找刺客去刺杀他。刘备当时凡是有客人造访,必定招待客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完全不分贵贱。那位刺客先生便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造访刘备,而刘备并无丝毫察觉,同样热情款待,结果那位刺客被刘备所感动,不忍动手而离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有趣的结论,为刘备生涯的第一部分做个总结。

先说最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最有趣的。

那位主使刺杀刘备的平原郡民,名叫刘平,如果列位记忆力不算差,公元187年张纯、张举之乱爆发时,推荐刘备从军平乱的,也是一个平原人,名叫刘子平,两者的名字只差一个"子"字,而名字中间的"子"字,在古书上有时是可以省略或有可能被误删的,因此这位刘平与刘子平或许是同一个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何这位刘先生当年欣赏刘备武勇,推荐他从军,这会儿却又要派人刺杀他?

史书上说刘先生是因为素来看不起刘备,不想在他手底干活才动了杀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刘先生没想到当年那个愣头愣脑的傻小子,不过五年的光景,便回来当上两千石的高官,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一口气咽不下,这才痛下杀手。又或许刘先生从来就看刘备不爽,推荐他去从军其实是想害他(差点成功),这回只是第二次动手罢了。

当然,以上猜测都建立在"刘平"和"刘子平"是同一人的假设之上,对于刘备的人生无关痛痒,可作为读书的一点乐趣。

第二个结论: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成功最大的原因。

须知,"平原相"是个地位尊崇的官职,一般老百姓要见上一面恐怕都不容易,而刘备这位平原相竟然没有半点官架子,对于所有来访百姓一视同仁,其热情的程度和真诚的态度,连刺客都为之感动。

当时其他世家出身的诸侯们,要么奢华无度,要么只招待有名望之人,有哪个会像刘备一样,和百姓一起吃饭喝酒谈感情?这也难怪当时平原"众多归焉"。陈寿写史到此,也不禁发出"其得人心如此"的感叹。

第三个结论是从第二个结论上顺承下来的,然而这也正是刘备前半生失败的主因。

郡守亲民当然很好,但亲民亲到连刺客近身都一点警觉性没有,那就是糊涂了。同样的,史书上记载刘备在平原的施政是"外御贼寇,内丰财施","外御贼寇"当然没的说,而且也是刘备所擅长的,但"内丰财施"就有问题了。

列位不要忘记,这时平原仍处于战备状态,西边是袁绍的主力军,东边则有青州黄巾虎视眈眈,刘备没有"内丰财库"也就算了,还将宝贵的军费军粮施舍给民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须知,战争不是请客吃饭。

当然,以如今人道主义立场来说,红十字会少不了要颁给他一面锦旗,可就当时而言,过于"人道",是否是一个明智之举,这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眼下的刘备虽然升到两千石的位置,但并没有对这个位置的认识。他将平原相当成"玄德会"的大哥来做,将全郡国内的百姓当成自家兄弟,大家不分彼此,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有妞……至于打仗,老子上马提刀就行了,怕个鸟?

救孔融一事也是如此。

刘备当时在平原有多少人马不得而知,但从他之后救陶谦只有千余人来看,他在平原时应该也不过五六千人的样子。

当时孔融与公孙瓒或田楷都没有政治或军事上的合作,只因孔融当他是个人物,就免费奉送三千精兵,败掉了大半老本。说句不好听的,这与那种在赌桌上被美女抛几个媚眼儿,便不看底牌直接梭哈的家伙没啥两样。

也许这就是刘备最大的问题,他是个"对敌人像严冬一样冷酷,对朋友像春天般温暖"的人。和同时代诸侯相比,他显得格外可亲,因此民众愿意亲近,甚至为他效死力。然而,他却缺少当一个成功军阀所应具备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乱世中,有了地盘、有了名声、吸引民众、取得资源,便能够成为一方之霸。但没有把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转化为实力的本事,这些资源都只不过是手中流沙,伤不了人,更不能用来争强斗胜。这种人最多也就是流寇,在正规的军镇之间挣扎求存。

也正因为此,一个集团想要在乱世中崛起,所依赖的不只是勇猛冲锋的将领,或是出奇计诡策的谋士,还要有那样一些人,默默地埋首在法律条文、财会账务等繁杂琐碎之事中,将人员、军队、粮草、物资都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供英主猛将谋士尽情使用。因此,曹操的背后有荀彧、毛玠、枣祗、任峻,孙策的背后有张昭、吕范,而刘备什么都没有,甚至他根本不知道该有这些。

其实这怪不得刘备,除了那些穿越小说的主角外,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统帅,都是要经过现实的磨砺的。刘备没有在政府机关泡过,也没一个带他出道的老爸,他打从一开始就是个武人,率兵打仗是他的本行,自然没想过君主的菜单中还有"内政"这一选项,更不会想到更加细节的如财政、民政、地政、税政、军政管理、人力资源等。

列位不妨想象一下,刘备带兵打仗就是登高一呼,所有人都跟着热血沸腾,愿意为他效死力。

可是当有人问:"刘大人,咱们该怎么打?"

刘备只会用他那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牛气十足地说:"只要往前冲,杀到天的尽头便是了!"

当然,这样的部队面对那种连仗都懒得打的杂牌军时,还能无战不胜,但遇到纪律严谨、指挥分明的正规部队时,那就逊了不止一筹了。

很显然,在平原期间,刘备对这些还没有丝毫的认识。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十年之间,刘备都没有真正领悟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他虽然也遇到过几个相当有能力的行政官,却只能微笑着与他们擦肩而过,这时刘备所爱的,还是如赵云、关羽、张飞这样威武雄壮的肌肉男。

这样的境况,要一直等到他遇上那个人,合作弥补了彼此能力上的不足后,才会得以改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真正拥有了创造霸业的可能。

当然,离那个人的出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之前,刘备同学还得继续忍耐颠沛流离的生活。

同类推荐
  •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人物传记,而是节选曾国藩一生中给他带来启发和成长的事件,结合现实中人们种种人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让我们一起跟随曾国藩的成长轨迹,透过他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生存大师。
  • 史海回眸李鸿章

    史海回眸李鸿章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创办洋务,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
  •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清廉官吏。人到中年,他才踏上仕途。从县令、知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一直清廉之风不改,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书中穿插了大量饶有趣味的廉洁小故事,如带一筐萝卜去福建上任;回乡葬母住最低等客栈,结果被当作歹人等等。细节描写逼真风趣,极具艺术魅力。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本书以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热门推荐
  • 扬州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扬州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所属组别:小说组南明弘光元年,清军南下,直迫扬州。守城监军高歧风之女高若凰,为重见心上人一面,历经艰险,迎来的却是无法预料的结局。传统武侠,以十日屠城前的扬州为背景。家国情仇,英雄儿女,俱往于尘埃之中。男,属马,山东人。避乱职场,藏身大学。
  • 一千零一夜全集(二)

    一千零一夜全集(二)

    《一千零一夜》中文又译作《天方夜谭》。相传在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因为痛恨王后与人私通,就将王后杀死了。此后,国王怀着满腔仇恨,每天娶一少女,第二天早晨就将其杀掉,许多无辜女子惨遭杀害。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故事的办法,不断引起国王的兴趣,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不仅自己免遭杀戮,而且把国王也感化了。
  • 一只女猪的美好爱情

    一只女猪的美好爱情

    跟这个傻小子,17岁喜欢,18岁相恋,25岁结婚,30岁离婚,双方都有时不时跑冒滴漏,却号称因彼此深路爱而互相折磨,就这样一路走到45岁,却发现原来以为的深爱并不是真的,现在却是真真地爱上了他。1988-2016,我们的路容易也不容易。70后、80后、90后,无论哪一代,其实所有人的青春都相似,只是结局大相径庭,因为结局是在走出校园之后才开始酝酿。
  • 神将之天下

    神将之天下

    一宅男,一网游,相融合后会发生什么奇迹?一重生天才,一现代才男,强强相合又会发生什么故事?以三国人物的技能对上斗气魔法会擦出什么火花?看一代天才如何崛起。。。有热血,有兄弟之情,呵呵,当然更有挚爱相伴。。
  • 旧人旧恋

    旧人旧恋

    慕欣琪,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出了车祸,被慕家人收养,偶然从好友韦思博那里得知车祸的主谋就是收养她的养父慕云海,从此走向了报复的道路。萧皓宇,集团总裁,非常喜欢慕欣琪,可是因为误会导致两人分开,而分开的两人却饱受相思之苦,他们会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
  • 古迹谜谈

    古迹谜谈

    我的爷爷是一个通灵道士,机缘巧合之下,我踏上了寻求古老偃术的征途。鬼魅的邪术,远古的秘术,这个人主的时代究竟有多少我们不敢相信的存在?遥远的古老门派,神祈的隐退,是怎样的变数造成神隐时代?神界与阴间到底又有怎样的契约?神秘部族的衰落,偃术大师的传说,在我一步一步的探索之下,这一切的迷雾开始散开。谋划千年的阴谋,我见证了什么才是人心难测。真诚纯美的爱情,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我又将面临怎样的人生抉择?当师徒之情恩断义绝,当三魂七魄无法聚合。我又将何去何从?
  • 神圣魔典

    神圣魔典

    圣洁的世界,魔鬼的禁典,当你进入那个世界,拿起那本书,你将无法自拔,一切,从零开始。这是一场巅峰人物的赌博;也是一个平凡人的蜕变;不甘玩弄,不甘平凡;突然发现所有人都是暂定的棋子,到底谁是将,自认为胜券在握的天空之城?这场游戏将打破现实世界的格局;一个从下层社会走出来的平凡少年,他的目标在慢慢变化,从开始只想吃饱喝足,过上小康,慢慢露出锋芒、野心!
  • 本应缘浅,奈何情深

    本应缘浅,奈何情深

    他,是她苦苦追寻了六年的初恋情人,活泼开朗...一次次的伤害让她痛不欲生。他,是她温文尔雅的学长,对她呵护备至。这样的一缕温暖能否融化她心底的寒冷?他,是暗夜帝国的王,任何的女子都不能入他的眼。可是却意外的遇见了...可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当一切的意外发生,他能否守住这一抹干净与纯真?
  • 我的世界——战皇传奇

    我的世界——战皇传奇

    一起了欣赏墨凌和他的伙伴们在我的世界中的神奇旅途吧。(作者处女作,写的不好请原谅。)
  • 九天仙卷

    九天仙卷

    一千年前,天域强者江浩天突破失败。至亲背叛,仇敌坑杀,终落得道消身殒。一千年后,却重生在凡界一个瘦弱的书生体内。前世未能完成的心愿,今生依旧不会改变。在那天域之外,真的有仙吗?仙途漫漫,一眼万古,究竟哪里才是终点。